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一讲:道尚无为

这一期内容,以及以后几期

我们系统的学习列子这本书

列子是道家思想里面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人物

共直接影响了庄子的思想

算起来,可以说是尹子的后辈,庄子的前辈

全书总共八篇 

第一篇就是天瑞

瑞就是开始,开端

天就是思想

天瑞的意思,就是人最开始修心修行学道,应该怎么去思考?

针对普通人,进行思想改造的一篇文章 

除了第一篇文章有题目外

其余的篇章,其实都没有题目

后人就取文章开头的几个字,当作题目

这是行规

文学的规定

道家的道,就是思维

天就是思想

那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去理解道家思想呢?

首先,就是要有一个目标

这就是做一个极其普通的人

远离好奇心,是非心,分别心等等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

子列子,第一个子是尊称的意思

列子居住在郑国圃田四十年

没有人认识他

这就是道行

那些国君,卿大夫前去看望列子

得到一个结论:

这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老百姓

和老百姓完全没有二样

要做到这个目标

我们就要研究人的名声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众生的心中,为什么会认识别人呢?

究其根本,其实是被惊到了

也就是有特别的地方

经常说话,经常发表见解,经常弄些别人不会的

就容易让别人认识

但如果你内心无为,啥也不做

渐渐的,也就没有人知道你了

而这,正是思想开始成熟的标志

有一次

我们小区的一群流浪猫,将车库里面的一辆车踩脏了

车主人大怒

在小区群里面,强列要求物业杀掉所有流浪猫

杀猫的言论一出

就引得一群人的感叹

这是杀生重业

为什么要杀猫呢?

猫只是弄脏了车,罪不至死呢

主张杀猫和主张不杀的二派人,争论不休

在这样一个日常小事中

我们能看到这样,人们往往不自觉的参与其中

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判断事件的对错

陷入是非场中,而无有出期

甚至于,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去看杀猫和救猫这样二派人的思想

杀猫的人,是嗔恨之心作怪

被愤怒的情绪将自己左右了

而救猫的人,则是贪爱之心作怪

贪爱也是一种情绪

无论哪一种情绪,都无限放大了人间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本来只是简单的擦一下车子的事情或者洗一下车子的事情

变得不可收拾

贪爱的情绪和嗔恨的情绪,成为习气

随业就轮转了

这里面本来并没有是非

而认为杀生是大罪

是重业的人

也是教化的教条主义

而非明心

本质上是痴心

愚痴则不化

明心依理不依教

是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而不是陷入妇人之仁

古之大德,莫不教化人们,不要限入教条之中

如果所有这一切,都能一一分明的了解

明白世间的事情,不外乎就是众生自我被情绪放大了事件

限入贪爱,嗔恨,愚痴之中的造作

那就不用去管这些事情了

事情有起时,自然也有终时

始于静,必将终于静

也就不吵不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那谁还知道这样的人呢?

人们往往认识的,不是杀猫的,就是救猫的,或者主张杀生重业的

毕竟他们都在呱呱的发言

人心被他们挠动

也就认识了他们

甚至赞同了他们的观点

加入其中

唯有得道的人,思想清明,镇定自若的人

将被芸芸众生忘记

成为众庶之一

学道,并不是学会什么本事,去惊挠人心,让人羡慕

而是学会平常心

自净其意

自净其心

达到在日常之中,清净自然的状态

无烦无恼无情绪的状态

那一个情绪化严重的人,又将如何去开解自己,想明白世间的事情,达到这个境界呢?

众生经常被情绪左右

甚至一会儿离开,一会儿又来

其实都是处于颠狂不定的状态

心性不定

一会儿,大怒不已

认为别人不应该这样

一会儿又大爱不已

认为别人对自己真好

其实种种情绪,都是自造自作自受

要解开这个环

就要明白思维之道

国不足,将嫁于卫。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

有一年,郑国的物产不足了

欠收了

列子也要吃饭啊

这供不上吃饭了

于是,列子准备去卫国

度过灾荒

他的学生就说道:

先生啊,你现在去卫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们还有很多的疑惑,先生临走的时候,能不能教一教我们呢?

最好的,就是把您的老师,壶丘子林说的话,传给我们

表示这是祖传的

我们也好代代传承下去

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mào)人,吾侧闻之,试以告女。

列子笑道:

我的老师壶子,他怎么可能有什么传教给我呢

最普通的大道,是无法用语言去教会的

但是,这世界上有一类人

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名誉和地位

拥有财富

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效仿

然而,他们并不明白烦恼和死亡的道理

不过是一些头昏眼花的被世人抬着的尊者而已

他们的名字,叫伯昏瞀人

伯就是尊贵,尊重的意思

昏瞀,就是头昏眼花,看不清事物真相,想不明白事物道理

这是列子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用来讽刺世人的追求

后面还会出场

列子的老师壶子曾经告诉伯昏瞀人这一样人

与他们交流

列子在旁边听到了

我现在将我的老师壶子,如何告诫这些名利场中的优胜者的人的话,说给你们听。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当时,壶子是这样给这些人讲道理的:

如果仔细思考世界,人生的一切道理

就会发现,有生生不息的,也有从不生的

有变化无常的,也有不变化的

这里,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生和化的区别

生,其实就是累积

是相同事物的复制,增多

比如一个细胞繁殖出另一个细胞

二个非常相似

这就是生

相似事物越来越多了

化,则是变化

出现了不同的事物

比如水变化为冰

人们就往往不认识了

甚至当新事情看待

其实不是

生和化,就是现代科学讲的遗传和变异

只不过,生化的适用范围太广

可以运用于一切的宇宙现象中

显然,即然有生的,也必然有不生的

有化者,也必然有不化的

再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不生的虚空,演绎了一切的生生不息

所有的生,都需要在不生中才能演绎

而所有变化,也都需要在不变化的清净中去演绎

当初,有一个年青人,想制造一种万能的溶解剂

什么都能溶解

见啥溶啥

这其实就是变化

改变一切事物的状态

然后,当他把这想法告诉一个科学家的时候

科学家只是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准备用什么去装这个溶剂呢?

如果没有不变者,一切变化都将不复存在

因此,不变化的,才是变化产生的基础

生生不息的事物,永远不会停止

劳碌的人永远劳碌

奔波的人永远奔波

而变化的事物,则不可能不变化

会永远变化下去

纵观此世界

莫不是一个生化的世界

也就是常生常化

所谓的常生常化,也就是随时都在生,随时都在化

比如阴阳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这是随时发生的事情

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再比如四时

春夏秋冬

这也是无时不生无时不化的事情

阴阳是生生不息的道理,而四时是变化不止的现象

我们所见所思所想的这一切,不过就是生化躁动的结果

而反观不生者

不生者疑独

疑,安定,止息的意思

那些不生的,他们永远定止于不二的法门中

离开阴阳

独守清净,没有起伏的内心

不受情绪左右

而那些不化者呢

不化者往复

往,前往

复,回去

如果能够内心不再变化

必然也就是达到回归初始的境界

也就达到了形如众庶

从此泰山崩于面前而心不惊挠了

处变不惊

就达到了列子这样四十年而无人认识的思想境界

为什么要达到这个境界呢?

往复者,其际不可终

人回到这样的状态,他从此不再受到生死的限制

无论是生,是死,他都这样宁静自然

没有终点

而安定于不二法门之中

则道不可穷

思维将再也没有烦恼

不再受制于一切事物的变化

《黄帝书》里面说道:

此世界,一切的生化,不过就是现象的变化

都是食物的链条而已

你吃我,我吃你

彼此生生不息

这就是所谓的繁殖了

繁殖,是真的增长吗?

不是

此世界能量是守恒的

物质是守恒的

不会多一个原子

不会多一丢能量

那繁殖是什么呢?

不外乎就是变化而已

沙石变成建筑

各种排列组合的变化,就被世人误认为繁殖了

众生都想在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一切守恒的自然里面,繁殖

这成为自然杀伐,争夺的根本

你所增益的部分,只可能是别人减损的部分

明白天地这样的一个根本规律

发现众生都是食物链条中的一环

无论你现在拥有多少,最终都会是别的事物

都会分崩离析

成为别的事物的生,别的事物的化

那瞎操劳做什么呢

懂了这个道理,就随缘造化了

可以永远由其变化

绵绵不绝

使用起来,也没有尽头

无有终止

这样的道理,是让人宁静的道理

因此,真正生物的,必然是不生的,无为的

真正化物的,必然是不化的,安定的

由此再看此五浊恶世

就会发现

此五浊恶世的一切事物

莫不是在自我以的生化之中

莫不是自我假扮抢夺的形色之中

莫不是在自我以为的分别智力之中

莫不是在自我的增减之中情绪变化无常

因此,如果你的认知,还只达到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这样的境界

还在与人讨论如何做得更好,如何是漂亮美色,如果是智大力猛,如果是雄心壮志的有为

这是离道还有十万八千里面的距离

甚至方向完全相反了

非也。

道,只是让你不再有情绪的变化,不再有烦恼执念,不再有生死的困惑而已

无他无他

但如果这样,以不生的虚空,不化的清净作为根本

不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后来佛教的理智之神

不化,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后来佛教的情感之神

用理智,让自己不再轮回

克制情绪,让自己不再随事物的变化而起伏

列子进一步说道: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过去的圣人,都是教化别人用阴阳来解释天地的规律

如果按老师所说的

这一切有形的色界现象

本质上都是源于无形的思维

那必然就会出现悖论,究竟是先有天地,还是先有思维呢?

通过不生不化无形无色的境界,天地又是从哪里出现的呢?

天地,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这一点,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最不可理解

总认为是先有天地,地球都几十亿年了

但自己才几十年

怎么可能人大于天地?

这问题,根本上还是知见不够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组合而成的意识形态产物

任何一个,人们以为存在的事物,比如地球

其实都是原子组合而成

如果不断的解构下去

会发现所有的事物,无论大小,都是由最小的粒子,也就是邻虚尘组合而成

在不同的意识层面,就有不同的事物

比如在古人那儿,认为地是方的

称为大地

他们很正常的认为,大地是确实存在的

但这只是意识

后来科学的兴起

告诉人们,地是一个球形

重造意识形态

半点不违和

人们会意识到,地是一个球形

称名为地球

各种意识不同,所有事物完全不同

一切有形,皆起于无形

与无数粒子的变化中,幻化出自己意识形态的世界

如果再探讨世界的本来面目

则世界,根本就没有世,没有界

因为意识的局限,才有了世,有了界

这样就将人们从色界里面解救出来,回归到了意识形态的层面

那列子究竟是如何解释天地安生这样的问题呢?

破掉色界

进入无色界

是列子认为的思维之道如何思考的关键

人终其一生,都是活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面

而不是活在物质里面

粪便与蜂蜜,究竟谁好谁不好?完全取决你的意识是蜜蜂意识还是苍蝇意识。

美女美不美,完全看你的意识爱不爱

情人眼中出西施

色鬼眼中尽美女


  • 没有了!
  • 列子第二讲 世界成因与生命转化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