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大家还记得第五品吗?
第五品是对第三品和第四品的总结。提出了有为法,并不是真实的。
然后,经过第六品之后,过渡到了无为法。
经过实例,也就是如来,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罗汉等圣贤的实例,讲解了怎么去达到这个如来实境。
经过第七,第八,第九品之后,终于讲完了无为法。第十品,是对无为法的总结。也算是一个交代。
这样由灭有为,到成就无为,整个法门就清晰的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曾经有人问我:是不是静坐对身体很好?
我告诉他说:静坐是为了静心。是为了让自己想明白很多的事理,为了让自己得到正确的见解,为了禅定而努力。
静是如来实境的标志。并不是说静坐就对身体很好,只所以静坐之后,身体会变好,那不过是心安则身泰罢了。
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是生灭不息,运动不止的世界,当你静止的时候,也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以,你要身体健康,需要的是跑步,锻炼。
所以,静坐,对心好。运动,对身体好。
不要将二个世界混同了。不然,人也就糊涂了。
我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讲这二个不同的世界。
如果你觉得娑婆世界好,还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痛苦。你可以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并没有谁强迫谁。也可以在这个世界,做一个明行足的人,讲仁义,讲诚信。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来。
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好,知苦如真了。也就离佛教不远了。佛教真正的宣讲,就是以苦,集,灭,道开始的。
苦都不知道,你去如来实境做什么?这不是旅游境点,根本没有门票可进的。
人,只可以生活在人的世界里。
但如来或者这些得道者,他们可以随时以人的心,来思考,也就是回到娑婆世界。他们是自由的。
比如在佛问须菩提的时候,都是说:于意云何?翻译过来就是:你想想看?
即是菩提,何来有想?即是有想,何来菩提?
这并不是一个悖论。而是因为,他们证得如来实境之后的事情。
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虽然用想,但并不表示他们放弃了如来世界。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代众生想过之后,他们入定,又会回到如来实境之中。
如果真要全部进入如来实境,那需要身体也进行涅磐才对的。也就是这个世界,不要有一丝一毫的留恋了。
所以说,只要生命没有结束,还在人道中一天,就要以这个世界为主。
混为一谈,毫无用处。误人误已。
先来看第一段的解释。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告诉须菩提说:你想一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儿,于平等觉悟这样的无为法,是不是得到了他?
不是。世尊,您在然灯佛那儿,并没有从法中得到如来实相。
须菩提,你再想一想,菩萨是不是庄严了佛的国度?
不是,世尊,为什么呢?庄严佛土,他就不是庄严的本质,不过是名相上的庄严。
所以,须菩提,大菩萨们就应该这样生清静之心。不要停留在色上,不要停留在声香味触法上,应该没有执著的生起清静之心。
在这一段中,讲了二个问题。
一个是世尊在古佛那儿,也就是然灯佛祖那儿,并没有得到平等觉心。
平等觉心,本性具足,本自所有,即无所生,也无所灭。
平等觉心,只存在显隐之分,不存在得失之分。
这个心,如果有地方可以得到,则必然会有地方会失去,凡有所得,则必有失。本心不得不失。
所以说,这个心,这个如来实相,并不是从外得来的。只有不断的灭妄才能显真。
一念有得,则成知见,而失佛道。
生的,得的,有的,取的,等等,一切都是有为,都还是心中的有。
一念生起,即不清净。
至广不可限量,至大不可度量。是最不可思议的。
自证如来,就比如学习知识。如来而往,则比如实践知识。
至于庄严佛土,庄严,也不过是娑婆世界才有感受罢了。真到了清净国度,心尚不生,庄严何起?
一般而言,自证到一定的境界之后,就会产生这样错误的知见:比如自己得到了如来实相。比如自己宝相庄严,可以庄严佛土了。
对于大知识来说,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到这儿为止,其实并没有达到究竟,而是误入了魔道,坠落在知见中了。
连这二个念头都灭了,清静本心,将不再被隐,比如矿中销金,金已销出,不复为矿。
而前面的二个念头,则比如还是金砂,或者纯度较低的金。还没有达到千足金的标准。
为了证明本心的具足,实相的具足。
佛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就如同有一个人,他的身体象须弥山一样的大,你想想看,这样的身是不是很大?
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么呢?您说的不是身体的本质,而是名相上的大身体。
在这个比喻中,以身体比喻如来本心,以如同须弥山一样大的身体,来形容本性具足,至高至广。自然所存。
须弥山,就是妙高山啦。诸位有缘的,开悟修证的路上,就需要翻越这坐妙高山,是必经之路啦。
除非不证如来,只是一心,生于天中,就不用翻越它了。
从这一品,可以看出:无为,需要非常彻底的。
要灭除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知见。什么庄严啊,什么精神啊,什么心得啊,统统的灭掉。灭掉这一切,那会是什么?会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一个境界。
比如真与假,灭除了真,也灭除了假,会是什么呢?当然才是你真正需要。
就比如大米,灭除一切糠,灭除一切的假,一切假的真,比如各种化工原料,统统去掉。余下的就是大米了。
为什么语言无法表述如来实相呢?
这是语言的局限性引起的。
我们的语言,都是呼召乱想,都是由性而生。并不是由实质而生。因为是由性而生,性本虚妄,所以,自然就无法表述了。
比如我说正,如果离开了不左不右,不偏不斜,不前不后这些定语,怎么解释正呢?谁又能说出正是什么呢?
一切质,都有若干性。语言由性而起,本属虚妄。
比如长江,长长的江。比如黄河,黄色的河,比如河南,黄河以南,比如河北,黄河以北。等等,一切名相,由性生起。相互引证,无有确义。
所以说,语言,根本无法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无法描述如来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