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福德到底是什么?

  今天开始扒福德,功德这二个概念。
 
  本来,功德并不是这一章的内容,在这一章节中,只涉及到福德。但这二者放在一起讲,会好理解一些。
 
  经常,我们都会用到德字,比如道德,福德,功德,德性,德高望重等等。还有一些句子,属于名言,也与德有关,比如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形容一个有道行的高僧,常常称呼他们为大德。那么这个德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天天在用,知道他的了义了吗?
 
  早在金文中,德字,是由左边的行字(行的左半边),右边是一竖,一竖下面是一个眼睛,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四字部分。,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竖,就是甲骨文中的十字。十就是完美,十全十美,终极的意思。眼睛自然是见解。所以德的本意就是完美的见解和行为。
 
  随后,德字发生了演变,主要特点就在于上面的一竖变成了一个十字。而眼睛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心。
 
  基本上就成了现在的德字写法。
 
  十字在甲骨文中就不是十了,而是甲字。本意即第一,排第一的意思。
 
  因为加上了心,所以德字的意义就更完美了:德,即第一的见解,心念与行为。
 
  简单的说,就是佛教中的正见,正思,正行。
 
  一个人,有了德,也就是有了正见,正思,正行,那么就会越来越过得好。好日子都是因为有德。
 
  一个人,失了德,纵然幸福得了一时,也不可能长远。坏日子都是因为失德。
 
  天地最大的正见,正思,正行,也就是天地的大德,就是让万物生长。
 
  对于有道行的僧人,称为高僧大德,即有大的正见,正思,正行。德性的高低,取决于正见,正思,正行的高低。
 
  对于佛教来讲,德字是一个简写字,他完整的意义,应该是八正道。
 
  但创字的是中国人,他只写了三个,没办法,只好迁就他。如果八正道全写上,估计这个德字没几个人会写了。
 
  所以大家要了解,佛教的德,当以八正道为准。八正道即是德,德即是八正道。
 
  即正见,正思,正行,正语,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左右着社会的兴衰成败,左右着人们的吉凶祸福。
 
  世人若欲从风水而改命运,世人若欲从命理而改命运,世人若欲从财物而改命运,世人若欲从一切外界而改命运,当知不是根本,世人若欲改变命运,当从现在做起,马上回归正道,以八正道而改命,则必得善果,必得正果。以有德行的原故。
 
  福,相当于存款,积蓄等意思,本意即一个贮物的器皿,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示而见之。
 
  而功则不同,功需要现在付出努力,经过努力的行为,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功了。
 
  比如吃了一块蛋糕,你直接在家里的冰箱里取一块吃了,家里冰箱存有的蛋糕,这就相当于福。如果家里没有,你去街让购买了块蛋糕,这个去街上购买的行为就相当于功。
 
  比较起来说,福是不劳而有获。功则是有劳而有获。
 
  很从认为有钱财就是福,当大官就是有福,甚至认为做僧人,那是无量亿的福,要超越帝王将相。但所有这一切,虽是福,亦不是福。所以需要大家仔细理解福的内涵。
 
  举例来说,一个做官到中央的人,与一个挖煤碳的工人,谁的福大呢?可以这样说,他们的成就与福的大小并无关联。他们都是有福的人。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挖煤碳的人见解只到挖煤碳而矣,而做官到中央的人,他的见解到了做官而矣。甚至于,做官之后,而祸及己身,比如商鞅等,要比挖了一辈子煤而全身的人,福还要少一些。
 
  是见解,思维,行为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现象,而不是福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现象。
 
  福德,就比如存的钱,当然比钱更万能。你可以用他来做一切的事情,只要是你想做的,没有做不到,除非福尽。
 
  有人用福,一生只做了匠人。有人用福,一生只做了官人。有人用福,一生只做了商人。他们都花了同样的福,但因为德的不同,后果就千差万别。
 
  有人用福,来做坏事,比如银行门口抢杀别人。有人用福,来做坏事,比如贪污受秽而成表哥。只要有福,他们就不会出问题。只要福用尽了,他们就必出问题。你用福来做什么都可以,用完了,也就没有了。
 
  福的这种万能性,称为福德性。
 
  福本无性,福本似无。但德却可见。用福而修德,则是无量功德。
 
  为什么说僧人的福德是最大的呢?就是因为如此,他们用自己的福份,去修持正见,正思,正行,正命等等一切正知。当然,如果他们不去修正道,也算是有福的人,只不过福用尽时,身坏命终,深深坠入阿鼻地狱罢了。
 
  福再多,要看用在什么地方。比如钱再多,要看你怎么花。只比福的人,是下贱的人,尤如只比钱的人,是下贱人一样。
 
  如果你不努力的竖立正见,花起福来就了不得了。
 
  因为正见正行的过程,比如十善,他不仅能做到用福,更能增福,这是修福的过程,所以,走正道的人,福德绵绵,如涛涛江水。
 
  可以以杯水示福的道理来讲解福与德的关系,人就比如一个杯子,为一个容器,福就比如水,德则就是指杯子的倾斜,倒立还是正立,有德则器正,无德则器倾。
 
  人之一生,不知浪费了多少的福,却混然不知。少年时,父母爱我们,痛我们,我们不去珍惜。中年时,携手一生的人,随着日月变迁,而物是人非,心思变异,不懂珍惜。某名其妙的发怒。某名其妙的自卑。这一切的一切,有没有?他都是在浪费着福德。
 
  打过牌没有?打牌的过程中,赢钱费福,输钱缺德,最为败坏,有没有?
 
  喝过酒没有?喝酒的过程中,小饮伤福,大饮伤德,次为败坏,有没有?
 
  一切恶行,无不伤福损德。
 
  所以,不要考虑你有没有福的问题,你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德的问题。只有德在,则天地在,则正气在。德,要重于福。终是有德而无福,你亦可以劳而得之,饮食无忧,凭功德吃饭。但若是无德,不仅生活日下,就是劳也无功。
 
以福而修德,以德而修福。则福德皆长,人必兴旺。何必缘木求鱼,舍近求远,而靠命学呢?
 
  福德无实,但却左右着一切的结果。
 
  福德之性,万千变化,名利富贵,尽属福德性,而非福德。诸位当细细辩之。
 
  福的起源是什么呢,我们就不广说了。只是给各位随便交代一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等,都是因欲而有,以爱为始。福,即起于爱。为诸事之本。
 
  一切万物,皆属虚妄,虚妄灭尽,余有真相,称名为如来。
 
  一切诸事,皆属虚妄,虚妄灭尽,余有真相,称名为福。
 
  福为事源,心为法源。这样简单的交代一下后,我们就可以翻译第四品了。

  • 第一节,布施不是施舍
  • 第三节,四品经义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