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二七三)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二七四)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二七七) 自利不渇者,属太阴,以其蔵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繋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〇)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