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序分

印度在二千多年前,诞生了一位圣人,叫释迦牟尼,他有一个弟弟叫阿难,在释迦觉悟之后,就跟着佛佗(释迦牟尼)一起学习,在佛佗灭度,也就是死亡之后,大家都想整理佛佗曾经说过的话,而阿难因为跟着佛佗最久,听的法最多,所以很多佛教的经书都是他回忆记录而成的
有一次,他又回忆起佛的一次说法。
那一年,佛佗还住在室罗筏城的祗桓精舍里。与大比丘的众人大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这些人都是没有烦恼的一些觉悟者,虽然都是修行中的精英,但最厉害的主要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等,这些人都是佛佗的大弟子,学习已经很久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靠自己领悟明白道理的人,以及一些刚开始发心正准备学习的人,都来到佛所在地方,所有的这些比丘,一起在这个夏天开展批抨与自我批抨的活动。原来,在印度刚开始的佛教中,每年的夏天都会开展这样的运动,就是大家不断的给自己找错误,自己找不出来的,就让别人指出来,这样好更正自己的错误,修正自己的行为。
十方的一些智者也都来向佛佗咨询决断自己心中的疑惑,想敬事如来,以求得自己的解脱之道。这时就看见如来,铺好座位,在上面坐好,就开始为会中的众生宣讲深奥的道理,这些道理养育众生,众生都感觉到这些非常了不起,是从来没有想到的盲区。
当佛所宣讲的这些道理传到其他的地方,又有很多的人听后一起来到道场,想亲自听佛佗答疑解惑,这其中文殊师利是最杰出的菩萨。
但人越来越多,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此多的人,吃饭怎么办呢?
好在当时波斯匿王为他的父亲周年忌日做了很多的斋饭请佛,亲自去迎请如来,里面还有很多美味的食物,不仅仅是请如来,并且还逐个的去延请各个大菩萨。
当时城中还有一些长者和居士,也一起来供养僧人,等着僧人们来应斋。这样总算吃饭不愁了,但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斋主,就需要妥善的安排,才不至于有的吃了,有的没吃之类的情况产生,于是,佛便叫文殊专门主管这个事情,安排大家的饭食,在什么时间到什么人家里去吃。
在这个安排的过程中, 阿难早先出门去了,因为路途较远,还没有回来,在文殊安排饭食的时候,也就没有安排阿难的饭食,这时候的阿难,在佛佗的修人中,已经是尊者(无上座)和有师范的人了,当他回到住处的时候,才发现别人的都已经吃过饭了。
 
因为没有安排,又加上走了一天的路,没有吃东西,阿难便拿着供养的器钵,到自己经过的城中依次行乞。
阿难心里想的是让那些还没有准备供应菩萨斋饭的人作为自己的斋主,不管他们是净还是秽,就算是尊贵的刹利,或者以杀为业的屠夫,都一样的用平等慈悲的心去求施,而不问贵贱,以便让自己满足一切众生使之拥有无量功德。
为什么阿难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呢?原来他想起了须菩提和大迦叶这二个人,他们要饭的时候,须菩提只向富人家要饭,认为富人家的福德已经享受得差不多了,再往前就容易坠落,因此需要听他们讲一些正法来防止坠落。而大迦叶讨饭时却只讨穷人的饭,他认为穷人是没有什么知识的,他讨饭还可以给他们讲讲道理,让他们过得更好。那时候,僧人如果吃了斋主的饭,一般都需要给斋主讲一段法,这样作为交换的条件。
佛佗就毫不客气的批抨了这二位师兄,说他们虽然到了阿罗汉,但依然心不能均平,还有贫富之分,阿难想如来讲得这样清楚明白,自己一定要尊从,这次要饭,就不管是净还是秽,是贫还是富,都要挨家的去讨,而保持没有分别之心。
想着想着,就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城外壕沟,走到外门的时候,阿难开始整理了一个的头发和衣服,希望自己帅一点,酷一点,严肃一点的仪态,去按照斋法讨饭。
因为阿难是依次乞食,就要经过一位美女的房子,结果被美女迷惑,摩登伽的女子用一种染黄头发,打扮妖娆,动听美妙的语言,给拉到床上,在阿难的身上抚摩挑逗,眼看着阿难就快把持不住了。
如来很快知道阿难难过美人关,吃完斋饭就马上回去,国王,大臣,长者,居士都来跟着佛,还在想听佛佗的教导,没有理解佛佗已经得到了这个重要信息。
等到佛佗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头脑已经闪过了无数的处理办法,最后得出主意,叫文殊拿着一个神秘的咒语去叫阿难,果然,阿难看到文殊过来,就惊醒过来,于是连同摩登伽三人一起回到了佛的坐所。

  • 第一卷
  • 第二节 阿难请定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