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朱雀汤
伤寒 脉浮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瞤 此为逆也。
青龙汤(朱雀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个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
右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 温粉扑之,一服汗者 停后服,汗多亡阳 遂虚 恶风 烦躁 不得眠也。
越婢汤
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 不渴 续自汗出 无大热 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黄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恶风者 加附子一枚 炮,风水 加术四两
石膏四两,六两,八两对麻黄形成强有力的牵制作用。
伤寒脉缓与中风脉紧
伤寒当脉紧而见脉浮缓,即阴暑。夏月贪凉饮冷,睡卧湿地,在阳气旺盛的时间中,却伤了寒,从而造成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的大青龙汤症。
中风是指阳气升发的时候,本是夏月,又是阳气升发的时候受到伤害,结果阳气升发不利,从而造成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的大青龙汤症。
实际上就是象伤寒的中风,象中风的伤寒,都可以用大青龙汤来治疗。
柴胡类与朱雀类的鉴别
大柴胡汤与朱雀汤都有心烦的表现,他们要怎么鉴别呢?
凡是表里兼病,即有外又有内,主要有三种情况:
1,表症与上相结合,则表现为柴胡类,有呕吐,胸胁满闷等症。
2,表症与下相结合,则表现为真武汤类,为头眩,下利等里水的症状。
3,表症只影响到人的症状,则表现为心烦。咳嗽,燥渴等症状。
真武汤
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 ,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辛热)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咳者 加五味半升 细辛 干姜各一两,小便利者 去茯苓,下利者 去芍药 加干姜二两,呕者 去附子 加生姜 足前成半斤。
真武汤与附子汤的药物对比,可以看出:白术,附子减半,然后人参换成生姜就形成了真武汤。
六神之别
六神方剂都是有表症的。
六神方剂都是有里症的。
小柴胡汤(勾陈),呕而发热。
大柴胡汤(腾蛇),心下痞硬而心烦,兼发热,胸满等。
小青龙汤(青龙),心下有水气而兼表症,主要是咳嗽。
大青龙汤(朱雀),里有温而烦燥,兼表症。(无胸胁满闷)
白虎汤 (白虎),里有热而兼表症。主要是自汗不恶寒。
玄武汤 (玄武),治里有凉而悸动兼有发热或四肢沉重。
边城九方
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朱雀汤(大青龙汤):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
白虎汤:自汗出而不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自汗出不恶寒或背微恶寒加口燥渴。
竹叶石膏汤: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真武汤:发热,心悸,头眩。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火逆 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医者以火迫劫之 亡阳 必惊狂 卧起不安者。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失精家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由阳入到阴入
柴胡陷胸类的病因,是热入因作结胸,其主症是胸胁满闷。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痛疼。满而痛,此为陷胸。满而不痛,则为痞。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也。在阳气升发的阶段,用下法治疗,阳气因之内收,而寒邪则进,形成结胸之症,因为阳入于内,寒凝于外,故以柴胡之解热散表。
在阳气闭藏的阶段,用下法治疗,阳气因此无法闭藏,而展现于外,由此形成痞症。这就需要用黄连类替换柴胡来治疗。这就形成了治痞的泻心方。
泻心六方
对于单纯的里症,天地否塞不通,心不能为之沟通,则需要用泻心的办法来疗,而泻心的方药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泻心六方。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半夏
夏,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根据这一解释,夏可以理解为一个正当壮年的人,风华正茂的人。这种壮年,壮实,茂盛和夏天的盛阳是一样的,由此而指代指阳气最胜的夏天。
半夏,即半身,身体一的半。半夏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药,其要点就在于这个”半身”的概念,半身不仅是三阳与三阳的分水邻,也将带来另一个概念,即在邪与湿这二大主邪的不同。
天枢分身半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中说:”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身体上半部分,有太阳,阳明,少阳三气,这是天的部分,属于天气所主的范畴。而身半以下的部分,有太阴,少阴,厥阴三气,这是地的部分,属于地气所主的范畴。这个概念是用来确定气的,而用气来分别身半以上和身半以下,从而用来解释疾病。因此,半,可以称得上就是天枢,即天地的分界线。
名的意思就是三阴三阳之名。至真要大论是对运气学说的总结。
半是天地的分界线,在半以上,就是三阳天气,在半以下,就是三阴地气,而区别他们的并不是解剖位置,而是气所运动的位置,三阳所运动的部位,就是身半以上,三阴所运行的部位就是身半以下。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半”是”以气命处”呢?就在于这个半与解剖无关,三阳所占的位置是非常之广的,包括了心胸以上的部分以及头颈四肢,差不多四分占了三分,与之相反的地气,却只有心胸以下至到少腹,不足身体的四分之一,这是气的分界线,同样要以半来命名。
欲解时
《伤寒卒病论》中,对三阴三阳这六元都有了”欲解时”,即病情逆转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邪气将衰,正气将盛,将成战争胜负开始产生的时候。其中”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如果将三阳合起来看,即从寅时至到戌时。而三阴则仅仅从亥时到卯时,只有五个时辰,其中二个寅时和卯时还是和少阳共用的。真正完全属于三阴的时刻,仅仅三个时辰。这种划分法,正是以天地之气的功能来划分的。与身半的划分原理是完全相同,都以阴阳之气各自的部分作为划分的标准。
高下有度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就能明白只有腹部是完全属于地气,即三阴所在部位的,腹部以上的心胸部位是三阴和少阳共有的,而其他的部位四肢头颈,都属于天气主之的范畴,这正是夏这个字的来历。夏,就是头,颈,手足,天气主之之意。现在是不是更明白夏为什么会代指夏天了?
解释到这里,我们于少能明白半夏,即身半以上,天气主之的部位。接下来我们还要看《黄帝内经.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中同样于半身的一段话:”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半夏治肠鸣
《神农本草经》中的功效:”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已上八字,元本黑字)。生川谷。
“半夏因为能降伏阳气,主身半以上的天气,因此外能治伤寒寒热,并能止汗,内能治心下坚,喉咽肿痛及下气,降逆气而能治头眩咳逆,化水饮而能治胸张肠鸣。
半夏泻心汤
伤寒 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 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 炙)
上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半夏泻心何处来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生姜(三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泻心汤实则是小柴胡汤黄连换柴胡,干姜易生姜而成。
黄连泻心
黄连,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连味苦,而附子味辛,辛为阳明燥金在泉之所生,而苦则为少阴君火在泉之所生,二者本就是阴阳关系,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二者之性味则完全相反。
黄连大寒,附子大热,附子治太阳寒水在泉,而黄连治太阳寒水司天。二者之气亦相反。附子,由入而出,黄连由升而降。
毛茛四药
毛茛科有四味药,具有特别的意义。附子与黄连,出入升降之要药。而另外还有芍药,性内收敛而降。则有升麻一味,性外扩张而发散。附子,出入。黄连,升降,芍药,收敛,升麻,发散。附子,冬,芍药,夏,黄连,秋,升麻,春。黄连汤。伤寒 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 欲呕吐者 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夜二服。
为半夏泻心汤加重黄连,减少人参,用桂枝换黄芩而组成。
黄芩与桂枝
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如同黄连和附子完全相反的功能一样,黄芩和桂枝的功能也完全相反,表里有别,都与肝胆相关,也都是治疗初起之疾。不过,一个治风之始而性温,一个治热之始而性寒。
黄芩汤
太阳与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 与黄芩汤;若呕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加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 余依黄芩汤法服。
药物性味的秘密
在伤寒论所使用的82味中药里面,我们可以对能在本经中确实查到性味的药物进行统计,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
一,甘味药物有:1甘草 2大枣 3人参 4茯苓5杏仁 6葛根7龙骨8阿胶9当归10泽泻11麦门冬 12猪苓13赤小豆14赤石脂15栝蒌实16滑石17升麻 18胶饴19麻子仁20生地黄21食蜜22豉23粳米 24鸡子黄25太一禹余粮
二,辛味药物有:1桂枝 2生姜3附子 4半夏5干姜 6石膏 7细辛8葶苈 9吴茱萸10桔梗11蜀漆辛12葱白13蜀椒14贝母15巴豆16铅丹
三,苦味药物有:1芍药 2大黄 3麻黄4黄芩 5黄连 6白朮 7枳实 8厚朴9栀子 10柴胡11芒硝 12知母13桃仁14甘遂 15黄蘗 16栝蒌根17猪胆汁18文蛤19竹叶20瓜蒂21茵陈蒿22白头翁 23秦皮24天门冬25代赭石26虻虫27连轺28生梓白皮
四,咸味药物有:牡蛎咸 水蛭咸 猪肤咸,旋覆花咸
五,酸味药物有:五味子酸 乌梅酸
辛苦甘中四十药
外之附子———里之柴胡,芍药———中之人参,当归
外之桂枝———里之麻黄,黄芩———中之大枣,甘草
外之石膏———里之芒硝,知母———中之滑石,石脂
外之半夏———里之厚朴,大黄———中之杏仁,栝蒌实
外之干姜———里之栀子,黄连———中之麦冬,豆豉
外之生姜———里之白术,枳实———中之茯苓,猪苓
外之细辛———里之桃仁,虻虫———中之龙骨,阿胶
外之巴豆———里之甘遂,瓜蒂———中之泽泻,葛根
甘草泻心汤
伤寒 中风 医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 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 复下之 其痞益甚,此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
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有无人参
《伤寒论》书中载本方无人参,恐是后人传抄、遗漏之误,权《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用本方有人参。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治伤寒慝[tè]食,用本方均有人参。又半夏、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又本方所治病中虚尤著,痞利之甚,理当有人参为是。
生姜泻心汤
伤寒 汗出 解之后 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黄连一两 干姜一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实则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至一两,再加生姜四两组成。
半夏泻心汤
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旋覆代赭汤
伤寒 发汗 若吐 若下 解后 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者 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石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代赭易黄连,旋覆花易黄芩。生姜易干姜并加量组成。
黄连与代赭
黄连 ,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御览引云,主茎伤,大观本,无),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
代赭 ,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赤土也)
丹沙 ,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
旋覆花与黄芩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旋复花 ,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谷。
旋华 ,味甘温。主益气,去面皯(御览作),黑,色媚好(御览作令人色悦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久服不饥轻身。一名筋根华,一名金沸(御览引云一名美草,大观本,作黑字)。生平泽。
旋覆花汤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寸口脉弦而大;妇人半产漏下。
旋覆花汤: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六方之别
半夏泻心汤治呕
甘草泻心汤治干呕
生姜泻心汤治干噫食臭
旋覆代赭汤治噫气不除者
黄连汤治腹中痛欲呕吐
黄芩汤治自下利可能兼有呕吐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
有无黄芩
本方仅大黄、黄连两味,林亿于方后加按语曰:”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又《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足见本方可加黄芩,以增强清热消痞之功。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 别煮取计) 右四味 切三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 绞去滓 内附子汁 分温再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 本自寒下 医反复吐下之 寒格 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再服。
泻心九方的比较
半夏泻心汤————治呕
甘草泻心汤————治干呕
生姜泻心汤————治干噫食臭
旋覆代赭汤————治噫气不除者
黄连汤————治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芩汤————治自下利或呕吐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
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兼恶寒汗出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入口即吐者
主药主症
肉桂——表症主药(或者叫顺症)。
附子——逆症主药。
柴胡——胸宫主药。
半夏,黄连,黄芩——泻心主药。
栀子——清心除烦之主药。
栀子六法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柏皮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与干姜
如同黄芩和桂枝的关系一样,栀子和干姜也有明显的部位相似性,他们也是阴阳之别,栀子苦而干姜辛。
栀子,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黄芩,黄连是热气)
栀子,本作卮子,古代的一种容器,为象形。同时也是指如心容物之意。
栀子的作用
栀子,在中药学说,栀子算是比较特别的药物。栀,从木,从卮。卮的繁体字是巵,是指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这种器皿有一个特别的特征,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后人用这种特征来形容说话没有主见的人,如卮言。
这种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就成了栀子功效的盖棺定论。《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在这些诸多功效中,以五内邪气为主,栀子能主五内邪气,没有一成不变的状态,热气积于心胃之中,造成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等各种状态的疾病。
张仲景以栀子豉汤治疗”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之疾,就是取其治五内邪气,无有定性之病。也用之治胃中之热所造成的黄疸。其常用量为十四个。
栀子豉汤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 若下之 而烦热 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 五六日 大下之后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者 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 更烦 按之心下濡者 为虚烦也 宜栀子豉汤。
阳明病下之 其外有热 手足温 不结胸 心中懊憹 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 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绵裹)
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得二升半 纳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则止。
香豉
本经中的彼子,即是伤寒论的香豉。
彼子,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温。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蛊毒,鬼注,伏尸。生山谷(旧在唐本退中)。
栀子甘草豉汤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 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甘寒) 香豉四合(绵裹 苦寒) 甘草二两 余依前法,得吐 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 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甘寒) 香豉四合(绵裹 苦寒) 生姜五两 余依前法,得吐 止后服。
栀子檗皮汤
伤寒 身黄 发热 栀子檗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蘖二两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温再服。
栀子厚朴汤
伤寒 下后 心烦腹满 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 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半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栀子厚朴汤是小承气汤的祖方,二者的区别在于栀子易大黄,然后厚朴减量到二两,枳实减量到三枚。
或者说,厚朴与枳实的经典配伍第一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栀子干姜汤
伤寒 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 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苦寒) 干姜二两(辛热) 右二味 以水三升半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栀子六方除心烦
栀子豉汤————邪气造成的虚烦。
栀子甘草豉汤————少气伴虚烦。
栀子生姜豉汤————呕吐伴虚烦。
栀子檗皮汤—————身黄伴烦热。
栀子厚朴汤—————腹满伴虚烦。
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烦。(丸药大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