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与如来相同的心
前面讲了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的意思。
今天我们再看一个很我意思的名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现在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都是无上正等觉心,这个翻译有点错句,本来应该是阿耨多罗三藐三为一段,菩提为一段,阿耨多罗三藐三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三即等的意思。
与什么等同呢?当然是与如来实相。菩提的意思是就是清静觉悟的本心。
所以,这一个名词的解释应该是,与如来实相,无上正觉等同的觉悟之心。
这个等同,等字很关键,他表示了十方如来,以及一切菩萨摩诃萨都能达到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是相同的,所以用了等同的概念。
如果有一天,你们也开悟了,也可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与如来本心的无上正觉等同了。
要特别解释一下菩提,菩提的意思是觉悟之路,觉悟之心。比如菩萨的全称就是菩提萨埵。对于佛经,如果不理解他们的中心思想,莫说读一生不能明其道理,就算读千万亿劫也还是不能证悟。所以要深刻的理解佛学的基本原理。佛的基本原理就是要证得无上觉悟本心,他们与如来本心是完全相同的。但是,证得这颗本心的路,有二个完全相反,却异途同归的方法,这二个方法非常著名,大家天天念着,却不一定能联系起来。
其中一个就是菩提,即直接寻找这个清静本体。另外一个就是涅槃,即灭去一切虚妄念想。涅槃的本意就是灯灭了,灯熄了的意思。这二条路线,一个是显真,一个是灭妄。相依相成。妄灭了真自然显,真显了妄自然灭。所以佛经都在讲这二个现象。后来,菩提之路在中成为禅宗的中心思想,而其它各派,多以渐修灭妄的涅槃路线为主。
接下来,阻碍本节阅读的名词,就只余下二个了,一个是护念,一个是付嘱。
护念这一个名词,在阿含经中也常见到。本意即为守护心念。
在金刚经的书中,有三句非常有名的话,即: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世界就是由三世和四方组成,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在这个世中的心,都是不可得心。但这三句话之前,还讲了可得之心,也就是真实的如来本心。可得之心在于如来境界,不可得心在于娑婆世界境界。
护念就是护的这个可得之心。所以在前面加上了如来。
付嘱,付即给予,嘱即告诫。付嘱的意思给给予告诫。告诫的,当然是注意事项了。也就是有哪些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