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从众人中来到众人中去,我们就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了。
孔子他认为,这一个社会是一个整体,这一点的认识和大乘佛教是一样的。在这一个整体里面并没有我与他的区分,我就是他,他就是我。你修道修到最后,你就发现世界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世界。当你有他相的时候,你就有了自己,当你有我相的时候,其实你就有了别人。世界的清净是一个整体。
有一次我听一个讲座,也是我们义工协会请的上海的一个专家去讲座,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说我们的手,小拇指和大拇指,总以为自己是一个人。小拇指不认识大拇指,大拇指不认识小拇指。但实际上他们是一个整体。然后推而广之,就像我们的手和耳朵一样。手自是手,耳朵自是耳朵,但其实从我们人的角度看,还是一个整体。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太小,所以我们总认为我就是我。我的心越来越大的时候,我就越来越大,世界就越来越大。当我们的心无边界的时候,就成了世无边界,就成了禅宗所说的,大乘佛教里面的,人的意识是没有边界的。你没有边界的时候,也就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他人,诸相都没有了。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孔子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在夷狄那样偏狭的地方,有一个君子,有一个精神领袖,还不如在这些繁荣的地方没有君子,为什么呢?这些地方的人很多很多,他会自然形成公约。比如,红灯和绿灯,大家知道是谁发明的吗?不知道,他是公约,在自然的中间就产生了自然的道理,你遵守了他,他约束了你,这就正好是君子的行为。你遵守了红灯绿灯,是不是约束了自己的行为?是,可是你是一个君子吗?不一定。这就是社会,偏远地区,你弄一个红绿灯,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因此,他的这一种智慧都强调君子不会存在边远的地方。君子一定要依存众人,在所有的这些人群中,去发挥自己,去取得自己的这种成就,一定要像众人学习。
在众人中,所有的人都在这里了,你怎么去学习呢?这也是孔子考虑的一个要领,这里面他就特别重视以实为根基。也就是我经常和大家讲的,务实。只有你的所有的生活、行为、修养,都是实际生活的修养,这才是真的,以实为根基。在名和实,文化和实际中间,他永远在选择实。这一段话很好的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有一个叫王孙贾的人,他是卫灵公的一个大臣,一个大夫,他就对流传的一段话不太理解。在孔子的众弟子里面经常流传这么一段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他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话呢,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问孔子,孔子告诉他,你不这样做,你每一天都没有幸福,你向哪一个神灵乞讨有作用吗?你与其去相信那些高深的道路,你还不如做好你身边的事情,不如把你今天的晚饭解决掉,不如把你的相夫教子做好,不如把你的工作做好。在这个之余,在这样的基础之后,你有更多的能力,你就学更多的知识。
有些人,开口闭口是阴阳八卦,或者是很玄之又玄的道理。这一些道理,对生活并没有多少帮助,一边说着仁义道德,一边呢,可能妻子倒一杯茶都不知道说谢谢。很多时候,这样的人是经常见到的,他媚于一种高深的道理,总觉得哎呀,我要怎么样怎么样做的更高深。比如,我一定要学会风水,一定要让我的子孙享福,要让我的妻子不跟着我受苦。愿望好不好?很好。那他在怎么做呢?他努力地去学习风水,努力地去找一块好地,努力地每天移动着自己的家具,每天在想这样一个问题。那请问他的妻子和孩子是不是越来越好呢?不是这样,妻子需要的是丈夫的爱,孩子需要的是爸爸的行为。你老是去摆弄高深的东西,还不如去做点实际的,陪妻子去逛逛街,陪孩子去做作业,他是讲这样一个道理。孔子是非常赞赏这样一句话,你手边的事情没有做好,每天你的妻子对你怨声载道,你说你找一个好风水就是为了我的妻子,就是为了我的家族。你做到了吗?无所到也,你的祷告是没有作用的,你的妻子过的并不好,你的孩子并不满意你这一个父亲。
孔子对这样的道理讲了很多很多。讲了以后,孔子作为老师,他就特别反感四样东西,怪力乱神。他并不去谈论那些怪诞不经的行为,我们觉得别人一说,你看他今天算命算的好准好准啊,很怪诞,我能做到吗,我不能做到,那我不能做到,我听着你的行为就像听着神仙的行为一样。我做不到,对我有帮助吗,没有帮助。在对那些暴力为用的手段,他也是反对的。所有的暴力,为什么想用暴力,是因为想让社会变得和平,战争的目的是和平,你没有吃的了,没有穿的了,这个社会才乱,乱的最终目的的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有吃有穿有和平,那你就不能倒着来说和平的目的是为了暴乱。孔子就不主张这样,不能本末倒置。孔子非常谨慎战争,并不是说反对战争,需要战争,但是不鼓励战争,能够和平达到的就不用暴力。
印度之父,甘地,我当时看到他的事迹的时候,非常感动,他提出的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我不跟你使用暴力,也不跟你来往,你要抓我就抓我,你要怎么做,我让你怎么做。这一种思想,在我的意识之中,我在没有看甘地的故事之前,我是认为不会成功的。我觉得像毛主席给我们讲的多好是不是,用暴力的手段去维护和平,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甘地做了,他不仅做了,他还做到了,确实很感人的事情。
孔子就不主张这些暴力的手段,觉得暴力是为了和平,但和平不是为了暴力。他还不说那些没有理智的事情,那些很混乱的。你和他谈话,谈了三句五句,他的词语就漂浮了,总是和你打迷藏。没有理智的一些事情,一些充满情感,充满自我,这一些逻辑混乱的事情,孔子他也不去谈论。还不去谈论什么呢,那些无法证实的鬼神,神神道道的,既然无法证实,充其量也就是存疑而已,那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讲实际的,讲有效的。
昨天晚上,我和师母还有几个人一起去吃晚饭。席间有三个女的,两个男的,一个我,另一个是医生出身的人,这样一个人和他聊天,聊的很愉快。到最后饭都吃完了,他说,你一定要给我看一看我的手相。我说不用看了,人生都是这样,每一个人,你的这个人生当中啊,所有的起伏都是你(zhen shang)的,你别下去,你能度过去,你就登上了一个阶梯。可是他非得要看,非得说你看看,然后就给他随便看了一下,我就给他说,你家里最近有些树木出了问题。肯定是倒了或者怎么样了,或者是死了。然后他就惊为天人,哎呀你这像神仙一样了,实际上这有没有用?你就知道他的树怎么样了你又能怎样?他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不知道我是怎么算出来的,就觉得是和神仙谈话,然后他说,我能怎么办?我很吃惊啊,我能让他怎么办?我没有办法是吧。子不语怪力乱神,你本来就不应该说是吧,你说了又有什么用?最后也只能对他说,你培培土,把这些树救一下。他告诉我,他家里刚好遭了雪灾,他的家里的树木,八棵桂花树,全部都倒了。然后去年的时候,尤为可惜的是,他房子的后面,很大的一棵八角树,今年移栽到房子前面,也没有移栽活。一些怪力乱神的说法是,因为你树没有栽活,所以你今年的工作不顺利,变化了。这就是怪力乱神了。有没有道理?你能证实吗?不能。所以孔子不会这样去说,你也改变不了什么,这是题外的话。
我们继续讲,子不语,这个语,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一般说语、语言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的见解在里面,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加了一个我。一般什么言,都是说话的意思。说语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的见解。谁在说什么什么,都是委婉的话,都是愉悦的话。你把一个话说的很委婉,让别人高兴了,高兴之余还能明白事理,这是说。我们一般都是说,因此我们的世界一般都比较委婉。你要直来直去,就不容易被别人接受。凡是曰,子曰诗云,都是光明正大。日月合在一起,就两个字,一个是明。古代的明和这个曰很像,都是把这个日拉长了,这个曰是把日压扁了,都是光明正大。我们有什么摆在桌面上说,一般叫曰。云,子曰诗云,就像下雨一样,润物无声地告诫。你和我谈话,我潜移默化中,我的话语就感染你了,这一般叫云,说的都是比较朴素的话,但是却感人至深。一般会有这样的区分,但实际应用之中,不是这样严格的。
从这样的一段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务实的一个人。有一次,季路就开始问孔子了,他说,我怎么样去侍奉鬼神了?我怎么样对鬼神好呢?孔子说了很干脆的八个字“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对待人都还没有做好,你怎么可能去对鬼好,你对鬼神的好和对人的好是一样的,你先把对人好做好了,你就知道怎么样对鬼好了。孔子他也非常注重祭祀这样的活动,觉得祭神如神在,你祭奠这些鬼神,这些鬼神就像存在你的面前一样。那我说对人都不知道怎么打交道,我还能对鬼神打好交道吗?我对人都这样冲,我对鬼神冲一下,不是更糟糕吗?是不是这样的道理?你日常生活中对人越来越好,你在面对这些未知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去讲礼节,你会自然而然地去像事人一样的事鬼。然后季路说,鬼神的事不谈了,我去看怎么做好人,怎么做好当下。那敢问死?我能冒昧的问一下,怎么对待死亡吗?孔子又是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你的生还没有弄明白呢,你怎么知道死啊,人死了不外乎是另一个层面的生,生很多人不知道,觉得过去的时间,昨天的时间就是一个死了的你,你回不了昨天。明天的你是一个还没有出生的你,你唯一的生可能就是当下。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即生即死。你当下生的这一刻你已经死了,你对你生的这一刻如果不明白,你怎么知道死亡的事情呢?你不知道昨天的你是已经死亡的你,是你的过去,不知道明天的你是现在的你,你怎么能相信轮回这样的事情呢?可是没有昨天的你,今天的你会有吗?不会。你今天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你以前,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决定。你明天所有的现状,都取决于当下的你,这个暂时还shenzhuo的你。生死没有界限,生和死就是一个相依相伴的过程,有生一定有死,即生一定即死。人都是天地中的过客,不会永恒。这一路的风景,你看到了什么,你都带不走。
通过这样一段话的解说,大家一定明白了一个道理,孔子是非常务实的。你与其媚于深刻的道理,不如修正当下的自己。他一定是这样一个务实的人。这在道德经里也这样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天地本来就存在在那,没有名称,没有名称的这个实,这个才是天地的根本,天地的开始。我们给他一个名称,万物取一个名称,用来交流,用来文化,这样一个万物,这样的万物是文化的万物。大家注意这个有名是你见到事物以后,你的印象就算是有名了,不一定是取一个名称。(录音听不清)他观,就是客观,就是有名了,他自身存在,那是叫无名的。因此一个人应该怎么做,你应该经常保持自己没有欲望。当你没有欲望的时候,你摆脱了名利,摆脱了情爱,摆脱了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奥妙。经常去这样,无欲的时候,去看这个世界,很微妙很微妙。就比如你看别人为了几毛钱,在赌博的时候,争的面红耳赤,打打杀杀的,你觉得很好看。比如影视剧,那些演员演的非常好,比如甄嬛传,还珠格格啊,或者喜欢战争片的,比如长征啊,你觉得我无欲,我没有参与其中,我能看的明白,这个以观其邈。常有欲以观其徼,当你有名有欲的时候,有名就有欲望了,当你有欲的时候,你能把这其中的道道啊,你能想明白,比如,做一个事情,像某一位女士,在nuoshi里面做事,她就可以经常保持有欲,把她的本职工作做的尽善尽美,这就是以观其徼。你只有格物才能致知,走进了他们,不断的观察,你才能看的清楚明白,你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你一定要走出来。无欲的时候,这个世界很微妙。有欲的时候,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很明白很真实,你也会在一个行业里面成为精英。我们经常讲,无字天书,就是指的社会,天就是社会。在社会中间,去学习。
我们再看学而第一,论语的第一篇里面。孔子他认为,哪一些人是在学习。通过子夏说的这样一段话,贤贤易色。以前人们看到这样复式的词不容易理解,比如贤贤,其实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很容易理解。那一天我们讲的君君君、臣臣。以君主有一个君主的样子做为自己的座右铭。而贤贤,第一个贤是尊重,尊重贤良的这些人,从而改变自己的形态,色就是自己的行为。我特别尊重那些贤良的人,因此改变自己,侍奉自己的父母我能尽我所能,对于我自己所做的事情我能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给老板打工我能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与所有的朋友交往我说的话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没有读书没有?没有。虽然说他们像没有学习的人,吾必谓之学也。在子夏的眼睛当中,这已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论语提倡的学是什么样的学,能读无字天书的,能在社会中学习的,是第一位的。你能见到别人好的,你能去学习。一看,你看到别人做这个,发财了,我能去效仿吧。对父母,我能尽我全力。对别人交代的这些事情我能言而有信。侍奉君主,这个君主也包括君主的事情,你给君主做事,给别人打工,你能致其身,设身处地的想,能够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这样的人一定是在学习,甚至于在学高等的学问。贤是尊重的意思,大家注意一下,比如韩非子有“观其行也,羡其远”。我观察他的行为,我羡慕他,总是考虑的很久远,他想问题想的很深奥,所有我很尊重他,看的很久远。孔子自己他也是这样认为的,前面说了,子夏是孔子的弟子,那孔子自己也认为,弟子,入则孝,出侧悌。你进家门你懂得孝道,出去你懂得尊重别人,心中把自己当做小弟一样,像别人请教。谨而行,泛爱众而亲人,你心中充满了仁爱,然后内心自然的亲近这些仁爱,就有了这些仁心。只有这样做了以后,行有余力则学文,然后才可以学习文化。
那么一个成功的人士,孔子一直在讲实际,他实际上是在讲以六艺传世的,他给弟子教六艺,其中六艺里面就有射箭、骑马这样一些知识,属于技术类的。他为什么不去讲这些技术呢,为什么一定让他的学生去实际中学习呢?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他的人脉,为人,取决于他在生活中是怎么样。只有15%才取决于技术,你文化学的好,技术学的精,并不一定成功。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法家的代表人物,叫韩非子,他的学问是非常深的,他写的书韩非子一流传到秦国的时候,被秦国国王当做至宝一样对待,觉得写的太好了,我就是需要这样的学问。然后真正见到韩非子的时候,韩非子说话结巴不流畅,然后呢,人长的也不是很帅,经过交谈以后,秦王就把韩非子杀掉了,我用的是你的法,我用的不是你的人。能说韩非子成功了吗?他的法身是成功了,但他做为个人是没有成功的,他的人脉没有做到这一点。孟子,去见梁惠王的时候,最后他写文章怎么说,望之不似人君,那梁惠王我一看他就不像当国王的样子,他能够凝聚士气吗?不能够,梁惠王也终究没有大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功85%靠的是人脉,人脉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的为人才是重要的,孔子强调大家一定要务实,那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是非常重视人脉关系的建设,当你贫穷的时候,还有人给你共享一碗稀粥,何等的幸福。
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对人脉的讲解。一般来说,现在社会这样建议大家去建立一个人脉。第一,你要知道自己需要建立人脉的原因,你要知道自己要和谁去建立人脉,谁对我又帮助啊。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个砍柴的和一个放羊的人聊了一整天,然后放羊的人羊吃饱了,砍柴的人你的柴在哪呢?这叫无效沟通。然后第二,你要和一个人好,和一个人建立好的关系,你要不着痕迹,不能让别人发现你要巴结他。比如某个人,他是一个重要的商人,然后另一个特别想去和他建立关系,通过观察,发现他特别爱高尔夫,这个人练了好几个月高尔夫,最后去见他,聊高尔夫,聊的很高兴,不知不觉,人脉就建立起来了。第三,你要掌握最新的情况,最新的知识,聊一些新的知识,你不能老是和别人聊一些老生常谈的知识,聊一些新鲜的知识,动向,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这样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第四,你要认真的做功课,对你要建立人脉关系的人要充分的了解,要投其所好,就像三龙所说,做了功课,方方面面都准备妥当了,有的放矢,效果就会很好。第五,不要只告诉对方名字,不要告诉他,我叫王兆胜,不能这样,要告诉他我的爱好,我的兴趣。当然,这也要投其所好,比如,你喜欢佛学,我是一个佛弟子,我也喜欢佛学,结果发现你是一个道士,我刚好我对道士也有一些见解,我们可以聊一聊,结果发现,聊着聊着,天聊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你是做工程学的,我们聊一聊工程学,建筑风水,不要只告诉对方名字。然后适时的问问题,还要等待时机,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和别人谈话会事半功倍。择日就是这样来的,你不要一去遇不到人,或者一去别人正在忙,那你还做什么?选一个好日子,你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他,遇到他的时候他刚好无聊,还想找人聊天,结果和你一聊,不仅这个天聊了,还聊了三十三重天,那不是关系就起来了吗?然后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次聊了之后保持联系,过后打个电话,你先和我说的那个道理,不太明白,再加一把劲,给他加深印象,你的人脉关系就起来了。
这是现代的人际关系学,就是这样告诉大家的。那么孔子是这样做的吗?孔子不是。有一次一个人问他的弟子说,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这个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听到别人说他的好,他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我很疑惑,他是自己主动追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呢,子贡就回答了,我们的老师啊,他有五个特点,第一,他很温和,他对谁都一样的好,没有什么尊卑之分,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他不是这样。第二他很正能量,他和谁谈话都讲好的,都讲正能量的。因此那些正能量的人都很欣赏他,相反那些负能量的人都远离他。第三他很恭敬,尊敬每一个人,觉得每一个人都能给他学问,每一个人都值得他去学习。第四,尤其重要的是,他懂得约束自己,自检自己的行为,他懂得随时随地约束自己,克己复礼。我不仅尊重你,我还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别人一看,这人坐在那里,正襟危坐,和他聊天和他聊的很幸福。上一次到上海,我们和三师兄,三嫂他们等一个叫如心的网友。等如心来了,往床沿上一坐,就是非常有教养的样子,正襟危坐,不动不摇的,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真的是特别另人向往。这就看出人的行为是可以影响别人的。最后,我们这个老师还懂得礼让,懂得谦让。觉得有些道理你说的和我说的一样,我就认为是你说的。法身无穷,没有谁是谁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因为他很温和,因为他很正能量,因为他懂得尊重别人,约束自己,因为他懂得谦让,所以所有的人都尊重他,你可以认为我们的老师是自己求来的,但是他的人脉是修正自己得来的。他和别人追求的人脉,和别人追求的关系是不同的。异于人之求也。别人的方法和我们老师的方法那是不同的。这样一段话就提出来孔子认为的人脉是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得来的。
可问题是你自己修养好了,真的会有好的人脉吗?孔子肯定的回答了,一定是。子曰:为政以德,犹如北辰,而众星拱之。这样的境界就非常高了。建立人脉,不如让人脉主动和你联系。有一次孔子说,哎呀,我没事我想到偏远的地区去住一段时间,有的人告诉他,偏远的地区,那地方没有电灯也没有手机网络,你怎么办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去的地方,我就是要改变那个地方的风俗。怎么会闭塞落后呢?如果那个地方比我强,我会学到我该学的,如果那地方不如我,我会教会他们变的更好。
想当初,王阳明被贬到贵州的时候,那时候贵州蛮荒之地语言不通,吃的住的都没有,在山洞里面住,很闭塞的一个地方,可是王阳明去了之后,兴办学校,去教化,不仅他做到了,他还悟出了一种大道,心学,龙场悟道。你们看霜林去那里烧炭,那种生活美死人了,世界上怎么有这样幸福的生活啊?因为君子居之,安居乐业,他在那里住的安心。但是你不是君子去住的时候,你会发现,到处是蚊虫叮咬,到处是路也不好,手机的信号也不好,你可能出现的是负面的感叹,而不是画面的美感。我还是跑吧,城市里的生活很好。只有君子居之,才是没有闭塞的,没有想不开的,没有简陋的。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讲一个道理,你自己这一边加重了,你就可以撬动一个地球。人生就是一个杠杆,你在跷跷板的这一头,另一头是你的世界,你不是要跑到世界的那一头去拿你的东西,而是你把你自己这一边加重,当你不断越来越重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向你倾斜,最终你会撬起地球,让他来到你的怀抱。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你做的足够好了,足够重了,世界一定是你的,人脉一定是你的,面包一定会有的。你想,在这样的思维下,孔子一定会提出他的见解,这就是君子当自重。自重建立起来的人脉才是攻之不破的人脉。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君子不懂得自重他是没有威信的。你没有威信,你怎么建立人脉?难道是我们上次课讲的知和而和吗?我知道要和他搞好关系,因此我就不断的迎合他,没有礼,没有节,这能行吗?不能行,别人使唤你就像使唤一只狗一样,他是不会尊重你的。你怎么样既和他建立良好关系,又不自贱呢?既维护了关系,又不是那种巴结而来的,这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观念。人当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没有威信,建立的人脉不牢固。只有自重,建立的才行。一个有威信的人,你说话所有的人都会听你的。这多好。
学则不固,你通过学习,不断的学习,你就不会固执的认为当下的我是最好的我。许多人说你看我现在做的这样好了,为什么我的世界还不改变呢?因为你没有过多的学习。你认为做的好了,其实你还不够,还得更多的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才能让自己变的自重。并且你还要有中心思想。这个中,就是主忠信,忠于仁义,忠于道德。有些人第一桶金,不怎么光明正大,但你看满世界的人,最后的结果都是光明正大的,都是讲忠信的。一定要忠于信义,而不要忠于某一个人。忠于别人的法则,当你教我的法很好的时候,我尊重你的法。当这个法不好的时候,我只论法的得失,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无有不如己者。当你对每一个朋友都像自己一样,我有的都向你分享,然后你又还不断的在学习,你又还懂得自重,自重就是学习来的。懂得自我的尊重,你还又忠于这些仁义道德,你想走正道,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我们很向往的人,一定是。君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作风,过则不惮改。觉得改正错误是很光明的事情。君子不二过。所有的错我不犯第二次就是好的。有一次陈司败问孔子,你说昭公这个人懂不懂礼仪啊?孔子说,我听说这个人很好,我觉得他很知礼。孔子走的时候刚好遇到巫马其进来了,就说,我听说君子不党,君子是不结党营私的,君子讲的都是正大光明的事情,难道君子也有党羽吗?为啥这么说,因为他知道,昭公这个人,娶了个同姓的女子做自己的妻子。这在古代,没有基因观念的时候,容易产生劣等的婴儿,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不合乎礼教的。出了五服才可以结婚的。和同姓结婚,如果他知道礼仪,那谁还不知道礼仪啊。他把这个告诉了孔子之后,孔子说哎呀,我这个人真的很荣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觉得这是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有人指正自己的过错。并且去改正他。这就是一个君子。君子的人脉就是不断的学习去增加自己的重量。通过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来让自己更加光明磊落,也通过对待朋友像自己一样的真诚,还通过自己始终正能量,诚信,别人就把你当做可靠的人,什么事情都和你说,当别人不信任你的时候,你什么样的人脉都不起作用。
显然,孔子对人脉的认识优于现代的认识,现代的认识是孔子说的知和而和。子贡也说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有了过错,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如果你改正了,得到的不是别人的鄙视,而是别人的仰视,别人尊重的是那些知错能改的人。去一个公司打工,可能老板把你骂的狗血淋头,你这个错了,那个又错了。第二天你全部改正了,别人都会仰视你,你不断改正,你就不断进步。今天老板说你,你很郁闷,我都做的这样好了,你还说我,这个事情我破罐子破摔,我更不做了。于是第二天老板说的更凶了,你就更不爽了,到第三天,人事命令下来了,你回家吧,另寻高就。
按孔子对人脉的认识做了之后,有一些生意上的伙伴,会自动来找你,投资啊,合伙吧,为什么别人相信你啊?觉得你值得相信了?最开始,可能是小生意,后来越做越大。每一个大生意的人,最后都是讲诚信的,你没有诚信,谁和你打交道,我给你投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收回来,你不就惨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个朋就是生意上的伙伴。朋和友的区分,之前讲过。朋是生意上的伙伴,友是兄弟之间的情谊。手牵着手就是友,钱连着钱就是朋。当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你还一点不恼,尽心尽力的去教别人,这就是君子。我们常常觉得,这事情这么简单,怎么就不知道呢?那是因为别人没有和你走同样的路,你觉得很简单,是你的生活环境造就的,对你来说很简单,对别人来说就不简单。相反,别人认为简单的你就会认为很复杂。当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你还不恼,尽心尽力的去告诉别人,这是很难得的君子作风。彼此之间要相互学习,那是很了不起的,建立人脉就是这样,别人问的可能是你心中很肤浅的问题。可是尽管这样,你想想,他和你不是一个处境,你就通了。比如一个卖车的人,他觉得哎呀,这什么奔驰的牌子啊,雪佛来的,丰田的啊,他很容易认到,然后你去找,一个生活中没有开车的人,比如像我,你问我车的牌子,可能我就全懵了,是不是?那很自然的道理,你做你该做的事情,我做我该做的事情。这个世界因为人和人,都安于自己该做的事情,世界才会完美。靠每一个人把世界创造完美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耐心,耐心是君子的基本作风。
治理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孔子说过,道千乘之国,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不外乎三点。让所有的人尊重自己做的事情,当然君子要带头,你现在做的事情,你一定要用心去做,用心用心再用心,并且做的很好。要么不做,要么做的很好。让百姓安于自己的事情,讲诚信。第二个,要节用而爱人,我宁愿自己少用一点,也要给别人,也要去爱别人。做做义工啊,这些事情很好。最后一个,要使百姓能够按时作业。什么叫按时,春天里耕种,秋天里收获。使民以时,这就是安居乐业的意思。那百姓该耕种的时候都去玩去了,该收获的时候都去过双十一,都去剁手去了。谁还去做正事呢。要让百姓该做什么的时候去做什么,这样一个国家就治理好了。这里面有高深的学问吗?没有,但是能否做到呢?不容易做到。国家之难就难于没有安居乐业。安居就是使民以时,尽事以行就是乐业,对自己的事业感觉高兴。节用而爱人讲的就是仁爱。
然后再学而第一。孔子就更退一步说,讲仁义、礼这些东西,很多人听不懂。一个很讲诚信,就接近于义,说话算数,你说了能做到,这就是信了。信近于义,恭近于礼。你很恭敬不如,就接近于礼,可以远耻辱。经常恭敬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争论,没有争论,哪有耻辱啊。你要对百姓讲仁义,百姓不懂,讲诚信,说话算数,就懂了,讲礼,他不知道,你要讲对别人恭敬,他就懂了。这就是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实际化。在这样的要求下——多做少说,道自然就在里面。不断去做,把自己做好做强。君子,吃东西不外乎吃饱,居住不外乎一个安居之地,做事灵活主动去做,敏于事。说话谨慎一点,就有道而正焉。这中间就有大道,并且是正确的大道,可谓好学而已,这个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了。孔子的知识就是这样来的。孔子的一切知识都在尽量讲务实两个字。
有一次,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不说话了,我们怎么去描述这个世界呢,我们去学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有说过话吗?没有。但是一年四季不是照常运行吗?万物不是照样生长吗?所以要向实际去学习。君子应该务实。务实你就要把心放在事情上,把事情放在心上。
与务实相反的是,论语特别反对不务实的人。子贡有次说,我不想别人让我这样那样做,别人的理念强加给我,我也不想把我的理念强加给别人。孔子马上说,子贡子贡,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别人加不加给你,你是管不了的。你能不能加给别人,这是你能左右的,你只能说后半句。你只能说,我无欲加诸于人,我不想把我的观念加给别人,你不能左右别人的观念加给你啊。
反对不实的作风,这是孔子最大的特点。一方面要务实,一方面对不实的说法作风进行反对,所以就形成了他的一门学说。关于言过其实的情形,孔子说,一个君子应该对自己言过其实的做法感到羞耻。其实,自己说过的又做不到,应该感觉到耻辱。反对这些大喇叭,你说到的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过。那是小人都能做到的。你君子都做不到,你比小人都还不如呢。所以君子特别对言过其实感到耻辱,经常反省自己,只有行动起来,才有作用。这就是论语的一些道理。比如子路就觉得,他听说了一些道理之后,自己还没有把他付诸实践,特别又害怕听到新的东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作为他的弟子,我听说了道路,我应该马上去做,而不是和别人继续去说,这个道理怎么怎么样。你得去做。他还特别害怕听到新的道理,你说的那么多,我能做到的有几条啊。
有个故事,有个人说,你给我讲一点人生的道理吧。那个人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讲了八个字,这人一看,笑死我了。你说的这个道理,三岁的小孩都知道,然后这个人轻轻松松的回答说,三岁的小孩能知道,八十岁的老翁不一定能做到。你知道是知道,可是知行合一了吗?你到八十岁也不一定能做到啊。君子重的是行动,你行动起来才有用。你今天听了这些,明天去行动才有用,才知道怎么修正自己。把手边的事情马上做好,并且主动的去做,敏于事。那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一定会改变。你还别说在家里。在家里能主动的去洗碗,主动去端茶倒水,这个家庭能不好吗?一定能好的,不是你说多少,而是你做多少。
子罕言。孔子这个人,其实很少说话。那他这么多弟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都跟他学什么。他虽然不善于说话,但是他善于以身作则。他懂得用他的命与仁爱以身作则。因此孔子的人脉非常好,三千个弟子,出门旅游都是子贡给他开支。家里的生活好不好,很好。包括朋友死亡,都经常是孔子去出钱出力。去帮忙做事。颜回死了,也是孔子施舍的。一次他的弟子要回去了,孔子说多拿点钱回去吧,他的弟子说不用这么多钱,不用。孔子说多拿点吧,实在你用不了,可以周济你的乡邻啊。孔子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贫困的人,他周游六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其实他活的有滋有味,他建立了一个非常丰厚的人脉。他的人脉,当这个齐王见到他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特别值得交往。第一次见到以后,最后主动邀请孔子,给孔子很大的帮助。孔子见过鲁王等很多国王,这些人没有用他的主张,但是很尊重他这个人。孔子说的仁爱之道在当时的天下无法推行,这是社会的原因,但并不表示别人不尊重孔子。每一个见到孔子的人,很尊重孔子。相反有两个人,苏秦和张仪。他们就是知和而合的人物,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纵横家,鬼谷子这一派。最后苏秦死了,张仪也死了,这两个人死了之后,国王有伤心的吗?别人是不是尊重他们,不是。别人尊重的是你取得的这些名利。你通过你取得的这些名利,并不是尊重他这个人。大家看到人脉关系是完全不同的。苏秦张仪死了以后,到现在坟在哪?几个人知道?孔子死了以后,你看曲阜,多大的一个地方。这就是孔子的人脉和知和而合的差距,几千年后,一个是圣人了,一个是笑谈了。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学分为三类,第一是学习,学到有用的知识。第二是学问,你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你不断的钻研就有问题,你说我一天没有努力,一天磨洋工,那能有问题吗,没有。你不断的去做,不断的去思考。这个把他做好,就一定会遇到问题。最后才是学文。我去到处找书本,找答案,最后提升自己。如果没有学习,没有学问,那你的学文一定是漂浮的,就像王明只会反围剿一样。你老是在这个苏联学习了这么多马克思主义,和战争是两码事。你学的是文,你没有学的习,更别说学问了。可是毛主席没有出过国啊,他没有到国外学过这些先进的马列主义。但是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知道长沙打不下来的时候,我应该到井冈山去,应该到农村去。多好的学习,到学问,融会贯通,到学文,提高自己的品质。都是这样三步走的。一定要先有学习,再学问,再学文。学问,就是求本,你不断的追求,怎么去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你就不断的求本。这个本能让你过的更好,让你的学文都得到提升。
由子就说,一个人在家里,尊重自己的长辈。出去,恭敬别人,悌,心中是弟弟,始终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弟弟的位置,把别人都认为是兄长。一个人出去尊重别人,在家里孝敬父母。这样的人,你说他会犯上作乱?这是不会的。你说他会把这个社会弄的越来越乱?也不可能。因此,引出一个概念,君子务本。君子一定要追求本质上的东西。本质上的东西找到了,自然就有了道。那么从这一点说,社会上这些孝敬父母,把别人当做兄长、尊重别人的人,是不是就是仁爱的来源呢?就是孔子学说的源头啊?是的。这就是孔子的学说,他的源头所在,就是生活。
曾子,他也是这样认为的,一个人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是什么,就是你的结果,你得仔细考虑你的结果,你的事情做了是什么样的后果。一定要考虑,考虑后果之后再做决定。你今天和别人打架,你得考虑,打架之后有什么后果啊,又怎么去解决这些后果。终是指最终的后果,你一定要谨慎最终的后果。我能承受这个果,我就去做,感觉这个是我无法承受的,我就要克制自己不去做,这就是慎终。追远就是我一定要想的很长远很长远,不是逞一时之气,不是我现在高兴了,二两酒灌下去好舒服啊,不是这样。那长久下去,你的血压高不高,你当下的这个行为长不长远啊?不长远,你得考虑长远,我还要与你白头偕老,所以我现在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这就叫追远。一定要谨慎考虑事情的结果。对于那些没有结果的事情,你要尽可能想的长远,那这样一来,所有的百姓一定会变的越来越淳朴。这些都是学问之道。学问你就要学着问自己,这个结果,好还是不好,我能承受还是不能承受,我考虑的长不长远,我的时间观念,我考虑的是当下的快乐还是明天的快乐还是一生的快乐。对这样的一个追远的境界啊,对法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你不敢乱做事了,你不敢乱说话了。
圣人对法的选择都很谨慎。谨慎到什么程度?阿含经里面,说的比丘之法,哎你们这些比丘不是到处都在讲法吗?那什么样的才算知法呢?就提出这样几个要点,也就是大家你认为这个知识掌握好了,你就用这十二个要点去靠,看你是否真的掌握了。比如你今天听了论语,说我理解论语了,你就拿这十二个要点去靠,看你对还是不对。第一个是契经,你能不能切入到经典中,随时随地你说的话与经典是不是相似的。第二个是祗夜,就是随意重颂,就是怎么样重组我都不离这个根本。第三我能把他简化成口诀,而不违背经的宗旨。第四,你能知道他的因缘,他从哪开始从哪结束,他怎么起来的。第五,你能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去形容他,圣人都得以比喻而得开悟,随时随地一个比喻,你能知道他,用他来形容你经典的道理。第六你知不知道本末,最开始说的什么,怎么流传的,中间怎么演变的,到现在是怎么结果,你是不是全部知道?还有广演,你能不能把他到处推广,发挥,若你随意发挥不错的话,这样就比较好了。由阿含经到最后的大乘佛教,由论语到心学,都是广演。这样的人,都是知法的。还有方等,你不断的这样增广,居然处处都不失其义。还有经典里没有的,你能够发现,能够发挥,别人听不懂的,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让别人听懂,这都是了不起的。还有授诀,你始终掌握要点,能够三两句给别人讲完。别人问你,论语的要点是什么,你说忠恕之道。还有生经,你能随缘生化,还能自己制定经典。只有懂得此十二部经,才称知法。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于法。这个要求是非常广的,这是非常专业的,知识是没有尽头的。
这样的例子在孔子里很多,比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只是讲诉天地的道理,而不是去创作新的道理。我遵从天地的大道,并且我尊重悠久的道理,流传越长的道理,我越相信他。好古,探寻追求这些源头。窃比于老彭,我私下认为我可以和老子彭祖相提并论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我喜欢探究事物的源头。我不仅喜欢,我还努力去做。我觉得我不把他研究好,我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所以我一定把他弄明白。那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孔子的这样一个要求。
有次孔子说,子贡啊,你觉得我是不是一个非常多学并且学识很广的人。子贡就说,我觉得你的学问这么深广,非常了不起,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你错了,我这些道理都只是一个字,一以贯之,就没了。那是一个什么字呢,是一个什么大道呢?说到底,就是非儒,孔子的道,一定是非儒的。给别人需要,一定是让他不再需要。但是论语的道,就不是一个非儒的道,他在讲忠恕之道。
有一次孔子对曾参说,我的道是一以贯之啊,曾子马上说是的是的。等孔子走了以后,弟子们问曾子说的什么意思,曾子就解答了夫子的道理,我们老师的道,说到底就两个字,忠恕而已。不外乎做人要有底线,你要有自己做人的准则,这就叫忠。心之正也也谓之忠。你心中以什么样作为自己待人处事之道,比如忠义、仁义,再有理智,这都可以是忠。不是说忠人,很多人迷惑在这里。不是忠人忠君,不是这样,而是忠于一个道理。就像共产党相信共产主义一样,这样一个道理,这就是忠。然后恕,就是宽恕别人,就这两个字,就说完了。曾子就认为孔子的学问就是忠恕之道。
如果我们再给论语一个总结,论语一定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但肯定不是最高经典。论语的主要思想是让众弟子去引领风气,去取得名利,但名利是去引领风气的,而不是让你去沉迷其中的。君子之道,从群众中诞生,没有群众,就没有君子,因此特别强调务实。论语的道理来源于生活中的孝悌,传述的道理就是忠恕。剩下的就是说文解字。要努力明白,中心思想忠恕的意义。释迦牟尼的八正道和忠道有区别吗?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正道是走正确的道理,忠道其实也是正道。但是忠道,既然有中,就有旁门左道,是孔子所反对的。你得到中间,左右风气的变化,这就是忠道。那八正道,就是释迦牟尼要做的,说你们要度过这些轮回,就要走八正道。恕,就是如加心,就像对待我的心一样对待别人,有自己的修为心性或思想叫忠,又能将心比心待人如自己这就叫恕。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条文,是不是都讲到了?无如不如己者,没有朋友不像对待自己一样,就是恕这个道理。凡是讲君子不重不威,讲礼要通过温良恭俭让,得知都是讲忠。忠是自己完成的,自己修炼完成的,人格的升华那就是忠。孔子的道理,忠恕两个字就讲完了。
这一讲就讲完了。孔子对君子是非常赞成的,君子应该追名逐利,引领风气,但不应该沉迷在名利之中。那孔子对君子有什么要求呢?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做不了君子,我们能做一个小人吗?小人的标准是什么,君子的衡量是什么?让我们相聚下一讲——君子的衡量。下一讲会讲到,可能小人的标准我们都做不到。比如,小人的一个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到底在哪,这是下一讲的重点内容。我们也要感谢三师兄,所有的师兄师姐,感恩每一个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