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以上 心中烦 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右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 去滓 内胶烊尽 小冷 内鸡子黄芪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 日服。
黄连阿胶汤
黄连——苦寒——清热——泻心
黄芩——苦寒——清热之初起
芍药——苦平——益营
鸡子——甘平——除热火。(鸡子黄,以取里之象)
阿胶——甘平——胶合上下。
全方共奏苦寒清热,除因地之热而造成的心烦意乱。要点为心中烦,不得卧。不得卧即不得正常的睡眠,晚上烦得特别厉害。
酸枣仁汤
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汤主之。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 (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酸枣仁得六升 纳诸药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酸枣谓之棘,沟通内外。知母苦寒,川芎辛温,茯苓甘平。酸枣仁酸平,甘草甘平。全方共奏沟通内外,苦辛甘同治之功。
酸枣: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藏,轻身延年。生川泽。
小建中汤
 伤寒 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去皮) 甘草(三两 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纳胶饴 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 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  以甜故也)
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
虚劳里急 悸 衄 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疼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
除烦九要方
栀子豉汤————邪气造成的虚烦。
栀子甘草豉汤————少气伴虚烦。
栀子生姜豉汤————呕吐伴虚烦。
栀子檗皮汤—————身黄伴烦热。
栀子厚朴汤—————腹满伴虚烦。
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烦。(丸药大下之后)
黄连阿胶汤——清热除烦为地——心中烦,不得卧
酸枣仁汤——去湿除烦为人——虚烦不得眠(无论昼夜皆烦)
小建中汤——虚劳悸烦——心悸而烦,或腹中痛。
三阴三阳的模型
表证九方,逆证九方和附子九方,这二十七个方剂组成了太阳和少阴这一组阴阳的治疗总则。太阳为用,少阴为体,如同日和阳光一样。
陷胸九方,泻心九方和栀子九方,这二十七个方剂则组成了少阳和厥阴这一组阴阳的治疗总则,少阳为用,厥阴为体,如同万物和地球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应该走近最后的二十七方,也就是阳明和太阴组成的二十七个方剂。
厥阴之为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气上撞心——呕吐———柴胡类
心中疼热——烦————栀子类
下之利不止——痞————泻心类。
饥而不欲食————厥阴病
饥而不欲食食————异食癖——蛔虫病
太阴之为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腹满————承气类
承气六法
以大黄为主的方药,组成了经方中的承气系列方剂,这就构成了承气六法。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
抵当丸
抵当汤
上有麻黄下有大黄
麻黄——解表——利水
大黄——攻里——活血
  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药物对比
外之半夏———里之厚朴,大黄———中之杏仁,栝蒌实
半夏降天气。杏仁,栝蒌治胸。厚朴,大黄治腹部。
厚者,腹也。厚,《说文》认为是”山陵之厚也。”并在说文的古文中,认为从后,从土。后字在甲骨文中,是产子之意。在甲骨文中后即是由人与子组成,即产子。而于人与子之间加上加上指示符号,即成了厚。由此厚的本意应该是怀孕而隆起的腹部。并非隆起的山丘。厚者,腹也。朴者,皮也。因为厚朴能治腹满诸疾,所以称为厚朴。
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 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 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难而谵语者 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昧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更上火微一二沸 分温再服 得下止服。
外之生姜———里之白术,枳实———中之茯苓,猪苓
何谓承气?
1,阳明居中,比如长夏之季,前承阳,后继阴,承前启后,调阴和阳,故谓承气。此承气者,承天地之气。
2,营气在内,下行糟粕,上行气血,此方代营行事,代气而行,故谓承气。承营气之业,继营气之事。
3,攻逐结聚,复其虚空,而能纳气,承气于上,故谓承气。
伤寒第一方
 阳明病 谵语 有潮热 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 但硬耳 宜大承气汤下之。
二阳并病 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 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难而谵语者 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
大下后 六七日不大便 烦不解 腹满痛者 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 自利清水 色纯青 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 六七日 腹胀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与大陷胸
大承气汤与大陷胸汤的机理是相似的,都是邪热内陷,但病位却不同。陷胸类方剂是病在上,而承气类方剂是病在下,陷胸类方剂是病在厥阴,少阳。而承气类方剂是病在太阴,阳明。
承气类与陷胸类都有满痛,但陷胸类在胸,承气类在腹。他们的主证一般都有外证,陷胸类多是恶寒发热,而承气类则多是潮热。陷胸类的处方,很多都兼有心烦。而承气类的处方,则多兼有谵语。
腹满痛而潮热者,其他诸般症状,皆可治之。
小承气汤
阳明病 脉迟 虽汗出 不恶寒者 其身必重 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 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 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勿令至大泄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大者三枚  
右三昧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 之滓 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大小承气的比较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大者三枚
枳实一枚,经考证平均为14.4克,古之称15克为一两。小承气厚,枳,黄的比例则为2:3:4
小承气与小陷胸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大者三枚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个
半夏半升约为60克,栝蒌实大者一枚约45克。
反应了半夏与大黄,栝蒌与枳实的区别。
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 心下温温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满 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 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 不可与,但欲呕 胸中痛 微溏者 此非柴胡汤证 以呕 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清酒浸) 甘草二两 芒硝半斤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内芒硝更上火微煮 令沸 少少温服。
谵语潮热也用小承气汤?
阳明病 谵语 发潮热 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者 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 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 里虚也 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下利 谵语者 有燥屎也 宜小承气汤。
让你迷茫让你醉
伤寒 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 烦躁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 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主之。
太阳病 三日 发汗不解 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 吐后 腹胀满者 与调胃承气汤。
时间有先后
小承气————实之初起,疑似即可攻之。
大承气————实之正盛,攻正当时。
调胃承气————吐下之后,正虚实弱。
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 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内芒硝 更上火微沸,下火 先食温服五合 日三服 当微利。
桃仁五十个,可以计算为二两
狂症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呜,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
上痫中癫下狂
病入于内,神志造挠,多有情志之变化。
上多痫,宜涌吐。
中多癫,宜攻下。
下多狂,宜逐血。
上为魂魄之所出,魂魄无归而痫生
中为心神之所出,神明不明而癫生
下为意志之所出,意志不清而狂生
里烦而外悸
桃核承气汤与大陷胸丸
桃核承气汤————————大陷胸丸
大黄四两—————————大黄半斤
芒硝二两—————————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甘遂一钱匕
桃仁五十枚(二两)————杏仁半升
桂枝二两—————————葶苈半升
抵当汤
太阳病 六七日 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熬 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 大黄三两(酒浸)为末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抵者,推也。当者,空也。 抵当的意思就是推空。
狂妄者志不通
狂者,王音。妄者,亡音,忘者,亡音。
狂妄自大的人,是意志未通,意志不达于内,则表现于外,以至阴之所,有血气之结,阻而不通,故而乱弹琴弦。音者,音也。志者,由一至十,曲也。音无柔和委婉而不成曲。狂妄者,音高而志短,意满而志小。故推空气血,再度重建。
道德经十一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埏埴的读音是shān zhí,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抵当丸
伤寒 有热 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为有血也,当下之 不可余药 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熬,二十个)虻虫(熬,去翅足,二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右四味 杵分为四丸 以水一升 煮一丸 取七合服之 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 更服。
如狂发狂与狂后
如狂者,桃核承气汤
发狂者,抵当汤
后期少腹满者,抵当丸。
承气六方
承气六方是以大黄为要药的一组方剂,针对的是以腹满为主症的一系列方剂。
小承气汤————腹满初起
大承气汤————腹满正实
调胃承气汤———腹满后期
桃核承气汤———小腹满如狂者
抵当汤—————少腹满发狂者
抵当丸—————少腹满
兼病三方
除了承气六方之外,腹满之病,还有二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兼泻心而来,经过发汗,而兼泻心到腹满。
另一种可能的腹满则是兼表证而来,泻心当下而反汗,表证当汗而反下,从而造成腹满时痛。
针对泻心当下而反汗造成的腹满,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针对表证当汗而反下造成的腹满,可用桂枝加芍药汤或者桂枝加大黄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发汗后 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炙) 生姜半斤 半夏半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尔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尔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腹满九方
小承气汤————腹满初起
大承气汤————腹满正实
调胃承气汤———腹满后期
桃核承气汤———小腹满如狂者
抵当汤—————少腹满发狂者
抵当丸—————少腹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汗后腹满兼呕
桂枝加芍药汤——————下后腹满兼时痛时不痛
桂枝加大黄汤——————下后腹满兼大实痛
止利九方
猪肤汤
乌梅丸
吴茱萸汤
理中丸
赤石脂禹余粮汤
桃花汤
白头翁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桂枝人参汤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止利九方的分类
第一类:偏上焦之下利,共二方:猪肤汤和乌梅丸。
第二类:偏中焦之下利,共二方:吴茱萸汤和理中汤。
第三类:偏下焦之下利,共二方:赤石脂余禹粮汤和桃花汤。
第四类:火游行其间,多见于湿热类,共三方:白头翁汤,茵陈蒿汤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猪肤汤
少阴病 下利 咽痛 胸满 心烦 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去滓 加白蜜一升 白粉五合 熬香 和相得 温分六服。
北方属水的猪,取其属肺金达表之皮,而构成单方。
乌梅丸
伤寒 脉微而厥 至七八日肤冷 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此为藏厥 非蚘厥也,蚘厥者 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 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 故烦 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 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 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炮) 川椒 (四两 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 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 异捣筛 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 蒸之五升米下 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 纳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 冷 滑 臭等食。
乌梅与五味
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
五味: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御览引云,一名会及,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细辛干姜五味PK细辛干姜乌梅
五味不是主药,而乌梅则作为主药使用。五味益气生万物,乌梅下气消万物。乌梅,诃子,五味,青果,食醋等等,都具有利咽的作用。
济生乌梅丸
万能的息肉治疗方:
乌梅500克 僵蚕500克 象牙屑30克 人指甲15克(可用炮山甲30克代之)酒醋适量。
用法:乌梅放酒醋中浸一晚,以浸透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半拌炒黄为度),人指甲用滑石粉炒至黄色鼓起,四味研粉蜜丸,每丸9克。成人早、中、晚各1丸,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1剂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一剂相当于1个月的量)
此方为重庆中医研究所龚志贤老中医的经验方。乌梅丸出自宋·严用和《济生方》,为治疗肠风便血而设,由僵蚕、乌梅组成。龚志贤加酒醋、人指甲、象牙屑用治各种息肉,疗效可靠。因人指甲、象牙屑不易得到,故用穿山甲替代,效果不减。尤其是声带息肉,消化道息肉等等。
乌僵薏四汤(胆囊息肉)
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
吴茱萸汤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 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得汤 反剧者 属上焦也。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吴茱萸一升,约相当于现在的50克。再重用辛温的生姜,全方共奏辛温散寒之功。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旧作腠,御览作涛,是)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理中丸
大病差后 喜唾 久不了了 胸上有寒 当以丸药温之 宜理中丸。
霍乱 头痛发热 身疼痛 热多欲饮水者 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伤寒 服汤药 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理中丸方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 捣筛为末 蜜和丸 如鸡黄大 以沸汤数合 和一丸 研碎 温服之,日三服 夜二服 腹中未热 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汤。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
吴茱萸汤                               理中丸
吴茱萸一升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    
吴茱萸汤辛温而向外
理中丸苦温而向内         
四方之别
猪肤汤:下利兼咽痛
乌梅丸:下利及燥烦
吴茱萸汤:下利有外证:头痛,呕吐,手足逆冷等
理中丸:下利偏里证:喜唾,久不了了。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 服汤药 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以上二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三服。
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御览有痢字),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及山岛中。
石脂的作用
五色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山谷中。
肥肉谓之膏,肉油谓之脂。秋天肥美正当时。利用石类重镇沉降之性而达下焦。辟如炼丹之理。
外之石膏———里之芒硝,知母———中之滑石,石脂
桃花汤
少阴病 下利 便脓血者 桃花汤主之。
2. 少阴病 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 便脓血者 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 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 温七合 纳赤石脂末方寸匕 日三服 若一服愈 余勿服。
六方之异
猪肤汤:下利兼咽痛
乌梅丸:下利及燥烦
吴茱萸汤:下利有外证:头痛,呕吐,手足逆冷等
理中丸:下利偏里证:喜唾,久不了了。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久利不愈。
桃花汤:治久利不愈便脓血者。

  • 第十讲
  • 第十二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