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释法

  说到忍辱,就有二种情况:

  第一种是我们这些凡人的忍辱,别人打了你一顿,你痛得直冒冷汗,但是你强忍着,不发作,还去感谢对方。你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种忍辱,忍辱的是自己的痛疼,还是一种我的表现。他不究竟,不彻底,一次你不发怒,二次你不发怒,很难讲十次百次之后,你还不发怒。
 
曾经有一个算作是喻言的段子:如果一元钱放在面前,我不动心。如果一百元钱放在面前,我不动心,如果一万钱放在面前,我不动心,如果十万元钱放在面前,是逼我去犯罪。凡人的忍辱就是这样,只所以能忍,那是因为还没有达到极限。
 
柔弱能胜刚强,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达到至柔,只有至柔,才能战胜至刚。

  第二种就是菩萨道上的忍辱,也就是大乘法所讲的忍辱,遇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说我忍无可忍了,但我还想忍,怎么办?这就是需要菩萨道。金刚经就是讲解菩萨是怎么做到无生法忍的。

  菩萨的忍辱,其实根本就不是忍辱,只不过是称个忍辱的名称罢了。你以为他会痛,其实他不痛,你以为他烦恼,其实他很快乐。所以根本没有嗔恨之心,比如佛佗曾经被歌利王节节肢解,但一定嗔恨心都没有。这就是菩萨的忍辱。
 
菩萨的忍辱,是六度中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要做到的是无想忍辱,这是与凡夫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凡夫的忍辱是压抑自己的想法,而菩萨的忍辱是灭除一切的想法。忍辱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各种贪欲,各种诱惑,终归是一切的心中杂想。
 
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忍辱法门,被称为第一波罗蜜,即第一的法门。这个第一法门,并不是最好的意思,他的意思是在六度中,可以用为进入菩萨的首要法门,我们常说的六度,也就是六种到达幸福彼岸的地方法:布施,净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其它的法门,也都是很美好的,比如般若,就是无上法门,也就是究竟法门。
 
所以,不要误会了这个第一的意思。但也不要轻视了这个第一的意思。

  • 第三章 释名
  • 第五章 金刚经的结构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