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如果再有善男信女发了菩提之心,奉行这样的经义,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子,进行理解,奉行,读诵,为别人解说。他的福德都要超过前者。怎么样为别人演说?要不著于一切相,象如来本心一样寂静而不动。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完这样的经义,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听到佛说的这样的法,全部都很高兴,理解信持奉行。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四句偈子,是要人去看这世界一切的有,以及为有所做的种种努力,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就象一个梦一样虚幻不实,象一个肥皂泡一样空有其影,转眼即逝。象早晨的露水一样随风而散,象闪电一样消失而不留有痕迹。
梦是美好的。但有醒的时候。
肥皂泡是美丽的,但有消逝的时候。
露水是晶莹剔透,象宝石一样迷人的,但却随风,随太阳而幻灭。
闪电是巨烈的,他象征着人们丰功伟业,却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三国鼎立,各为其主,争天下而亡者,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不过就是一本小说,不过就是一个烟花,什么都成了过去。
没有事情,不可以过去,没有事物,不可以过去。执著于有,就是执著于烦恼,放下一切的有,其实就是放下一切的烦恼。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梦的真实,就象男人的追求。
泡的美丽,就象女人的容颜。
露的晶莹,象珠宝而指钱财。
闪的厉害,象激烈而指名誉。
名利,追求,容颜。这一切都是短暂的,都是虚幻的,都是空无的。都是空花幻果。
那么,凡人要不要这一切呢?当然要,只不过不要将心安放在这些虚幻的上面。一切随缘,一切看淡,得亦不喜,失亦不忧,这不就是最好的平常心境界吗?
后记
终于,讲完了金刚经。虽然金刚经很短。我也很努力,但肯定有讲得不好的地方,大家一定要以原文为准则,而不要以我的讲解为准则。这样我就没有罪过了。呵呵。
同时,金刚经大乘经典中的定位,是比不上法华经,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经典的。他并不能涵盖一切佛法。但金刚经的特点是主讲无为,主讲忍辱,主讲六度,提纲挚领,所以在五祖的时候,用他来印证六祖,六祖又将之发扬光大,随名满天下。
片面的执著于金刚经,我以为是不能完全理解书中含义的。比如众生相,就要引用楞严经,圆觉经等等,其他很多地方,我也引用了一些经典,虽没有标记,但这些大乘经典,功不可没。
所以说,要完整的理解佛教的思维,光凭金刚经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作为信仰,天天去读诵,自然无可厚非。不过,我习惯于用理智去判断事物罢了。
离别之时,祝大家早证佛道,早成正果。永远快乐,幸福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