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名词对现实的无力,让我们的语言努力前进。思维由不需要进化为必要了。
这之后,数字就出现了几进制的问题。是二进制?三进制?五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这完全是习惯,是规定,每个进制都可能产生,甚至大部分进制都存在过,现在也来继续存在的也不在少数。
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都是描述一个直观现象的。比如乒乓球从桌上掉到地下,这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本当如此,自然如此。但为了在思维上变得清晰,就要创立乒乓球,掉,地下,桌子这些名词概念,再不明白,还得形容词,数词等等,我们穷尽一切,就是为了描述一个直观的自然变化段落。变化永远继续,这个段落也是我们分割的结果。这些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等等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离开了直观,可以在思维中演变了。原本我们了解世界很直观。很感觉。但现在不了,我们不需要世界变化,我们可以思维变化,在思维中的变化并不合符自然中的现实,但一定不影响我们的喜怒哀乐,自嗨自娱。并且将世界的变化引导向自己思维变化的结果,尽管这也不可能实现。但这样下来,我们终归可以一生有事做了。折磨自己一生,也是一件好事。
那么,我们是如何在思维中创造出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虚无概念,并麻醉自己的呢?在事物的变化中,人们常常受感觉的欺骗,而以为直观的可以观察到变化,正因为如此,变化是永恒的主体,但绝对的变化都是相对于不断即定的变化而演化的,相当于总是以前一个时间里的状态有所不同,从而认为有了变化。如此而已。显然,有变化就有相对的不变化,有运动就有相对的静止。这是有形世界被观察的必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是试图分清变化中的动静,名词和动词就是这样来的,名词相对来说表达静止的概念,而动词相对来说表达动态的概念,尽管在高级语法中,他们并没有界线,可以通用,转化。
正是因为动与静在思维中的划分,让我们误认为变化是有动静之别的,其实变化并没有动静之变,变化是永恒的,永远在变。只是动静的概念更适应我们的思维方式罢了。在思维里面,就将动的潜意识为时间,而将静的潜意识为空间。
我们几乎都认为自己在空间里面运动,事物在空间里面变化,至于空间本身,思维创立他的过程中,就认为他是静止的,这样才好标记变化。同时,我们总是认为时间在动,一天又过去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了一圈,但为什么认为是时间在动呢?这是因为创立时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动起来。
当然,时间的动和空间的静毕竟是人脑思维割裂自然变化的结果,他们本无所有,但有利于思辩。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迷惑,时间真的动吗?空间真的不动吗?当然这是没有答案的,所以在日常的运用中,也有糊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