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于不卑不亢的人际关系中修持道德合一

昨天讲到外敬而内静,必反其性。

这其实就是说,众生与圣人,其实只是颠倒而已

众生倒过来,就是圣人

圣人倒一下,就是凡夫

其中最颠倒的地方,就是性颠倒

也就是本应该是内静而外动的

结果常常是内动不息而外静无常

因此,悟道修行,就是要逆反过来

众生要降伏自己内心的焦虑躁动

还要在外在形式上,用敬去修德

我们继续看管子的原文

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

人们心中思想的本体

本来应该是无限的

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可以明了天下所有的事物,无论是善的恶的美的丑的

也应该是了解各种极端思想

所以说

圣人要做的

不是去让别人闭嘴,或者灭了别人

而是不要被这些纷杂的事物,乱了自己的感官

总以自己看到,感觉到了什么不好的

更不要因为自己的这些感觉,就乱了自己的内心

恨不得诛之而后快

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这就是内德了

内德,就是指德的源头

对人表现的敬德,是需要出自内心的尊重

而不是一个样子

内心能达的德

才是正德

在道德经里面,将德分为玄德和明德

玄德就是私下的德

明德就是公共场合的德

其中的玄德,和此处的内德的含义差不多

德出于内心,则无时无地而不在

有了这种内在的静和德

则意气安定

这就入定了

定的是无为道和无不为的德

然后反正

就达到圣人的水准了。

纠正了人的陋习

那么一个圣人的德,是如何表现的呢?

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

我们的身体,是依靠气来填充的

而我们的行为,则是依靠的公平公正的道义

如果身体没有气,自然想什么也不容易做到

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公平公正,则人们也不会心服

按这样的道理

则圣人应该象天一样

他们从来不为哪一个事物特别多给点阳光

他们也应该象地一样

从来不会为哪一个事物多盖点土壤。

可见,有我相,有立场,这是天下混乱的开始。

而圣人,则无我相,无私相,有浩然正气则身凛然

行事公平公正则人心服

这就是德了

这里面提到的公平公正

其实就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概念

不卑不亢

也就是平等信智的表现

平等信智,就是要一切以道理为准绳,凡事讲证据,讲事实

不主观,不动情

守住内静外敬的意志

对于任何事物,不褒不贬

别看这不卑不亢四个字

作为四字真言,能做到的就微乎其微

不卑,就是你不要仰望这个仰望那个

神化别人

尊人而贱已,这就离开道了

更有甚者

有一些人,竟然相信物神

他们把物说得神乎其神

比如什么天下第一剑啊

屠龙刀啊

唐古琴啊

甚至石头做个佛像,都拜得不亦乐乎

这些东西,这样神,那咋不变成人呢

三国演义里面,曹操赠关公衣服等物,关公都不高兴

而赠关公赤兔马

却高兴得很

当时曹操就问:你为什么贱人而贵畜呢

是的,不仅不能神化人

神化物就更不对了

说到底,为什么这些物显得如此神奇?

为什么看别人显得特别牛?

其实就是自己飘魂了

自己的人魂依附于他人他物

而不能内守

故忘了自己而神了他物

卑的极端例子

其实就是PUA

所谓的PUA,本质上只是一种搭讪的技巧

当其专业化之后

就用理性的交往,来欺骗对方的情感,使对方人财两空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就是先建立良好的二人关系

然后将关系的破坏,归罪于另一方

迫使对方改正自己

而迎合于施行者

从小事开始训练

至到最后为施行者自杀,卖命

无所不为

说到底,就是被PUA者,把自己的一切快乐建立在对方的身上

自己极度自卑造成的恶果

世上本没有PUA

但因为人与人不平等交往

就有了PUA

所谓的PUA

就是一方特别贡高

另一方特别卑微

这样的情况,在国家治理中

官与民中

处处其实都有体现

本质上,就是人们无法守住不卑不亢的底线

无法守住平等信智的理念

在人际关系中,亢也是问题

动不动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人狂其实是一种病

世人总想,那些圣人为什么遇上骄傲自大的人,就不给他们讲道说理了呢

这其实就比如生活中倒水

杯子里面装满水的情况下

没有人会再往这样的杯子里面倒

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必不足以成事

也不可能得道

不要轻视别人,贬低别人

不要动不动就是你这不对,那不对

满世界只有自己是了不起的

要以道相交,以理为准,以法为师

谁的道理更好,谁讲的法更有理有据

就暂依此法

万不能以人为师

在修行的路上,即有第一义,也有第二义

第一义,是根本了义

也就是成佛成圣的根本

那是他世界的

要达到第一义,就需要内心清静无为,湛然长住

这第一义,就是出世间法

而第二义,则是入世间法

在此世间,应该如何

已经生而为人了

来到这个世界了

就要明白这个世界是因缘造就

总有无量的因缘牵挂着你

逼着你

因此,需要恒顺这些因缘

在天地之间,无所不为

这就是德了

这第一义,是想出世间,想出此世间,就要了结此时间的因缘,要了结此世间的因缘,就要有德修行

这第二义,是了结此世界的因缘,但这并不是究竟,有一个大德有什么用呢?不过就是结善缘,了恶缘罢了

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

也就是要回到第一义

守住清净心才是根本

出世法与入世法,相互相成

即明其道

又修其德

才是正修

正行

正思维

显然,这道德,他们并不是相互违背的

他们其实是统一的

是不二法门

是故内聚以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是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所以说

人是内心能够将道和德共聚为一个整体的我

这才是本原所在

只有道德合一了

才会无论是出世间,还是入世间,都圆融无碍

如泉水之不竭

这样外面表现的德,和内心清净的道

无为的心和无不为的行

就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表里即通

通达无碍

畅快无限

如同有渊流的泉水,随其变化,永不枯竭

他必然会令各种末端,最远最远的地方,都坚固向望

这样的行为

如果使用的话

必然也达到最遥远的天边,最蛮荒的人们那儿吧

由此可见

圣人其实很简单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

其实就是他们能够向上观察自己的思想,降伏自己的心魔

向下能够与万物平等共处,显现伟大的德性。

除了这上察于天,下察于地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管子说完了道德合一之理

成为管子这本书里面比较精华的二章

心术上和心术下

其中的心术上,我们在上一期内容中,夹杂着讲完了

心术下,在本期内容中,也就讲完了

这两篇文章,直接造就了后来的道德经

而道德经,就是老子过函谷关

准备西行

而讲给尹太守的

作为一个太守

镇守一方

在他的请求下

老子讲述这样的道理和德性

希望他能治好一个地方,保一国之太平

并且能够独善其身

即修出世

也修入世

达到天人合一,道德合一的境界

可以说是非常应景的

但实际上,并不仅仅尹子,老子知道了管仲的这些思想

后世代有圣人

比如吕洞宾

就写过敲爻歌和百字碑

用来提示道德经的至理

我们来看一下这百字碑

体会一下这些神仙是如何运用道德经的

养炁忘言守,降心为无为。

一个人,如果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应该是不需要强制守护的

这就是一个自然的然的事情

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尊重,总是在点点滴滴中渗透

而不是造作出来的

因为人人生而平等,众生平等

所以尊重别人,其实就是自尊自重

贬低别人,其实就是贱化自己

因此,只需要理解了这些都是自然本有的

就不需要执于德性和法相了

说到底,降伏自己的心魔,这就是无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世间之事

不外乎动静

静就是内心的宁静

动就是外在的德性

这是一切法的源头

如果天下本无事,万物都能看开放下

还需要找什么神仙,拜什么佛,见什么高人啊

自己已经就是了。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如果真的做到了内心的常定,那必然是要在这个世界应于万物的

万花丛中过,片雨不沾身

在处理这样海量的事情,应接这样海量的物

与海量的人打交道中

应该是不迷失于自己不卑不亢,寂然清净的内心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当人不被一切事物所迷失心志的时候

这人的魂魄心性,就回归了

再也不是那种神神鬼鬼,飘魂的状态了

也从那种鬼话连篇当作高深的状态中,做回了正常的人。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当心性长住的时候,人的气也就开始内充于身

就有了一种特有气质

这种气质,就是德性的显现

这样虚无的气,回到内心

涵养自己

最终就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中心

这就是丹心了

或者叫金心

或者叫金丹

都可以

从此就有了定力

有了金丹在中

就会在心中综合各种极端的情况

无论是坎水,还是离火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在这些极端的,阴阳反复的事情中

心静意定

就会突然象听到惊雷一样

内心突然顿悟了

哦,真人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从此顿悟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就如同天上的白云

化作雨水

洒满这个世界

滋养万物

是如此的沁人心脾。

自饮甘露水,逍遥谁得知。

从此不再有烦恼,痛苦

也看透了生死轮回

这样的逍遥,谁又能够理解呢。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让我们安静的坐下来,享受这世界美妙的生活曲章吧。

即然他是梦幻泡影,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道德

如果能够这样道德合一,安静的享受此世界变化无常的曲章

也就明了通达了造化的神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这样二十句的百字碑

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字

但实际上,送给你的是幸福一生的方法

是远离神鬼,做回真人,从此逍遥的大道

是不卑不亢过完此生的法宝

这就是上天之梯啊。


  • 第六讲 无德必是口头禅
  • 其它 吕祖百字碑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