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区别真假心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实体
阿难啊,你现在想找到解脱之道,想不再有生死轮回,我现在再问你。
这时候如来举起自己的手臂,将五个手指握在一起,问阿难:你现在看见了吗?阿难回答说:看见了。佛说:看见了什么?阿难回答说:我看见你举起了手臂,握成一个拳头,出现在我眼前。佛说:你用什么看到的呢?阿难说:我与大家一起都是用眼睛看到的。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回答我:我弯屈手指握成拳头,被你的心目所感知,如果你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什么是你的心,从而感知了我的拳头呢?阿难回答说:你现在又问我心所在的地方,现在我认为心不过是推理理解事物的思维,这个能推理的思维,我认为就是我的心。佛说:哎,阿难,这并不是你的心啊。
阿难惊呆了,离开坐位,合掌起立对佛说:如果这不是我的心,那应该叫什么呢?
佛告诉阿难,这是你的前尘虚妄相想出来,从而迷惑了真性,由于你无始以来到现在,都将这个贼心认为是自己的心,所以失去了本来的常真之心,因此轮转不已。
阿难对佛说道:世尊,你宠爱我这个弟弟,我也喜欢你这个哥哥,你说的不是我的这个心啊,不仅仅是供养你是用的这心,在遍历恒沙国土,与各个佛和善知识一起共事,发大勇猛,行一切难行的事情,都用的这个心。就算是谤法,让我永远没有善根,也是这个心啊。如果按你的说法这个不是心,我就没有心了,和土木完全一样,离开这个觉知实在没有其他的心了,你怎么能说这个不是心呢?我非常的惊讶,我想大众也没有不疑惑的,希望你好好给我们说道说道这个道理。
这时候,世尊开示阿难及在坐的众人,想让他们进入无生法忍的境界,坐在位子上,摩了摩阿难的头,开口说道:我经常说:所有法之所以生,是因为心所体现的,一切的因果,世界,微尘都是因为心而有一个形体,阿难啊,如果所有世界的一切所有,其中包括草叶子实,如果追究其根本,他们都有体性,就算是虚空,也是有名有相的,何况是清净妙明的心,一切性所产生的地方,怎么会没有体呢?
【附解和增广】由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实体实相,由此推断如果是真我,或者真正的自己的心,也应该是有实体的,即然有实体,则可以寻找到,我们的思维却是无法寻找到实体的,因此,思维并不是我们。如果是真的我们自己,也就是真我,则应该确实可证可明,是实体,有确实的存在。
我们可以理解的自我,一般有四个,一个是肉体,佛教称为色身。二个是欲望,我们总是把欲望当作自己,为了欲望而生,为了欲望而死,在欲望中沉沦。三个是思维,也就佛教的法身。尤其是这个思维意识,是最常见也是比较根本的自己,当我们想在哪儿的时候,我们这个思维就在哪儿,我们想象什么形状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是什么形状,因此变化万千,念念不息。但这三个自己,都有生有灭,也都是攀附在其他的事物之上。因此算不得自己。这时候中国古代哲学指出,还有另一个自己,这就是不生不灭,用来修行的唯一的,真实的自己。
按哲学的思考,我们或者是物质决定意识,或者是意识决定物质,这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二种主要的哲学。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并不同意这样的思考,他们认为还有一个自己,他是意识和物质出现的地方,而且不生不灭,独一无二。楞严经将要证明的就是这样一个真我。
这一论述并不仅仅出现在佛经中,在名家,道教,等等各种对真相的最高思考中,都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我们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的记载,来分析我们常见的四种自己和他们最后的修行结果。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有真人者(最真实的自我),可以作为天地的提纲,掌握阴阳的变化,呼吸精气其实是独立无二的,思维物质其实是如一的,所以能寿和天地一样,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因为找到道的原因。
中古之时,有一种至人(思维的自己),有纯朴的德和十全的道,能够平衡各种对立关系,随着不同的季节而调节自己,与世俗完全不同,只是积精全神,因此思维游行在天地之中,觉知四通八达,这也可以益其命而比较伟大的。可以归于真人这一类吧。
其次还有一种圣人(欲望的自己),处天地调和的地方,根据各种情况具体分析,在世俗中控制自己的欲望,也没有各种嗔恚之心,其行为并不离开这个世界,还是穿着适可衣服,举动只希望自己超凡脱俗,外面也不为事情太过操劳,里面也没有思想的忧虑,以恬愉作为自己的信条,以自足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修证自己欲望的人,形体只要不坏,精神只要不散,也可以达到上百岁。
最后有贤人(肉体的自己),这就必须效法天地,取象随着日夜而劳作休息,分别自己的位置,根据阴阳四时来改变自己的饮食服装等等,这是想从真人一起达到性命双修的道,还是可以增寿的,但有寿终的时候。
至得提醒的是,这里的上古,中古并不是历史上的时间概念,而是我们对自身是谁这个问题探索的远近,肉身,修得最好就是贤人,有钱有名的人。这是离我们最近的。然后是圣人,这是控制自己欲望的人,就比肉身稍久一点。再往上就可以思考到思维才是我们自己,这就已经算是中古了,最后才是上古,需要仔细分辩才能找到的真我。
通过这些不同文化的穿插,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具有深度思考,并且达到一至的文化之根。好了,我们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