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极变现象与传统文化中的宫位变化

本期内容第五讲

昨天讲到三阴三阳组成了十二地支

都是对宫同气

子午少阴君火

丑未太阴湿土

寅申少阳相火

卯酉阳明燥金

辰戌太阳寒水

巳亥厥阴风木

这其实是一种六极的划分法

什么叫六极呢?

首先就要知道,风寒暑湿燥火,其实一直都在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六者都是兼有的

毕竟他们源于风度,湿度和温度

哪个地方没有风度?哪个地方没有湿度?哪个地方没有温度呢?

即然一年四季无所不在,就只存在多少的问题

量的问题了

而不存在专属

然后

随着时间曲线的进行

六气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六气变化了

变化成什么了

这种六极划分法

本质上,就是变化线

b284c028a3ce61b11cf232082c40d2c.png

子午少阴君火

是说君火也就是太阳传递的热能

到了子和午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子到午是越来越多的过程

而由午到子是越来越少的过程

到了子月,君火低到极限而开始增长

到了午月,君火高到极限,开始减少

也就是夏至和冬至

这是一年主气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三之气和六之气的主体所在

三之气就主管了上半年

六之气就主管了下半年

上半年就是南斗垣

下半年就是北斗垣

垣就是城市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各有左右间气,就形成了全年的气候变化

卯酉为燥气的分界线

到了卯,燥气就越来越少了

到了酉,燥气就越来越来多了

,天气越来越燥

别看现在八月还在下雨

但实际上燥金已经开始在转化

至九月,则燥气开始明显起来

而到了来年的二月

冻冰化解

天上的燥气才又会渐渐的多起来

寅申是相火的分界线

也就是地热的分界线

到了春天正月,大地就逐渐热了起来

草木就开始逢春而生

到了申月,地热达到极限

大地就要开始转凉了

然后万物感觉到地在转凉,就会开始开花结果

准备收获天丹

巳亥是风的分界线

巳月海洋温暖加速,台风开始形成

大量的雨水开始漂泊大陆

最迟到亥月,也就是农历十月,阳历十一月

台风结束

进入寒风期

又要到来年的巳月,才会进入热风期

丑未太阴湿土

是干湿的分界线

由丑至未,大地越来越潮湿

而从未至丑,万物又越来越燥

这是指的土地万物的湿度问题

辰戌太阳寒水

辰为寒水之极

到了三月,山河就基本上解冻完成了

而到了九月,河流又开始进入结冰期

这可以看黄河的凌讯期

就是大致如此

冰封万里的江河,始于戌月之凉

开于辰月之温

这样就明白了每个字里面,极其重要的变化因素

而不是流散无穷

比如再见到戌月,戌宫,命宫在戌

是不是第一时间要想到河水将要结冰,开始变冷了?

这是这个月份变化的主线

是分析问题的基础

有时候,不容易分别古人的思想

比如燥和湿,就不容易分别

古人说的燥,是乾天之气

是真正的天气干燥

属于环境因素

而古人说的湿呢

则是地了

由于天地的穿插

而有了这些看起来不好分别的术语

需要仔细的弄明白

君火和相火也是一样

地球绕太阳公转变化的位置,就是君火形成的根本原因

而由此带来的地热的增加,则是相火

再举一个月支例子

比如到了子月

或者命宫落在子宫

要知道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君火衰极而转阳

至于其他的气候呢?

还在继续量变中

并没有形成这种质变

这种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的思维

是古人的根本性思维之一

极变学会了,术数也就通达了

300e462cb0cf2fabe60e34196ef3cce.png

用个图来表示

这样就好记住十二宫的极变了

极变正是百病之因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于极变造成的

没有其他原因

因此要小心的守护

经常练习,就会一目了然了

一看命宫落在哪里,就要迅速知道极变的要素

然后看有没有相应的条件使之顺利交接

天道运行有常

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

那些悖离天地交接,六气变化的事物

终将病亡

这不是迷信了

这是自然之理了

显然不同于小六壬,抛硬币这样的方术

为了描述地理的变化

而将十二地支分为四季

再将四季分为孟,仲,季三月

就完成了由气候到地理,由时间到空间的过程

古人也因此将这样的周天圆图

改变成了方位图

十二地支,也就分布四方了

其实,由圆图到方图的变化

根本原因还是温度

温度即左右了时间

也改变了空间

时间和空间就是完全一体化运动的

更进一步的哲学说法

则就是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地球,太阳和月亮三者之间的变化

即是时间的变化

也是空间的变化

时空不能分家

任何变化,都是时空结合形成的现象变化

古人一般用圆图表示生生不息的时间概念

而用方图则表示固定不变的位置关系

圆图较为简单

而方图

方图这东西

就要复杂得多了

我们来看一看由简单的圆图演变而来的复杂的方图

主要的方图形态,有二个基本形态

704e4ca157bb55ec208fb34aae49584.png

这是十二宫位图

7ea0aab0704b9f49f342d2d727b0377.png

这是九宫图

这是二类最为基本的图

各自的含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

无论是九宫图还是十二宫位图

他们都要有东西南北四方

中国秦汉时期的九宫八卦图

也就是九宫图

名叫勾绳图

子午卯酉为二绳

分别表示阴阳之极和日月之门

余下的四角叫四勾

其实就是四隅

绳者,纯也

这是要点

子午卯酉,就是纯卦

纯气

中正之气

而四角呢

一看就是二个字

显然是杂气

勾者,勾兑之气也

这就是酒里面掺了水一样

混合物

为了表示这种状态

分别用不同的卦来表示

卦的意思就是日昝

象形字

古人用来测日影的工具

用来记录地球绕太阳的变化位置

但这只是文字上的卦

卦画要早得多

在人们学会测日影定四季之前

人们已经最直观的学会了观察月球的变化

而卦画就是月球圆缺变化的表现

这些宫位,如此重要

是一切推理的根本

子坎之地,月日同侧

地不见月,谓之晦气

人就需要休息

当休不休,就会撞了晦气

触了霉头

bdc039e146d57b23e77f956cb112dd4.png

一旦触了霉头,人少了精神,就成为致病的源头所在

必为他物所侵

午离之地

日月分布在地球的两侧

天见满月

地气充盈

谓之离象

地支表述为冲

紫微称之为照

万物受热而分离

如同煮肉炒菜薰香一样

分子四散

而香味飘逸

震卯为上弦,日月始分

万物始动

气弱而易伤

兑酉为下弦

日月始合

气沉易惊

寅丑艮生之地

月在朔弦之间

有心而无力,尚须扶助

辰巳巽杜之位

万物竞争,宜塞难通

这个塞字,或者说杜字,就是竞争激烈的意思

唯有勇者冲者敢拼者,才能杀出血路

方有出期

未申坤死之地

胜极则衰

气始弱而形始成

易霉易烂

最须防小人小疾

亥戌乾开之地

月沉弦晦之中

将贮备的库打开

吃存粮以过冬

显然,对于他们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

常说北方子位

属于坎水

颜色为黑

水的颜色当然不是黑的

真成黑色的水,那估计是化工污染了

水以清净为上

北方的黑色,是指黑暗

夜晚之兆

即是晦地,当遇明星

是需要灯光来化煞的

在紫微之中,太阳即有此功

其他几个宫位,都差不多

根据不同的特性,来取不同的事物以应对

这是基本的法则

比如丑寅之位

就需要扶助生气

制造暑象

紫微天机太阳都是好的

等等

关于九宫图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月相记录了日的变化

也就是一看月相,就知道是几月几日

重在日主

因此,九宫来表示一月的天数

则一宫之地,占时为3.75天左右

宫数有什么用呢?

在紫微里面没有什么用

因为紫微用的是十二宫体系

十二宫图

是地支图

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方

反应的是十二个月或者十二个时辰

唯独不能表示日数

这样就能区别这二种根本图形了

九宫图为了阳图

直指天穹

反应日的变化

而十二地支图呢

则为阴图

化为地理

反应月份或者时辰的变化

但无论是十二地支图的阴图

还是九宫的阳图

他们都是有正有隅的

这非常非常的重要

也就是有绳有勾

有纯有杂

为了让他们更加表示复杂的现象

将九宫图每二宫之间,再加入杂气

就形成了十六宫位图

ba82fec1b497961d5743fb3ade6653d.png

这就是十六宫位图了

用处也不相同

太乙神数

用的就是八门九宫十六神

图形就是这个复杂的十六宫位图

但如果你认为十六宫位图较为复杂

那就有点少见了

十二地支图也能复变

十二宫位图,于每二宫之间,加入杂宫

就形成了二十四山图

ccac42862c19d80f1121388d3b63991.png

但是,仔细想一想

这些复图的出现

里面也要遵守基本的法则

那就是必须要有纯有杂

有绳有勾

因此,虽然二十四山图如此复杂

但还是可以把相邻的一个纯气宫和一个杂气宫,合并成一个五行来解释

这就是风水上所说的双山五行了

究其根本

还是要回到十二宫位图和九宫图来理解

才能有效的发挥

十二宫位图和九宫图的阴阳切换

也是较为容易的

就是将九宫图四角的二个杂气,一分为二

分为生墓二所

生即是死

死即是生

这样饱含哲理的学问,从此为了应合万象的变化而二清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古人创立宫位图之后

基本上里面不会再标示这些字了

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准确的识别出这些无字之宫

这才合符古人的文化常识

正因为古人认为宫位图是文化常识,也才隐去这些汉字

在一般情况,不再进行标示

因此,宫位里面有没有字,并不重要

并不影响他就是表示的十二地支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 第四讲 命落十二宫的影响
  • 第六讲 命学源头的名禄财命身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