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在第七品的时候,讲到贤圣,有的版本是圣贤,无论是贤圣也好,还是圣贤也好,这个无所谓,都是尊敬,尊称的意思。
 
  这一品,就直接了当的指出,一切诸佛,都是由平等觉悟之心而出。
 
  这里用了出字。
 
  意思是完全证得此境,此世界,此实相,佛,就是在这之后的事情了。当然菩萨摩诃萨们也是一样。
 
  这与第九品的四果位罗汉是不同的,他们是在完成这个工作的努力过程中。
 
  在这一品中,大家要特别注意:福德即非福德性。这句话。
 
  福德性,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所常说的,认为是福德的事物:比如当官的,发财的,中奖的,娶妻的,子贤的,平安的等等一切好的现象。
 
  这一切好的现象,只是福德的特性显现,是你用来做的。他并不是福德的本体。
 
  比如钱与家中的物品一样,四件套,电视,电脑等等,诸多物品,都是钱的特性造成的。因为有了钱,才有了这一切。但他们并不是钱。
 
  福德,是看不见,摸不着滴。
 
  其中又以德,也就是八正道最为重要。福比如钱财,德比如理财的方法。
 
  没有好的理财方法,打几场牌,可能就没了,嫖宿一下,可能福就玩完了,这都是没有德的原因。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这当然是财布施啦。财布施肯定比不上法布施。这在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你给另人一条鱼,用了就没了,如果你教别人打渔的方法,他就可以用之不穷。你帮助别人钱财,是比不上给别人指一条明路的。这就是财布施与法布施的不同。
 
下面看一下第八品的翻译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翻译:须菩提,你想一下,如果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人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这里指的福德他不是指的福德的特性,所以您说的福德多。
 
  要是有人,从这本经中理解,奉行,那怕只是后面的四句偈子,能够为别人讲解进行法布施,他的福德就要超过前面财布施的人。什么原因呢?须菩提,所有的佛,以及一切的平等觉悟之心,都是从这本经出来的(指无为法)。须菩提,我这儿所说的佛法,就不是婆娑世界的佛法了(实为如来境界的无为法)。
 
  所有的佛,以及所有佛证得平等觉悟的方法,都是从这本经出来的。大家要注意这个经字的用法,这个经并不是指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本书,而是指的经义,即讲到这儿,所需要明了的了义,佛说的真义。所以这个经字,是变动的,是递进的,随着一品一品的往后,经义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福德也随之而越来越增加。
 
  将“经”简单理解为《金刚经》是不对的,在一切经文中,经都不是指的书,而是指的义。
 
  这本经,主旨是修忍辱,也就是忍辱法门,第一法门。而修忍辱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心清静,是为了无为法而修忍辱。
 
  无为法就是平等觉悟之法。而忍辱就是到达这个法门的第一步路。
 
  记住了无为法,忍辱法门,忍辱是法门,是走进去的大门,而非法之正体。无为才是法之正体。
 
  记住了这二个关键词,离金刚经不是越来越近吗?

  • 第十一章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 第十三章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