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瓜蒂散
先来看第一个方剂,瓜蒂散。
(一六六)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七。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 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
这样一个方剂,在伤寒论的原方中,有比较多的适应症,条文如下:
(三五五)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 当吐之 宜瓜蒂散。
太阳中暍[yē],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瓜蒂汤 治诸黄。
对于瓜蒂散,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瓜蒂散的瓜蒂是什么。目前,中医界的普遍认识是瓜蒂应该是甜瓜蒂,临床运用上,使用甜瓜蒂效果也非常不错,涌吐能力非常强。但是,如果说正品的瓜蒂,则应该是瓜蒌的蒂。这是是和瓜蒌的作用部位相关的。
瓜蒌,在神农本草经中叫栝蒌,栝的意思是箭后面的箭羽部分,因为成倒V字形,而用来比喻胸部,人的胸骨就如同箭柄,肋骨则如同箭羽,这一部位正是瓜蒌的作用部位。里胸部里面,可以用瓜蒌子,在胸部外面,可以用瓜蒌壳,里外都有问题,可以用全瓜蒌。正是这样一种因作用部位而命名的药,用其瓜蒂涌吐胸部的痰涎就特别正确。
《神农本草经》中,有部分药物是以药物在人体的作用部位来命名的,除了栝蒌之后,另一种有名的药物就是葛根,曷本来是蝎子的背部,用来指葛根作用在人体的部位在于颈背部位,与栝蒌一前一后。
在秦汉时期,并没有药物归经一说,药物归经理论至到宋代是开始成为中医的理论,秦汉时期的药物理论是部位归属说。这二种学说的区别在于,药物的部位归属理论是针对人体的某一局部的整体来说的,比如胸部,只要是胸部的问题,都可以用他,寒的加温药佐之,热的加寒药佐之,而不存在不用的问题,同时,无论是哪一经,只要走到胸部,他都有作用。不存在经络的专属性。这比如一个人,只存在到了某地对某地的影响性,而不存在某人到了某地,只对某地中的部分人选择性影响性。
对于时方派后来兴起的药物归经学说,其理论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气在经络中的运动是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循环不息,各经交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药物只归于某一经络,而不归于其他经络,那么他是怎么做到在经络的循环中,不被带走到其他的经络中呢?
在解读秦汉古典上,我们都要以部位归属来理解,对于宋以后药物归经,是需要存疑的。
回到正题,各种瓜蒂其实都有涌吐的作用,那么所有的瓜蒂有什么优劣之分呢?下面是常见的四种瓜蒂:
甜瓜蒂,同样味极苦,为历代习用涌吐药。
瓜蒌蒂,为正品涌吐药。
南瓜蒂,用来治乳腺癌,乳腺增生,脐湿(即脐带掉后,脐周湿润不止)
冬瓜蒂,地方品种。
所有瓜蒂:都可能有涌吐,入肺之功。
讲到瓜类,我们可惟和豆类来进行比较,可以用四个字来:豆头瓜肺。
在自然界中,有这样两大类植物,一类为豆类,一类为瓜类,瓜类即现在的葫芦科植物。豆类归头。古之头字即頭。瓜类归肺。可以用瓜分一词来联想到支气管的不但细分。瓜有瓤,而豆无。果类为头与肺的综合作用,如瓜而有核,如豆而有肉。五果为助,充身泽肤润毛。
人与五行的金有三个,上为头,属乾金,下为大肠,属兑金,中为肺,同样属于金。胸肺之所,运属金而气属太阴。中空如瓤,而为瓜所形。用瓜蒂一物,专解这胸肺中的寒实。大肠则与之相反,运属土而属阳明。
肺与脾同属太阴之气,但二者的形状是不同的,肺属于酉,脾属于申,酉的形状是一个酒坛,只有上面有口,和肺部相似,肺部从口而入,下面并没有通道,吸进去的气,在肺泡进行了交换。看起来就象是一个封闭的酒坛。而脾则是从口入,从二阴而出,如同申字,二端有口,有进有出。如同消化道。
瓜蒌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即然胸肺部是越走越小,无有通路,那就只能涌吐而出。当然,秦汉时期胸的概念与现在胸的概念的是区别的。二者的部位有不同之处。
再看瓜蒂散中的另一种药物,赤小豆,赤小豆与红豆需要鉴别,二者是有区别的。
赤小豆,《神农本草经》: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本草衍义》: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
小豆有很多种,为什么要选用赤小豆呢?要点就在这个赤字上面。《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中说:“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司气,就是当少阳为人气的时候,就会形成红色。少阳是生发之气,治在三焦和胆,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很多红色的药材,都与生发之气相关,比如丹参。
赤小豆利用少阳之气,治其火化,而能排痈肿脓血。关于赤小豆治恶疮,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时,有一次,宋仁宗犯了炸腮的疾病,有个叫赞宁的道士以赤小豆念咒之后,外敷治好了宋仁宗的炸腮,有个叫任承亮的官员看到这件事,对赞宁道士佩服得五体投体,后来任承亮自己也犯了恶疮,他的朋友傅永投以药后,好得非常快。傅永告诉任承亮,这是赤小豆。自此而明白,赤小豆本身就有治疗这些痈肿的作用,而非咒语之功。后来,任承亮路过豫章,看到一个医生,治疗“胁痈”很有效,任承亮琢磨很久,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多嘴问了句:“莫非赤小豆曰耶?” 这医生一听,噗通一声跪下,忙哀求:“大人,我就用这个方子养活家里面三十多口人呢(用此活三十余口),希望您千万别向其他的人说啊(愿勿复宣)。”
那大豆与小豆又有什么区别呢?大豆有黄豆,黑豆,红豆及其他颜色的豆类。经发酵加工后的种子(淡豆豉):苦、辛,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古代称为“幽菽”,也叫“嗜”。大豆黄卷(发芽的大豆),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小豆即药用的赤小豆。(赤小豆,记三功, 利水,通乳,治疽痈。)比较二者,可以看出大豆在前除湿(汗),小豆在暮除水(尿)。
至于为什么上焦要用吐法,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排病的方便性,在上而吐之。另一原因就在于前面所讲的人的肺部由鼻而入,至肺泡而至,由粗而渐细,却没有出路。在各种痰涎,异物,尘肺,吸烟等过程中,造成肺部的垃圾越来越多,结果,除了涌吐,是没有办法解除的。涌吐之法,对于很多的怪病具有明显的效果。
瓜蒂散现代主要用途
1,用来治疗实证的狂症,痫证。在瓜蒂散的基础上,加郁金。
2,用来治疗肺部的痰涎壅盛,哮喘等证。有人在瓜蒂散的基础上,加白矾。
3,各种急救需要涌吐胃内容物者。有人以瓜蒂加升麻,甘草。
4,瓜蒂散吹鼻,治鼻息肉等等。
5,瓜蒂散搐鼻,或瓜蒂汤内服,用于肝炎黄疸不退者,具体良好的效果。
主治
瓜蒂散的主治围绕着肺部而展开,以头与肺同属于乾金,而加赤小豆共治之。
一切肺系,上脘及头部的实证,都应该想到瓜蒂散的可能。这其中,由于肺的解剖特性,并无下窍,就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配伍思维
瓜蒂散为什么要用瓜蒂与赤小豆配伍呢?瓜蒂入肺而能涌吐,吐什么?这是要点。如果没有赤小豆,则一般所吐者,都是痰涎宿食,还伤于正气。但赤小豆具有排脓血,下水气之功,又属金而居上,加入赤小豆之后,使所排之物成为脓,血,水这样的病理产物,从而奏起全功。人体针对异物的反应,先是识别,识别之后再分别处之,如果是不能处理的异物,就会包围,化脓,溶化组织,与异物同归于尽,而被排出体外,然后复生重建。
即然是用赤小豆的排脓之功,那为什么不用桔梗呢?桔梗,按后人的思维,具有宣肺,袪痰,利咽,排脓之功。虽有镇咳之力,但味苦,分量稍重,有呕吐的反应。似乎应该比赤小豆更适合于瓜蒂散,张仲景为什么在立方的时候,放弃桔梗而选小豆呢?
桔梗:本经记载: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御览引云:一名利如,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桔梗的意思是结梗,打结,梗阻。正邪寒热结于一起,梗阻不通,而此药能解之,排之,利之。因此能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之结胸,梗结之病,特别是因为惊恐而造成的幽幽悸气,阻塞不通者。比如梅核气。
小豆利水逐异之功,与桔梗治结气梗阻之能,是有差异的,这是瓜蒂散选小豆而弃桔梗的原因所在。到了三物小白散中,治寒实结胸,就用了桔梗,贝母,巴豆,而不用赤小豆。一药之选,可谓心血之成。如果是治梅核气而欲涌吐之,则瓜蒂配桔梗,要优于瓜蒂配赤小豆。
瓜蒂散的用量
瓜蒂散的用量取决于瓜蒂,一般用至2克,即有涌吐之功,达六七次。常用量为1至4克。若有麝香,则可减量至1.5克左右。他药份量等份,则相应加之。比如加赤小豆等份,若需瓜蒂1克,则应服瓜蒂散2克,也就是一钱匕。
瓜蒂是有毒的,服用过多,会造成各种出血,休克,植物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有服至6克瓜蒂即中毒者,也有服至12克瓜蒂而致死的报道。但在常用量之内,是比较安全的。若服用瓜蒂粉过量,即超过了4.5克以上,需要密切观察半小时以上,一切中毒会在半小时之内发作,如果出现恶寒,怕冷,四肢厥冷,已经有中毒反应,可以服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如果出现各种食道,咽喉的痛疼,可以服用梨汁。
搐鼻一般0.1至至0.2克。
凡用涌吐法,都要尊从张从正的八不吐告诫。
张从正有八条”不可吐”:”性行刚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左右多嘈杂之言,不可吐;病患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能辨邪正之说,不可吐;病患无正性,妄言妄从,反复不定者,不可吐;病势危,老弱气衰者,不可吐;自吐不止,亡阳血虚者,不可吐;诸吐血、呕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病,浸成不救,反起谤端。”
涌吐三方
张从正从张仲景的瓜蒂散得到启发,以瓜蒂为主药研制出涌吐系列独圣散、二仙散、三圣散。其中独圣散就用瓜蒂一味药组成,将瓜蒂研末,每次3—6克齑(生姜等辛味物体)汁调服(要注意这个份量,瓜蒂一般用至一克,即可涌吐);二仙散用瓜蒂、好茶叶两味组成,制作同上,空腹服用;三圣散由瓜蒂、防风、藜芦三味组成,各为粉末,每次用15克左右以齑汁煎沸滤掉药渣服用,呕吐即停。
二仙散与雷头风
雷头风---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刘元素。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之鸣。盖为邪风所客,风动则有声也。亦有因痰热者,盖痰生热,热生风也。其法轻则散之,甚则吐之下之。二仙散 子和云:雷头风,每用此药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一名茶调散。
瓜蒂好茶(等分),上为末,每二钱,齑汁调,空心服之,取吐。
神芎丸:
痰火内郁,风热上侵,烦躁多渴,心神不宁,口舌生疮,咽喉干痛,胸脘痞闷,肢体麻痹,皮肤瘙痒,大便干结,小便赤涩,小儿积热惊风;梦遗。大黄2两,黄芩2两,牵牛4两,滑石4两,黄连半两,薄荷半两,川芎半两。《宣明论》刘元素。
刘元素简介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三圣散
组成与用法 防风90克 瓜蒂(炒黄)90克 藜芦(去苗心)30 克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取15克,用 汁或净水煎服。主治中风,癫痫痰涎壅盛,误食毒物。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中风、癫痫、精神分裂症等,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以及误食毒物,霍乱厥逆等病症。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吐至昏眩,慎勿惊疑……如发头眩,可饮冰立解,如无冰时,新汲水亦可。”(新汲水:从井里打上来的水。)
恒山
瓜蒂散为什么是用瓜蒂,而不是常山或者藜芦呢?
河北的大茂山古称恒山,其历史可上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舜曾经到恒山祭祀。汉文帝时,因避讳缘故,恒山曾改名为常山。至明朝经多次辩论,而定山西浑源天峰岭为现在的恒山。恒,甲骨之为二横中间一个月亮的形状。
恒山,即恒久不变之山,永定太阴,象月亮一样永恒,无有变化,本品能截疟,治时寒时热之寒热不定,故命名为恒山。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 的干燥根。其嫩叶称”蜀漆”,亦供药用。根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枝叶夏季采集,晒干。神农本草经记载:(旧作常山,御览作恒山,是)味苦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一名互草。生川谷。
藜,灰菜。因为上面有一层粉尘,而命名为灰菜。因为有灰遮盖而不明,故称藜。黎,古通”黧”,黑色。黎明,即黑色将明。
藜芦,黑藜芦、山葱、大叶藜芦、棕包头、人头发、七厘丹。藜芦 (御览作梨芦)味辛寒。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一名葱苒。生山谷。
藜芦作用根及根状茎具辛、苦,寒。有毒。涌吐风痰,杀虫疗疮。祛痰,催吐,杀虫。用于治疗中风痰壅、癫痫、淋巴管炎、虐疾、乳腺炎、骨折、跌打损伤、头癣、疥疮等症,还可用于灭蛆、蝇等。常用量:0.2-0.6克。
瓜蒂:肺。藜芦:至阴与头,后世中以癫痫为主。常山,稳定太阴,重在截疟。
矾石,在本经中名为涅石,涅石之名,据郭璞注,山海经,引作涅石。本名即为矾石,楚人称为涅石。凡,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矾石,即一发石类药材的模型标准。
矾石的作用,矾石:本经记载:味酸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创,目痛,坚筋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生山谷。
绿矾,中药名。为含硫酸亚铁(FeSO4)的矿石或化学制品。分布于山东、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地。具有之补血消积、解毒敛疮、燥湿杀虫功效。常用于血虚萎黄,疳积,腹胀痞满,肠风便血,疮疡溃烂,喉痹口疮,烂弦风眼,疥癣瘙痒。
矾石丸方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
矾石当为硫酸亚铁的绿矾,按药典,当为枯矾。
单方验方郁矾散(何春水《精选千家妙方》) 主治癫痫
处方:郁金20克,白矾1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3克,以石菖蒲10克煎汤冲服,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