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如是我闻即佛法的根本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一般的理解,就是我听佛是这样说的,或者我从佛哪来是这样听来的。而这个我,就是指的阿难。因为佛教是讲无我的,所以在很多的佛经中,这四个字就去掉了我,变成了闻如是。
 
如是的本意就是如来实相,也就是真实不虚的如来境界。这样的解释在法华经中可以得到举证:在《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举之“十如是”,这个如是,就是如来实相,就是本质世界。
 
  如是,讲的是本质,讲的是如来实相。那么我闻呢?这个我字就是表明我们这些凡夫,也就是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阿难也属于这一列,就算他在结集经典的时候,被认为已经证悟,他也可以代众生来请法,在金刚经中,须菩提就是代众生,代善男信女请法的。
 
  所以说,我闻,表达的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众生听到的情况。
 
  综合这四个字,可以看出,佛经要告诉我们什么:佛要讲的就是本质,就是如来,就是实相。而不是谈空论玄。但是佛所讲的法,却是对众生所讲,而我们的世界与佛的世界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听到的就成了这样一个情况。
 
  换句话说,任何的佛经,都是二个世界的经文,一个是佛境界的了义,另一个就是众生所在的堪忍世界。这在佛经中,有大量的文字可以证明,比如:“凡夫者,如来说非凡夫”。即众生世界里的凡夫,在如来境界中,不能称为凡夫,也没有凡夫。再比如:“世界者,如来说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说:世界这个名词,从如来境界来说,并不称为世界,他不过是名相上的世界罢了。这样的例句,在佛经中比比皆是。最常见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谁都知道,其意思简单的解说就是:我们认为实在的物质,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并不永恒实在,他是空幻的。实相里面的空性,看起来是虚无的,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却是永恒实在,永远不消失的。色,用来表示实在,存在,永恒的事物,第一个色是我们凡夫认为实在的。以物质为实相。第二个色是真正永恒的,是本质。第一个空,是看破了,他就是虚幻的意识。第二个空就是空性的意思。
 
  所以说,佛给我们讲法,那是很困难的,要将另外一个境界的情况,讲给我们这个低等境界的众生来听,能不困难吗?
 
  佛经,就是要我们放下自己的世界,我们在的这个世界,是虚幻不真的。他有数不清的毛病。然后到达佛的境界,只有佛的世界,才是清静,永恒,真实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世界,并不是世界,而是为了理解,称名为世界。他指的如来实境。
 
  这样解释下来,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成了:如来真实所讲的法,我听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关于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的解释,那是数不胜数,相信大家也看过若干注解,也有自己的理解。我只是表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博采众长,择优而取,取用你认为正确的解释。
 
  多一个观点,也就多一份视野。更多了一份选择,一份可走的路。
 
我们的世界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特点?如是的世界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特点?这是一切佛经的源泉,我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世界,活在佛的世界里?金刚经并没有解说,但金刚经指出了如何到达佛的世界,也就是如是世界的路径。这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如果分不清楚二个世界,读佛经就会很困难,或许几十年之后,熟读了一切佛经,却只是认为佛经是二桶水,一桶倒过去,一桶倒过来,不知所云。所以,如是我闻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这个我闻解释为阿难,是很牵强的,很多的佛经并不是阿难所诵,也安在了他的门下,很多的源起,记述了某个尊者单独在一边的想法或者行为,如果阿难也知道,这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这个我,其实就是这个客观世界的代表,并不是阿难的专属,在后来的很多大乘经典,流出之时,阿难早已灭度数百年,但同样以如是我闻来开始,如果不知道这一深层次的原因,总是认为是阿难所说,这并不是理智的人,佛教并不讲究盲信,如果学佛学到了没有理智,这已经是著魔的表现了,无论你对佛如何的虔诚,都改变不了智慧被蒙敝的这一个着魔的特点。
 
如的意思是依据,根据。是的意思是确义,根本义,也可以说是事实。所以说,如是的意思是依据根本事实而达到的境界。
 
  同样的用法,在如来这个名词也可以体现:来的意思是来源,根源。如的意思是依据,根据。所以如来的意思是:根据事物的本原而达到的境界。
 
  探本求源,就会追索到如来,如来并不神秘,他就是用来解释这一切虚妄世界的起源的。
 
  摆事实,讲道理,就会达到如是的境界。离开了道理,离开了理智,空谈本相,空议实相,不过是魔子魔孙罢了。这样的人,有一个现象:你说到哪儿,他都会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疑惑在什么地方,感觉自己已经全知道了,但就是没有证得如来实相。
 
  离理智远一分,离如来就远一丈,如果全是感情用事,则必沦为恶道,不过是地狱门前多了一个学法的人罢了。
 
  真要求道,好高务远是绝对不行的,必需从名相出发,从六根出发,明白我们现在是什么,将来是什么,明白我们的世界是为什么不行?明白佛的世界为什么好?
 
  如果你能依据某个问题,而深入探讨,研究,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解开了,也就证得了本相。任何一个问题的了义,也就是最根本的答案,必是如来实相,真是而不虚。如果你找到了答案,而没有见到如来实相,则说明你的答案还不是完善,还需要更深广的思考。
 
  对本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大乘经典的流出,他并不是经典结集的内容,后来有很多给大乘经典贴金的说法,比如大迦叶在结集时,另有一伙人在其他地方结集出了大乘经典。想想也知道,阿难就一个人,不会在给大迦叶背书的时候背阿含经,然后给富楼那级书的时候,背大乘经。
 
  大乘经典之所以在佛佗灭度之后很久,才开始出现,应该说是,大乘经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的,根基不稳,得之无益。大乘经典主要讲给那些已经入了菩萨门的人听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少得可怜,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从理智分析,一步一步的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理智,由理出智。
 
  现在的大乘佛法,那是满天飞舞,实际上,真正领悟的人,那是稀如凤毛。大部的人,都不过是人云亦云,似懂而非懂,看起来是论空相,实际上是自己的实相,看起来是说无,实际上是自己的有。看起来高深,只不过是让人糊涂。经不得辩驳,经不起推论。你一辩论,他就乱绕,你一质疑,他就说诽谤。
 
  人生太短,早日证道,方为正见。什么样的道才是好的?当然是佛佗讲的八正道,一个人,只要有了正见,正思想,正行为,正语言,正立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则必达菩提,何须多言?
 
  要说真正明大乘的人,我认为禅宗是非常不错的,如来实相,本就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不在说的范畴。说的范畴,都是八正道,如是而已。
 
  佛教讲的是正道,也就是不偏不斜,中立中正之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无我的本质就是以法为尊,以律为尊。
 
一般的人都是执著于自我,也就是佛学常说的我执,将我执分开而看,就不外乎五个方面,即色,受,想,行,识。所以我执,也就是执的在这五个方面的执著,他就是五阴炽盛。合起来为一,分开来为五。破除了即为正道,即为如法。

  • 第六章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 第二节,一时为二个世界的交替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