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如来十号的应用

  第一品中,阻隔各位阅读的还有如来十号,在这一品中,就出现了佛,世尊等称谓。而如来的十个名号,真正讲解的并不多,看贴的人不容易找到真实的资料。所以我讲一下,以免在以后的读经中,出现误解。
 
  首先,如来是没有名号的。他并没有名字,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不同,这样就出现了各个不同的名号,所以名号的用法,常常代表着经书的描述的境界。
 
  如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依据本源,探本求源而来的。一却的解释都无法解释,但我还是用当今时代的语言说一下,但诸位要记住的,却永远是如来。
 
  可以这样理解,如来就是真相。又不是真相。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真理?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真理?其目的就是因为真理,能够带我们看到世界的本质,看到真相。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真相,实相。
 
可以这样简单的去理解佛法,佛法是佛说的法,而佛却说自己说的法“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而这样法也就是真理的定义。所以可以说,佛法就是真理。违背真理的佛法,必是伪法。所以说,佛法,就是根本的真理,究竟的道理。
 
  真相,或者实相是客观的,但表述上却有问题,说真相,就有假相,但真相却是唯一的,假相有假相的真相。试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人有明胶来做假为猪耳朵,明胶为真相,猪耳朵为假相。这就是有真有假。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的明胶,也不是假的猪耳,而是真正的猪耳朵,他本就无真无假,客观存在。无论你用什么来做假,这个假的真相,都不再是真正的猪耳朵。所以,猪耳朵即是真相,又不是真相。
 
唯一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真相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除假的。而不要于假的中间寻找真的。假的灭完了,真的就得到了,或者找到了真正的猪耳朵,假的就灭了。
 
比如在市场上购物,见到了假货,知非即舍,马上就放弃他,而不是在这假货中寻找真相,假货中的真相,不是自己需要的如来实相了。可见,知非即舍,在佛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名词。
 
  不能用真相来表明如来实相。如来是从本源而来,是求本源而来,他非真非假。
 
  实相也是如此,有实,则必有虚。实相亦不能表明真正的如来实相。如来实境,非实非虚。
 
  这样之后,称呼如来,成了语言上,唯一比较接近的词语。
 
  这个如来真相,有十个名号,经常读佛经的人,会朗朗上口,随口就来,可是你们认真数过吗?大家朗朗上口的十大佛号:
 
  也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他并不是十个。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入定,由粗心住至细心住,如果平时大意,不细心思考,难入细心住啊。平时养成细心的习惯,对于追求真相是很有帮助的。
 
在佛的十个名号中,其实,世尊不能算是佛的十号。世尊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对于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在阿含中,将世尊翻译为众佑。即为护佑为众生。解脱众生。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佛经中,出现如来的时候,一般用来表示实相的境界,或者正在讲述实相境界的某个佛。比如金刚经中,出现的如来说凡夫者,即非凡夫。这里的如来并不代指某个集体的佛,他不是指的释迦牟尼佛,而是指的如来实相,也就是本质之相。即,从本质上来的话,凡夫就不是凡夫了。而在某此章节中,如来又代表了正在说实相法门的这个佛。所以需要仔细的鉴别。
 
  在佛经,出现世尊,基本上可以肯定指的是释迦牟尼佛。
 
  而佛,在阿含经中,音译为薄伽梵,用来代表一切觉悟的圣人。或者觉悟的老师。当然也包括释迦牟尼佛。但并不止用于释迦牟尼佛。
 
  除了这几个关键的概念之外,其他的名号,因为不在金刚经中出现,我就不再讲解了。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他们在佛经中的用法,以解如来真实义。
 
  好了,我们解释了关键性的名词,再来看金刚经的原文,是不是会很好理解呢?
 
  我试着翻译一下第一品:
 
  (佛在堪忍世界所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随行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在一起。这时,到了释迦牟尼佛吃饭的时候,穿好衣服,持上食钵,到舍卫大城中乞讨食物,到了城中依次第乞讨完毕,回到住处,吃完饭,收拾好衣钵,洗完足,铺好坐垫,坐了下来。

  • 第二节,一时为二个世界的交替
  • 第六章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