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布施不是施舍

  与布施词义相近的词,有这样几个:供养,施舍,舍弃。
 
  为什么在佛经中,要翻译为布施呢?于现成的施舍而不用。这是因为布施的含义要比这几个词都有意义。
 
  布施,布,就是分散,比如星罗其布,施就是给予,本意即给予分散。
 
  这正是布施的高明之处。我们的缘心,世界,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起时则起,因缘灭时则灭。物归原处,则心得清静。布施,就含有物归原处的意思。简单的翻译,就是放下。
 
  将一切事物进行放下,进行物归原处,这就是布施。也就是将集合起来的因缘产物,使之分散而不集。四圣谛讲苦,集,灭,道。说我们这个世界是苦的,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因缘和合,就在于集,因为集合了所有的因缘,就产生了一切的苦恼。布施就是灭集的菩萨之路。
 
  比如藕益大师的:“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就是对布施的诠释。
 
  布施与施舍不同,施舍是见到穷人,或者落魄之人,生起慈心,给予帮助,或财,或物,布施是行大慈,并不同于这种见到了悲惨事物才兴起慈悲心的施舍。布施,有希望一切还回到本来原目,尽得善果,妙果的义在里面。
 
  布施与舍弃不同,舍弃即扔掉不用,但是,缘起缘灭,不是你想扔就能扔的,你随便乱扔,不过是乱结因缘罢了。比如自杀就是这样,想将身体舍弃掉,其实,舍身受身,并不得解脱。佛教更讲,“米泔菜叶,不弃于地”。所以,对于佛教来讲,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源,有其根由,有其因缘,只有还归本处,还归正途,比如垃圾归类,方为最上处理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得道成佛。
 
  楞严经的八还显见,即“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这就是大布施,大放下。
 
  布施与供养不同,供养是将财物,食物等,给予某个大福德,大果报的人,这样供养,就会得到无量福德,增长善识。比如供养佛,供养僧等等。一切阿罗汉,都是应供。
 
  布施在佛经的中含义非常广泛。
 
  试举几个有名的布施含义,以供大家参考:
 
  1,在《佛说五大施经》中,认为五戒,就是五个大施,也就是至高无上的无畏施。
 
  五戒很简单,做到却很难,真正做到了,也就成了最大的布施了。
 
  2,在居士关于财富的布施上,居士取得财富,原于自己的布施,调御和守护。这里的布施,除了往昔的布施之外,还可以理解为付出,投资。即居士要得到财富,需要先付出努力,投资,搞好管理(调御),稳固发展(守护)。
 
  3,在给优婆塞,优婆夷等讲的布施的时候,含有供养与施舍的双重意义,因为他们还没有太多的善法,不容易鉴别真假,有时候真佛现前,也认为是凡夫,魔鬼现前,却认为是真佛。他们将财物谷米施舍出来,有时是供养,有时是施舍,反正都是好事,都有功德。
 
  布施的分类上,一般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财布施的功德不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不及无畏布施。而五戒,放下身心,放下外缘等等,都是无畏布施类。
 
  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对布施进行了另外的划分,分为身布施(即用行为去布施),口布施(读诵解说经文)和意布施(奉持经义)这样三类。在原文中,虽然有口布施和意布施的内容出现,但没有出现这二个具体的名词,这是根据身布施而广解得出。
 
  大家要明白佛法的精妙与精髓,主要在于八正道,以八正道为本。
 
  为什么要讲八正道呢?这是因为佛教认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因。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续,种什么样的因,收什么样的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所以佛教主张八正道,种了八正道的因,自然会结出正果,修成正果就是佛教的根本目的。
 
  围绕着正因结正果,邪因结邪果这个理论,佛教提出了三业的概念,也就是身业,口业,意业。
 
  如果三业为善业,为正业,自然会得善果,得正果。
 
  如果三业为恶业,为邪业,自然会得恶果,得邪果。
 
  所以,一切的行为,都以身,口,意三业而有区别。身业,口业,意业三业之中,又以意业为最胜,为根本。凡是有意为之之业,且业已经发生。比如你想杀一个人,结果真杀了。那么必然会得果报。
 
  而有意为之,并且已经发生的业,又有善,恶,不善不恶之分。所以果报也有善果,恶果,不善不恶果之分。
 
  身业次于意业,口业复次于身业与意业。
 
  如果没有意,即心中并没有哪样的想法,但行为上产生了结果,这是不一定受报的。比如你走路,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会不会受报呢?这还说不定。与有意为之有根本区别的。
 
  之所以与各位说身业,口业,意业,就是为了说明布施中的身业布施,口业布施,意业布施。其中的意业上的布施,比如五戒,比如放下等等无畏布施,都在其中。以有意的无意,进行着无畏的大布施。
 
  在金刚经,就有很多地方,来比较这三种布施,比较他们的功德大小,就是为了让后人明白,什么样的布施,作用最大。
 
  在这么多的布施意义中,我选择了“放下”作为第四品的妙行无住的法布施的解释,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解释更利于我们理解全章,理解全文。
 
  在本品中,大家将布施换成放下,会发现好理解多了。但并不表示放下就比布施好,这是因为放下就比如饮料,适合了现在人的胃口,布施就好比水,其实适合所有的人,古往今来都可以。
 
  放下并不能全部解释布施,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理解。不过是方便法门罢了。

  • 第八章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 第二节,福德到底是什么?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