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让自己的思维得到解放

这一过程很难吗?

其实并不困难

也就是称名为修道的过程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的事情

但为什么古往今来,就不容易领悟呢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误导

当然,这误导是有意识的行为

包括庄子这样的人,也是一样

在文章的最后,也不得不嘎然而止

毕竟,这是在一个国家之内

是有顾忌的

否则

别说书了,人都会没

为什么这么严重呢,以至于历代圣人们,都不敢明说这样的事情呢

而一定要让百姓们糊里糊涂的生活才行吗

这从秦朝的商鞅开始就这样了

让百姓们去安稳的过日子

远比去思考问题重要

尤其是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年代

做事的人必须占多数

当然,我们也只能点到为止

这一个切入点在哪儿呢

今天我们稍作点拔

其余的还是靠自悟

首先就是我们认为的自己

或者得天天说的我

比如我今天很伤心

这个我字,代表的实相究竟是什么

肯定不会是一堆肉肉在伤心

所以,只能是思想或者思维

实际上,人们口中的我,都是指的思想或者思维

快乐,幸福,悲伤等等

并不以肉体为自己

比如一个人闲来无事

坐着的时候

此时身体很舒适

人不感觉自己很舒服

心中总感觉空荡荡的

找个手机,刷下抖音

就实在多了

难道是身体要刷抖音吗?

显然不是

这个我,就是精神的我

而社会,教化会告诉你

不,不,不,你不能这样想

你的身体才是真正你的

你必须是物质的

这样才好判断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概念

死亡

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大脑停止?

对,都以身体的状态为准

以物质现象为准

这是外人眼中的我

而我们根本的我,其实并不是这个

根本的我,不应该是思想或者思维么

谁是离开思想思维,单独靠一个肉体活着的呢

如果以思想或者思维作为自己

且不管这个自己是虚幻还是真实

这就产生了一个根本的问题

思想或者思维,有病吗,有死亡吗?

思想或者思维死了是什么样子?

他有老过吗?

小孩时候的思维和老年的思维,有不同吗?

只是装的经验不一样而已

思维或者思想的本身,并无二样

从未老过

从未死去

这样一来,就非常麻烦

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控因素

一些人为了追求自由,不惜生命

显然,不利于管理

所以,人必须是物质的

必须是唯物的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控制物质来控制人们

孔子曾经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们不怕死了,国家就不可控了

比如西方国家,天天没事弄什么游行啊

宣传什么自由啊

生命成了儿戏

这是对人们的不负责任嘛

所以,人必须是唯物的

你可以不惜生命为共产主义的理性,靠意志去奋斗终身

但你自身,必须是物质的

你不能是精神或者思维或者思想

这样极度麻烦

显然,庄子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历来的圣人们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有些东西不能说

于是,只能借助故事,来讲述一些道理

我们继续来看原文

看庄子继续讲孔子的故事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颜回问孔子道

有一个叫孟孙氏的人,其母亲死了

他哭都是假哭的,没有一点眼睛水

内心吧,一点悲伤都没有

在居丧期间吧,完全不悲痛

看他能吃能喝能笑能睡的

这三条标准都没有,但却被人宣扬说最会处理丧事了,还整个鲁国都出了名。难道真的有这样名不符实的人吗?

我太奇怪了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孔子就说,这孟孙氏吧,处理丧事还是很是尽力的做到了最好,近乎于智者了。虽然还没有达到特别简朴的水平,但已经有了真实的从简行为。

这是因为孟孔氏他并不知道以什么为生,也不知道以什么为死,显然,这肉体的变化只是人们对别人生死的定义。

自然,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他本人,不知道思维与肉体,谁先谁后,谁是自己了。

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

我们都从物质的角度去看

那更不值得悲伤了

这不过是一个物化现象,本身就是在等待未知的变化中。

如果这物质现象现在要变化了,你怎么能让他不变化呢

如果这物质现象你现在看起来没有变化,你又怎么知道他里面没有开始变化呢

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所以吧,我其实和你一样

我们都是那些做着清醒的梦没有醒来的人。

我们就是不去想一想,其实有形体的损伤,哪里会有思想思维的损失呢

再仔细想想,你可能还有一个形体有时间有地方,比如早晨坐在房子里

但这样的时空不是只对物质有效么

是物质现象变化的结果

那你听说过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死过吗?

这些七情死又是什么样子呢?

但你不应该就是以心情意识的存在作为自己么?

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孟孙氏明白这样的道理

别人哭吧,他也假装嚎几声,这就是一个礼节,恒顺众生而己

一个有明觉的人,当然要恒顺那些还没有明觉的愚昧众生

这实际上,就是交往中的"我的"

我的身体,我的思维,我的思想

但是,你又怎么知道我说的我究竟是哪个我呢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而且当你做梦的时候,你是鸟,能在天空飞翔,你是鱼,能在水里游泳。那时候的你,根本不认识现在这个以为醒着的自己

那问题就来了,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是我们醒着的时候定义了睡觉时候的境象为梦

谁真谁假,这完全就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嘛

人如果达到这个境界呢,去寻找天天说的精神的我呢

会发现这些造物主造出来的奴役人们的物根本不值得笑

就算得到了,值得笑吧,也不值得你劳心劳心的去打拼吧

如果你一定要去做这样的事情,也没有问题啊

你守住自己的精神,不随着他们改变

明知道精神没有老过,没有死过,没有化过

何必与物质一起沉沦呢

这不就很轻松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神游太虚的境界么?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意而子去见许由

许由就问他

你跟着尧这样圣人,他是怎么教化你的呢

意而子就回答说:尧告诉我,我必须亲自去实践仁义

而且要明辩是非,是就是,非就是非,这样百姓才能有所适从。从是而去非。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许由说道:

你到我这儿来,就来错了嘛

尧已经用仁义给你脸上刻上了字,还有是非除去了你的鼻子,让你失去了自己。

你怎么能自由自在的游于天地万物之外的路上呢。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意而子又说道:尽管这样,我还是想在你的门下,你道的边上看看,总可以吧,就看一眼,究竟你们在做些什么事。

许由说道:这个不行的,盲人看不见颜色,聋子听不到声音,物质当作自己的人,找不到精神

这都是自然之理

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意而子就反驳道

你这样说,我就不明白了,当初无庄心中,美丑分明,后来放下美丑,回归自然现象,据梁当作天天辛苦赚钱养家,后来突然放下,做回了自己。黄帝当初治国的成见那样重,最后放下成见,得到成仙。

这些人,都是在造化之中,就转变了

现在,你怎么知道这外在的造物主,不洗去我脸上刻划的仁义,不除掉我心中刻划的是非呢?

这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这不违背现象永远变化的道吗?

说不定,你一说,我就跟着你一起修道了呢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许由说道

确实是这么个理,一切现象都是可变的,不能肯定你真的不能摆脱仁义是非

即然这样,我大概给你说一下吧

我所效法的,不过如此,我所效法的,没有其他

不过是虽然善待万物但心中只是认为自己牵就了现象,而不会认为自己在从事什么正义的事情

我虽然在世人的眼中,以为我在做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情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去随缘,如同日月经天一样自然,从来心中没有仁爱

虽然万物的现象变化如环无端,古老至极,但在我心中,时间尚且没有,自然无所谓老病死这样的俗人物化观念。

如此下来,我无不为的做着覆载天地,顺应万物,种养庄稼,畜养牲畜等等,但只是本来的因缘聚会,而没有什么心思技巧值得花费的。

所以,我的道吧,就一个字,游。

物质变化物质的

一切归于物化

我的精神游行于物化之间,从未有过神化

这就是我的道了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颜回听了孔子讲的这些故事

说道:我有收获了

孔子问道:什么收获?

颜回回答说:我也忘记了仁义。

心中没有半点仁义了

只有物质现象的不断变化

孔子回答道:哦哟,你这孩子确实可以啊。但还没有达到真人的境界。

颜回过了几天,见到孔子,又说道:我这次又进步了

孔子道:说说看,到什么境界了?

颜回回答说:我忘记礼乐了

在我心中,一切不悲不喜,无乐无忧。已经超然于物化之外了。

孔子说:确实很可以了,但还没有达到最牛逼的状态。

又过了几天

颜回又遇到孔子,说道,我又有感悟了

孔子问道,什么感悟?

颜回说:我坐忘了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话一出,把孔子吓得一蹦,马上跳起来问道:说说看,什么是你说的坐忘啊

颜回回答说:我发现自己没有了一切形体,也没有了一切的心智技巧,即离开了物质,也离开了思维。就是混然一体的明觉了。我将这个状态称名为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孔子感叹到

这天人一同,齐物齐神,一切无有变化,无有生灭,自然也就没有善恶。稍有物化的影响,心灵的变化,就会造受无常带来的善恶悲喜。你现在的状态已经是圣人的状态了,从此你是我孔丘的老师了,我愿意跟随在您身后,向您学习。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

子舆与子桑是相当好的朋友

有一次,连续下了十几天雨

子舆就想到,子桑这个穷鬼,天天都要出去讨饭才有吃的,这连续下十几天雨,怕是在家里饿死了吧?

我得去看看

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他带着盒饭就前去子桑家里,准备让他多少吃点东西。到了子桑的门外

就听见子桑在里面唱歌

这说是唱歌吧,其实和鬼哭狼嚎差不多

只不过情到深处嚎几句而已

还假装弹琴

就听他唱的歌词是: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

这歌唱得实在听不下去了,估计子桑自己都受不了,所以到最后,跟念诗差不多

看样子,这是饿得不行了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子舆走近去,问道:就你刚才嚎的那几句诗,你都在感叹什么呢?

子桑说道

我在想,这究竟世上谁想让我这样贫困呢

我的父母不想我这样贫困,天地也不想我这样贫困

我自己呢,也无所谓贫困和不贫困

这天下没有任何事物希望我贫困,但我竟然如此贫困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

富贵与贫困,根本不值得担心

这都是命啊

即然是命,那顺命就行了,还用担什么呢。


  • 第四讲
  • 没有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