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先回过头去,再温故一下,前面的十二品,主要在讲什么。
金刚经,以须菩提的二个问题开始,佛佗的解答就是无上经典。
起于布施,也就是开始放下过去,让自己全身心的开始修行,红尘未了的,先去了红尘。于此之后,摄心为戒,将心收住。
复次,于法中灭四相而不使之生,因不生四相,而成娑婆世界之忍辱。实为如来无生法忍。
再到如来的般若境界,平等觉悟之心。更举四果罗汉静虑心境。以证贤圣。
以无为而贯之,无为,即为无,为心中清静而努力精进。
这样下来,基本上就是布施,净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全部都齐了。
为什么要六度齐讲了?
这是因为,六度本就是一度,一度本就是六度。为了理解的方便,侧重于不同的重点,才生出六度。单独一法,而成佛道者,没有这样的事情。
就比如去除有为的布施和净戒,如果没有这二个度,无为法还能行得通吗?
又比如证无为法的静虑和般若,如果没有这二个度,去有为法能达到终点吗?
忍辱,在六度中是介于有为与无为之间,为有为之终,为无为之始。承前而启后,继往而开来。
这也是金刚经之所以特别之处。在泛讲六度之后,又于十四品中,指出重点。法则守备。
在指出重点之前,需要给这样的法,贯以名号,以让娑婆世界的人,有遵守的法身。
这就是十三品的主要内容。
我们来看一下十三品翻译,边翻译,边解说。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这时候,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应该给这个经一个什么名称呢?我们应该怎么去奉行和修持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本经取名为《金刚般若波蜜》。就依靠这个名字,你应该奉行和修持。为什么呢?须菩提,老师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实相本义。
这里指出,这个名称叫金刚般若波罗密。
这里指到的般若,就是六度中的般若,一般翻译为智慧,无上智慧等意思。要注意的是,佛教中的般若,一般都不特指般若,而是包括了布施,净戒,忍辱,精进,静虑。
因为般若为目的,所以用之统摄六度。并不表示这儿的般若,就只指般若智慧。
如果不能理解般若名号统摄六度用法,以为般若就是般若,无有其它五个,就要怡笑大方了,不仅会把金刚经与心经弄得混乱,更是与一切般若经中,不能抓住本质。
一般来说,有布施般若波罗密,净戒般右波罗密,忍辱般若波罗蜜,精进般若波罗密,静虑般若波罗密,般若般若波罗密。几种。
这是简单的,复杂的有三个,四个,五个夹在一起论述的主题,比如布施净戒忍辱般若波罗密等。
最厉害的当然是大般若经。六度齐重。六百卷文章,纲举目张,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有心的可以去读一下。
这里用了解一个有意思的说法:佛说般若波罗密。大家要区别于如来说。
佛是觉悟者,相当于教授的称谓,为一切众生,非不众生的师尊。所以可以翻译为老师之类的。之与如来说,即如来实相的本义来说,有所区别。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用法。也能加深如来十号的理解。
前面讲了,佛说的般若波罗蜜,不是名相上的般若波罗密,而是一个无为法门,有六度也无六度,有般若也无般若。
接下来,就重宣经义了。这个经义,是整个法门的经义,含观有为,止无为双重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你想一下,我有没有说有法?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您并没有说有一个定法。
这里用的所说法,无所说,都有一个所字,所就是所有,定所的意思。也就是有一个定法的意思。
这是由于法的本义决定的,法的本义是一无所有的空性实相,所显讲的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存在。如果有了法,就根本不是空性实相的如来本义了。
法,是一种思想行为。是由心所生,由心所造。这才是本质。凡是有法,均为有想。所以说,不能有法。
精神,都是法。都由思想产生,没有思想,也就没有精神。离思想,离心而谈精神,并不合于十二众生。不能出离十二众生。换而言之,其实就是著于法相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你想一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
须菩提,所有这些微尘,从如来实相来上来说不是微尘,而是名相上的微尘。如来说的世界也是这样,不是指世界的本质,而是名相上的世界。
象这种语句,大乘经典中有很多,也是特别值得注意的用法,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也就是这世界也好,微尘也好,这只是名相上的,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理解的。他不指的如来实境中的情况。在如来实境中,并没有这些名号,但有时候为了让人理解如来实境,会假借这些名号。
在讲了三千大世界,以及其中的所有微尘,也就是有别于如来实境中的世界和微尘之后。世尊继续说了下去: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你想一下,可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吗?
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如来说的三十二相,也就是不是三十二相的本质,是名相上的三十二相。
在这里,如来问能不能以三十二见到如来实境,三十二相就是如来的三十二种大人相。看起来很象如来实境了,但这个其实只是名色上的相,并不是如来实境中的相。
所以须菩提否定了以三十二相见到如来实境的说法。这基本上就是说:
“你看到我站在你面前了吗?看见了,那你看见我了吗?没看见。为什么呢,因为看见的只是名相上的你。”
这个名相的解释,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专属。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许多的名号,相等所组成。虽然名是天地之母,但名相并不是真的根源,无名才是天地的根源所在。
这是很有诱惑的一个问题。
以前的灭相,都是灭我相,灭人相,灭众生相,灭寿者相。这些相,都由心而生,还是内在的。
可是随着修行的进步,如来出现在面前了,还显现了三十二大人相。那是不是就达到了如来实境呢?
这其实是著魔了。在后面就会讲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空性中见到如来实相时,听到如来法音时,其实都是著魔入邪道了。根本见不到如来实相。
如来实相,清静性空,只能通过无为而取得,不会有捷径存在。这也是一切法皆从此经出的原由,即都由无为法而演变出来诸法。
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金刚经的法义,由灭有为,修无为,行六度,到现在的定正见,灭邪魔。从而扫清了法义中的一切不实景象。
所以说,功德也提升了一步。我们来看一下功德是怎么提升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信女,以恒河沙一样多的身命布施,如果再有人,从这样的经法中,甚至只去奉行四句偈子,为别人说解,他的福德也要多与前者。
这里提到了身命布施,身命布施是什么意思呢?佛教总是在身,口,意三业。在布施上也是如此,身布施就是用行为来布施,财布施属于身布施中的一种,但身布施不仅仅指财布施,还有行为布施,在行动上帮助别人。让自己的光热去帮助别人。
身命布施,就是不惜身命的去的布施,也就是在身布施上,在行为布施上,那是不计后果的。所以为身布施的最高境界。身命不施,与身业的身是一样的解释,大家不要误会,以为金刚经是教别人不要身体了,将身体布施给别人,将生命布施给别人,这样理解,就不对了。
身命布施,要高于简单的七宝之类的财布施,但要低于金刚经的法布施。
这就是比如一个人有困难了,你帮助他物质,与另外一个人帮助他健全心理,有了度过难关的决心,这二个不是一个级别的。
所以,有时候,一句话的作用,甚至一个字的作用,都很了起。一字千金啊。
在讲了这许多布施的差别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看一下金刚经的四句偈,这四句偈是变迁的,随着人的理解深入,功德也不尽相同。希望大家理解各个不同语境下的四句偈子。
在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版本中,虽然最后才出现四句偈子是什么,但从前往后,出现了若干次的奉持读诵,乃至四句偈等,有什么什么样的功德。
这个根从于法之后的四句偈字,指的是境界。
比如第八品,灭除有为之相后,就讲到功德。这里第一次出现四句偈,也就是说,你给别人讲解四句偈子,你的理解还只到灭除一切相,因为这一切相是如梦幻泡影的。是生灭虚妄的。你的功德也就只能这样了。
到了后现,修无为之后,再出现四句偈,也就是你对四偈子理解到了这个层次。
到现在,一切如来诸相尽灭,四句偈子的光辉就更大了。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领悟,境界是不同的。功德也是不同的,广为人说也是不同的。
十三品讲完了,我们再看一下这一品的内容。
首先,点明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然后解释了,般若波罗蜜指的是如来实境中的般若波罗蜜。也就是你进入实相之后,得到的般若智慧,这与我们在娑婆世界中得到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是不同的,不要将这二个世界混为一谈了。并进而指出,在如来实相中,并没有法,没有精神,只有了义。
然后呢,就指出,我们这个世界,可见的,微尘,世界,是很多的。是肉眼可见的。但如来实相呢?就算是如来的三十二相,也不可能在其中见到。这样一对比二个世界,就明白有为与无为的区别在哪儿了。
最后,讲述了,如果你将四句偈子理解到这个层次,会超过恒河沙数一样多的身命布施。当然是福德,而不是福德性。
那么,是不是达到了无如来相的境界,就理解了金刚经呢?
并不是如此,在十三品,我要特别提醒大家,佛只讲了般若波罗蜜,而并没有讲金刚般若波罗蜜,是非金刚般若波罗蜜。他将金刚二个字省略了。
为什么呢?因为法到这儿,还没有到达最高境界,还没有到金刚境界,十四品,才为我们揭开忍辱波罗蜜,揭开金刚主题。
随着金刚主题的揭开,法的盛宴就已经完成,然后,继下去花了十五品,十六品这二品来讲这完美无上的金刚法门福德。福德,功德之多,可见一斑。
所以,十四品,才是法递进过后的最终答案,也才是金刚境界,才是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