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在讲第六品的时候,我们讲,如果从四相开始,也就是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开始,往法方面修行,进行到想,这走的是有为法路线,根本走不到如来境界。
在否定了有为法之后,在第七品中,终于提出了正确的方法,那就是无为法。
为了证明无为法的真实不虚,在第七品中,佛佗指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里的贤圣,指五类,即佛,须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在第八品和第九品中,就专门讲这五类贤圣。
这一品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叫非非法,其实就是非无法,也就是行为。行为虚妄,轮回六道,离如来实相之道,是越行越远。
看金刚经,特别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一定要串在一起看,最好不要看有分品的,分品的好处就是讲解起来方便,看起来舒服,但连贯性有点差。
大家始终要明白每一品的主轴。
第一品,序分。第二品是请法,第三品到第五品,是述法。第六品是否定有为的错误路线,第七品是肯定无为的正确路线,第八品和第九品,是讲贤圣在无为法上的区别。
这样一路看下来,就很容易看懂了。
第七品的开始,就是如来提了一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得字。如来得到平等觉心没有?
得,就是世间法,就是有为法。从性上来说,有得就必有失,即能所得,自然也会失去,有得有失,也就成了生灭妄念。平等觉心,也是十方如来,或者一切开悟者都能觉到的如来本心,如来实相。
本就自有,不生不灭,不得不失。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他呢?就是因为五蕴,他将我们的本心遮盖了。
按理说,这本心,无得无失,本性具足,无所有括,含裹十方,也没有什么可以遮得了他。
问题的关键,确实如此。
五蕴,确实无法遮盖本心,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遮盖本心,或者把本心怎么怎么样。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理解本心,要回到本心,需要智慧。五蕴将智慧遮盖住,也就从根上遮住了。
比如天,大吧?海,阔吧?但用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天再大也不能看见,海再阔也不可思议。
只要有无明,就没有智慧,而无明的根,就是五蕴,五蕴的根,就是我,而我的根,就是四相。
所以,灭了四相,灭了五蕴,也就渐渐的度脱了无明。
这也就是说,你心解脱了,还不算,你只有慧解脱了,才能证得本心。就比如,拿去眼前的树叶,就能看见蓝天大海。
再比如,一个人,眼睛有了疾病,从而失明。经过医生治疗之后,眼睛复明了。
那么,这个人可以说,自己得到了眼睛吗?当然不能,他只是去除了疾病。
如来本心,亦复如此。五蕴,使人无明,无明则失去智慧,心中已经病生,这个病的根源就是有。如果没有这个有,自然就不会有生,不会有生,也就不会有灭,没有生灭虚妄,也就显现了智慧。
法也是一样。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可以让人达到如来实境。
比如眼睛不见了,或有人生有角膜炎,或有人生有白内障,或有人生有种种他病,而到达的途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去除掉这些疾病,眼睛自然得明。
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法并不相同。但灭除有,灭除四相却是根本。这种不断的通过努力,灭除自己心中妄想,执著,病根的方法,就是无为法。
为了心灵的清静,努力吧。
看一下第七品的翻译: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翻译:须菩提,你想一想,我得到了平等觉悟的本心吗?我说过怎么得到如来本心的法吗?
须菩提说:根据我对您所说的话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叫平等觉心,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法,您可以宣说。为什么呢?如来实相,针对所说的法,都是不可能得到的,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他即不是神灵所想,也不是行为可至。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切的有成就的修行者,都是通过让心灵清静,无有生灭达到的,只不过境界有高低罢了。
人,一切的虚妄,生灭,欲望,都是疾病,常见的疾病,佛教多称为:贪,嗔,痴,慢,疑。
人因为有病,才有了业力,业力,又是第一力,他比佛力大得多。不要以为成佛有什么了不起,能灭除业力,才是真本事。
是业力,让人轮回。
有一位居士,自证佛法。然后,名扬天下。
他攻击现在很多的佛教,一针见血,很有见的。对于很多佛教人士的评论,虽然话不中听,但却是事实。
如果看他的著作,一般的人,很容易就跟着他修炼,他自称证得佛境,以第八识为如来实相。
我要讲的是,且不说这第八识是不是如来实相,这个对于普通修行者来说,已经没有鉴别能力了。当然,一定要说的话,怎么说呢,如来实相,有若干种性,藏性,也就是第八识也属其中一种,与明性,空性不过异曲同工罢了。
比如一个人,有前面,有后面,有左右,有右面。诸面可见,独不见人。这很不好说。
即然如为实相不好说,就当第八识是如来实相。那么这位居士的法可不可取,能不能到达发来实相呢?
大家看了金刚经,就明白了。佛经本为治病。本为去业。
大家学佛法做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免除轮回之苦吗?不就是为了吃苦战胜业力吗?
那么一个到处种下口业的人,还能通往佛国吗?当然不能,业力为第一力,只要造了业,就必然要轮回,必然要轮回,那学佛做什么呢?
所以说,学佛,其本质学的是做。学的是人。
学会做人,无诤,无结,得清静自在,一步一步的免除业力,免除轮回,离苦得乐才是根本。
有人可能并没有说过什么法,或者知道什么法,但只要真正的遵守了佛教的戒律,慢慢的戒除了人的各种病根,也就离佛很近了。
所以说,在佛佗灭度之后,是以戒为师。
归根到底就是一点:如果大家想判断一个师父是不是修证了佛法,不仅要听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只有免除了六道轮回的人,只有战胜一切业力,能够随心所欲,但却不触犯任何戒律,这人就已经得道了。
可能大家会拿济公产生疑问,一个神话人物而已,不足为信。真有其人,也不过是夸张其词罢了。
更重要的是:人家是酒肉穿肠过,这是可以证明的,怎么证明呢?如果肠子是直的,应该一切饮食都无所谓,一个乞丐,平时大部的时候,都在吃剩菜剩饭,人家能高兴,无所谓。大部分的时候,在喝潲水,人家能高兴,无所为。既然一切都无所谓,这就是饮食只为饱腹故了。
如果一个守戒的人,也想吃肉喝酒,那需要看他吃剩饭剩菜,喝潲水毒药的本事了。如果这些都能做到,那吃点肉,喝点酒又算什么呢?
上面这些话,都是闲聊的话,登不得大雅之堂。
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自己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不被人误导,佛法佛经摆在哪儿,以戒为师,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万不可以人为师。
学佛的人,有一个毛病。
开始呢,是想离苦得乐,学着学着,就一心只想成佛了。忘记成佛不是目的,离苦得乐,免除轮回才是目的。
这样目的一错呢,结果,大家都去追逐这个称佛,那个称师,这个称祖,那个称宗的人了。也想成为哪样。哪样有啥好啊?不就是没有轮回吗?所以说,不要退了初心。
一步一步的,每天改进一点,就离佛近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