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版本一

今天闲来没事

我们来看一本很短小的经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先是吹牛的部分

大致就是这本书开始没有文字

后来传了几代以后

记录下来

凡是书中的这一类说法,都属于现代的媒体传播学

将来在六祖坛经里面也会遇到

就是勾引人们的兴趣

让人信以为真

然后就会当宝贝了

传媒学是一门比较博大精深的学问

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

从古至今无所不在

好的思想都需要好的传媒作妖

才能上头条

经书能流传几千年

都和传媒有很大关系

我们主要看其中的思想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太上老君说了:

大道是没有形态的

道可以看作是思维

但是需要离开思维思想的思维思想

才能称为道

人很难摆脱人的思维思想

动物,植物,一切众生都是一样

活在自己的道里面

活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面

关于没有大脑还会不会活的问题

这个不用担心

海豚的左脑和右脑可以交替休息

基本上就能随时保证只用半个脑子

或者永远休息半个脑子

也一样存在了

一些海蛸之类的生物,他们原本是动物

活着活着

感觉没意思了

就把自己的大脑给消化了

成了植物一样的存在

植物本身也没有大脑

但一样归属于生命

因此,认为需要大脑才能活着,这对道家来说,显然是不对的

这属于人道

也就是小道

只能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

所以,道家提出了大道之说

大道就是不用人的思维

摆脱人的思维

然后,不依附于任何形态的思维

而独立存在的一种觉

最常见的就是自然觉

从自然的角度出发

发现人就是灭绝了,其实也没有问题

如同其他动物灭绝了一样

所以,不需要忧愁

不需要苦恼

等等

活成了神仙的样子

这种摆脱一切思维的纯觉

就是清静经里面的说的大道

最大最大的思维

就是离开了思维

就是没有思维

正是这种状态里面

产生了天地

有了天地,就有天地的思维

这已经属于有形的世界了

然后有形的世界又生思维

就这样有无相生

反复混乱

就成了当下的自己

以至于人们常常会疑惑

究竟是先有汽车,还是先有汽车的思想呢?

究竟是先有我,还是先有我的思想的?

在这样有形的牢笼里面,人就出不来了

总以为先要有有形的天地,然后才能无形的思维

但清静经非得反过来

认为是先有无形的大道

然后才有有形的天地

为什么他非得这样反过来呢?

就是为了突显清静

人这样一想,确实就清静了

一切恶,一切不好的境象,都是自己的见识太少

想出来的

幻心化现境

何必执著呢

所以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真正伟大的思维

其实根本没必要动用情感

感觉这个可怜,那个可悲

这都还在识阴中

还在人道的小思维中

不明一切,本是自然

不明一切,本是因缘

不明一切,本是和合

因愚痴而生善恶想

善恶生于无明

王阳明常说的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心之用

有了价值观,有了人生观,有了自以为是的世界观

一切善恶就坚固了

别说放在宇宙中

放在太阳系中

就是放在地球的自然进化中

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搞笑的

因此,清静经要提醒人们

大道是无情的

就如日月行天一样

只不过无穷的变化而已

这是讲一切运动都是变化,不需要真当一回事,留碍于心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大道本身是实相

本自所有

根本没有名称,也不需要名称

一切名称也无法称呼大道

为什么呢?

因为名是见后的事情

只有见了,才会产生名

即然已经成见

就已经离开了实相

比如见到西瓜

就是形成了一个固执的自我

其实人们见不到西瓜

西瓜是一个一直变化的事物,取其一段,从种子至成熟,莫不是西瓜本身

众生凭当下一眼

认定的西瓜

离西瓜一直变化的实相相去甚远

但自己一定会当真

取个名称

实际上已经离开了道

而落入了知见障

因此,大道是无名的

而万物莫不是如此长成的

他们分段妄生,分段妄灭

哪里会受名词的束缚呢

人困于自己创造的名词和定义

形成固化的思维

也是不得清净的根源之一

这就是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众生的烦恼之本

一个是来源

众生颠倒了

是先有自己,然后才有天地

先有了人,然后才有家和国

但众生一迷惑

就会认为先有国,先有家,然后才有了人

由此为天地担忧

由天地欺负

责天备地

就活出阴影了

第二,众生的烦恼来自对变化的情感

他只看到事物发展的一小段

比如看一个悲惨的视频

如此一个片段

前因后果还很远远

情感突现

就烦恼不断了

留碍于心了

其实变化一直在永续

第三就是对食物链的不解

本来就是人吃人的社会

却偏要解释为爱

本来就是狼吃羊的自然

却偏要解释怪狼的残忍

喜欢小兔兔,能看得习惯他们吃草

不知道草木也是生命

这难道不是杀生的一种吗

所以,世界本相就是混浊的

随着混浊的世界而不得清净

因此要回归到清净的大道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显然,这个状态是没有名的

也不可能有名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名称,所以才取一个道的名称。

但是

如果离开大道

单独说道

或者用这个定义下的名词来看待事物

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道本来不受约束的

道却自我约束了

思维一思维

就变了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会发现思维里面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还能与有形的世界交织

天是清的,地是浊的

天是动的,地是静的

男是清的,女是浊的,男是动的,女是静的

这显然是自己的见识

是识阴

而非真实的大道

由此,心念一动

而降本流未

就此沦落到名相无穷的辩识中去了

产生了万物不同的思维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这是完全不明白,清就是浊,浊就是清,没有清那来的浊

动就是静,静就是动,没有静,哪来的动?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显然,离开思维

让人的思维保持清静

会发现天地慢慢的都回归到本性的大道上去了

常,就是保持的意思

本书的书名就是这样来的

说常清静经

意思就是说,经常保持清静的自己

当然,这个自己是称名为自己

其实不受自己的制约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人的神经常喜欢清明的智慧

但情感执著之心却经常扰乱他

人的思想经常喜欢安静,而欲望却让他不得休息

清和静的区别就在于这儿

清是指思维最好的状态

智慧清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状态

而静则是思想最好的状态

安然睡觉,一夜到天亮的妙处

一个是针对思维的,一个是针对思想的

但思维和思想其实是统一的

是妄念一起,就一分为二了

当初,王阳明讲知行合一

就讲这个

人的思想和行为明明是同一个

想到就会做到

做到才是想到

知行本一

但众生不解此理

非要分开为二维思考

后来他学生讨论了几天,也没有讨论明白

难道我想到死,我就死了吗?

难道我想上天,我就上天了吗?

搞得王阳明在传习录里面还要专门解释这样一个至理

你想到死而没有做到死,只是说明你并没有想到死,只是想到了自己想象的妄念中幻起的死想,你是思维到死,思想就想到了死。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死亡

如果是真正理解了死亡的本质,你就真的做到了死亡

大致就是这样的

知行本一,众生分之,故而阳明说道,将这分开的二维再重新合成为一

思维和思想的清静也是一样

需要合清静为一

就是一个状态

这状态不可名状

但离开了一切的烦恼

而又觉知了一切的真相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经常放下自己的欲望

心就静了

经常让自己心静下来

神也就清了。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如果做到了自然,六欲不起

贪嗔痴三毒也就真正不存在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之所以做不到

就是因为心没有定下来

道家的澄,就是如浊水静置,久而清明一样

实际上就是儒家讲的定

心没有安定,欲望没有放下

也就做不到清净了

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心安定下来呢?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向内观察自己的思想,会发现所有的思想里面其实没有思想,都只是自己的无知而自是的见解和妄念。

观察自己的身体,会发现这一切看起来真实的身体其实根本不属于自己,他属于因缘的世界,老板让你扫地,你的身体就扫地去了

再仔细去想想自己所追逐的一切的事物,他们真的值得自己追逐,并付出自己的一生和快乐吗?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这句话要理解一下

这并不是庄子所讲的齐物论

远观

就是放长时间段去观察

你放到一生去观察

物,是指当下造成自己的烦恼,所正在追逐的一切事物

比如美女

比如金钱

比如房子

车子等等

他们只是让你痛快一瞬间

拥有之后,会发现索然无味

已经渐渐遗忘了

又了新的追逐

人一生都在刹那刹那之间,更换着自己的目标

没得到痛苦

得到了痛苦

所以,放到一生,甚至无穷生来看

这样糊涂至死

真的值得吗?

追逐的都不是物,而追逐的自己的烦恼啊

是自寻烦恼

如此而已

这句话比较重点

他不是一般道家所说的无物境界

所以特别解释一下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如果这三者你都想明白了,想透达了

那这世界一切的追求追逐,你会发现都是空无的

再观察这空无的一生,发现空无也是空无的

一切都是自然本有

幻就是真,真就是幻

一念真则真幻,一念幻则幻真

有人总以为,这是一个虚妄的世界

一切都是虚无的

其实道家,儒家,佛家都没有这样的说法

他们都只是承认这一切都是自然的

没必要留碍于心

他们即非真

也非假

如同天上浮云

不可谓之有,不可谓之无

不受一切二维法所约束

因此,空相亦幻想

这是六祖坛经的立论中心点

我们会在这个月的21号系统讲解六祖坛经

就不多说了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如果把空也灭了

把无也灭了

去掉自己以为的空以为的无

那么一切都将是清静自然而永远安定的变化

欲望又从哪里产生呢?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欲望没有了,这就是真的静

如果是真静真常

应该看得习惯一切物

一切事

而不受他们所染

不是这个很惨啊,那个可怜啊,这个很好啊

这都未得大道

真常就是自己的本性,常性本身就是常静的

因此,人本身就保持着常清净的状态

这是真实的自己

但随着一个视频,一件事物等的出现,自己的心就乱动了

从而烦燥不安

随欲轮转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样的清静,才会切入圣人所讲的真道

即然是真实的实相的道

那就只是为了交流的方便,而强名一个名称,叫道

叫得道

并不是真有一个道可以让你得到

为了让别人也明白,所以才说得道这样的一个概念

但众生就去追逐得道这样的概念去了

太难了

这就是刹那间就能明白的一个清静境界而已

只有自己明白自己达到这个状态了

就可以将这样的至圣之道传承下去

而不是传承一个名词,一个想法,一个思维

清净是不受一切名词,想法和思维约束的本来面目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太上老君又说了:上士不会去分别什么,下士却一定要分别一个是非好歹

最为高尚的行为就是什么都不要去做

下等的德,就是执著的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些执著的人,不能说他们是懂得道德的人

他们只是在做他们见识里面执著的善的妄念而已。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

显然

众生之所以不能达到真道无为的境界,就是因为有分别的妄心

他必当要去知道,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善的,那是恶的

不知道这一切本是自然所有

妄念一起,就惊扰了心神,心神受扰,从而被万物扰乱了自己的心智,就随境迁心了,从而产生各种贪求,想这样,想那样,这些想法,就是烦恼的本质。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烦恼就是妄想

忧苦就侵入了身心

因此就要为了物质,受到一切屈辱

老板让干啥,就干啥

国家让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生与死之间卑微流浪的活着,在有与无之间经常沉沦苦海

永远离开了真正的大道

真正保持长存的大道

其实一悟就达到了

自己悟达了这样的大道

也就真的清静了

这就是清静妙乐

不是烦恼众生能体会到的状态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葛玄说道

我就明白了这样的状态,曾经读过上万遍的清静经

这经是天人之间传承的

对于有是非,有执著的小乘根器,不容易接受

也不要给他们讲这样的经典

六祖坛经也是一样

小乘根器的人听了,反而生起嗔恨

那有这样说法的呢

那有这样的价值观呢?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葛玄又继续说道

我是听东华帝君说的,东华帝君是听金阙帝君说的,金阙帝君是从西王母这儿得来的,从西王母都是口传,没有文字,我现在在世上,才写成文字记录下来。

这就是传媒学

所有的学说,都需要一个根源

如同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一样

是不是没有关系

关系是这样有传承法脉,人们就容易相信

传媒不用当真

妓女也有祖师爷

木匠也供鲁班

所以学问不在传媒

但没有传媒就没有学问的流通

是真是假不用纠结

此非法性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上等根器的人悟了,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等根器的人修为他,就能在南方欣欣向荣之地,名利双收,活得很自在。

下等根器的人如果学个样子,也能让自己多快活几年或者几天,不至于痛苦的活完一生。

以此清静的状态,在三界之中游戏一生,死后回归自然之门

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又个叫左玄真人的说

学道的人,没事读这本经

有什么好处呢?

所有天上的善神,都来拥护你读的书中的真意。说不定读着读着就悟了

就算没悟

也能让自己的心神越来越清润柔和,如同美玉

形体越来越健康,如同无病的人。

形神都达到这样自然祥和的境界,这不是与悟到真道是一样的感觉吗?

这就是读书的妙处吧。

好了,这本道家的小经典,我们就讲完了




  • 没有了!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版本二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