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下面分段落的来解说一下这段较长的经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这时候,须菩提听说了这样的经典,已经深深的理解了其中的了义和旨趣,非常感动,涕泪悲泣。
这当然是娑婆世界的涕泪悲泣,而不是如来实相中的境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成就了阿罗汉道的人还可能涕泪悲泣吗?
这在修行路上,其实即不是三昧,也不是禅定。如果是入三昧,入禅定,虽然法喜充满,也不会有这样幸福感动的泪水。
他是奢摩他修行方式。比如镜中之像。任有发挥,而不著相。所以可以这样幸福快乐的涕泪悲泣。
当然,这样的解释,我也只能是对原文的解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著作过程中,加入的情感元素,本质上,以阿罗汉的修为,不会出现涕泪悲泣的情况。
当然,这一切,并不影响金刚经的主旨。我们继续往下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须菩提对佛说:伟大的世尊啊,您说了这样深奥的经典,我从过去得到慧眼开始,就没有听说这样精深的经典。
重申一下“经”的用法,因为他比较重要。
经在不同的段落中,其意并不相同,讲四句偈的时候,就讲了,“于此经中”,其实就是达到这个境界的意思,而并不是指金刚经这一本书。
很容易想到,经就是指的金刚经这一本书,这是依语不依义了。经指的是义,而不是语。
比如一切贤圣皆从此经出,这个经,就是指的心中清静无为之心,都是反观内心,反省自己得到的。
如果解释为金刚经这一本书,是一切经典的源头,其至总纲,就会出现错误,让佛佗所传法的阿含经,情何以堪!知道点佛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大乘经典的流出,是在佛佗灭度几百年后,断断续续流传出来的。
所以,经,永远指的是经义,而不是经书。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在经义中,从灭有为经义,到行无为经义,到成六度经义,从而到现在被须菩提所深解的经义。经义,是要用智慧之眼去观察的,文字只是一个桥梁,以为文字书本就是经,那可能还没有登堂入室吧?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如果再有人听到了这样的经义,信奉心灵清净,就会见到如来实相,可以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的希有功德。世尊,我这儿说的实相,就是指的实相的本来,所以是如来层面说的,称名为实相(假借娑婆世界名称,以便理解如来实相。)
信心清静,有二解。一个是信---心清静。即自此至信,心中清静的无为之道。
另一个是信心--清静。即不受其它一切外道邪魔所说,产生迷惑。
二者可以自由从之,无伤大碍。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世尊,我现在听到这样的经典,能够至信,广解,理解,奉行,这是一点困难都没有的(毕竟是阿罗汉的级别的人物了,呵呵。)如果后来的世上,那怕五百年中,如果有众生听到这样的经典,能够至信,广解,理解,奉行。这人那才是第一希有的人啊。
一般在佛佗讲法之后,会让弟子们进行广解,也就是你解释一下他的范畴,在这个法的范畴下自由发挥一下,如果自由发挥没有出错,那是真解了。很多语语,是很怕广解和增语的。有些增语,甚至是非常错误的,比如将十善的不杀生广解或增语为放生等等。
有一个人,成立了一个圆形的教,自称法行圆满,教世人行奉真,善,忍。看起来是对佛佗的广解,好象是无所不能,其实,佛教并不以真为真,佛教只有实相,真是以假为基础的,没有假,就没有真,真是假的真。无假不成真。佛教灭假也就是灭真,只为了找到世界的本相所在。
比如说,辣椒。我们需要的就是纯朴的辣椒,无所谓真与假,只有纯朴实相而已。但一加苏丹红,就成了假辣椒,假辣椒的真是什么?当然不是真辣椒,而是加了苏丹红的辣椒。所以假的是辣椒,真的是加了苏丹红的辣椒,都不是我们需要的纯朴的辣椒。
善也一样,不作恶,就是行善。天下无恶,世界纯朴,趋于大同,就是大善。那里需要止恶才称为行善呢?止恶的叫义,不叫善。这个要区别开来的,见义而不前,那是无勇。与善是二回事。
这样创立的教,因为法的邪法,失却了八正道,自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无论什么法,大家都要以八正道和四圣谛去靠,不合其中,肯定有诈。
说这些,只是为了让大家慎重,佛法不能随便广解其义的,任何法都有适用范围,认为一个法可以完备天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法这东西,根本就不靠谱,离开了范畴,就不是正法了。超越了这个境界,你需要的就是其它的法,死守一个法,没有好处。
大乘佛法,对于小乘广解内容进行了变更,就是现在这种体裁,法讲完后,弟子再广说一下。佛佗修正。
我们继续讲在佛佗听到须菩提的广解之后,他会怎么让须菩提理解的法达到无上完备呢?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佛佗用了忍辱波罗蜜来增语。并同时举了二个例子,一个是被歌利王节节肢解时的例子,和佛佗在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的例子来进行证明。
在佛佗同时用二个比喻来证明一个道理的经文,这样排比出现,在大乘中比较少见,到是在阿含经中经常出现,多的有七八个的例子排比出现。在大乘经典中,这已经是非常的重视了。
那么,在须菩提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经义,增广为“诸佛世尊离一切想”之后,世尊是怎么增语的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世尊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假若将来再有人听到这个经典,能够不惊奇,不恐怖,不畏缩,应该知道,这样的人都是十分罕见的。
须菩提站在阿罗汉的角度出发,广解为一切佛,世尊无一切想。世尊告诉他,这里面有一个重点,作为佛来说,当然是如此,但作为修为的法门,却要知道其中的重点。那就是在听到这个法之后,离一切惊奇,恐怖,畏缩的想法,开始精进奉行,那是很困难的。
这样一说,等于将由佛的境界,又增语到成佛的路上来了。
如果要说佛,或者如来实相。很多人都有几把刷子,说起来一套一套的,都不过是照搬书中语言罢了。关键是怎么成佛,这才是关键。如果已经成佛了,还要金刚经干吗?当柴烧吗?
所以说,我们现在拥有的经典的目的,只是为了度我们这些凡人。也就是说,要现实点,知道怎么走,永远比知道走到后的景象要重要。
为什么呢?为什么说一个人听到金刚经法门之后,照着修持无为观,成就无为法,只要不惊,不怖,不畏都是很少见的呢?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佛告诉须菩提说:从如来境界来说,这是第一波罗蜜,但不是第一波罗蜜的相,而是称名号为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娑婆世界的忍辱波罗蜜,从如来境界来说,则不是忍辱波罗蜜,而是名相上的忍辱波罗密。
这一段话是不是有点拗口?呵呵,不要紧,我整理一下,诸位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首先,从如来实境来说,金刚经的经义是当知无愧的第一波罗蜜。波罗蜜当然是甜蜜的,这个不用说。也就是说,从如来境界来说,修持金刚经的经义,那是第一甜蜜的经典。妙吧。所以叫金刚经。这个就是金刚,最坚固的东西。
但是从如来境界中的第一波罗蜜,换到凡夫的世界中,那不是第一波罗蜜了,他只是利用凡夫世界的名词,以便于人们理解如来实相罢了,所以不能让凡夫认为,这修持金刚经,那是很甜蜜的事情,一点苦都没有,都是甘草一样的甜,都是糖精一样的甜。这不可能的。
那么到了凡夫的世界中,这样的经典,可以名相为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不是如来实境中的忍辱波罗蜜,而是名相上的忍辱波罗蜜。
别人一看,哦,你在修持金刚经,修忍辱,别人骂你,你也无所为,别人打你,你也无所谓。这是很能忍的啦。因为凡夫的世界本质就是苦的。当然在别人眼中,你就是在忍受苦难了。
这个忍辱,就是金刚经的金刚,以断一切,能战胜一切,唯有忍辱是不可战胜的。
这样一讲,诸位就知道了,哦。原来从如来实境中的第一波罗蜜,到凡夫世界中叫忍辱波罗蜜。
凡夫世界的忍辱波罗蜜,到了如来实相中,其实并没有苦,反而是第一波罗蜜,甜死人的美。
可见,这个忍辱不是指的凡夫的忍让,而是指的无四相,也就是灭一切想之后的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没有一切的想生出来,从法而忍,不过是称名为忍,本无所忍,但凡夫一见,哦,了不得了,你连这都能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到了如来境界中,一文不值,苦都没有,何曾要忍?不过是称个名号,让人理解罢了。
修持菩萨的无生法忍,与普通大众的忍让,忍辱是二会事。不能混为一谈。
总是将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一和合相,这样子并不好。都一和合相了,还要经做什么?都一和合相了,还能称为世界吗?世界的定义不是三世四方谓之世界吗?三世不就是过去,未来,现在吗?四方不就是东西南北吗?
凡夫有凡夫的世界,不可以凡夫之心,妄测如来实境。任你妙口莲花,说如来如何,终比不上自己走去一看,比不上找个方法自己见证的好。
金刚经就是这样一本指导我们脱离这个世界的苦海,见证一切本质的经典。而其中的法门,重在忍辱,忍辱则离此世,而入彼时。这个忍辱,不是简单的忍辱,而是无生法忍,用金刚经的原话所说就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在佛佗讲了在如来实相,当然是离一切想,离一切相。但从凡夫世界出发,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六波罗蜜,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还是有轻有重的。
比如金刚法门,从修持菩萨道的角度出发,就应该以忍辱为重点。你放下过去,离不开这个世界,你摄心为戒,离不开这个世界,但你忍辱不生,则一定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不容易做到罢了。
接下来,佛佗举了二个例子:
第一个是被歌利王节节肢解时的例子: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为什么说忍辱波罗密会离开这个世界,进入如来实境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我在那个时候,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中没有一切想法。为什么呢?我在被他节节肢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肯定就会嗔恨。
宇宙中最大的力,是业力。而不是佛力。佛力是战不胜业力的。如果人有了嗔恨,有了怒火,也就远离了佛道。
有人以为,这里的无嗔是一个法门,不能这样断章取义的去解经。
嗔是我们这个世界中,人的一种大病,因为有了这个病的存在,所以才让我们不能见证菩提。只有无嗔,即没有这种病,我们才可以见证菩提。
无嗔,就是没有嗔恨的意思。比如头痛,咳嗽,有人告诉你,只要不头痛了,不咳嗽了,病就好了。这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吗?
找到治病的方法,才是正途。
忍辱就是用来治疗嗔恨的一剂良药。只要服用了忍辱合剂,就会渐渐的让人达到无嗔的效果。就比如服用甘草片让人不再咳嗽一样简单。
把无嗔这种结果拿出来说,和拿如来实相来说是一回事,没找到进去的路,永远都是白搭。
接下来,佛佗为了加重法门中的重点,直指本义,所以再举了一个例子: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又想过去五百世,我作为忍辱仙人,那个时候,我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一切想,才称作忍辱仙人。
这些忍辱都是以凡夫来看称为忍辱,我们一看,哦,你那个尊者,在雪地里衣服都没穿,应该冷吧?一天吃一颗干果,应该饥饿吧?好可怜哦,他的忍辱好利害哦。
其实,这个时候,人家的心中却是什么都没有想,即没有冷想,也没有不冷想,即没有饥饿想,也没有不饥饿想,即没有可怜想,也没有不可怜想,即没有仙人想,也没有不成就仙人想。所以人家才成就忍辱仙人。
读金刚经,或者大乘经典,大家要随时会切换自己的视野,有时候从我们的世界角度来看,有时候从如来的实境世界中来看。
因为二个世界的颠倒不同,只有这样的讲解,才能让人明白经义。
如果不懂得二个世界的视野切换,我估计说读懂经典,是一件很玄的事情。或者将如来世界拿到娑婆世界来说事,或者将娑婆世界的眼光去问如来实境,搞得自己高高在上,结果其实还是凡人一枚。
克服骄躁之气,慢慢的去领会经的要义,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去探讨其中的法宝。
我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给大家讲金刚经说了什么,而是告诉大家,我是怎么去读的金刚经,你们如果有自己的视角,也可以拿出来与我一起分享。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说,须菩提,菩萨应刻离开一切的妄想,显现自己的平等觉悟之心。
这个说法与楞严经的说法是非常一致的。
在楞严经上,七处征心之后,佛佗最终指出,心在哪儿?给出的答案就是,人心有二个。一个是攀缘之心,也就是金刚经的妄想,思想这些心,他们随时,随空,随境,随物而迁移生灭,无有定处。这也是阿难找不到心的根本原因,他将这个能推穷寻酌心,当成了有定处的心,所以寻无定所。
而第二个心,就是平等觉悟之心。也就是不生不灭的心。只有修这个心,才是正确的,如果总是拘泥于攀缘之心,也就是一切的想法,思想等等心,结果肯定行不通。
在楞严经中,用了一个比喻:也就是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如果不修不生不灭的清静本心,总是自认为有悟性,自认为高明,自认为有精神,自认为有想,永远都不会证得菩提。
想,或者相,就是沙。菩提平等觉悟之心,这才是米。
煮沙还是煮米,是修有为还是修无为,就是这个区别。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这二句话是对前面二句的加强。住色,声,香,味,触,法的心,就是攀缘心,就是沙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切想法,妄念。
无所住心,就是清静本心,因为无时无空,无生无灭,无所执著,无不分明。
不断的鉴别这二个心,走菩提路,显菩提心,灭妄想念,涅磐缘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怎么鉴别呢,就是这一句话,如果心有执著,有停留的地方,这就是攀缘心,就是四相,如来无住,有住非住。
这如来实相,说,说不明,讲,讲不出,实证了吧,别人也不知道,根本无法交流。所以,通过灭妄,不断的讲这个业力轮回的心,最终让人悟出那个清静本心,找到修持清静本心的方法。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所以佛说:菩萨心,这菩萨心就是清静心,无所住心,不是指的救人的菩萨心肠,这个要说明一下。菩萨的清静本心不应该执著在色布施上,不要执著在声香味触法上布施,不要一心想着将这些放下。
现在有很多人,就是想打坐,问到为什么呢?就是说,先要熬腿,将色身空掉。这就是一种对色的执著了。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那应该怎么做呢?
须菩提,菩萨为了让自己内外的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将他们放下,而不是有选择性的放下。从如来实相上来说,一切的相,都是虚幻无相的。从如来实境来说,一切的众生,都不是如来实相里的众生。
世界上,已经有成就的伟人,或者已经让大家公认的圣人,莫不是通过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的。
只有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进自己,不断绝完善自己,才有可能成就非凡,才有可能成就君子。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都是通过改变别人,想来改变社会,比如行狭丈义,劫富济贫等等,不懂得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重要性,最终只能怨天尤人。
孔子说过:君子的过错,就象日月食一样,所有的人都能见到,其改正了,就象日月食过去了,为万众所仰望。
人要懂得改变自己的,修持自己,完善自己。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说的法,是真的,是实的,是有根据的,是不欺诳的,是不标新立异的。如来所宣讲的法,都无实无虚。
这里面讲话无实无虚,也就是一切法的本义,就是如来实相。就是世界,宇宙,人以及万物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用实与虚去定义。
怎么理解呢?比如我们说正。大家可不可以通过不偏不斜去定义呢?当然不能,只能通过不偏不斜去了解,去理解正的状态,而不是说正的状态是偏或者斜。
实与虚也是这样,离实离虚,可见如来,可以通过实与虚来理解如来,但如来即非是实,也非是虚。
实,就是指的实有。虚,就是指的虚无。他即不是有,如果是有的话,就必然有灭,有是生的源头。他也不是没有,如果没有的话,那虚无也应该没有才对,没有实有,可以理解,没有虚无,怎么理解呢?
楞严经中,对于虚无应该没有,才称为虚无的话,用了一句经典的话反问,叫:灭空何状?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停留在思维上而想放下,就象一个人进入了暗室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提的心不停留在思维上而放下,就象一个人有了眼睛,同时也有了日光明照,自然就可以见到种种妙色一样。
这里是用种种妙色,来形容如来妙境。
通过思维,也就是有所住,有所执著,有所停留的心,法由心生,这里的法就是思维的对象,与之对应的就是意。内有耳目口鼻身意,外有色声香味触法。
通过思维的对象去放下思维,就比如站在芦山上,想看到芦山的全境一样,结果只能是不可能。
这些种种比喻,都在讲述着如来实境的修证之路。
这一品,我们差不多是一句一讲了。因为这一品是全书的中心所在。所以重点讲述了一上。
经过佛佗的这一增语,大家会发现,确实不同了,首先对于凡夫来说,就应该修忍辱这个法门,这个忍辱不是让你做凡夫的忍辱之事,而是要忍辱自己的内心,使之一念不生。怎么做到一念不生呢?就是与他们断交,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就看着你做,看着你能怎么办,这样不断的观止修持,渐渐的,谁在忍的问题就解答了,那就是凡人看到平等觉悟之心在忍。虽然在平等觉悟之心上,那是第一波罗,是很甜美的事情,就是在修持而未得果位之前,都比如一个人在看电影一样,何等甜美。
除了重点以外,还有了目的,也就是如来实境。通过种种不断的正反论证,来证明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什么,那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并最终成为最完美的人,也就是佛。如来。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将来,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够于现在讲的这个经典的高度去受持读诵,那么我可以通过佛的智慧,知道这个人,看见这个人,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这是什么样的功德,无量无边呢?接下来的二品,就是在讲这个无量无边的功德。
当然,这功德,都不是功德性。
还有,大家要注意一下,在前面讲的这几品中,渐渐的将福德换成了功德,这个很有意思。
功德,当然是因功而有德,功,当然要成就了才有功。通过不断的精进努力,经过八正道,达到自己的终极目的,那就是成就佛一样的平等觉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