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段法的主要重点在于后面的一小段,也就是如来所说的,可得的心与不可得的心。
 
  如来实境中的心,就如恒河沙数,如来都可以悉知。
 
  但世界中的心,也就是三世中的心,过去,未来,现在,却并不可知。比如空中本无一华,一个人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问别人,你知道这空中的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哪儿吗?本无所有,故不可知。
 
  大家要仔细的把可得心,与不可得心这二个作比较。这是一段法的重点内容。
 
  现在,我们就开始从五眼说起。
 
  眼,不是指的眼睛,大家要注意了。眼的本意就是孔窍,我们的眼睛,也是心灵的窗户,但他只是一个孔窍而矣。
 
  那么我们的人心,一共有多少个眼呢?答案是七个。
 
  这七个眼就是鬼眼,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通过这七个孔窍,也就是心的七窍,人看到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
 
  肉眼,看到的永远是现实的世界。他只相信可见的,认为眼见才是真的。
 
  天眼,看到的永远美丽的世界,他总是用快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曾经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人有二个孩子,这二个孩子一个特别乐观,一个特别悲观。父亲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他们。于是将悲观的孩子放在家里,里面放满了很多的玩具,希望他高兴。然后将乐观的孩子关在马栏里。
 
  过了半天,父亲去看往那个悲观的孩子,发现他哭得泪都快干了,就问他为什么呢?他说这么多的玩具,如果我打开哪一个,只要用了,他最终都会毁坏,所以我为他们悲伤。
 
  父亲又去看往乐观的孩子,发现这孩子满身马粪的还在笑,就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孩子说:我总认为这马粪里会有一个小马驹,我都找了半天了,还没有找到。
 
这种乐观,就是天眼。他能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慧眼看到的是机遇,是作用。怎么样利用现实,怎么样利用现在,让他变成自己想要的境界,这种人定胜天的境界就是慧眼看到的境界。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需要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抓住了本质,所以,他们总是成功的人。
 
  法眼看到的是规律,他总能于千变万化之中,寻找到其中的规律。能于变化中,把握风向。法眼,又叫道眼。能让人找到康庄大道。
 
  佛眼即觉悟的眼睛,即可以清清楚楚的看清事物的变化,知道始,知道终,知道过程。了然于胸。
 
  佛眼,是最上的眼,在佛眼中,一切如此明了,无所蒙敝。一切如此透彻,如观手掌。
 
  一个人,经常用肉眼看世界,会让自己有现实感,能够从当下做起,立足于现在。
 
  一个人,经常用天眼看世界,会让自己永远过得快乐,那怕是最痛苦的事情,也能转化为动力。
 
  一个人,经常用慧眼看世界,就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格物致知,博识而广闻。
 
  一个人,经常用法眼看世界,就会知道变化,明白无常,知道有生,则必有灭,有春,则必有秋,妄生妄灭,无有真实。
 
  一个人,经常用佛眼看世界,就会觉悟明了,从战略的眼光出发,统筹安排,井然有序。
 
  不过,这世界上的人,大多都在用另外二只眼睛看世界。
 
  鬼眼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小聪明的世界,最终是掉举恶作,说白了就是掉二郎当,不务正当,随时兴起不正之心。终究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魔眼看到的世界,永远都只有自己正确,并且具足种种理由,痴迷于自己的知见,不知道悔改。比如打游戏上瘾的人等等,都是用魔眼在看世界。
 
  这七眼,是凡夫七眼。
 
  其中的鬼眼与魔眼,在修道的路上,就被关闭了,用这二只眼睛看世界的人,说白了就是伪君子,真小人,不值得共论道。
 
  而另外的五眼,都是好的。
 
  大家扪心而问,遇到任何一件事情,你们是不是都在用这五眼,即肉眼,天眼,法眼,道眼,佛眼来看世界?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要这样去看问题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五眼,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从此开始改变。
 
  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离开了鬼眼,你就会大气。
 
  离开了魔眼,你就会虚怀若谷,从而容得下新的知识。
 
  学会用现实的肉眼,你就会立足当下,马上出发。
 
  学会用美好的天眼,你就永远不会悲观,幸福终生。
 
  学会用利用的慧眼,你就能巧夺天功,无所不能。
 
  学会用变化的法眼,你就知道得亦不喜,失亦不忧,一切本当如此。
 
  学会用觉悟的佛眼,你就明了一切,洞悉一切,无所隐藏。
 
那么,佛的五眼,是不是就是这五眼呢?
 
  当然不是。但他是这种思维进化而来,肉眼,可以观尽三千大千世界等等。
 
  佛太高尚了,他的五眼,我们学不来,但我们自己的五眼,我们要学会使用,不断的使用,就会越来越接近佛的水平,由十万八千里,接近到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九点九九里,呵呵。
 
  玩笑归玩笑。回到正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想一下,如来有没有肉眼?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你想一下,如来有没有天眼?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想一下,如来有没有慧眼?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想一下,如来有没有法眼?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你想一下,如来有没有佛眼?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想一下,恒河中的所有沙,佛说他们是沙吗?
 
  是的,世尊,您说他们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想一下,就象一条恒河中的所有沙,有这样沙数一样多的恒河,这些恒河中的沙数,佛的世界就和些沙数一样,你看是不是很多?
 
  很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些所有国土中的所有众生,这个尔所国土,指的是佛世界的国土,这里的众生,指的是觉悟的众生,也就是佛,菩萨,罗汉一类的人物。
 
  这些众生的这样多的心,如来会全部知道。这是可得的,也就是平等觉悟之心。
 
  为什么呢?从如来境界来说,所有的这些心,都不是名相上的心,是利用名相上的名词,称名为心,便于理解罢了。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这样呢?须菩提,凡夫世界中的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世界,就是指的三世四方。三世,就是指的过去,未来,现在,也就是时间。四方就是指的空间。世界就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
 
  这个世界的心,都是攀缘心,都是虚妄心,都不可得,都不可想,都不为。
 
  只有如来实境中的心,才是真实永恒,寂静快乐的可知之心。
 
  这一品中,佛用佛的五眼,这五眼当然不是我解说的那样,因为我讲的层面是则重于居士级别的,所以不用菩提五眼来解说。对于居士来说,知道心有七眼,比知道佛的五眼要实用得多,宁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于其羡慕高深的佛的五眼,不如做好自己的五眼。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境界问题,并不是说佛的五眼也是这样简单滴。
 
  佛用他的五眼,可以知道佛世界一切众生的若干种心,但却不能知道娑婆世界的攀缘人心,这才是本品的重点。
 
  可得与不可得,可安与不可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

  • 第二十章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第二十二章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