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十九讲 废心用形显包容之德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列子第三期第五讲

继续求真之路

昨天讲到,列子认为孔子是一代圣人

是真正得道的人

因此,以孔子的故事,告诉世人

无乐无知,就是道的境界

这就是真乐真知

无乐无知,也就无忧无虑

无所不知,无所不乐

但世人因为是攀缘心立身,分别心立智,好奇心为使

因此,不太可能理解这样至高的道理

于是,列子继续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用来告诉人们,修练的极限,与圣人的无知之道,是不一样的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之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脏之知,其自知而已矣。"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陈国有一个官员,官员的品级是大夫

他被派到鲁国去出差

公事办得差不多了

就顺带着到处拜访一下名人,访问一下名山大川

这就拜访到了叔孙氏这个人

二个人闲聊之余,叔孙氏就告诉陈大夫一个惊天大秘密

说:

我们国家里面,有一个圣人呢。

圣人就是得道的人

陈大夫反问道:你说的是不是孔子呢?

叔孙氏回答说:是啊,我说的是就是孔子呢。

陈大夫听了,就问道:你是怎么知道他是圣人的呢?

叔孙氏回答说:

我经常和颜回在一起,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

颜回就经常给我说:孔子能够废心而用形

废心,就是去掉心中的一切知见和情绪

在没有知见,没有情绪反应的情况,去做世间上的事情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圣人之道

也就能理性的思辩,理智的思考,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陈大夫听了叔孙氏的话

不以为然

这算什么圣人呢

于是,他说道:我们陈国也有一个圣人啊

你又知不知道呢?

叔孙氏问道:你说的你们国家的圣人是谁呢?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陈大夫说:

我说的是老聃,也就是老子的一个弟子

名叫亢仓子

这亢仓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道法

能够做到用耳朵看东西,用眼睛听声音

你就说牛不牛?

这一下,把个叔孙氏给唬住了

叔孙氏把这话讲给了鲁侯

鲁侯听了,也是非常好奇

于是,就用了上卿的礼节和礼物,去请亢仓子

亢仓子看着如此多的名声和钱财

也就应聘了,来到了鲁国

鲁侯尊为圣贤,小心谨慎,言词卑微的向他请问

亢仓子就回答说:

这是传言的人传的谣言呢

世上并不存在耳朵看字,眼睛听音这样的功能

实际上,我的本领是看东西和听声音,不用眼睛和耳朵

而不是将耳朵和眼睛各自的功能调换

鲁侯听了,说道:

你说的视听不用耳目,比起那个耳目的功能调换,更牛逼啊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太想听听了

亢仓子就回答说:

我首先不断的修炼思维境界

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切世间的物质和自己的身体

其实都是各个感觉器官感知出来的

他们存在或者不存在,根本上就是感觉决定的而已

由此达到了体合于心的境

摆脱了物的纠缠

我继续去修炼

发现这些感觉感受的心,固然是形体的精华

但实际上,他是在各种运动的影响下,进分虚妄分辩的结果

由此,达到了炼精化气的境界

也就是心合于气

此时的自己,只有无限的运动

而不再有物质形体,感觉感受

我又继续修炼

有一天,突然又突破了

我醒悟了一个道理

所有的运动,本质上其实还是元神的作用

有一个根本的动力所在

而这个动力,恰恰就是一切虚幻的根本

我守住自己的元神

处于大定之中

继续修炼

有一天,我再次突破

竟然炼神还虚了

突然明白了,元神其实本无

唯有恍恍惚惚的明了世界

无动无静,无虚无实

一切寂静妙明

当我经过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达到虚无境界的时候

就得到一个功能

这个功能,叫三花俱顶

啥叫三花俱顶

就是一切的欲望,物质,运动,我都清清明明的知道他是空华不真的

是虚妄相生的

世界如此明了

以至于此世界中,那些极其微小,如同白芥子一样的事物,和极其微小,比蚊子的叫声还小的声音

无论他们在遥远的八方之外

还是在我的眉毛,睫毛之间

只要是空华来干挠我

我都是清清楚楚的

这就是我达到的炼神还虚,三花俱顶之后自然显现

并不需要任何的造作和起心动念

我也不知道是我面部的五官七窍,身体四支的触觉所感知的呢

还是心腹里面五脏六腑意识到的呢

实际上,都不是

而是自知自觉而已

鲁侯听了,太了不起了,这修炼,境界太高了

过了没几天,鲁侯忍不住就把这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知道亢仓子学道未成,尚有我相

亦知鲁侯好奇心使,未有道心

故笑而不应

这境界看起来花里呼哨,高明得很

但实际上,远远比不了废心用形

圣人之道,以无我为起点

废知废情,即是无我

始可以生道心,进道门

远不是世间修炼得到的结果

凡夫见过了大风大浪,也就对一般的事情,不动声色了

但这种见习惯了平静,并不是真正的明心

这是与废心用形根本的区别

列子为了讲清楚那一种才是圣智之道

又继续以孔子的故事来进一步讲述真实的圣贤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 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商,就是宋国

宋国里面的太宰

太宰是一个官职

这个高官去拜见孔子

他希望寻找到真正的圣贤之大道

因此,他问孔子说:

孔丘先生,你是圣人吗?

孔子回答说:圣人我怎么可能是呢?我不过是多闻搏识的学者而已

多闻搏识,知之次者也

这相当于自谦的话

也就是佛家里面的声闻佛

缘觉佛

之类的

商太宰不甘心,又继续问:

如果您不是圣人,那三王总算是圣人了吧?

孔子回答说:

你是说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他们只是善于选贤用能,会使用那些智勇之士

这是他们的事迹

至于他们的内心,达没达到圣人的境界,我是不知道的

商太宰听了,又继续问:

那五帝呢?五帝算不算得道的圣人呢?

孔子回答说:五帝的时代,他们不过时善于任用那些仁义的人,从而教化天下,让天下人民都有仁义之心罢了

这是他们的作为与事迹

至于他们是不是圣人,我是不知道的

商太宰再问道:那三皇总算是得道的圣人了吧?

孔子回答说:

三皇吧,他们只不过善于任用那些识时务,懂规律,能改造自然的人罢了

这是他们的作为与事迹

至于他们的内心,达没达到圣人的境界,我是不知道的

商大宰大惊

要这么说,这世界上就难有圣人了

于是反问孔子道:

按先生你的认为,那谁才是真正的圣人呢?

孔子思考了很久

然后回答说

在西方有一些人

中国古文化里面的方位,都要注意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的方位词

而是五行属性词

西方表示太阳落山

西者,栖也

息也

西方是冷静的,宁静的,止息的,安息的地方

人心思静思向西

静到静至,安息妙乐

也就达到西天极乐

孔子这儿说的西方,就是寂静妙乐的地方

在极静的地方,有一些人

他们可能是圣人

他们有这样一表现:

不治而乱

从不焦虑,从不乱干预任何的事物

但天下竟然能有条不紊

这就如同耕种的土地,稍不管理,就会荒芜一样

但森林从不需要造作管理

却生机勃勃,有条不紊

众生总是瞎忙,焦虑的心,就是种庄稼人的心态,不敢一丝休闲,即怕草生无收

如果能够不治而不乱

这是圣人废心无用而无不用的一个显现

第二个,就是不言而自信

大道远离一切文化语言

不过是最为真实的展现

与各种行为中,就让人生起了正信

而不是用花言巧言,妙法莲花

去让众生迷信于文化之道

在言语上无有出期

第三个特点,他们不化而自行

完全不需要任何变化,而由着自然的变化运动发生发展

没有任何的自我情绪和认知

在完全由他由他中,达到恬淡虚无之境

内心坦坦荡荡,而人民却看不到他的任何功劳

就象从没有做过什么一样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名声

我孔子是非常怀疑这就是圣人的

但是,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圣人,或者不是真的圣人

为什么圣人如此之难呢?

就在于圣人完全是修自己的内心,是废弃自己的知见和情绪

也远离了一切的物象

而我们了解别人,离开了物象和行为,我们再也无法了解圣人的思维了

因此,真正的圣人,必然是无圣无人

不见顶相

永远高深莫测

商太宰听得一楞一楞的

心中就想:

这孔子怕不是骗我的吧?

孔子究竟骗没骗商太宰呢?

其实没有

孔子只是告诉他,寻找圣人是不可取的

与其寻找圣人,不如反过来修持自己的内心

废心而用形就行了

向内一层一层的修炼,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花聚顶,这是错误的

向外寻找解脱的圣人,想去追随圣人的脚步,这也是错误的

内无所依,外无所凭

想要达到废心用形,无乐无知的境界

我们又有什么依据,来知道自己离道渐近了呢?

这就要看包容的中道之心了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有一次,子夏问孔子说:

颜回这个人,先生感觉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颜回很好啊,他的仁爱比我高得多呢。

子夏又问道:那子贡呢?子贡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子贡啊,子贡也很好呢,他的言谈辩词实在太高明了,比我还厉害呢

子夏又问道:那子路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非常了不起,远远强过我呢

子夏又问道:那子张呢?子张这个人你看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子张这个人,庄重得体,远远超过我呢

子夏这时候,离开坐席,靠近孔子,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想仔细听一听孔子如何回答

他问道:即然先生说这个人在四方面都超过了你,那为什么这四人要叫你老师,跟随你学习呢?

孔子回答说:

没事没事,你坐下

我告诉你

你也能听得明白

是这样的

天下芸芸众生,莫不是执于一端,固执已见已能,由于在一端里面走到极限

也就看起来技艺高超了

当然,大部分人在走极端的过程中,就被卷死了

撞到南墙也不会回头

比如颜回这个人,他仁慈孝敬

但是,他却不能质疑权威

不反抗,不争辩

再看子贡这个人吧,他虽然能言善辩,但他却不知道收藏锋芒

把辩论用在能辩理的理性人身上,去解除别人的疑惑

不会糊涂木纳,谦让于人,其实就是不懂做人

再看子路这个人,勇敢非常

冲锋在前

命都不要

但却不懂得退让

用智胜于用力

用心胜于用勇

而子张这个呢,一身正气,庄重威严

给人一看就肃然起敬

但却不懂幽默和谐

因此不能和天下芸芸众生,和谐共处

而我呢,在这些极端的行为上面,固然不如他们

但我却能守住中庸之道

仁慈忠诚,却敢于质疑权威

能言善辩,但却不和一般人争论高低

勇敢还能智慧行事,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庄重的场合保持庄重

平时又能温良恭俭让,能与所有的百姓谈笑风声,幽默有趣

这是他们向我学习的原因所在

如果让我去做他们做的那些极致的事情,我是做不到的

但如果让他们做我的工作呢,他们也是做不到的

包容,是道心起后自然显现的美德

当一个人的包容心越来越大的时候,这正是为道之路,损之又损,乃至于无过程

最极限的包容,必然是没有知见,没有自我的

圣人无心,就是以百姓心为心

如果要去检验自己的修行结果,看走没有走偏,就试着去看自己的包容之心吧。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 列子第十八讲 去妄存真
  • 列子第二十讲 神交神游神变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