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主要是要理解清楚

弄明白中药治病的真正的原理是什么

而不是靠那些不可靠的经验

时灵时不灵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昨天说到,疾病实际上就是阳气病了

病这个字,就是伤阳的意思

能量损失了

因此,统称为伤寒

病因就是寒

因此

在治疗上

都围绕寒的变化的展开

人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统统都是热

用热来对抗寒

而寒之初始,还有风

也就是暴露在外

为了应对风

人体采取了控水的办法

人体百分之六七十的是水

能治好水

足以成为良医

如同大禹治水,能当领导一样

一国之君,也永远与兴修水利

大搞经济

这些都是治水之学

所以

人体活命,只有二个

饮和食

饮提供水

食提供能量

绝无二样

显然,一切能吃的,都有提供能量

也都是热的

你吃白菜和吃肉,如果不是欲望的区别

其实他们完全一样

都能让人活命

都能提供能量

你可能会说,一个是蛋白质,一个是纤维

物质不一样

如果这样想,就错离谱了

人体能将三大营养物质,也就是糖,蛋白质,脂肪相互转化

看起来没吃糖,吃肉是一样的

吃的蛋白质,人体一样能转化为糖

所以,吃啥其实一个样

天南地北七大洲

饮食各不一样

完全不同

但并不影响大家都长大成人

还活蹦乱跳的

显然,无论吃什么,人体都能转化为需要的能量

我们说过,饥饿造成人体怕冷

也是寒病

但归于虚

免得名词重复

那饥饿的时候

吃什么食物才能饱呢?

显然和食物没有关系

能吃就能饱

有吃就能活命

由此可见,只需要浆粥入胃,则虚者活矣

何必绕天大的圈子,找这找那

所找的一切,不过是贪欲和习惯

习气使然

如同生病了,口中乏味

四川人想吃点特辣的刺激一下

有了能量,就有了力气

而广州人就想吃点特甜的刺激一下

这不过是习气使然

其实是物质进去,人体就得到了能量

有了能量,就有了力气

有了力气就能接着挣扎

这是自然现象

我们进一步分析

会发现食物进到人体之后

这食物并不是活物

他不能四处游动

食物的营养并不是靠食物本身的运动来分配

而是靠人体本身

是人体自身根本需要来分配的

所以吃什么无所谓

今天搬砖太累了,应该吃什么呢

吃什么都一样

吃饱之后

人体会自动将能量运到损伤的地方

不是只有猪掌到搬破皮的手上

白菜同样能到

可见,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完全是扯蛋

并且是瞎扯蛋

人体自身的分布与分配

药物又不是活的,还能指挥这些药走这儿,走那儿?

所以,这引经报使完全是彻底的忽悠

你一锅乱草

人体自然知道怎么做

那为什么兴起了引经药这样一个伪概念呢

这就要讲到另一个大问题

秦汉以后

战乱不断

医生们在读书的时候

读错书了

师承的缺失

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秦汉之时,并不需要引经这样的概念

只是说药物治病,靠的是四气五味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

五味就是酸甘苦辛咸

这本来很正常的事情

记载在本草里面

但是

在研究治病理论的时候

出问题了

认为这寒热温凉是治病用的

寒症用热药

热症用寒药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很正常的一句话

热者寒之

也很正常的一句话

但这二句话,和本草方药联系在一起

就是瞎扯蛋的理论了

这二句话是讲运气的

你受寒了,就到温热的地方去

热很了,就到阴凉的地方去

去病因用的

这与药物有啥关系呢

药物的寒热温凉说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会事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效法自然四季

温热是指的阳遁

寒凉是指的阴遁

也就是温热是春夏

寒凉是秋冬

阳遁和阴遁,你们如果学术数,是必须要记住的

而且要永远记住

学道就可以扔了

这是万术之祖庭

山医命卜相,都离不开这个

他们是自然告诉人们的真道理

这有什么用呢

温热的就会向外

向上

寒凉的就会向内向下

从而收藏起来

因此,寒热温凉的四气,不是治病驱病的

而是用来看人体把他分配到什么地方去的

头痛,全身痛

用什么啊

当然要用温热的

温热的就到这地方了

如此而已

但并不是靠温热来治病

治病靠的是五味

我们说过,最为直接的能量

就是糖

碳水化合物

人嘛,碳基生命

这玩意儿一般来说就是甜的

甘的

所以,一切甘的,都能提供能量

都能补虚

从现代科学来说

也就是一切纤维,一切碳水化合物都能补虚

不就是补充能量么

不用研究补啥

人体需要啥,他自己去转化。

天天吃面包难道人还不长大了?

难道人天天吃米饭白菜,不能活命了?

显然是可以的

那就意味着人把米饭白菜,转化为了一切需要补的东西

管他什么心肝脾肺肾

人体就用这简单的东西,自己搞定了

还需要分什么补这补那啊

完全没有意义嘛

所以一切碳水化合物,都能补虚

补能量

用来对抗寒冷的伤寒

但这甘味,虽能补虚

却也不能治病

只能和平的时期搞建设用

这生病可是你死我活的战乱

战争时期

有敌对破坏

我们如何选择药物,来应对破坏呢

这才是药效的关键

重中之重来了

划重点

划重点

以下内容相当重要

如同战争选择将军一样

用药也如同用兵

我们要选那些经历过战争,有经验的人

也就是只有经历过相似的痛苦,并且在那种环境下反抗胜利的药物,才有可能治好我们当下遇到的相同问题

比如我受寒了

我得找个经常受寒受冻,已经有了抵抗力的植物

他一定里面含有相应的装备

为我所用

这才能有效嘛

天下植物如此之多

我们怎么知道那些药物能治哪些破坏分子呢

这个也简单

我们又来看二个味

一个是辣味

辛味

一个是苦味

用脚丫子去想

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苦味和辛味?

苦味就是防止被吃的

显然,这苦味有充足的斗争的经验

他是长时间应对环境的产物

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形成的物质

因此,这苦味这才百药之味

良药苦口

现代医学叫黄酮

管他们呢

就这个了

治病就靠这个苦味

那辛味呢

辛味其实不是味

这个要特别特别的注意

辛味是一种痛觉

怎么知道辛味不是味,而痛觉呢

把酸味,甜味,苦味,辛味,咸味五种物质

分别放在口里

能尝出自自的味道

因此称为味

继续试验

把这五味涂在肛门上

发现只有辛味让屁眼火烧火辣的

屁眼没有味觉

由此证明,辛味是痛觉

其他四味是正常的味

就是这个试验,你们不信的可以自己做

显然,这辛味就如同长满刺的树木

他是为了应对外界伤害而产生的

换句话说,这植物就是告诉人们一句话:别碰我

不然有你好果子吃

当然不是好果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苦味是为了防止被吃

辛味是为了防止被折

一个是内在的坤

一个是外在的乾

因此,一切辛味,是为了完成乾的功能

走向体表

雄纠纠的反抗外部势力

而一切苦味则主要是治内

高压维稳用的

辛苦合用

就能治好一切战乱

治病就靠这二个

所以,一切治病的汤药,其实都不好喝

是真不好喝

为了到达不同的部位

我们选择寒热温凉不同性质的辛苦

这个寒热温凉就是趋势

苦温的向外,苦寒的向内

苦是治病的主体,温与寒是方向的引导

这才是正解

那我们更进一步分析

是不是所有的辛苦都一样呢

和甘味一样吗

这个还真不是

甘味都一样

有补所有

但打仗战争,不是儿戏

要有实战经验为上

而不是长得象个军人就可以打仗

因此,我们要去特别的环境去寻找相应的药物

这就叫道地药材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药物,才是真正有效的药物

同样是白术化湿

不是拿个白术功效一样

生长环境不同,那影响绝不一样

茅山

江南之地

水湿较多

这白术就牛逼轰轰

你弄个新疆种白术是啥意思?

干燥的地方能学会化湿?

显然是无效的

不是开个白术能治病滴

得选好道地

这对古代良医来说

就需要亲自采药

就明白药性了

但现在都是规模化生产,办公室开药

显然,中药的没落也就成了必然

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们就不讲酸和咸了

机密泄完了不太好

天机也给天留点

我们的主题是寒

讲到辛苦治病

甘甜补虚

寒热温凉,就是奇门

已经足够使用了

因此,用药不要管什么寒热温凉来治病

是用来引导趋势的

什么寒病不能用寒药

这就是瞎扯蛋

寒病,寒凉的药只管上

感冒了,寒症

喝板蓝根

打抗生素

半点毛病都没有

这是事实

不必要反对

同理

什么桂枝下咽,阳盛必毙

这都是瞎扯蛋的玩意

别信他就是了

真用了,也就用了

但是

这样用药,还真是乱用

我们辩寒热温凉四气

是为了回归奇门遁甲

复活古典理论

效法自然四季

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上医

这东西作用重大

回到阴遁阳遁

阴遁阳遁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其实涉及到动态的趋势问题

春夏,这是阳气越来越多

是一个增长,生发的过程

是热的过程

属于上半年

而与之相反,阴遁则是下半年

是收藏的过程

生长化收藏,才是根本

人体也因此,分为阴遁和阳遁

我们还是以水来例

饮水之后

从进入人体

然后脾气转运

上输于肺

散布周身

从毛孔蒸发出来

这一过程,就是阳遁

气化过程

如同天气变热

水分不断的蒸发

因此

出汗就是自然界的下雨

要让人体凉爽起来,就需要出汗

如果一个人现在很热了

他应该喝水

喝什么水呢

当然是喝热水

热水进去,汗出蒸蒸

体温就降了

能不能喝凉水呢

当然最好不这样去做

凉水进去,人体还得加热

再变成汗

不如来点直接的

明白这些道理

非常实用

等周身用完了

从体外再到体内

转到肾脏,膀胱

变成尿尿,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就是阴遁的过程

我们用寒热温凉,就是要顺应人体本身的规律

让人体更加从容的应对自然

这才可能达到上医的境界

但如果你以为就这点内容

那就小看方药上医

我们连奇门的门都没有摸到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我们拓展知识

满足一下好奇心

这其实与本讲内容完全无关

对于本讲内容,知道辛味,大体上归于乾

苦味,大体上归于坤

就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感冒一开始,不主张用苦味的药去治疗呢

不是没有效果

效果是有的

但问题就是外病内治,这个不是长治久安之道

明明是公司里受了气

结果回家打一顿老婆

好了

这算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是吧

这才是问题所在

我们尽可能的解决问题本身

一定要克服寒热给自己造成的心理阴影

什么脉数舌红

麻黄汤,桂枝汤也是可以上的

主要是看症状态趋势

万不可拘于成见

这一心理关不过,用药就没有底气,认为这不能用,那不能用,这反了那反了

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嘛

所以,明白辛苦是本讲的重点

酸和咸

却是另类的事情

酸其实是腐败的味道

但所有动植物要吸收营养

都是先要弄死要吃的东西

再让这东西腐败

换句话说,一切生命,都是食腐动物

所不同的是,有些是外在的食腐

而有些则是在肚子里面了去腐

但无可置疑的是,酸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因为酸了,所以开始吸收

这是物极变化之道

一个死透了,一个就新生了

由此可见,酸,其实是丑未生化的问题

是鲜味的来源

是人们建立物质大厦的根本

氨基酸也是酸

这个还真对了

咸味呢

其实是对抗酸味的

用来防腐用的

有了咸,就不容易腐败

腌腊肉

就要用大量的盐

目的就是防腐

做酸菜,也是要撒盐的

咸就是反腐的东西

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即想别人死透

又想自己长生

吃了别人,又不想自己被吃

所以,即需要用酸来消化

又需要用咸来固化自己

如果一定要用五行来解释这一现象

那酸味则属于生命开始的肝木

是始点

而咸味则生命成形的基础

属于肾

是终点

这是终始之别

够了吧?

拓展完了


  • 第一讲
  • 第三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