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今天是本次讲座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坛经的最后一节课

我们将对禅宗进行一个整体上的认知

书接上回

话说六祖说完这些偈子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人散。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六祖说完之后,让众人离开,这些弟子们出来仔细一想,这不就是遗言吗?

即知惠能大师已经要离开人世了。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着位坐,吾今共汝等别。」

到了公元712年8月初3这一天

六祖吃东西后

就说道:你们都坐下吧,我现在和你告个别。

法海问言:「此顿教法传授,从上已来,至今几代?」

法海问道:这顿教法的传递,从古以来,到现在经过了多少代呢?

六祖言:「初传受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田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优婆鞠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陀蜜多第十五,胁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毗罗尊者第十九,龙树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睺罗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耶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闍耶多第二十六,婆须盘多第二十七,摩拿罗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堀多第三十二,僧迦罗第三十三,须婆蜜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唐国僧惠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惠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

这就是代的传承

从法海请问,到这段结束,都是法海的伪作

不必要当真

这是宗教的必然的形式

作为一门完整的宗教或者学问,是需要有传承的

你得从老祖宗开始说起,一至说到自己为止,用来表示自己是正统的

这样才能糊弄住人

几乎所有的学术,都这样去做

比如书法,画画等等

无可厚非

大家都这样造而已

但有时候会有麻烦

那就是时间太久远,想作几个人,也不容易作上

这怎么办呢?

就会虚增人的寿命,补齐时间段就行了

因此,上古之人,都需要一活几百岁

谁记得上古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呢

比如圣经里面记载开始的一些人物

动不动就是上百岁还在生娃

还有中国早期的三皇五帝

都需要延长他们的寿命,才好编下去

最出名的就是彭国了

彭国太小,谁也不记得历史

就记得开始的创国之君

等到后面想记录的时候

发现啥资料都没有

只好说彭祖活了八百岁

这样彭国的历史就接上了

古人这么干,是通例

没什么稀奇的

就是给自己的门派贴金而已

说到禅宗起源于大迦叶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大迦叶是修苦行的

完全遵从佛佗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得开悟

被法海这样一扯

就给后人出了天大难题

后来的和尚怎么圆过去呢?

一直到宋代

释普济在作《五灯会元》

的时候

才创造了一个故事

也就是著名的拈花一笑的故事

讲什么法呢,他拈花示物

结果众下的人,都搞不懂是什么意思

大迦叶破颜一笑

这就是直指本心了。

其实在惠能所在的唐代,是没有这样的传说的

到了宋代为了牵强附会

才弄出这个拈花一笑

但这故事很有意思

他表达了禅宗的静定思想

灵山,就是指人心

佛在灵山讲法

就是佛在演示人心

将虚妄之花,也就是人的意识和外五根

拿出来单独的讲

告诉世人,所有的物,都是他造出来的,都是虚妄不真的。

故事中虚构的大迦叶,一笑而过

就是说,对于这些虚妄的境界,无住无相无碍,由他由他就行了。

确实非常合符顿教本意

也自此一并流传开了

明白这些道理就行了

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惠能是绝不可能说这样的代数人物的

证道之人,心如明镜

这事儿吧,只能是法海在让惠能背锅

惠能没时间去玩这些无聊的事情

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传授,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法海继续伪造惠能的话说道:从今以后,你们往下一代代的传授顿法,都需要依照宗教条例进行,不要失去了顿教传教的了义。

法海又曰:「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令后代人如何见佛?」

法海又问道:您现在去世了,准备在这世上留下什么法呢,以方便后来的人好知道怎么见佛?

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吾今教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即见法。」

六祖说道:你听着吧,后世的迷途中的人,只要认识了众生,也就能成佛,如果他连自己和众生都没有认识,不知己,不知彼,只是盲行,那是万万成不了佛的。我现在教你如何正确的认知自己和众生,从而见证佛性。给你留下一首:见真佛解脱颂。

人在迷的时候,是不见佛的,但如果悟了这个道理,就能见到法身。

法海愿闻,代代流传,世世不绝。

法海很愿意听闻,并想代代流传下去,以让佛法永不断绝。

六祖言:「汝听,吾与汝说。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险,佛在众生中。一念吾若平,即众生自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于是,六祖说给法海说道:你听道,我开始给你说了,后来的世人,如果想要寻找佛性,一定要认识佛心和众生。即要能认别佛,也要能容纳因缘中的存在的众生。

悟的时候,众生就成了佛。愚痴的时候,佛就是众生。智慧的时候,众生就是佛。而心中激动刺激的时候,佛就成了众生。万物平等的时候,众生就成了佛,而一生攀缘心都在找刺激的时候,佛已经不见了,只看见芸芸众生了。要知道我心本自长存的就有佛性,只有这自身长存的佛性,才是真正的佛。如果自己不能识别自己内在的佛性,又哪向里去求佛呢?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名《自性真佛解脱颂》。后代迷识此颂意,即见自心自性真佛。与汝此颂,吾共汝别。」颂曰:

惠能继续说道:你们这些弟子好好保存吧,我给你们一个颂。

这颂的名字叫:自性真佛解脱颂。

当后代迷途中的众生,如果识别了这首颂的意思,即见到了自心中自性的真佛。给你们这首颂之后,我就将与你们长辞了。

颂是这样说的: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之人佛则过。

真如的净性才是真佛

而我们以为的我不过是邪见,他是由贪,嗔,痴三毒造就的魔性。

当你有我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邪见,此时,魔就在你的六根身体心中,这就是魔宫。

但当你兴起正见的时候,佛性就超越了这魔性。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为什么心性会有邪见呢?

就是因为贪嗔痴三毒迷失了本性

这样才造成魔王长住于心中

因此,当你正见显现的时候,三毒实际上是消失了的。

这是昨天霜林师兄迷惑的地方

他总以为众生与佛性都一起成佛了

其实不是,佛的净性从来都在

而迷失的人,才产生我执的我相

也才有了轮回

并不是我相醒悟了,我就成佛了

而是成佛我,就醒悟了我相原来虚妄的

从此由万物去演变

这是因为知道这一切都不是我

而真正的人,就是那不生不灭的佛性

这一层关系很不容易整理清楚

因此,正见的时候,魔性是不存了

三毒也是不存在了

此时的魔性才成为真正的佛性

这是因为自始至终,魔性只是阻挡了佛性的显现而已

三毒尽除

魔性就消失了

佛性就显现了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觅自身,即是成佛菩提因。

化身,报身和法身,这三身本来就是同一个身

如果能够内观,向这身中去寻找哪个是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真正的成佛,成就菩提心的因缘了。

也只有这样,才能见证菩提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真正的如来本性,是从化身上面显示的净性,而不是化身

净性常存在化身中,化身肯定不是净性。

在净性的佛觉中,使用化身,由他无常变化,这是行的正道。

这时候,才会知道圆满的真性,其实是无穷的,包含了万法。但万法不是净性。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

我们找刺激的,这些离道的虚妄心,他们只是成就清净的原因

为什么呢?我们只需要除去他,就能发现,以为存在的一个净性的我身,已经不在了

因此,也就从自性中,离开了五欲

见性在刹那之间,就出现了,这就是真人。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今生如果能明了这个顿教法门,一旦明白了,眼见就见到了佛

如果想通过修行慢慢的去寻找佛,那还是算了吧,根本都没有路,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真佛。

这东西,悟就悟了,必不当因为修习攀缘心而证道

在楞严经里,将这称为煮沙

本想做饭,却去煮沙

那是做不成饭的

只能做成饭的样子

虚妄轮回的自己,必当舍弃

不可执念

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够心中自有真净

这个存在的真净,才是成佛的始因

不能不明白自己内在的净性而去于攀缘心中寻找真佛

如果总想自己成佛,那无疑就是一个大傻瓜。

不是你自己成佛,而是有一个佛自始都在,你只需要放下自己,不再执著自己就行了。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顿教法是从西方流传进来的法

求度世人都是靠他们自己的证悟

现在告诉世间学道的人,不要在这里面晃晃悠悠的转不出来。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

大师说完偈子,遂告诉门人道:

你们都好好坐着,我现在向你真的告别了。

吾去以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弔问、钱帛,着孝衣,即非正法,非我弟子。

我去世后,你们不要象世间人一样悲伤

从而受人的吊问,收些人情钱,披麻戴孝,这都不是正法

这样做,我就不认你们是我的弟子了

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但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修行,共吾在日一种。

和我在世是一样的,你们只需要端坐,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住,只要守住寂静,这就是大道。

我去世以后,你们依此修行,和我在的时候是完全一样的。

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

我如果在世上,你们违背我的教法,我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大师云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

大师说完,当天晚上三更

就从容的离世了。

享年七十六岁。

大师灭度诸日,寺内异香氲氲,经数日不散。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

大师灭度后几天里,寺里面都飘荡着异香,几天不散

山崩地动,林木伤悲,日月无光,风云失色,从此世间少了一个觉悟者。

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漕溪山葬在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二日始散。

8月初3灭度后,至当年的11月,惠能和尚的尸体,终于在漕溪山的龙龛里面下葬。

悲伤的光出现在寺中,一直冲到天下,二天才散去。

韶州刺史韦璩立碑,至今供养。

韶州刺史韦璩立下石碑

至今还在供养

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际。道际无常,付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漕溪山法兴寺,见今传授此法。如付此法,须得上根智,心信佛法,立大悲。持此经,以为依承,于今不绝。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本坛经

最初是由法海根据惠能的说法写成的

后来,法海灭度,就给他同学道际

道际灭度,又给了门人悟真

悟真在岭南漕溪山法兴寺,见到现在的人传授南派禅宗

但他深知,这样的传法,都需要上等根器的智慧,心中要信仰佛法,并且要有大悲心。因此,要求持这本经的人,拿坛经作为传承的依据。一至到现在。

这段是当初流传的时候,抄经人的署名

传给谁,就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在埋入敦煌的时候

这本子还在悟真的手上

离正法不远

因此可以见到,与通行本差异很大

没有了很多神话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县人也。如来入涅槃,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萨,说直示,行实喻。惟教大智人,是旨依。

惠能本来是韶州曲江县人

如来涅槃后,法教流入中原,因此共传这样无住法,也就是人心要无住于相

这是真正的大菩萨,说的很直白,比喻很适当,能让人开悟证心,唯独只适合大智慧的人。

这是法性的要义决定的。

凡度,誓:修修行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材量,不得须求此法,达立不得者,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者,令识蜜意。

凡是想要度化的人,需要这样发誓:修自己要修的地方,行自己当行的行,遇到磨难从来不害怕,遇到苦难从来都能忍受,但求福德深厚。才可以传授坛经之法。

如果根性不能胜任这样的见解材量,就不能把这法传给他,虽然心量达到了,但行为达不到的人,也不能随便给他们这本坛经。我也这样告诉后来的同修,你们要明白这里面的密意。

后面这些话,都是迷信不解的信徒,当神供书给添加上去的

没什么实义

只在宗教中才有意义

学问不需要理会。

至此,整本坛经我们就讲完了

那么,禅宗或者坛经的思想,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可以这样说

禅宗是宗教里面的天花板

但禅宗在佛学,道学,儒学,科学等面前

不过是苍海一栗

这完全是受制于宗教本身的问题

宗教本身是度人的

也就是说,任何宗教创立的目的,只能是以人为中心

人相已经深深的刻在宗教的骨子里面

但学问不是如此

无论是佛学,道学,儒学,科学等等一切学问,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宇宙万物,自然社会,无所不括

人仅仅是这些自然社会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因此,着于人相的宗教,天生就带有他的局限性

禅宗只是让人从人道中解脱出去

解脱之后成了什么呢?

成了真人

并不是跳出自然看自然

甚至不能于六道三界之外看问题

可见局限性是很大的

整个禅宗的宗旨

不过就是道德经的十六章

道德经只用了廖廖数字,就说完了禅学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你放下自我达到极限的时候,与一切无有附着,就达到静定的境界

此时,万物还是一并发生发展变化

只不过,我可以静静的观察他们返复轮回变化而已。

这芸芸众物,也都有他们各自的因缘,都回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这叫归根。如果一切都归于他们的来的地方,则清净的性就出现了。这就是恢复到了真正的生命的本我。

这真正的本我,才是恒常不灭的,明白了这恒常不灭的真我,这才叫明心。

众生因为不能明白这恒常的净性,随妄心狂作,才有了种种灾难凶险。

当你明白这恒常不生不灭的状态,这种状态能让你理性公正的看待一切万物万事的变化,而这分理智公平,才是圆融的,这种圆融才是本有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思维所在的地方,只有思维到了这个境界,才能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从而当你身体死亡不在的时候,你也继续永恒。

可见,宗教里面的解脱,在佛佗,老子,苏格拉底,孔子等等无见顶相的先圣面前

可以用幼稚二个字来形容

随便举例,无论是儒家,道家,甚至基督中的圣徒,能达到这境界者,比比皆是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人要从人道中解脱出来,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无论是哪宗那派哪法

如果走不到这儿,显然人道都没有走没去

更别说无有穷尽的自然了

因此,公平的说,禅宗确实是宗教里面的天花板

等将来,我们讲道家上清等等宗派的时候,你们就会发现,还真不如禅宗了

但让人们走出苦难的心,是所有先哲们的心愿

只不过众生所遇的境不同,需要不同的法而已。


  • 第十四讲
  • 没有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