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五品的内容是对第三品和第四品这二个法的总结。
 
  排除杂念,也就是涅磐。和心所停留,也就是菩提,这二者看起来是二个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事物的二个性质。
 
  比如太极分阴阳,如斯而矣。
 
  正因为是一个事物的二个属性,所以在第五品,将他们进行了总结。
 
  离诸相,即是涅磐,也见菩提。心无所住,即是菩提,也是涅磐。
 
  在第五品中,真正让大家阅读困难的名词,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非相。
 
  非相是什么意思呢?我在讲非有想,非无想的时候,就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过,这非有想非无想定,在大乘佛法中简写为非想非非想定。
 
  其中,非有想,就减写成了非想。这个用法很关键。很多的词语,都是这样的用法。
 
  这个非相就是其中的一个。
 
  非相的全称是:非有相。
 
  所以,若见诸相非相的意思就是:如果见到所有相的本质都是短暂的,生灭的,不永恒的,也就可以见到如来实境了。
 
  这个诸相非相,与最后面的四句偈遥相呼应。
 
  在后面的四句偈子中,虽然各版本翻译不一,但要点都是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有而存在的法,其实都是象闪电,象露水一样短暂即失,只有生灭这种妄念除完之后,才有永恒的如来实境,现于眼前。
 
  在这一品中,佛佗先是问了一个问题: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否?意思是说,可以用这个世界的相去见如来实境吗?
 
  这个世界的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如来,是法相,是事情。
 
  也就是说,他对事与物同时进行了一个问题的综合。这就是本品始端。
 
  对于已经圆满的大菩萨们来说,就是见诸相非相,见所有的相,都没有固定的相,只有生灭的妄相。从而达到无生法忍的最高度。
 
  这一章的名言自然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很多在解释这句话时,认为有多么多么的伟大,如果接合其他版本,其实很容易弄懂这句话的意思。
 
  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也就是唐三藏玄奘法师的译本中,相直接翻译为想了,离一切想,好名一切如来。以之来看诸相非想,即见如来,其实就是一切想都没有想,灭一切想的意思,灭一切想,也就成就了如来实相。我们来看一下这段条文,加深理解。
 
  何以故?世尊,彼诸有情无我想转、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转。所以者何?世尊,诸我想即是非想,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诸佛世尊离一切想。”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不是叫相,而是叫想。相与想在法义上,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鸠摩罗什法师,道法高深,深解旨趣,将想翻译为相,即灭了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也灭了耳,目,口,鼻,身,意这内在的想。一个字,讲完了一切法。即灭有为,证无为。
 
  但唐三藏的译经,非常忠于原文,这是出了名的。比如观世音菩萨,更名为观自在菩萨,都是他的功劳。还有弥勒菩萨,翻译为梅但利耶菩萨。
 
  为什么初期的译经不正确呢?那是因为我们开始的经典,有很多不是从梵文开始的,而是从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字中传过来的,。到了唐三藏译经时,他取的是正本梵文,也就发现了这些译经的错误之处。所以进行了更正。
 
  因为唐三藏对原文的忠实翻译,我们才得以知道,相,的本意其实是想。要灭一切的想,才能成佛。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一看第五品的翻译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翻译:须菩提,你想一想,可以用身相见以如来实相吗?
 
  不能。世尊。不可以用身相见到如来实相。为什么呢?您现在所说的身相,并不是身相的如来实相。(简而言之:不能以娑婆世界的虚妄之相见到如来世界的实相)。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啊),凡是所有的这个世界的相,都是虚妄的。只有见到所有这些相并没有相,没有实质的存在,也就见到了如来实境。
 
  在这一品中,出现的身相,就是指的前面四相,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相即身相,身相即四相。
 
  我们回过头去,再看第三品到第五品。就会发现忍辱波罗蜜并不是那么简单。至少,他是兼六度而有之。
 
  先说了布施,也就是放下。放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法,也是开始学习佛法,六度中所要强调的法门。
 
  六度第一度,布施。
 
  对于人们来说,我们总是难以放下心中的很多事情,特别是很多的伤痛,很多的至乐。然后,这一切,却又是修行路的障碍。
 
  当你永远记住痛苦的时候,你就永远只余下了伤口。当你永远记住快乐的时候,你也就只能永远活在过去。一切的一切,都是灰尘,他让光明的心不再明亮。
 
  比如灯。少有灯是发黑色的光芒,因为他要照亮的恰恰是黑暗。
 
  人的心就如同灯。只所以你有阴影,那不是心出了问题,而是灰尘遮盖了他的光亮。
 
  学会放下,用好放下。就可以专心的修行。永远记住,不要留恋过去,不要贪恋未来,一切的相,一切的愿,将他们放下,给自己的心,放一个长假,你会过得更开心。
 
  又于第三品,讲到护念,什么是护念呢?在后来唐玄奘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给出了答案,护念就是摄受。
 
  摄受,就是摄心为戒。
 
  一切净戒,以摄心为上。不要有一丝的杂恋。摄住自己的心,这就是净戒。摄心净戒,也就是专一心念。为入定的基础。
 
  将心中的杂念的排除,与一切我,人,众生,寿者,不起丝毫心念,则摄心为戒。
 
  将心中的一切想法放下,无论他多么的重要,在这一刻,你当知道,心灵的健康才是最重要。以此为布施,给心灵一点可口的思食。
 
  这二个修行,虽然是修行,但并没有达到出离心,并没有建立通达佛国的路。
 
  这就比如出国,虽然已经行动,但还在国境线内。
 
  真正通达佛国的路,是从忍辱开始的。也就是无生法忍。当一切生灭,尽灭诸相的时候,也就是达到法忍的时候,你已经不再留恋这个堪忍的世界,于堪忍世界一切幻相,尽舍不受。故无生忍,无所忍。一心一法,直往如来。
 
  以此为基础,明白一切的有,尽是虚幻。
 
  大家要注意这个顺序,在十二因缘中,老死烦恼愁忧是攀缘在生上的,因生而有一切老死,一切烦恼,灭了生,则一切老死,一切烦恼也灭,无有生存之壤。
 
  而生,则缘于有。因有而有生。总以为他们存在,总以为他们永恒,总以为他们客观,其实不是如此。因为有了有,就有了生。所以,灭一切有,也就灭了一切的生。
 
  怎么样灭一切的有呢?那就是静虑这一切的虚幻不真,由生灭不已,而悟虚幻不真,由虚幻不真,而悟一切无有。
 
  懂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金刚经后面的几品了。
 
  在第五品之后的第六品,就是承上启下的一品,他连接着前面的第三品至第五品,即灭一切生,灭一切有。然后又启第七品至第十品。
 
  第七品至第十品就是讲的无为法。而第三品至第五品就是讲的有为法,灭有为法,而至无为法,则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正确之路。
 
  无为,就是为无。有为,就是为有。
 
  为无,为的是心灵的无,在心中要没有一切的挂碍,为了这个心中的清静而努力,这就是静虑。而这个“为”字,就是精进。需要你精进,努力的修行,才能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才能至于如来的境界。
 
  不要以为无为很简单,其实不容易,他比有为更困难。
 
  有为法,就是为有法,一切为了有,为了一个虚幻不实的,病态中的“有”而努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第三节,四品经义
  • 第十章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