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
热利 下重者 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 欲饮水者 以有热故也 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愈更服。
休息痢
白头翁 :味苦温。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生山谷。
休息痢:是指时发时止,久久不愈的痢疾。
阿米巴肠病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产后下利虚极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纳胶令消尽 分温三服。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伤寒 瘀热在里 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以上八味 以潦水一斗 先煮麻黄再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半日服尽。
瘀热在里
黄疸的基本临床表现: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茵陈蒿汤
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引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 以水一斗 先煮茵陈 减六升 纳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小盒饭利 尿如皂角汁状 色正赤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
止利天地人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天———瘀热在里,偏于便溏。
白头翁汤————地—————湿热下重
茵陈蒿汤————人—————瘀热在里,但头汗出
止利九方
猪肤汤:下利兼咽痛
乌梅丸:下利及燥烦
吴茱萸汤:下利有外证:头痛,呕吐,手足逆冷等
理中丸:下利偏里证:喜唾,久不了了。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久利不愈。
桃花汤:治久利不愈便脓血者。
白头翁汤:热利久利,下重,口燥。
茵陈蒿汤:瘀热发黄,但头汗出者或偏便秘者。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瘀热在里,无汗者或偏便泄者。
治水六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人参汤
五苓散
猪苓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治水方剂一般都是以茯苓,白术,泽泻等等为主要药物的方剂,针对的就是太阴湿土。
无所不在的太阴湿土,也就决定了这一类方剂的主治也是千差万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茯苓 白术各三两
余依前法 煎服,小便利 则愈。
方别
特别和柴胡类方药的主治相似。那么他们的区别在在哪儿呢?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不呕吐的。而柴胡类是有呕吐的。
呕家,不可用桂枝汤。
这进一步提示了茯苓,白术的作用,虽能治心下满,治默默不欲饮食,就是现在中医所讲的健脾除湿之功,但并不比柴胡,半夏类能降逆止吐。
茯苓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御览作茯神,案元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生山谷。”
令的本意是二便,人有三急,若是二便欲下,则自然会放下一切事情而为之,这种便意就是令。与令相关的字有还有二个,一个是命,命和令相比,多了一个口,意思是吃饭,吃饭虽然必不可少,但可以自由发挥,与令有缓急之别。还有一个是今,就是不吃不拉时,不吃不拉,就是现在。
茯苓镇惊
伏的意思是趴下,俯伏。茯苓的意思就是使之立即趴下,马上俯伏。让什么趴下俯伏呢?这就是惊。惊则气乱,肺主气,而肺属于庚金,还记得三伏天伏金的解说吗?人有七情,即为七魄。皆与肺相关。
茯苓是镇惊宁神第一药,这一点要记住。
回忆前面的理论,人体受外界的影响,会有二种病邪的产生,即风与寒。与之对应的是人体的意志的反应,而这一反应就是七情,尤其是忧恚惊恐,忧则气消,恚则气逆,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这一系列的反应,使人体出现千奇百怪的症状。无外则内不生,外邪与情志是不可分割的一对阴阳。
菊科之术
术应该读作zhu。其最可能的本意应该是沟渠之意。这还需要在另一个繁体字”術”,虽然药物的术,就是现在的术,而并非術的简写,但这二个字有一些源原,甚至有可能术就是術的本字,因为本意演变为了技术,技艺以及药材苍术,于是就有了術字的产生,来代表本意及其他意思。在術的解释条中,就有一种解释,即沟渠。
沟渠的作用是灌溉,灌注,术读作zhu,应该与注入的注有关系。
《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艺文类聚引作山筋),生山谷。”
术能启沟渠而灌溉肌肉,因此而能主风寒湿痹之死肌,痉疸,能利水而能止汗,引水灌溉百骸,而能除热。开源利水,水去湿除而脾胃自健,因此消食。
记住苍术开渠之能,能事半功倍的记住的苍术的用法。
桂枝人参汤
太阳病 外证未除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四味 取五升 内桂更煮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再 夜一服。
即有表证,又有痞证,还有下利。
二方之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无呕吐,但有痞满,发热,表里兼见。
桂枝人参汤症:无呕吐,但即有痞满,发热,还有下利。
五苓散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 脉浮数 烦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中风 发热 六七日不解而烦 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 为末 白饮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
五苓散治水入则吐,烦燥不得眠,烦渴,很象除烦类方剂,但是五苓散治的是水入则吐的水逆。
泽泻者泻泽
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
夏天雨势强盛,河水泛滥,到处都是一片水泽,能治此洪水之泽者,即是泽泻。泽泻者,泻泽之意。
五苓是哪五令?
木————————肉桂
火————————泽泻
土————————茯苓
金————————白术
水————————猪苓
猪苓汤
少阴病 下利六七日 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汤主之。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若脉浮 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 纳胶烊消 温服七合 日三服。
金木置换
将五苓散中,属于木令的桂枝换成阿井之水熬制的阿胶,以水能生木。将属于金令的白术换成土中之滑石,以甘味来换苦味。
外之石膏———里之芒硝,知母———中之滑石,石脂
外之生姜———里之白术,枳实———中之茯苓,猪苓
外之桂枝———里之麻黄,黄芩———中之大枣,甘草
外之细辛———里之桃仁,虻虫———中之龙骨,阿胶
将一辛一苦的二味药,换成甘味的滑石和阿胶,是以土能治水,增加治水之功,方以猪苓为名,利水之功更甚,偏于下焦,临床上尤其对于肾结石伴发热,口渴为常用。
四方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无呕吐,但有痞满,发热,表里兼见。
桂枝人参汤症:无呕吐,但即有痞满,发热,还有下利。
五苓散:烦燥,消渴,水入则吐者,偏于上而外者。
猪苓汤:烦燥,呕吐,下利,咳嗽,偏于下而内者。
总结: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桂枝人参汤,是象柴胡陷胸类的二个太阴方剂。而五苓散和猪苓汤则是象烦燥类二个太阴方剂,以此类推,是否还应该有象泻心类的二个太阴方剂呢?
茯苓甘草汤
伤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 厥而心下悸 宜先治水 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 水渍入胃 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甘平) 桂枝二两(辛热) 生姜三两(辛温) 甘草一两(甘平)
右四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不可忽略的心下满
茯苓甘草汤治的是伤寒厥而心下悸,因为心下有水,汗出不渴,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心下满闷等泻心类症状,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与泻心类方剂的鉴别要点,就在于悸。本方有心下悸,而泻心类是呕而肠鸣,没有心下悸之要点的。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 若吐 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小便则利。
六大太阴方
一,象柴胡陷胸类的二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无呕吐,但有痞满,发热,表里兼见。
桂枝人参汤症:无呕吐,但即有痞满,发热,还有下利。
二,象烦燥类的二方:
五苓散:烦燥,消渴,水入则吐者,偏于上而外者。
猪苓汤:烦燥,呕吐,下利,咳嗽,偏于下而内者。
三,象泻心类二方:
茯苓甘草汤:心下痞满不痛,但不渴而心悸偏于内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下痞满不痛而兼气上冲胸,头眩者。
痞硬结胸大起底
很多的疾病都能引起痞硬结胸,最常见的有结胸九方和痞证九方,是由于阳或阴内陷于厥阴或少阳而引起,若是见表症,则有恶寒发热。
但是,厥阴本是二阴交尽而成之,太阴阳明和少阴太阳,也就都有造成结胸痞硬的条件。
在逆证九方中的四逆散就是有名的治痞阻而发冷的方剂,而在太阴中的,前面讲的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等等,也都是极似痞证之名方,还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人参汤也是极似结胸之名方。接下来,我们还要认识三个结胸的方剂,他们是利水这峻剂。
十枣汤
太阳中风 下利呕逆 表解者 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 发作有时 头痛 心下痞硬满 引胁下痛 干呕短气 汗出
不恶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病悬饮者 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 捣筛 以水一升五合 先煮肥大枣十枚 取八合 去滓 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 羸人服半钱 平 旦温服之 不下者 明日更加半钱 得快之后 糜粥自养。
十枣汤与所有结胸不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恶寒,而柴胡类都是即怕冷又发烧。
饮入于胃
《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
留饮停痰,是太阴最为持久的变化,也造成很多不愈之症。攻逐停痰留饮,是太阴之病由温化至强攻的必然之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三物白散
寒实结胸 无热证者 与三物小陷胸汤 白散亦可服。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心 熬黑 研如脂) 贝母三分
右件三味为末 内巴豆 更于臼中杵之 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 羸者减之。
何谓无热症?
结胸一般都是阴阳,寒热互结其中,即有二阴相交之状,也有二阳合明之症,因此需要寒热并用,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皆需依之而用。
如果内无烦热之结胸,没有表现出阳明燥的症状,就是寒实结胸。寒实结胸,并不是寒结于胸,而是二阴交尽,没有表现出二阳合明的阳明燥热之症。故而去黄连黄芩等。
一切结胸,都是阳陷于内而造成的,而不会出现寒陷于内的情况,寒陷于内,即是痞证。
十枣汤与三物白散之别
十枣汤,是结胸症而有外热,没有恶寒等象。
三物白散则与之相反,是有结胸症,但没有里热之象,故无燥烦之挠。
外无寒,用十枣汤,里无热,用三物白散。有寒有热,则为正结胸症,当用柴胡陷胸类。
之所以出现外无寒或者里无热之症,都是太阴水饮停聚而造成的结胸。
瓜蒂散
1. 病 如桂枝证 头不痛 项不强 寸脉微浮 胸中痞硬 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2. 病人手足厥冷 脉乍紧者 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 饥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当须吐之 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熬黄) 赤小豆(一分 煮)
上二味 杵为散 以香豉七合煮取汁 和散一钱匕 温服之 不吐者 少加之 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 者 不可与之。
由此始,由此终
我们从瓜蒂散开始我们的三才方剂之旅,终于回到了太阴的最后一方瓜蒂散,由此始,由此终,复归于一。
瓜蒂散所治之结胸,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专司于肺脾之饮。甚至于手足厥冷。
我们来看看一太阴的治水九方。
治水九方
一,象柴胡陷胸类的二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无呕吐,但有痞满,发热,表里兼见。
桂枝人参汤症:无呕吐,但即有痞满,发热,还有下利。
二,象烦燥类的二方:
五苓散:烦燥,消渴,水入则吐者,偏于上而外者。
猪苓汤:烦燥,呕吐,下利,咳嗽,偏于下而内者。
三,象泻心类二方:
茯苓甘草汤:心下痞满不痛,但不渴而心悸偏于内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下痞满不痛而兼气上冲胸,头眩者。
四,结胸类症:
十枣汤,无外寒之结胸。
三物白散,无里热烦燥之结胸。
瓜蒂散,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之结胸。
九九八十一方
表症九方,逆证九方,附子九方,治在太阳与少阴。
陷胸九方,泻心九方,除烦九方,治在少阳与厥阴。
承气九方,下利九方,治水九方,治在阳明与太阴。
六经六法,至此而完备周详。
表证九方
桂枝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
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逆证九方
四逆汤——阳症见阴脉——回阳
四逆加人参汤——阳症见阴脉——回阳兼补神
通脉四逆汤——阴脉见阳症——戴阳——重剂回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阴脉见阳症——回阳兼反佐
白通汤——阴症见阴脉——回阳
白通加猪胆汁汤——阴症见阴脉——回阳兼反佐
当归四逆汤——天逆于外————辛散温通
四逆散————地逆于内——阳明复气——治厥阴而制阳明
茯苓四逆汤———人逆于中——镇逆回阳
附子九方
第一类:风证类:
芍药甘草附子汤——发汗后微寒。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胸闷而兼微寒。
桂枝加附子汤——汗出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第二类:湿证类
桂枝附子汤———身体烦疼
白术附子汤———身体烦疼兼小便频数或大便硬。
甘草附子汤———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
第三类:寒痹类
附子汤———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沉者。
干姜附子汤———昼日烦燥不得眠。
结胸九方
小柴胡汤————呕而发热
大柴胡汤————小柴胡症加下利或腹满。
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症加但头汗出,心烦
柴胡加芒硝汤————小柴胡汤症加日晡潮热
柴胡桂枝汤————支节烦疼加心下支结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满烦惊加小柴胡症
大陷胸汤————但头汗出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
大陷胸丸————结胸带有项强
小陷胸汤————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无他症
泻心九方
半夏泻心汤———治呕
甘草泻心汤————治干呕
生姜泻心汤————治干噫食臭
旋覆代赭汤————治噫气不除者
黄连汤————治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芩汤————治自下利或呕吐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
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兼恶寒汗出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入口即吐者
除烦九方
栀子豉汤————邪气造成的虚烦。
栀子甘草豉汤————少气伴虚烦。
栀子生姜豉汤————呕吐伴虚烦。
栀子檗皮汤—————身黄伴烦热。
栀子厚朴汤—————腹满伴虚烦。
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烦。(丸药大下之后)
黄连阿胶汤——清热除烦为地——心中烦,不得卧
酸枣仁汤——去湿除烦为人——虚烦不得眠(无论昼夜皆烦)
小建中汤——虚劳悸烦——心悸而烦,或腹中痛。
腹满九方
小承气汤————腹满初起
大承气汤————腹满正实
调胃承气汤———腹满后期
桃核承气汤———小腹满如狂者
抵当汤—————少腹满发狂者
抵当丸—————少腹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汗后腹满兼呕
桂枝加芍药汤——————下后腹满兼时痛时不痛
桂枝加大黄汤——————下后腹满兼大实痛
止利九方
猪肤汤:下利兼咽痛
乌梅丸:下利及燥烦
吴茱萸汤:下利有外证:头痛,呕吐,手足逆冷等
理中丸:下利偏里证:喜唾,久不了了。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久利不愈。
桃花汤:治久利不愈便脓血者。
白头翁汤:热利久利,下重,口燥。
茵陈蒿汤:瘀热发黄,但头汗出者或偏便秘者。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瘀热在里,无汗者或偏便泄者。
治水九方
一,象柴胡陷胸类的二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无呕吐,但有痞满,发热,表里兼见。
桂枝人参汤症:无呕吐,但即有痞满,发热,还有下利。
二,象烦燥类的二方:
五苓散:烦燥,消渴,水入则吐者,偏于上而外者。
猪苓汤:烦燥,呕吐,下利,咳嗽,偏于下而内者。
三,象泻心类二方:
茯苓甘草汤:心下痞满不痛,但不渴而心悸偏于内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下痞满不痛而兼气上冲胸,头眩者。
四,结胸类症:
十枣汤,无外寒之结胸。
三物白散,无里热烦燥之结胸。
瓜蒂散,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之结胸。
二十七旁方
除了八十一正方之外,伤寒论还有二十七旁方,其立方之意,也耐人寻问,示人之法,也让人深思。
其二十七方,分为三类,一类为边城九方,以其出表入里,无所不能,强大的机动性,而成就祖方。
二类则是局部九方,针对咽痛,脾约,下肢水肿等等局部症状,而有的放矢,如同狙击之点枪,以枪法之精准而为用。
三类则为并方与变方,常以数方相合而成,或者名方变化而出,极穷高深之理,欲明灵活之法。示后人法无定法之道。
边城九方
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朱雀汤(大青龙汤):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
白虎汤:自汗出而不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自汗出不恶寒或背微恶寒加口燥渴。
竹叶石膏汤: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真武汤:发热,心悸,头眩。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火逆 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医者以火迫劫之 亡阳 必惊狂 卧起不安者。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失精家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局部九方
甘草汤
半夏散及汤方
苦酒汤
桔梗汤
麻黄升麻汤
土瓜根汁
密煎导
麻子仁丸
文蛤散
禹余粮丸(缺)
牡蛎泽泻散
局部九方的分类
一,治咽喉痛者:
甘草汤————————咽痛初起者。
桔梗汤————————咽痛不愈而欲化脓者。
半夏散及汤方—————少阴之咽痛者(即寒凉饮冷而溃疡者)
苦酒汤————————咽喉伤(溃疡),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麻黄升麻汤——————咽喉痛,唾脓血者。
二,便秘者:
土瓜根汁———————习惯性便秘。
密煎导————————习惯性便秘。
麻子仁丸———————习惯性便秘。
三,水路不畅者:
文蛤散————————渴欲饮水不止或者意欲饮水而不渴者。
禹余粮丸(缺)————小便己阴痛。
牡蛎泽泻散——————从腰以下有水气者。
加加减减九散方
一类:合方与新加: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二类:奔豚气方:
桂枝加桂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三类:表证三喘: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至此全文结束之际,特别鸣谢:
一. 听课的全体的人员,是你们给了讲下去的勇气。
二. 三师兄宋山,是三师兄的赞助与鼓励,完成了这一长篇巨著。
三 .继往开来的所有同事,抛砖之后,必有后起之秀,必有执玉而献于中医事业乃至中华传统文化者。
王兆胜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