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跗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朮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后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朮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人参一两,生姜半斤,甘草五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跗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频率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升(一半挫,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用大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