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思和想的问题
思和想,究竟有什么根本区别?
对于中国人的思和想的概念,别说西方人无法区别
就是中国人,也很难区别这二者的关系
但如果我们知道了大脑的形成过程
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了
思源自于嗅觉的化学反应
而想则是物理的成像反应
显然,思是根本性的
而想则是显性的
我们先要知道化学和物理二种不同变化的根本区别
化学反应,都会产生新物质
比如氢和氧合成水
水就是一个新兴事物了
而物理反应变化,都不会产生新物质
只是形态的改变
比如水化成水汽,结成冰之类的
对于有情众生来说,化学反应是根本性的
也就是消化,吸收,变成自己想要的物质
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与之对应的,思,就是前瞻性的
经过思考,人会产生新的领悟,新的思维方式
甚至完全改变人生
他的本质,就是嗅觉味觉这些化学感受器的延伸
利用这些新组合的物质,来构造一个需要的身体耗材
主要目的就是适应环境
能不能创造新的概念,新的判断,新的理论,是思和想的重要区别点
古人非常重视思考的作用
孔子甚至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因为嗅觉味觉都是和内脏的消化功能联系的
这一现象,中医称为脾主思
并不将思归于心之所主
思增强了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是形成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
思也是情绪反应的根本要素
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源于原始的思
如果象个木头,不去思考
人将失去情感
反对分不清好坏了
喜怒忧悲恐惊也将不复存在
与思的前瞻性不同
想则是解决问题的
他是物理层面的成像反应
外有相,则有想
是人们对于物理世界在心中的推演
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一般称思为思维,而称想为想法
如果没有思,找不到问题所在,那自然更不用提想了
想只是状态的变化,是基于现象产生的关联性心理活动
无论是思还是想
他们都源于耳目口鼻的进化
是耳目口鼻身意六根,不但提前预判而产生的结果
总想提前知道,越是往前,越是需要思想
思想家显然就是人类的灯塔
指引着人类的前进的方向
而个人的思想状态,也决定了个人的吉凶祸福
二者在演化过程中,给人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思因为是与口鼻的嗅觉相关
是根本性的
因此不断思维的结果
是产生了智慧
智和慧,就是口和鼻相关的延伸
看不见,摸不着,却左右着生命
显然,智慧是对根本的探讨
是需要摆脱一切现象束缚的
古人因此将智慧力,称为洞察力
简称洞
并由此产生了洞学
想则开启的是对物理刺激的反应
是应对现象层面的
他开启的是聪明
耳聪目明
实际上,就是开启了敏捷技能
他并不能产生根本的智慧
只是让人不断的上窜上跳
以为动得足够灵活,就能安全一样
想预判的是现象的变化,他希望预知的是透达一切物理现象和结果
由此产生的表面现象的变化,古人称为然学
就象火苗飘浮不定一样
当修行人意识到思想是根本的时候
对于身体的解释就发生了转变
不再认为身体是主要的
人一生,追求的是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而非肉体的健全
肉体,只是一个工具
准确的说,只是一个思想的一个装饰品
载具
思想只要不满意,是可以随时修改这个装饰品的
就象换个首饰佩戴一样
比如恨自己是男人,去泰国变性就是了
显然,身体无法和思想的重要程度相提并论
古人因此将身体这样的物理现象组合
称为玉
玉的甲骨文写作:
其实就是现代人的佩饰而已
相当于项链,手链之类的
后来,因为主要材质是美丽的石头,而演变为玉石
古人眼中的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美丽石头的统称
而不象现代人,专称玉石
所以
人的修行,究竟是修是什么?
黄庭经给出了答案:
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
人的修行,对生命的治理,并不复杂
仅仅是做二件事
一是修持自己的思想
也就是洞玄篇
这占了道藏经的极大一部分经典
另一部分,就是身体还在的时候,去管理好这个临时的载具
也就打造好这个佩饰
珍惜一下当下相聚的缘份
这正是黄庭经的出发点
以思想为主,兼顾身体
并称为性命双修
身体只是一个临时的因缘
还是不一个不但变化的物理现象
生老病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些现象组成
推而广之
要修持身体
还得放到社会,放到环境中去修持
这就流于世俗了
篇,就是连续在一起的意思
将不同的竹简,用绳子穿在一起
就形成了篇
身体的健康,与社会,环境,家庭习习相关
连接不断
不是有一个独立的健康身体
而是要拥有一个能适应环境的身体
这才叫健康
适者才能生存
这一点,很多人就不容易理解
非得将自己认为的不舒服,称为疾病
这样的认识就肤浅了
我们举一个疾病的例子,大家就能从中体会到适应与不适应
比如克山病
看起来是一种疾病
好象人很不舒服
并且是基因发生了变化
但仔细思考这样的疾病
他实际上是和血吸虫区域重叠的
有这个疾病的人,能很好的对抗血吸虫
没有这个疾病的人,会得更严重的血吸虫病
二害相权取其轻
已经生在这个环境了,不这样,还能怎么办?
而随着血吸丝病的消失,克山病也就慢慢消失了
那现在思考,克山病,究竟是病还是不是病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人在空气不良的环境中,就会咳嗽
用来排除这些不适应的气体
那此时,咳嗽究竟是病,还是不是病呢?
以此类推,作为提高抵抗力的发烧,用来免疫外在的病毒,细菌这些微生物,究竟是病还是不是病呢?
显然,我们受制于解决我们意识层面自认为的疾病
而不是系统的考虑问题
解决的是提问题的人
而不是解决提出的问题
身体是极度智能的
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状态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当作疾病来治
人适应当下环境的能力将被减弱
要身体变好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但无论我们如何修持社会关系,身体素质
这都是物理现象级别的
不是根本的洗心
只是改变一个面貌,即革面而已
自然界也有在这方面修持很好的动物
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模式动物
有这样一个动物
他是吃素长大的
终身吃素
说人话就是食草动物
他的脾气非常的温和
永远都是那种天下无事的佛系状态
与世无争
他的中文名字叫水豚
是南美洲唯一的大型食草动物
但现在的人们,更喜欢他的英语的音译名
卡皮巴拉
卡皮巴拉,永远是那种情绪稳定的状态
由此成为动物界的友善大使
对于他来说,完全不介意别的动物闯入他们的生活
想在他身上玩耍,也行
甚至没事拔他的毛
他也不会反问,你干嘛拔我的毛?
而是你快乐就好
爱拔就拔吧
反正拔完了还会长
他的情绪究竟稳定了什么地步?
在奶孩子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一二
水豚是社会性动物
一般一个群体有几十只
生孩子的时候也差不多
孩子出生之后
喝谁的奶,并不重要
哪个母性的奶都是畅开的
没说只有妈妈的奶能喝
人家根本就没有自家孩子一说
养谁的孩子不是养呢?
在日常生活中,卡皮巴拉总是身边跟着一群动物
动物无法拒绝这样友善的性格
他甚至因此能够征服鳄鱼
成为鳄鱼的朋友
如果你闲得慌,在他头上垒上石头之类的
他也不会动
一定会让你高兴到底
显然
卡皮巴拉就是那种活着很好,死了也行的状态
安然恬淡
是人类可以近距离接触的野生动物
这外在的玉篇修行,人类能做到的没有几个吧?
实际寿命也并不是很长
只有5至10年
于世间修行,圆融无碍
情绪稳定
但因为缺少内在的智慧修练
实际上不能成为道家所说的神仙
只是过上了神仙的日子
看起来如此圆融通达的性格
实则是在演化过程中,固执自己受益面的结果
人们的意识性格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就是当你在某个偶尔事件中,你认为从中受到了好处
你就不断的强化这个结果
久薰成习
就也形成了坚固不破的性格
卡皮巴拉显然是从温顺的性格中,获得了他认为的好处
从而代代相传,不断强化
最终形成了一种习气
而非真的修行
与之完全相反的蜜獾,人们亲切的称他为平头哥
就是逮谁咬谁
主打一个不服
是吉尼斯记录里面,最无畏惧的动物
显然,也不过是他们的祖先,曾经从勇猛中受到益处,而不断强化的结果
尽管把自己这个物种快弄灭绝了
也不更改
可见,固执是生命的本性
因为曾经从中受益,就一根筋的不断的如此发展了
撼山易,变心难
人所受益的地方,也是自己受害的地方
由此,更能推理出一个结果
很多人,其实是无法沟通的
如同平头哥和卡皮巴拉二者一样
在宗教兴起的时候
一般都会把人划分为二类
这几乎是所有宗教的做法
一类就是信徒
争夺信徒是宗教最为重要的事情
但由来宗教不认为信徒能够开悟
第二根,就是真学习的上等根器的人
这是法器
是真正的传承者
信徒是护法
是被利用者
如果没有信徒,法则无法传送
而如果只有信徒,则此宗教必然进入了衰亡期
历来的宗教,也因此分为世俗法和根本法
根本法并不会广为传说
很多甚至就是口口相传
这是需要讲慧根的
智慧源于思考
思想
而慧根,其实就是口鼻
口鼻是智慧之源
实际上,就是体验
在实相中去体验
去验证
去思考
敢质疑
这才是真正有慧根的人
颜回对于孔子的学问,由于是说啥是啥
从不提意见
也没有意见
一听就懂
孔子就感叹,颜回这个人,对我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这里的我,就是我的学问
不能回归现实,不能回归理性的学问
终归是在毁灭学问
所谓的传承,离开了现实和理性,也不过就是信徒的挣扎而已
基督教能够发扬光大,也是靠最初反对声最激烈的人
在颠倒的众生的感知中
往往认为在思想之前,是受到意识的影响的
意识就是刺激
而第一刺激就是声音
但实际上,这是六根整合之后的问题
在六根都整合到大脑之后
耳听的刺激被作为先锋官,安排在了最前面
这是不能当作主力看待的
意识的分别心,不能与思想的主体相提并论
而思想之后,由想找到了方法
人们就会去实践
实际上,在思想之后,动物会产生欲望
想多了,欲望也就多了
欲就和五味饮食相关了
由意识,到思想,到欲望
由耳,到眼,到鼻,到口
默默表达着那些虚妄的思维世界
相对于外在现象的修行
古人更重视内在的思想
这才有了冥想这样的方法
冥,主是六根关闭
看到下面的六,那就是六根的意思
不要随着六根轮转
安静的去想
想也就是成像
比如心中想一想祖师爷的图像
或者高山流水的样子
除了这个非常清醒的像外
不要动用一切耳目口鼻身
不受此一切的干扰
这不就是冥想?
当然冥想的内容有所不同
存思存想的方法却没有什么差异
古今中外,都是通用的
在这些存思存想中
有一种极品的存思存想
竟然将自己证得一无所有
不在了
回归到一个虚静的空性中
那这样的思想,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实现的呢?
如同在洞玄的路上,竟然达到了一无所有的清净世界呢?
要证得清净,是大学问,大思想,得用一天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