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全文

  庄子的养生主

  应该是一天就可以讲完

  这一篇文章是非常短小的

  要读懂庄子

  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游字

  游戏人间也好,超然物外也好

  庄子莫不是在旅游途中

  什么逍遥游

  到昨天完全就是一个游字

  今天又是游刃有余

  无数的前辈们,在回顾人的一生中

  都认为人不过是自然中的勿勿过客

  就是在这个世界旅游一次

  时间大约几十年至一百来年

  地方随缘

  经费自挣

  不值得为这路途上的风景,去伤心

  去寻死寻活的

  潇洒的走一回

  这种人生态度,更让人有的好的心情游完这一生。

  那么庄子究竟是什么态度呢

  在精神,身体,世界这三者之间

  要如何取舍呢

  我们来看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这一生是非常短的,是有限的

  但你要的风景是无限的,如果这也想,那也想,随境迁心

  人一生就会非常疲惫

  这是拿有限的人生,去拼无限的世界。

  这就是自寻死路。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等到你把这一切都慢慢的弄明白,早就是骨头能打鼓了。

  坟头草都几尺高了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做了坏事,短时间也看不到什么惩罚

  一个人做了好事,短时间也看不到什么收益。

  所以人们往往不顾后果,随便花费自己的一生,让自己非常痛苦。

  如果真的想养生

  那就需要将整个人生进行整体的规划

  有的取舍

  这样的话,即可以养护身体,不致于让身体操劳致死,还可以养护生命,让生命更加自由。

  还能有大量的时间尽孝道,享受天伦之乐

  还能让自己享受完自己的一生。

  这一切,都必须是要有整体规划的

  不能被无常逼着东奔西跑,被欲望牵引日夜无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有这样一个厨子,他给文惠王分解牛肉

  这厨子了不得啊

  那手的动作,肩的频率,足的步伐,膝的抖动

  都是随着刀的响声翩翩而舞

  十足的合着节迫

  一点都不错乱

  他节奏感,看起来根本不是解牛

  而是在跳小苹果,在跳迪士科。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感叹道:啊,这也太牛了吧,一个人的技术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厨子小心的将刀放好,然后开始回答说道:

  我吧,平时都是非常爱好道的,所以才有这样好的技术。这叫道通而术达。

  注意关键词,要把刀放好了再回答。

  释刀,非常关键的步骤。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我刚开始学着分解牛的时候,特别紧张,一看就是一整个牛,想把整个牛看得清清楚楚。

  但三年过去了,我就目无全牛了。我根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嘛。能知道刀到了哪儿就行了。

  到了现在呢

  我完全是靠凝神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去看,五官不再被干扰,这神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依于自然的文理,去解开那些缝隙,开导那孔窍,这都是因为自然固有的特性如此。而不是我有什么能力。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那些什么大骨啊,坚硬的肌健啊

  根本不会去碰

  更何况象那些坚硬的大腿骨呢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个好的厨子,一年就要换一把刀

  差一些的厨子呢,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

  但我不一样

  我这刀用了十九年,经历了几千头牛

  你看我这刀刃,还象才磨出来一样

  就问你牛不牛?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这是因为,所有的牛节其实都有孔隙的

  但我的刀刃又如此之薄

  用这样薄的刀刃去游走在那样宽的缝隙之间

  这样游刃有余,又怎么能损坏刀刃呢。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所以说,十九年了,这刀还象才磨好的一样锋利。

  但尽管这样,一遇到特别紧密的地方,我看见这非常难处理,我还是会小心谨慎,一定要看清楚了,然后才会采取行动,动刀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最后会发现,这一切突然就全解了,就如同一堆土散落在地上,化解于无形。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然后,我小心的把刀拿出来,放在旁边,再放眼望去,太美妙了。这感觉,爽呆了,为之志得意满。

  最后,我一定会小心的擦好刀,将他认真的包裹好,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听了这话,感叹道

  太好了,我听了这厨子的话,我也学会了养生。

  这就是有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里面包含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几个成语

  从而流传数千年

  这故事本身并不复杂

  很容易理解

  不好理解的是这个故事的比喻

  庖丁解牛,怎么就和养生连系上了呢

  很多人就是想当然了

  这里面其实全部都是比喻

  其中的庖丁,指代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精神

  刀,就是指的身体

  牛就是自然界

  牛的各个骨节,就是人需要面对的种种困惑与事情

  而文惠君,就是比喻你身边的人。

  人要用精神去驾使自己的身体

  让身体在自然的缝隙中穿过

  而不是去使蛮力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那些好的厨子一年就要更换一把刀

  这就是过度使用身体,造成了身体的疾病,过不了一年,就疲惫了,需要休整一下。

  因为他们面对事情的态度,都是用割的办法

  遇到能割断的,就使蛮力去割

  而差的厨子呢

  一个月人就疲惫不堪了

  这是因为他们是用折的办法

  那管他什么事情呢

  统统的一刀下去

  遇骨就砍骨

  遇筋就砍筋

  这哪有不费刀的道理呢

  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故事的主人翁,庖丁自然不是这样

  永远那样精神饱满

  永远那样善待自己的刀

  用完了就收藏起来

  也就是好好的休息

  自然不会疲惫。

  但尽管这样

  遇到重大的难过的事情

  这庖丁还是会特别小心

  是视止而后行

  一定是看清楚了,再行动

  而不是盲目的行动

  这样最后才能解开

  会发现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事情也没有那么复杂

  当然,遇事了再去解决事,到那一步过那一步的日子

  这就是目无全牛了

  你不需要学完了所有的知识,然后再开始生活

  你去学习有用的东西

  当下能用的

  一点一点的解决好

  最后会发现,全部都解决好了

  这一观念,伦语也是主张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到有用的能够实践的知识,这才是最快乐的嘛

  所以,人生是需要整体规划的

  你要规划好自己需要什么

  然后去一步一步的学习,实践,完成就行了

  如果满世界闲逛

  这就和看抖音学知识一样了

  碎片化的学习,其实毫无作用

  除了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最后还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

  有个叫公文轩的人,见到了右师

  吓得尖叫了起来

  啊,这是什么怪物啊,怎么长得这么丑啊,难道他自己不感觉到恶心么

  天与?其人与?

  这是思想的问题呢,还是人确实长得太丑了呢?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右师回答说道

  这个嘛,确实是你的思想太龌龊了,而不是我长得丑

  你的思想中,就没有这样的样子,才感觉奇怪,这是因为你以为的人只是你以为的人的样子而子。

  所以知道是你的孤陋寡闻,是你见识太少了

  而不是我人长得太丑。

  可见,思想对人的左右是根本性的

  你遇到的无数的烦恼的事情,难解的事情,难过的事情

  并不是事情本身错了

  是你的见识太少了

  不必要慌嘛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佛教在这时候,用的说法,就是问询智者

  你去问问那些经历过的人,去看看书学习一下前人的经验

  会发现当下的事情也很容易过去

  不要拿自己的见识,去挑战无限的自然。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那野外的野鸡吧,走过十来步,就去地上啄啄,走过百来步,看见水了就喝喝

  但他是绝对不想象家禽一样被养在笼子里的

  这些家禽虽然看起来牛逼轰轰,但他们失去最为宝贵的自由精神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当年,老子死了,秦失去吊唁

  到了棺材旁,假装嚎了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秦失的弟子就问秦失道:难道老子不是你的好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你怎么能这样忽悠一个死去的朋友呢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秦失就开忽悠了

  最开始吧,我还以为死的是这个本人,但现在我改变看法了,我和一起进去吊唁的人,有的老人哭起来,就象死的是自己的儿子,有的少年哭起来,就象死的是自己的父母,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不想哭的人在装着哭,不想掉眼睛水的人在装着掉眼睛水。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这实际上是忘记了精神,而用情感来看待问题

  这里面是没有理智的

  忘记了这身体只是承载精神的载体

  古人吧,把这身体叫做遁天之刑

  就是替罪羊

  精神有问题了,就让身体受处罚

  上课精神开小差了,回家家长就打屁股

  这屁股犯什么错了?

  人在网络借贷,贪执于钱财,走途无路了,明明是精神的问题,不知醒悟和回头

  但让身体跳楼了

  这身体吧,好事一样没轮到他,只要思想有问题,受罚的就是身体

  完全就是替天受罪嘛

  这样看来,这老子是受罪结束了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刚开始成人的时候,我这老朋友老子不过是运气至此,没有办法,只好变成人

  这再在走了吧,把这替罪羊给去掉了吧,这正好顺应了自然,顺应了他的精神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这样安于运气而顺从变化,一切悲喜自然就不能侵入精神

  故人把这种不因物喜不因己悲的状态,称为悬解

  就是让倒挂的自己给正过来。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这身体和精神吧

  就和燃气和火的关系一样

  看起来燃气没有了

  但实际上火还在

  火还在继续传下去

  今生没完成的,来生再来嘛

  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人是因为需要火,才烧的柴

  不能本未倒置,认为这柴没了,火就没了。

  人是为了精神的快乐才利用身体

  不能反过来,为了身体让精神不快乐

  这就本未倒置了

  显然,庄子主张的养生

  就是以精神为主

  说到底就是四个字

  踌躇满志

  你能不能随时精神饱满?

  养好精神,精神十足

  又哪个不漂亮呢

  之所以不漂亮,缺少的不是化妆品,而是缺少精神

  缺少生活的志向

  缺少生活的经验

  是物化自己的结果

  在物化的世界,不存在永恒的漂亮


  • 没有了!
  • 没有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