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讲完前面几品,这第九品就很理解了,他指出修证无为法的过程中,四个层次,也就是四果罗汉。
 
  先来看第一果位,也就是须陀洹果,他的心清静到了什么地步呢?我们看一下翻译: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你想一想,须陀洹能够这样想吗:我得到了须陀洹果?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名称叫入流,入流的意思就是心不入于一尘缘,因为无所入,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的。
 
  通过这个翻译,可以看出,如果须陀洹还在想,我得到须陀洹果了,那明显的是着相了,着相了也就入流了。就入了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自然也就不是须陀洹果了。
 
  大家记住这一个境界,很有必要,对于修行者来说,在这个境界的时候,还有外界,有内界。也就是有心有法,有尘有缘。
 
  但是这内外之间,已经被切断了联系,这个切断方式,是自己不去寻找外缘了。你就在外面绕吧,我就当是魔术,又或者我就是一个圆镜,这一切就是圆镜中物。反正我看穿了你,我不找你。
 
  再来看第二个境界,也就是斯陀含的境界,同样我们一边看翻译一边讲: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你想一想,斯陀含能够想: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名称叫一往来,实际上就没有往来了,所以才叫斯陀含。
 
  这里就指出了,斯陀含果是在须陀洹果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进了那一步呢?就是他的心不仅不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联系,同时也切断了联系的通路,与他没有交往了。恩断义绝了。从不入,到没有往来。从我不去找你,到我们之间没有交往,这是一大进步。
 
  比如赌博,从不主动的去找人赌博,到不再赌博,这个是飞跃式的发展啊。
 
  我们接着看第三个果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你想一下,阿那含能够这样想吗:我得到了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名叫不来,而实际上就是没有来了,所以才称名为阿那含。
 
  同样的,我们以赌博为例:
 
  须陀洹,比如不去找人打牌了。如果别人找到自己呢,碍于人情,可能会打,可能不会打。
 
  斯陀洹,比如不仅不去找人打牌,和打牌的人没有了交往,我不找你打牌赌博,你找我的话,我也不打牌赌博了。
 
  那么阿那含呢?就比如的打牌赌博的人,他不来找你了。他知道找你也没有用,所以根本就不来找你了。
 
  这就是无为法的三个阶断。
 
  这三个阶段,不是为了赌博这一个有为法而设定,而为了失去赌博这一个无为法而设定。
 
  他不是让人拥有一门新的知识,而是让你失去一门旧的知见。因为这份知见是错误的。这就是无为法。
 
  同样的道理,面对四相,也就是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以观察之心,比如假想有另外一个我,在观察这些四想。一切的想法,思想,行为都是四相所衍生。所以,也就是观察一切的妄想,杂念。
 
  这个观察者,可以理解为清静本心。反正就是一个念头生起,你就看着他起落,这样不断的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总是看着看着,结果就忘记观察了,只注意杂念了。只注意四相了。这时候,当然要马上回来,继续用观察法。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这四相生灭,妄念不断,你竟然可以观察如此仔细,并且不为他们心动。也不会为他们左右,他们是他们,观察者是观察者。
 
  恭喜你,你已经达到须陀洹的境界了。但你听到须陀洹一高兴,一心动,就失去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这四相生灭的妄想,你与他已经不再往来,他是他,你是你。你总是没有动,而居静中,他就是运动不息,处在动中。他偶尔来找你,你也不理他了。
 
  恭喜你,你已经达到斯陀含的果位了。但你听到斯陀含一高兴,一心动,就失去他了,不仅失去了他,也失去了须陀洹。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与杂念,不仅没有关系,实际上,你只有一片的清静,毫无杂念。杂念已经不生了。
 
  恭喜你,你已经达到阿那含的果位了。但你听到阿那含一高兴,一心动,就失去他了,不仅失去了他,,也失去了斯陀含和须陀洹。
 
  可见,无为法,并没有巧门。
 
  他要求的就是观察法,通过观察法中无我,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
 
  他不是创造法,也不是哲学,更不是用来辩论的。他仅仅是为了清静本心,不断的努力的过程。就比如戒除赌博,戒除烟瘾等等一样。
 
  而四果阿罗汉,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只看你愿不愿意发时间去做罢了。就如看你愿不愿意戒赌,戒烟一样,别无其它。
 
  清静难得啊。
 
  曾经有一个人,天天拜神,有一天,神大发慈悲,就来到他面前,告诉他说,你这样诚心,说吧,你需要什么?我来满足你。
 
  这人想了想,觉得自己并不缺什么,就说,我只要安心的过好日子,无病无灾,平平安安就好了。我也不想那些荣华富贵之类的。
 
  神说:这个要求我做不到。这是上等的清福,只有神仙才有。你如果要洪福,比如荣华富贵,我还是能做到的。
 
  一个人,染上坏的习气,太容易了。一个人,要改变坏的习气,太难了。从这一点来说,无为法,确实需要大精进,大勇猛之心,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你想一想,阿罗汉能够这样想吗?我得阿罗汉的方法?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并没有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这样想:我得到了阿罗汉道。这就还是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世尊,您说我得到无诤三昧。在这个世界中已经做到最好了,是第一的离欲阿蜀汉。我并没有产生过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如果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得到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无诤,忍辱修行的人了。以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从有任何的无诤法行,所以才叫须菩提是乐于无诤忍辱修行的人。
 
  在这一段落中,大家先要注意,在问法上就有了差异。
 
  前面的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都是问的名称。但在阿罗汉上,后面加了一个道字,即阿罗汉道。阿罗汉道,当然就是成就阿罗汉的法门。
 
  对于阿罗汉来说,这个道都是没有的。纯为清静之心。
 
  如果说,在成佛的路上,只有二条路,一条为涅磐,一条为菩提。那么,在阿那含,也就是三果的时候,已经涅磐完毕。而在四果阿罗汉的时候,菩提已生。这个才是真菩提。
 
  真菩提与涅磐的区别,我们同样以赌博为例,以便大家心中得悟。
 
  一旦达到了阿那含,就比如已经没有赌博这回事了,不仅自己不去找人打牌。同时,也与打牌的人不再交往,并且打牌的人也再来找他。但是,这条戒赌的路,还在。心中还有这样的知见。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知见告诉他,他是会打牌的。会赌博的。
 
  而到了阿罗汉,这根本就没有了这一回事。就是一颗清静本心,打牌赌博这样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就是阿罗汉了。知见也没了,一切都没了,比如一张画变成一张白纸一样。虽然不可思议,但却是做到了。
 
  阿罗汉,就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在大乘经典中,将阿罗汉翻译为应供。
 
  大家可以记住,阿罗汉就是应供,应供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已经成就了佛的一面。
 
  如果说,你有一副好牌,但你想戒赌博了,你可不要随便乱扔,搞不好,污染环境。同时,你也不要随便赠送别人,搞不好,别人学会打牌,害了人家一辈子了。
 
  有一个地方,你尽可以去放,这就是阿罗汉。他已经是不生不灭的清静本心,已经无所染著,无有染著了。
 
  放在阿罗汉这儿,这副牌基本上就寿终正寝了。而你换来的,却是阿罗汉所不需要的无量福德,是最划算的事情。
 
  如来有十个名号,每个人,可能一生只能做到一面,当然,这一面都需要大福德才可以见到。
 
  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别记住如来十号。这太重要了。
 
  比如明行足,世间解,无上士等等,以及今天讲的阿罗汉。
 
  以出家人身份,让你得度,这就是阿罗汉示现了。当然,在后来的大乘佛教中,因为种种关系,另立新的名词,取名为菩萨摩诃萨,让很多的人认为阿罗汉并没有达到佛的境界,这是一种误解。当然,阿罗汉也习惯了,不会去计较,不会去当真。
 
  也有以在家人身份出现的,比如明行足,世间解等等,不一二足。
 
  世界上,总有真人,只要福德具足,必然可以见到。但最怕的就是见了面,也不认识。
 
  以一颗恭敬的心,对待所有的人,这样才不会错过任何的佛。失去了恭敬,也就失却了机会。这大概就是孔圣人所说的仁爱吧?
 
  如来世界,这个称名为如来世界的地方,是一个最奇妙的地方,没有任何言语可以言说其妙。
 
  综合如来十号,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同时见到了这十个方面,这就是龙华三会上的弥勒佛了。
 
  呵呵。开个玩笑。扯远了。
 
  这一节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乐阿兰那行。乐阿兰那行,就是无诤修行。
 
  以无诤为主体。
 
  无诤,自然就是一切都不生诤执。他不仅自已不去找人诤执,同时,也与一切有诤执的事物断除了往来,而且,这些有争执的事物也不来找他。
 
  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那就是他根本没有争执之心,除了清静本心,一无所有。诤自无根,自然空花不生。
 
  这个向外的无诤,与后面佛佗的割肉忍辱,一个向外,一个向内。组成了忍辱法门的根本。而这个忍辱法门的根本,只有一个,就是灭除四相,尽显清静如来实境。
 
  从最开始的灭四相,到现在的无诤,再到后面佛佗的忍辱仙人,一直到最后,点明无生法忍,处于如如不动。
 
  这就是金刚经的主轴线。抓住这个主轴线,自然就能看得懂金刚经。

  • 第十二章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 第十四章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