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人并不是实物的天地人,不是指蓝天之上,白云朵朵的那个天。地也不是指那个黄土地。人就更不是指哪个有鼻子有眼的人了。他们是象,而不是真正的三才。三才来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才是指万物的结构都是由天地人三部分组成,因此称为三才,才,即是材料的意思。用来解释万物结构的学说,称为三才学说。三才学说了自身理论的完整体,规定三才的本身也有天地人三才,即天有天地人,地有天地人,人有天地人,这样三而三之,就是著名的九野。正是建立在九野的基础上,才有了九九八十一正方。
三才是不可见的,仅仅是理论上的推理,但三才的象却是可见的。在自然界中,三才之象无所不在,给我们了解三才提供了深刻的实例。比如自然界就有:天,地,及天地中的万物。
关于三才的象,我们至少得学会区分植物,动物,人这三类。因为我们常见的药物,常见的病理基础,药物作用的部位等等,无不与之深刻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三才进行特别的强调,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的三才进行划分。
  1. 植物三才:
地上部分的茎叶,地下部分的根,还有在地下的茎,称为根茎。要鉴别根,茎和根茎。不同的天地人,对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实战意义:《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傳,读作团,聚集在一起。天气,不仅仅指呼吸之气,更重要的就是自然界植物的地上部分。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天气清静的时候,人的意志也条理分明,顺从这个规律,人体的阳气就会旺盛固密,虽然有不正的邪气,也不能伤害人体。这就是根据四时调整的结果。所以说,圣明的人会聚集自己的精神,常服属于天气的部分而通达神明。如果不是这样,常常会内闭各种孔窍,外壅塞于肌肉,卫气松散而不固,这就造成了自身的伤害,这种自我伤害,称为自伤。会让气变得虚弱起来。
根据这段条文,黄帝内经显然认为人应该经常服用的是天气,而不是地气。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根据植物的地上部分为天,地下部分为地,变态部分为人。我们一般正常人所食用的,都是植物的地上部分,去超市里面转一转,你会发现天气的部分真多啊。白菜,青菜等等。在这一点上,显然和内经是相符的。而萝卜,红薯等少量产品是饮食里面最常长的根类。也就是地气类。他们吃过后,都会让人胀气,矢气,因为能够排出,也被人们所接受,但长时间服用,并不是好事。长时间食用,会造成腻膈,从而让人出现腹满,甚至厌食的情况。土豆是变态有些植物,看起来是地下,却是茎,看起来是地上,却是根。这就是变态的根茎。他们就如同人气。这也是合符养生之道的食品。
实际上,炼丹术的出现,也与三才习习相关,在大地之中的金石类,属于地中之地,将之进行升华,逼出其中的天气凝结为丹,认为就是上好的天气,服用这类升华的丹药,有益于人体。
由于药物的药用部位可以分为天,地,人三部分,同一植物的天,地,人作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比如麻黄和麻黄根,为同一种植物的天和地,而其性能也完全相反,麻黄发汗,而麻黄根能止汗。分析方剂是离不开药物组合作用的,熟悉药物的天地人区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作用,对以五运六气为主药物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熟悉植物天,地,人的划分。
当我们熟悉了各种根、茎的形态和变态以后,就会明白,长在地下的不一定都是茎,长在地下的也不一定都是根。形态像根的,不能说一定是根,形态不像茎的,也不一定不是茎。那么根和茎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它们的本质区别有三点:
第一,凡是茎,都有节,不管是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或鳞茎,在它们上面都可以找到节。但有些节很明显,有些节并不那么清楚。而在根上没有节。有时在根上也看到似乎像节一样的形态,例如萝卜的根上,也会有像马铃薯块茎上的凹穴,其实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萝卜肉质直根上侧根脱落后的痕迹,而后者却是长鳞片状叶的节。
第二,凡是茎,都长叶。不管是什么茎,在其节上都会长出叶,即使在变态茎上也不例外,只不过它们的叶有时很不明显,或者长得很细小,不注意时几乎看不清,这些叶在形态上和正常的叶差别很大,有时呈膜质,有时呈鳞片状或者呈鞘状,这都是在特殊环境中,由正常叶转化而来的。在茎的叶腋处有芽,这些芽有些是长成枝条的,因此枝条也总是长在芽上,“节外生枝”的情况是极少见的,偶而在栀子花的茎上可以看到。但在根上决不会长叶,它即不会长正常的叶,也不可能长出特化的叶。在成千上万种植物中,没有一种植物的根上会长出一片叶的。
第三,茎上能开花。所有开花的植物,花都是从茎上长出来的。即使变态的茎,也有开花的特性,如荷花就是从要有茎上长出来的,也就是从藕的侧芽上发育而成的,有少数几种植物,花朵会从叶片上开放,如百部,这是由于花梗同叶柄结合起来的缘故,使看上去花朵像着生在叶片上。 而在根上是不可能长出一个花蕾,而开出一朵鲜花的。在某些植物的根上有时会长出一些芽 如构树的根上会长芽,发展成为一棵新的植株。但这种芽生长的位置从来不固定,谁也说不准它会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它不同于茎上的侧芽、顶芽有固定的部位。因此根上的这种芽,属于不定芽。这种芽始终是一种叶芽,决不可能是花芽。
在热带地方,某些植物的根上会长出一朵巨大的花,叫大王花,其直径可达1.4米,这其实是一种寄生现象,是大王花寄生的某些植物的根上,是两种植物间的寄生关系,并非在某种植物的根上开出自己的花。
植物最精确的三才划分,可以以叶为天,以茎为人,以根为地。因为茎又分为地上部分的茎和地下部分的茎,而形成人中的天地,由此而四象兼备。
  1. 动物的天地人
动物的天地人划分是不容易的,最简单的划分是:动物的躯干四肢,就是天。动物的内脏就是地。动物的头等神经系统,就是人。这一划分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人为什么不宜吃动物的内脏,其基本原理还是地为浊气,不能使人专精神,通神明。而动物的内脏也是属于地气。大凡地气,其性过阴。对于重阳气,重精神的人来说,就是负担。一些痛风的患者,或者特殊体质的患者,就会本能的拒绝他们。这些患者,大多是浊气太重,素体地气偏胜,在动物内脏的引诱下,而发生病变。
  1. 人的天地人
人同样分为天地人三部分。但人的天地人划分是非常复杂的。最简单的三才分类法是运动系统,就如同天。内脏系统为地,神经,血管等系统则为人。这一分类方法与动物是一样的三才分类方法。
但实际上,人体的内脏系统又可以分为胸部和腹部,而外面的运动系统,还可以分为肢体和头部二部分。其中,腹部属于地,而四肢百骸属于天,胸部和头部则属于人,用来联系天地。这一分类法,在三才方剂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才方剂学前面讲了是将方剂分为少阴和太阳,厥阴和少阴,太阴和阳明三大类别,而这三大类别的划分就是依此为基础的。其中的少阴和太阳类就多是运动系统的症状,而厥阴和少阳则是以胸系为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结胸,痞症,烦燥等。太阴和阳明则是以腹部脾胃等为主要症状的大类。主要包括腹满,下利,停水留饮等部分。可见这一划分的意义是特别重要的。
  1. 无所不在的天地人
天地人的基本特点就是无所不在和无穷可分。只要有事物,就有天地人。他们组成了一个相对的整体。整体无穷可分,因此天地人也无穷可分。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段话就是描述三才基本特点的。域者,一也。他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整体观。道者,律也。道是域中的规律,是要掌握的重点。天者,空也,虚而能任。地者,实也,实而能受。人者,天地之气交,变化之根本。这里面要重点理解的概念就是“大”。大,是指的无所不在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这段话就是:所以说规律是无所不在的,天是无所不在的,地是无所不在的,人也是无所不在的,在任何研究对象一的里面,都有无所不在的道,天,地,人这四种规律和结构。而人也是其中的一种。
这段话里面的道,也就是规律,最实用的解释就是阴阳,而后天的天,地,人就是三才。阴阳的规律加是三才的构造,就形成了无所不在的域中四大,尤其要注意的是其中的人也是无所不在的,而不是指我们人这种生物,他是三才的主体结构之一,甚至是最为尊贵的结构。
以无所不在而言:人体的地,如同细胞,人体的天,如同细胞间的空隙,人体的人,则如同川流在里外的水液。房间如同人,空间是天,不同的四壁是地,中间的摆设如人。这种分类法对中医病因学的分类影响巨大。
  1. 病因有三类
病因也只有三类,即风,寒,湿。风为天,湿为地,寒为人。风,风动而虫生。寒,收藏潜伏之意。湿,湿者浸,为浸染布匹之样。这种对病因的分类法,明显是受到上面三才分类法的影响,以虚实和半虚半实为指导,如同空中之虚,其病因为寒。如同流动之半虚半实,其病因为风,如同细胞之实,其病因为湿。这一划分方法,穷尽了所有的中医病理因素。但与现在的中医病因学说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来看看这一病因分类法起源。
在秦汉时期的中医,并没有外感和内伤的病因划分方法,现在中医常用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都是对《黄帝内经》中的部分理论过度发挥所至。尤其是六淫,认为外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过度就会造成人体的疾病。这种认知是典型的穷尽式思维,即想将外面的致病因素进行罗列,穷尽,西医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线,外界的病源无穷无尽,进化也无所不在的发生,因此这种穷尽外界病源的方法,被秦汉时期的医家所抛弃。
秦汉时期医家所用方法是根据人体的病理变化而归类病因的方法。与前面穷尽病源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比如有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他们到翻窗进入某个家庭进行了偷盗。按照穷尽外源的办法,则这一事情的原因有三个,即张三,李四,王五。而按照病理变化归类法,因为他们都是通过翻窗而入内,因此病因只有一个,即窗虚。由于窗户不严而造成的病变。
又比如张三一个人,对某个家庭进行了数次偷盗,一次由门而进,一次由窗而进,一次从烟囱而进。根据穷尽病因分类法,则病因只有一个,即张三。杀了张三,就解决问题,就比如用青霉素一样,无论是哪儿的问题,只要是革兰氏阳性杆菌的问题就行。而对于病理变化的病因学说来看,则这是三个病因,即门因,窗因,烟囱因。
这二种病因分类法对于治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穷尽外原的病因法,则需要满世界寻找抗生素,去杀来外来的病因,自中医退化到外感六淫的时候,也就是在满世界的寻找去风除湿等治疗外感六淫的药物工作上,西医也是如此。而对于病理变化归因法,则要求尽量的恢复人体自身的状态,恢复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使之正气存内,外不可干。并且强调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预防医学。
秦汉时期采用的病因法就是病理因素的病因法,认为人体即然由天,地,人三部分组成,对应的病因也只有寒,湿,风三种。并且没有内外之分的说法,不存在内风,外风,内湿,外湿等等区别,只要是同等病理变化,就是同等病理原因,这与后代是有很大区别的。
风,寒,湿三因的归类法,又是从湿与邪的二因法发展而来。古人认为风与寒都属于邪,邪与湿相对,湿在组织内,比如细胞内的病变,而邪在组织外,比如细胞外的病变。这就是二因法。用邪和湿,再将邪分为风,寒,并进而使之合符三才的实用理论,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学理论的具体运用。
按照古代的观点,万物均由三才组成,三才者,天地人。人也是一样,同样由三才组成,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气交变,就是人。由此就产生了秦汉时期的病因学说,伤于天者,称为邪,伤于地者,称为湿。
邪,本意是突出的象牙,地理用来比喻象牙一样的山,比如秦始皇东巡所到之地,立“琅琊刻石”之处。就是邪。中医用来比喻四时不正之气,他们造成了天气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湿,甲骨文(浸染)(挂在晒架上的丝缕),本意即染着,浸染之意,就如同给衣服染上颜色一样,胶着难去,故称为湿。湿造成变化就是地气的异常变化。
我们再来看看风寒的意义。
《金匮要略》中说:“风中于前,寒中于暮”。风与寒,统称为邪。比如上半年和下半年。风邪,人体阳气升发阶段所犯的疾病,一般称为风。人体在阳气潜藏阶段所犯的疾病,一般称为寒。
前与暮是相对应而言的,前是指的如同小孩子正在成长的时段,即阳气在升发的时候。而暮则是与之相反,如同人在渐渐变老的时段,即阳气在衰弱闭藏的时候。在阳气升发的时候发生的病变,称为风。而在阳气闭藏阶段发生的病变称为寒。
这一分类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比如人在清醒时,年青时,白天里,运动时等等一切属于阳的时候,为邪所侵,都可以归于风。与之相反,人在睡觉时,老年时,夜晚里,安静时等等一切属于阴的时候,为邪所侵,都可以称为寒。
在黄帝内经的十九病机里,专门为此而罗列了风,寒,湿三因的基本病理变化:
“诸暴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项强,皆属于湿”。
在风的病机里,出现了强直,而在湿的病机里,也出现了项强的词语,这二个强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意义是不同的,风所在的强直是由于神经,血管等痉挛造成的强直,比如角弓反张等等。而湿所造成的强则是肌肉的痉挛。需要进行鉴别。
那么,在秦汉时期,有没有燥,火,热的概念呢?当然有,但秦汉时期的观念,首先是域的概念,即整体观念,只有以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完全的了解的事物,凡是想分开来了解一,都是不成立的,这就比如磁铁有二极,想单独取下一极,是不可能的,就算压成粉,也每个粉末还是有二极。
在这种整体观的情况下,寒与热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寒热病就是同一个病,他们同属于温度的变化,只是有了一个标准,而表现为寒和热而已,比如零度算不算进寒冷?得看是什么标准,什么生物。一百度算不算热?同样得看是什么标准,什么生物。而零度和一百度本身并不存在寒和热。只所以在经方中出现大量的寒热并用的药物,就在于是种思维方式。
同样的道理,湿与燥也是同一个因素,他们都归于湿度的变化。风与暑也是同一因素,是由泄到闭的通度。在十九病机中,是没有燥和暑的。
以风,寒,湿三因来统领病因,在伤寒论的方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病因三方麻黄汤,桂枝汤和葛根汤,就是专门针对寒,风,湿三者而设置的,我们来看一看他们之间的三才关系:
 先来看看他们与三才的对应关系:
风————桂枝汤————人。
寒————麻黄汤————天。
湿————葛根汤————地。
    通过上面的图,可以看出,桂枝汤以风为病因的,因为在阳气升发的阶段出现病变,而有出汗等阳气升发的表现,属于人。而麻黄汤则是以寒为病因,因为是在阳气闭藏阶段出现的病变,而没有出汗等表现。属于天。葛根汤则是以地为病因,有项强的病理表现,即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再来看看这三方的主药:
葛根,生姜,麻黄
葛根————根类
生姜————根茎类。
麻黄————茎类。
这里面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即桂枝汤的主药是生姜而不是桂枝或者肉桂,这要特别注意。单纯的肉桂或桂枝并不能解肌,桂枝本为解肌,解肌的就是生姜,感冒之后,喝点姜汤能发汗,能治疗,但喝点肉桂水是不行的。肉桂或者桂枝是补卫气的,是太阳第一要药,针对外感病因,一般都要使用,在麻黄汤,葛根汤和桂枝汤中,都有肉桂或者桂枝,因此并不是特异性的主药。不要被方名所误会,在辅行诀里面,甚至桂枝汤还称名为阳旦汤。
针对三个主药,可以看出,他们尊守了根属于地,根茎属于人,茎叶类属于天的选药原则。这一原则对后来选药组方是有很大影响的。
总的来看,三才虽然无所不在,但又可以称为三界。他们即是相互为用,又是相互独立,即对立,又统一,是辩证存在的。
方者,旁也。方,甲骨文写作:http://www.xiuwenyuan.com/zi/zixing/Oracle/J20000/j20100/j20187.gif力,甲骨文写作:力是犁田,而方则是犁田翻起来的土。因为分散二边,而代指旁边之意。方的本意应该是旁边的旁字,为旁的本字,因为字意的演变,而另外创立了旁字来代表本意。剂者,齐也。有一种起源是: 源于姜 姓,出自周 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齐 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齐氏家族发源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齐国改君姓后,姜姓王族后裔子孙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以怀故时拥国之辉煌和失国之凄惨,称齐氏、钭氏等。齐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剂,即齐也,济也。辅佐之意。方剂者,从旁辅佐之意。凡是药物,方剂,都是辅助人体完成人体自有的功能,而不是创立人体本身没有的功能。
  • 总论
  • 第二讲 现在中医怎么诊病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