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这时候,富楼那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对佛说道,世尊,你善于给众生说第一义。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你经常给别人说我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非常善于说法,但今天听到你说如来实相和俗世的渊源,对于我来说,简单就象聋子去听百步之外的蚊虫声音,本来就听不到,还隔得这么远。在你的宣说下,让我除去了疑惑,但是我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想明白这个道理。世尊,就象阿难他们一样,虽然明白了,但自己的烦恼还是烦恼,感觉并没有什么用,而我们这些没有了烦恼的人,虽然没有烦恼,但听到你这说的说法,还是有疑惑的地方。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如果世间的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等,都是如来藏的清净本地,那怎么就生出了山河大地,这些有为之象呢?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所有的法界,清晰长存,世尊,那就更有一问题了。要是地性无所不在,那怎么可能容水呢?不是土克水吗?如果水性无所不在,那怎么可能有火呢?不是水克火吗?为什么水火都遍满虚空,但却没有相互灭亡呢?世尊,如果地性障碍,空性却是虚勇的,为什么这二者也都能无所不在呢?我现在就是不知道这二个问题的答案,希望你能解答一下。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当然,富楼那也是客套了一下。将自己的二个问题说出来后,也还是希望如来耐心的解答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这时候世尊就告诉大家,我今天就给你讲讲这其中的大道理,让一切没有得到想相俱空的人,达到寂灭的境界,你们好好的听着,我给你们说。于是富楼那就好好的坐回了位子,静静的等着佛佗说法。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你刚才的问题是,清净本然的如来境界,怎么突然就产生了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经常不是听如来说一个道理吗?如来如果有性的话,这性一定是非常美妙明了的。如果如来有实相的话,这个实相也应该是明了美妙的。
富楼那回答说,你确实经常这样说,说什么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这里面出现了本和性这二个概念,这在如来境界中其实是合一的。但是我们世界就是从本和性开始割裂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认为觉是明了的,那么这个觉应该就是如来实相的本了
那么,觉的明了,这是觉的性明了,从而取一个名称叫觉呢?还是觉本身是不明的,而有明了的性,因此才称为明觉?
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确实觉明有问题。是我们的觉本就明了,还是觉性明了?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就回答说道,如果觉是不明的,那就没有明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佛继续说道:如果没有地方明了,则肯定不存在明觉,因此就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如果有存在的话,则没有觉,只有明了了。如果没有存在的话,则又没有明了的主体了,如果没有明了的话,那我们现在见闻觉知的湛明性又不是觉性了。
因此,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觉性本就是明了的,觉明就是一体。而被世人妄称为明觉了。所以说,明觉是不存在的,觉本就是明了的,明了本就是觉,这里面哪里还有觉,哪里还有明呢?在这样没有明没有觉,又即明即觉中,本是无名的天地之母,但是人们则诞生了有名的名相。无名本是天地之始,现在因为有了名相,思维纠结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有名,来作为万物之母。这样名实就分开了,原本无名的如来,不可名说的如来。竟然突然出现了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觉并不是明了之后才产生的,但是觉却是因为明才存在。
如果觉因明而存在了,这个存在本身就有问题,有了这个虚假的存在,就必然产生自己的各种见闻觉知思这些妄能。从而在没有同异的无名境界中,突然明显的区别了不同的境界。
然后鉴别不同的不同,又在不同里面去寻找他们共同的规律,在这些不同里面找到相同的规律,又继续推理,而产生没有同没有异的客观规律。就这样无同异里面出现主观的异同,又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的客观规律,反复颠倒,就由无名到了有名。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就这样,同异相互干扰,相互交织从而越来越剧烈,这样剧烈时间一长,就开始产生幻觉,从而自相中就开浑浊起来。人的心本是清净的菩提之心,菩提就是清净的意思。结果呢,由于相互的剧烈的劳尘,变得浑浊。
从而造成了各种烦恼,成为这个世界。当他们静止的时候,看起来就象虚空,其实这虚空只是一个共性而已,而动起来的时候,就成为世界,这世界只是差异性而已。如果将这个世俗的虚空和世俗的世界进行总结规律,利用规律并为人们服务,这就是有为法了。
由无名的本到了有名的觉明,到觉明之后。觉本就是明,明本就是觉。结果却出现了觉明,这样觉明之外,未明的觉就成了昧。颠倒而生有为之相。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这一段讲开始讲五行的产生了,当觉明的时间,本来的空因为没有觉到明而成了昧。如同我们看东西,一切物质如此了了分明。但唯独没有觉查到空。但实际上空与色本是如来藏性,因为忽略了空,从而觉明的本身就是病态。这样明与空相待一久,自己的心性就动摇了,这种心动是世界动的根本。这就是风这个循环圈了。
有了风木这样的生发之气,世界就循环开了。这种风木的循环,大家关注的点都不一样,就开始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必需按照自己的见明去处事。可是别人并不认同你的见明,别人也认为自己的见明是正确的。大家就出现了边界。
界,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金,坚明,就是坚固自己的觉明,从而产生了知见障碍。自己的境界都是自己明觉坚固的结果,因此世界的本质也就是掠夺。你必须去掠夺,才能拥有自己。同样你也不断的被别的事物所掠夺,你想保全自己,就必然发生各种冲突。生老病死,都因界生,因界长,因界成,因界灭。在术数的发展中,将界,也就是五行中的金,世界中的边境,国防,认为是重中之重,是术数的根本。也就是总章,地理的白虎。结合地理学,你们就会发现,以前所学的峦头上的青龙,白虎是有问题的。这里面的青龙是生产资料,是自己的生活规律,生活方式,是自己的风俗,理念,为人处世。也就是风的循环。而这里面的白虎,则是国防,是守卫,是扩张,是对边界的界定,是公检法。这是金的循环,这二个相依相存的循环圈,他们缺一不可,组成了基本的事物形状。这就是理气上的风水了。这是白虎中有青龙,青龙中有白虎。只在具体事例中不断的推演,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发挥安保措施的事物,都是属于白虎的范畴。象监控,门禁,门卫等等,当然也包括锁。
有了金的循环,也就能保持自己的国土了。在这里面,生产发展的风,明了理念,与自己的能力,守护相互作用,就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火,火的循环,就是做事的循环。事这样虚妄的行为,虚妄的名,就是青龙的风与白虎的金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面说到坚觉宝成,其中的宝字,就是自己引以为傲,引以为贵的意思。
火光的变化,使世界产生了各种我们看得见的改变,其中引以为贵的事物不断的产生,变化,开始反过来让人们感觉到愉悦,产生了润下的觉受性,随着火光的上蒸,事情的不断的发展,润下的水循环就产生了。
这样,风,金,火,水就形成了四个独立的循环,但又相互作用。左边为木,上边为金,右边为火,下边为水。而土,其实是根本,就是一个空间,无所不在,随心而往。有意思的是,楞严经开始在世界中寻找证据。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交妄发生,遞(dì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在世界,火向上腾,水向下润,这二者相互作用,守护自己的循环圈,结果如果水占势较多的话,就形成了大海,如果火占势多的话,就形成了陆地。这水陆要素是现代气候学的主要形态。由于水陆气候的原因,形成了季风。而季风就形成了雨。这就直接形成了理气上的风水,高一层为山,低一层为水。依据海陆要素判断气候,依据气候判断特产,依据特产判断功用,依据功用判断吉凶。
依据这个道理,就知道水中有火,火中有水,大海之中,常常见到火山喷发,而陆地之上,也常常见到江河湖泊。当水势低于火的时候,就成了高山。因为火势较多,才形成的高山,所以山石相击,就会产生火花。同样这些东西其实只是水势较少而已,还是可以融化成水的。如果土势低劣于水,水比土的势力强,这就会长出草木,因此这些森林树木一烧就成了灰,一挤就会挤出水来,其实就是水土在水多的情况下长成了草木而已。他们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有情的生命却产生了。
当风循环,界循环,火循环,水循环动而不息的时候,大地就不断的演变,我们以为存在的大地,其实并不存在,他都是以这四种状态,以色空二维,觉明二性因缘组合而成的。
所以四循环,一地理,就形成了变化无穷的界,也因此循环,而出现了时,时空的变化,就到了无量劫的当下,而且还会继续永远下去。这中间提出了推理的重要依据,我们判断地理的好坏,其实依据的就是四大循环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地理本身有好有坏,在不断的改变中,任何地方都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
比如乞拉朋齐这样原始民族,只要明白了他们落后的原因,如果妄心起了,认为现代文明是好的,我们就可以将他改装成了好的地理。这给地理中的人为作用,指出了道路。当然,前题就是觉明。需要明白什么是好的。
同样的道理,这个自认为好的觉明,必须有很多未觉的事物已经产生,他会在你无法左右的时候,又改变这地方的走向。世界就这样变来变去,毫无新意。都在操心劳心的做着需要后人不断擦去的痕迹。如同黑板上的板书一样,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从幼儿园到大学,看了无穷的黑板,也就看了无穷的人生。换到现实的世界中,又继续操劳一生,得无所得。交妄相互发生,相互作为对方存在的种子,不断的循环,世界就这样了。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前面是从世界的角度来说,就是四大循环对时空的不断改变。现在是从众生的角度再看。再说,富楼那,明这样的妄念并不是其他的什么,本质上就是觉明造成的错误。因为圆满的觉本就是明了整个世界的,却要在其中生起明心,从而隔空为昧。所以觉明的问题很大。当这样觉明的虚妄成立之后,就认可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坚定的认为正确,在这种因缘情况下,他必然听不可能超出自己的听力范畴,见不可能超出自己能见的色谱,其他的色,香,味,触都是一样。能听的之外,还有无量的音,如超声波。能见的之外,还有无量色,如红外线,紫外线。我们都不管了,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但是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也能识别其中的部分,仿生学就诞生了。在六妄成立坚固之后,就将本来一个的自己,也就是唯一的心,分割成了见,闻,觉,知等六种方法。而我们进行分类的方法,基本上就是认知的差异性有多大。在认知上越是相同的人,越容易理解,从而形成同类的感觉。而认知越远的,我们就越认为不是同类,从而形成异类的感觉。比如山,石,水,火等等,我们简单不敢想想他们会有认知,这造成了什么情况呢?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认知相同的,这种同业相互缠绕,扎堆在一起,我们就以为是客观,象一窝蚂蚁,一群蜜蜂,人们等等。这都是同业缠绕,其实里面并不相同。还有不同的认知,也就还有不同的类别,因此还会战争。就象我们不能理解蚂蚁的战争一样,其他生命也无法理解人类的战争。认知是可以完全不相通达的,不断的找认同感,就在这种分分合合中,变化不已。见到明而产生各种色的幻觉,这样明与色形成了见,也形成了想。不同的见解是世界或者众生争斗的本源。相同的见解,相同的认知水平,是世界或者众生喜爱的根本。所以傻子会扎堆,骗子会扎堆。搞传销的人总会遇上传销的人。学者惜学者,政客怜政客。
因为有了喜爱,这样想持久的爱下去,而作为了众生的种子,最后在想阴中化为胎孕,因此出现交配,吸引相同认知的同类。有了这些条件,所以才有各种繁殖,卵,胎,湿,化随着不断的造作。
卵一定是有思想的,比如虫卵。胎一定是有情感的,他希望自己保护一下自己的宝宝,因此才怀胎数月。湿则一定是想长久不分的,是合的感觉,象榕树,芭蕉之类,而化生则是离开的象征,象植物的一些种子。
这样在情想合离的综合作用下,众生也就千差万别了。所以各种不同的传授生存之道,都是这类别的共业而已,而相互一起沉浮。有了这些因缘,众生才相续不断。每一众生中复有十二类众生。永不断灭,无有穷尽。
今天我们楞严经就要讲到业果相续了, 科学有一个根本的要点,那就是任何试验都需要可重复性。科学是要求可重复性的,不可重复的,则一般不是科学。这样对试验进行了要求。但是,每个人的人生,本就是不可重复的. 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再也无法回过去了. 这说明了人生的虚幻性, 他是很不科学的. 就如一个我们的梦境, 他只是单向发生,永远不能再回过去重演. 那这些幻觉的世界和自我,是以什么为根本的呢?这就是今天的内容, 都来自于贪. 而贪又可以一分为三,即杀,盗,淫。杀贪,淫贪,盗贪, 我们看看楞严经中对杀,盗,淫的解释.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此,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淫是同种或者势力相等之间的关系; 杀是自己的势力大于对方,以强杀弱; 而盗则是自己的势力小于对方,以弱盗强; 是从物种,生存,形势三方面解释杀盗淫的含义。
富楼那,想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情绪的根本,爱。一切的恨,愁,忧,苦等诸般情绪,都来自于爱这个根本,为了保证爱的永远,因此世间父母,子孙相生而不断续,这些其实是在自己的思维中产生的欲爱,这就是欲贪,也就是淫了。
贪爱在一起再度演化,贪不能停止下来,这样就会对于弱小的事物卵,胎,湿,化之类的,递相吞食,这就是杀贪了。他是淫贪的进一步发展。
显然,为了繁衍,也是拼了,为了自己的强胜和永固,就不能只吃一种食物,需要将弱小的事物,吃了这个吃那个。
这就是现代心理学中讲的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比如吃第一个苹果感觉好吃, 第二个就一般了. 继续吃下去,就想吐了. 苹果还是一样的苹果,人也还是一样的人,但随着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下降. 赚钱也是一样. 这际效应递减无所不在. 吃菜的时候,一盘菜吃不饱饭. 但几盘菜,这个吃点,那个吃点,就能吃饱了. 这些都是贪爱过度发展的结果,都是杀心. 让那些弱小的,没有反抗余地弱势群体,任自己随意吞食, 不过是贪心不止罢了。那这些被吞食的弱小事物去哪儿了呢?我们看接下来的盗贪,就更有意思了。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以人吃羊这样一个事情为例. 羊是无法反抗的弱小事物,人是强势的事物. 以强而杀弱. 于是,人理所当然的杀了羊,吃了羊,这是杀心。但是,问题在于这吃了羊到了人体,就是人体的一部分了。他变成了人,看人的结构构造,会发现就是各种自己所食组装而成。羊成了人的一部分,当人变得弱小的时候,这些由其他事物来的以为是人的组成,就出问题了,他们开始盗伐这个强者的气。最终人又被自己内部的这些组织弄死,继续轮回。盗就是这样反目
比如公司的员工,公司养了员工,但只要公司在管理上稍微放松,员工就开始盗伐公司了。五胡乱华,朝代更替,莫不是如此。国之始兴始盛,以杀立之。国之始衰始败,以盗亡之。那个固执的欲望中的我,不过就是杀盗综合作用的结果。能杀的时候,自己还以为自己是强者,但随着吞并的越来越多,会发现自己肚子大了,脑袋昏了,血糖高了,血压升了。
但此时,人若不杀则无养,人若继杀,则更乱。于是各组织开始病变。盗心四起,人就疲于奔命。最后又回到四分五裂的原型之上。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这就得到一个结论,你吃了我,欠了我的生命,最终我还会还给你,因为你成了我的,我得养着你,宠着你,最后被你灭了。以这样的因缘,就算百千劫,也必然还在生死之中。你爱我的心,我爱你的色,这样的因缘,在百千劫中,也必然还在缠绕中无法解脱。
在现在的生活中,经常看索取性性格的人。什么叫索取性性格呢?就是认为别人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都是应该的。一不满足,反而成为别人的不是。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案子,就是说一个村支书经常帮助一个单身汉。后来,这单身汉越来越妒忌村支书的家庭,最终将他们一家四口全部杀害了。这些索取性性格的人太多太多,也属于盗心。总感觉别人欠他们的。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这样,杀,盗,淫三者作为业果的根本,在这三者的因缘下,业果就相续不断,生生世世了。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富楼那,这样三种颠倒相续,都是从觉明开始的。就感觉自己懂了,明白了,觉知了明了之性。因为这种认知的错误,而产生了各种外相,从虚妄的地方就产生了山河大地这些有为的外相,然后随着杀盗淫的变化,次第迁流,因为这样虚妄不停,所以就终而复始。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如果这妙觉,本身就是明了的如来心,没有增减生灭,那这样空寂,为什么突然就出现了山河大地这些有为的物相呢?再说如来啊,你现在证得了妙空的明觉,山河大地和有为的习气烦恼,还会再产生吗?
如来从世界万象和人体自身二方面解释之后,这一问题是对自我与自然的统一。殊途同归中。主要问题就是为什么突然就产生了山河大地,还有就是如果能产生,那得道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不是还会产生吗?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
佛告诉富楼那说,这就如同一个迷路的人,他在一个聚落里面迷路了,将南方当成了北方,你想想看,这人迷路的原因是因为本来就有了迷才迷路,还是因为本来明白的才迷路呢?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富楼那思考了一下,回答说道:这人迷路,应该与糊涂和明白没有关系吧,迷路本来就是一个误区,是没有原因的,不能说是这人先有了迷糊,才迷了路,同样明白的心也不能产生迷路的情况,自然迷路也不会是因为自己明白路才迷路的。
迷路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一个因缘聚会,无根无源的情况。并不能说他本来就是迷了或者明了,然后迷路的。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倐(shū同“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佛继续问道:那你再想想看,这迷路的人,在他迷路的时候,如果有明白人给他指路,让他明白了,你想想看,这人虽然曾经在这个地方迷过路,他还会在这儿迷路吗?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如果这人真的明白了这个地方,那么他就不会再在这儿迷路了,世尊。除非是他没有真的弄明白。富楼那,十方的如来也是这样一个道理,这迷本来是没有的,其性的本质是空寂,而根本上其实并没有迷,只是因缘集合产生了迷觉,当知道自己迷路的原因,这迷路的情况也就不会产生了,因此明觉之心,是不可能产生迷途的。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这又如同一个眼睛得角膜炎的病人,看见空中有花,这实际上是眼病造成的幻觉,当眼睛好了之后,这空中的花也就不存在了,但还有一些愚昧的人,想在这空中花消失的空地,去等到花再产生出来,你看这人是智慧还是没有智慧呢?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说道:空本来就没有花,因为妄病而见到生灭的幻相,见花而不见空,本来就是颠倒,假如还想等花再出来,我认为这是神经病啊,怎么能问这样的精神病人,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呢?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说道:和你说的道理一样,那你又为什么问诸佛如来的妙觉明空中,还会再出现山河大地呢?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有很多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又比如这金矿里面杂有纯金,现在将金提纯出来,他又怎么再杂到乱石中去呢?又比如这木烧成了灰,又怎么能再回到木的状态呢?这所有的佛如来菩提涅槃,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的病好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也就是迷途的人,弄明白了道路,就再也不迷路了。在这样情况下,富楼那又想起了自己的那个问题。就是水和火都是满世界的,那为什么他们不相互凌灭呢?不是说好的水克火么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佛佗说,富楼那,你又问我,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的,但是这水与火是不相容的,空与地也是不相容的,为什么他们都能无处不在,俱遍整个法界呢?他们不应该这样无所不在啊。
但是,富楼那,你要好好的想想,比如虚空,他并没有任何的有为之相,但却能够让所有的相在其中发挥出来,为什么呢?富楼那,这大虚空中,如果日照就会出现明,如果云遮盖了日月,又变得阴暗,风行则万物摇动,雨后又清明如新,气凝结的时候形成浊,尘土太多又需要雾霾,水澄清时,又能映照其他景色。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好了,你仔细想想看,这些完全不同的有为之相,是因为他们本就所有,还是他们是因为空才产生呢?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假如是因为这本有所生,富楼那,你想想看,这太阳照射的时候,应该是太阳明亮,为什么十方世界都是明亮的太阳光线呢?如果十方世界都是明亮的太阳,为什么空中还能见到太阳呢?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如果是空本来就明了,那空应该自己能明,那为什么在黑暗之中没有光明呢?
所以说你要知道,这明并不是太阳,也不是空,但同时也就是太阳,就是空。
明来自哪儿呢?他为什么无所不在呢?其实是空任由了明的发挥。明与空本就无所不在,随处发挥。即是即非,即非即是。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人的真妙觉明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以空为明的时候,空就出现了。地水火风,你个个发明的时候,他们就个个出现了
他们是不是无所不在呢?当然是,虽然无所不在,但却不存在相互凌灭,互不相容的情况。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本妙明觉发挥出来的幻性。
(课堂讨论)
二十:没有水灭火,只有空中显出水?师:嗯,想水的时候就会有水;有火的因缘时,就出现火;他们幻中而生,幻中而灭;
二十二:这是成对的?师:不成对
二十:那生克不是不存在了;师:在分段妄生的时候才相互制约.
二十二:之前讲过这四个,按这四个性来说怎么会存在生克呢? 师:生克存在,那是世界之中的事情。不是世界之外的事情,怎么会没有生克呢?水性向下,火性向上,这二个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不就要看谁的势大么?
二十二:有生克,应该说不会相互凌灭?师:那在一起,就会有杀伐,是可能被灭的,你用水可以浇灭火。你用水可以浇灭火。前面也讲过,大家点火的时候,所准备的一切的因缘中,火是不在其中的。
二十二:不是水大于火成海了,火大于水成陆地?
十二:都是幻想性。师:是的。幻性之间怎么有生克?师:幻性有一个时效性 。比如肥皂泡,需要时间才能灭。也比如做梦,需要时间才能醒。这样就存在源源不断的生,源源不断的灭。因此分段妄生分段妄灭,就出现了叠加效果。也就出现了生克。梦里面有房子,大地。师:那就需要有一个空间存在房子和大地。我们现在看到的与梦里看到的一样?师:是一样啊。梦里面的房子好像从来在现实中没有出现过。师:不同的是,你做梦是短时间的,而你在人间,却是无量劫的。这就比如细菌和地球,他们互不相识。但你认为他们谁真谁幻呢?细菌不过小时即生灭而已,地球却需要数十上百亿年才能生灭一次。梦里面的房子是何因缘出现?师:梦里是梦里的因缘,你需要看到景象,想到景象,忆到景象,还需要各种条件,才能产生。不是你现在坐着想梦见房子就能梦见房子的。他是随机随缘出现的。
二十:叠加效果 怎么会有生和克呢 不因该都名生或都名克。师:如果都名生,或者都名克,那就不是和合,也不是叠加。还是各各的因缘,但在分段妄生中,自有和合因缘,以出现新的变化。必然就存在生和克。
二十二:克可以理解为制约么?师:可以
二十二:那生可以理解为啥呢?师:生是扶助
师:相生就是二者越来越好,相克就是二者相互抵消减弱。灭别人同时是损失自己的。一损俱损谓之克,一荣俱荣谓之生
二十:比如木生火 那木不是没有了吗,怎么会二者都好呢?
二十二:火烧了之后地更肥啦,第二年长更好了
师:你那个生是延续发展,是变化之道。这就是体现了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事情还简单明了。这就比如爱,爱的本意是都好起来。但实际效果就呵呵了。
师:木生的过程,本来是木的成长过程,木有木的生长,由根,茎,叶,花,果自身的五行不断相生相助,而树木的整体得以繁荣昌盛。但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木由于受到外来的因缘,变化为火。这已经脱离了木这一事物本身的阴阳五行,而归于更大的天道中了。那对于造成这一事情的整体来看,其实还需要看烧火的目的,如果是人们需要烧火取暧,则用木生了火,火暧和了人,相当于生了土。而人为了持续发展,又会去种树。在更大的世界中去平衡新的五行关系。不能简单的认为木生火的过程是独立的存在的,任何一个一,本身就是五行俱全的。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相生相克。
同时又受到更大的圈子的制约,想想看,树木的生长过程,是不是五行相生的过程?然后根,茎,叶,花,果都得到成长?同时又因为相克,树木就走向灭亡。但他由生到死,是不会自己生火的,木头生火,已经不是木头能左右的了。是更大更多更复杂的因缘。
二十:那富楼那问的和释迦牟尼回答的好像不是同一个一呢
师:是同一个啊,富楼那问的就是无所不在的五行为什么不自相凌灭。但实际上无所不在的五行都是本性唯一的不同发挥,他们是同一的。因此才不相凌灭。他们并没有讨论世间法
二十:那他们讨论的不是没有是一的种种象。本来就不分的。无所谓有生有灭的。只是不同形态的变化。
师:是的。讨论的只是为什么水无所不在,遍满了虚空,火还能存在,而且也遍满虚空。他们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这对理解无时无空的如来境界,是有很大帮助的,时空也是本性发挥。
(课堂讨论结束)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如果五行都同时发明,则他们就同时出现,一个本我为什么能同时出现不同的五行呢?富楼那,这就比如水中有一个太阳的倒影。有二个人同时看到了这水中太阳的倒影,然后这二个离开,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奇怪的现象就产生了,这水中间的太阳竟然也跟着向东的人向东走,向西的人向西走。而且没有目的。显然不能问,这太阳是一个,为什么会随二个人东西行走呢?如果两个人见到的是两个太阳,那为什么又说是同一个太阳的倒影呢?显然,这太阳的倒影随人东西而走,本就是虚妄的。并不是真实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个世界也是一样啊。只是在我们思维中发生了。并不是真实的发生了一个改变的世界永恒在哪儿。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看到这样的境象,本就是虚妄无法证实的,这就如同眼睛生病,在空中看到的空花,希望他结出空果一样,这里面怎么会有相互凌灭的道理呢?观见的性本来是真实的,那唯一的真实就是妙觉的明了,妙觉明了的本我,他真实存在却并不是水火,又怎么能问这里水火容与不容的问题呢?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富楼那,你以色空这二种特性不能同时存在于如来藏,但实际上如来藏是真实的,随性而有色空周遍于整个法界。因此在如来藏中,风动,空清,日明,云暗,不过是众生迷糊了,从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觉,而随着这些幻生幻灭的景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产生世间的种种景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
我用数明不灭不生来告诉你如来藏的实相,要知道如来藏只有妙觉明了,能圆照一切法界。所以在这个道理中,如来的一就是无量的幻相,无量的幻相本就是如来的一。小中能现无穷大的宇宙。大中可见无量小的景色。究其根本,就是自己的本心,这个不动的如来,他就是道场,任由了一切幻相幻想的产生,变化啊。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因此,我们就能理解如来实相。这实相含有十方无尽的虚空,完全可以在一毛端里面,显现出宇宙一样宏大的事物,也可以从微不足道的尘土中,见证到整个宇宙的实相。灭掉这些凡尘,回归自己的本觉,就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如妙觉的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非毘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总的来说,这如来藏并不是世间所见的这一切,非此非彼。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罗、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上这些,都不是世间事物而出现在世间,依据这个道理,他们本来也就是如来藏实相。所有这一切,都是如来实相。我们怎么理解这样的即不是又是的如来实相呢?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以他们都是由如来实相所显现的世间幻想,也都是如来藏的妙真本性,因此离开这些是非,也就是看到了如来实相是这些是非了。
这世上的还有烦恼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以及世间的一切听说的,因缘集会的,都在用自己的攀缘心想了解如来的无上清净之心,想用世间的语言来描述这佛的境界,这是做不到的。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然他们能产生无穷美妙的音乐。但如果没有手指去弹,他们是不会发出声音的。富楼那,你和所有众生一样,也是这个道理。这宝觉的真我,就是自己圆满的如来实相,也就如同这个弹音乐的指头。随着各种情况,而显现种种奇妙。但你一听声音,已经先进入到了尘劳的幻觉中了。这就是不努力追求成佛的原因,以为想明白一点道理,就可以明了今生了。其实不然,成佛,悟了就悟了,没悟就没悟啊。
富楼那在明白了五行其实都是本我唯一,都能圆满十方而不存在不相容的情况之后,又指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曾经这样圆满,又为什么生病了呢?这问题的出现,也标志着理论上已经走向上了最后的问题,然后就要开始一步一步的引导到实修了。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富楼那说道: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这是一样圆融没有区别的,而我当初遇到无始的妄想,从而一直在轮回,现在听到你的话,我还有疑惑的地方,如果所有的妄贪都是一圆灭的,只有唯一的妙常菩提,那我就不明白了:这世上如此多的众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虚妄之病,从而让自己的妙明失去,而自我轮回不息,痛苦不已呢?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佛佗没有直接回答富楼那,而是举了一个例子反问富楼那。
你虽然除去了大部分的疑虑,但还有一些疑惑没有完全明白,我用世间的一个例子问你。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在城里有一个叫演若达多的人,有一天早上用镜子去照自己的脸,他平时喜欢打扮,但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头上没有脸了,以为这镜子中有了妖怪,所以扔了镜子,就狂奔而走,精神错乱了。你想想看这样一个精神病人,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精神错乱呢?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富楼那想了想,说到,这还真不好说,如果按这个例子,这个演若达多,就是心里突然发狂了,这那里还有其他原因呢?不能说是自己真的没有了脸,也不能说是镜子的原因,当然不能说是这人本来就是狂病,突然发生而已。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佛就继续说了:妙觉明圆的如来,本就是圆融明妙的菩提,即然称他为狂妄,这哪里还有其他的原因呢?你去看看群里面,世界上那些狂妄自大自是的人,哪里有原因造成他们这种情况呢?这都是自己的虚妄幻想,然后不断的变化,成为后面的原因,这就如同迷路了就乱窜一样,积迷太多,以至于经过无量的劫,虽然遇到明白人一再给他们讲解他们错在哪儿,他们还是不会改正。这样迷的根本,本就是迷自身的原因。
因此,我们要知道,迷再没有原因了。不是有什么原因造成了迷。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虚妄就没有依靠了。如果虚妄不生,还那里去改正什么呢?真正明白的人,就象醒的时候说梦里面的事情一样,心里纵然精明无碍,也不可能将梦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这世间的梦幻,如来本心就算是全知,也一样无法干涉梦中的景物。更何况这些虚妄本就没有原因,本就没有存在过,这和城里的那个演若达多是完全一样的,那里还有一个因缘造成他害怕自己没有了头脸呢?
如果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头并不是外人给安上去的,就算他还有精神病没有完全恢复,他也没有失去什么。自己的头还在身上。富楼那,虚妄之性就是这样,他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但醒了就不会再发生了。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你只要不随起分别心,不随着这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情况相续流转,因为三缘断灭,自然欲贪,杀贪,盗贪三因就不会产生,三且没有,万物也就没有了。那你心中的那个演若达多的精神病,也就自己停下来了,他停下来的时候,就是菩提清净之心,胜妙清净的明了之心,本就周遍整个法界,不是从别的地方得来的。自然也不会需要你去辛苦的一步一步的修行修证,那些修行什么的,都是修的攀缘心,纵然得到九次第定,也不过煮沙而已,终究还会轮转。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这就如同有一个人在自己的衣服里面放有一个如意的宝珠,但是他并不认识这宝珠的价值,只是当普通的石头好玩而已,以至于一至在他乡贫困度日,讨饭流浪。虽然他如此贫穷,但这个珠子没有掉。有一天,遇到了海伦,海伦是珠宝商人,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无价之宝,于是这人就变得非常富有了。他才明白这个价值连城的珠宝,并不是别人给的,财富,名利,都是来自于自己的自身,只是自身的认知太差,有眼不识泰山而已。
这样说了以后,由于佛佗否定了修行的价值。认为人明就是修,修就是明,知行必然是合一的,不存在需要专修才能明,或者专明还去修的问题。就给后来的问题,人应该怎么样才能突然明白,或者慢慢明白,得证如来而埋下了伏笔
人的狂妄本无所因,只要停歇,即见菩提。而且否定了以攀缘心的修行,这对阿难来说,就有了问题。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这时候,阿难在大众里面向佛施礼,站起来对佛说道:世尊啊,现在你说杀,盗,淫这三缘断灭的原因,因为三因不生,心中的狂性就会停下来,这停下来了就能得现菩提 ,这清净的菩提心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这里面的因缘是何等的明白,修行之路是何等易见,只要戒杀,盗,淫即可修行,为什么你现在突然抛弃因缘的说法,要知道我就是从因缘心来开悟的。世尊,这个理解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年少的道听途说的人的理解,就算是您的大弟子,目建连,舍利弗,须菩提等等,从老梵志那儿听到佛的因缘,而发心开悟,从而达到无漏的境界。你现在说菩提不是因缘来的,那城里面拘舍利等人说的,一切本有的自然就成了最高的真相,又还何必要另讲佛法呢??希望你再开示我这想不通的地方。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
佛佗告诉阿难说:这和城中演若达多的精神病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精神病的病治好了,那他本来的正常的精神状态自然就表现出来,要说这因缘和自然,说到底,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阿难,你想想看,这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呢,还是有一个本来然后发展而来?还是根本没有变化也没有根本呢?那是什么样的条件使他认为自己没有了头而成为神经病呢?
如果他是自然本有的头,是有条件而发狂的,那么按照道理来说,就应该同样可以因为自然条件的消失,这精神病也就痊愈了?因此这里面有二个道理在其中,需要你好好的理解,弄明白这二个根本道理。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第一个是他的本头,也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来面目,并没有失去,只是一个无因的狂妄出现,对于本来面目的头来说,是完全没有变化的,因此不必要借助因缘之类的才能修练到这个本头上来。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第二个道理就是你要理解,这个本来的狂是有自然的,他本就是精神出现了病变,在这个病变没有发生的时候,这个精神病是没有潜伏在其中的,发则发生,不发则无。随后自有随后的因缘。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如果不狂的状态是自然存在的,那这种不狂的状态一直存在,没有消失,人又为什么会得精神病呢?显然,这不狂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狂,然后才产生不狂这样的概念,不能说先有了不狂,然后才产生狂,在如来本藏中,本就没有狂与不狂的概念,就是清净本然而已。狂与不狂颠倒不已,哪里能找到本来面目呢?只有狂性好了,精神病痊愈了,自我正常的精神自然恢复,那里还用得着在精神病中去找哪些正常,哪些不正常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所以说,你要是明白了这样二个根本道理,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了自己的头还在,自然就知道什么精神病的狂走,因缘,自然,都是人间的知识,是人间的戏论,里面并没有藏有如来。所以我才说,只要杀盗淫不产生了,三缘断灭,必然菩提心就恢复了,何劳修证出一个菩提?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如果菩提心出现了,自然那个攀缘的生灭心就不存在了,这只是没有了那种攀缘而生的妄心,即妄生之心灭了,这样灭掉了一切的生,虽然没有去修证菩提,自然菩提之道就成功了。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如果用人间的自然来解释的话,这样就明白了那个自然本有的实相出现,自然虚妄生灭的心就不存在了,这也可以说是生消失了,但实际上,只有没有生没有灭的那个本我,才可以称名为这儿说的这个自然。实际上,这个自然非自然,非非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又如同世间将所有的相杂和在一起,当作一个整体看待,称为和合性,比如人就是一个和合性的身体,但实际上,只有不和合的状态,才是他们本然所有的状态。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现在你是不是想明白了?本然并不是本然,和合并不是和合,这本然与和合都没有的时候,本然与和合都不存在的时候,这才是要说的那个本我。只有这句话,才不是人间的戏论的第二义说法。
昨天讲到菩提心生,生灭心灭。即菩提心出现的时候,生灭心也就没有了。而不是修证生灭心产生的,现在很多的藏密,禅宗等等佛教,都会告诉弟子们,发菩提心是最为第一的。但认为菩提心是自己发心修证菩提,这是有问题的。那个发心修证菩提的心,其实还是生灭心。菩提心不可发,不可不发,不可灭,不可不灭,本自湛然。因此很难把控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佛佗继续说道:这菩提,涅槃还在很远的地方呢,不要以为现在听了就认为懂了,当然也不是你历无量劫还辛苦修证的那个攀缘心。要知道,就算你现在能记忆得了,理解得了我所说的一切的经典,在这里面那些辩论,议论,清净的道理无有穷尽,如同恒河沙一样多,但这只不过是徒增人间戏论罢了。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这给了认为开悟的人,当头棒喝,不要用攀缘心去理解菩提,理解的菩提不是菩提,只是攀缘的似是而非。
清净就是清净,完全不用清净的名号,清净的理解才得以清净,他本自湛然常存,只因为不一切不清静的没有了,清静就显现了。不存在有一种理解得了的清净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阿难啊,你虽然说起因缘,自然来,你已经没完明了,没有疑惑,这世间的人一听你说法,哇,不得了嗳,这好象是世界最博学多闻的人嘞。
但是你这些知识就是你累劫以来,不断的听别人摆事实,讲道理,从而理解得来的你认为正确需要奉行的习气而已,自然而然,将他们当成了真理。但是,你要想想,为什么你在突然遇到会撒娇,会打扮,善解人意的摩登女郎时,就心中燥热,把持不住了。还得我用一些咒语,才能让你灭掉这个欲火,从而达到阿那含的境界,别人一看,阿难,你真了不起嗳,这样精进用功,连这样的美女在你身上引诱,你都抗住了,心里没有产生想某某某的冲动。为什么需要外因让你欲爱之河干枯,才能解脱出来呢?
这说明了一道理,你听到的无量道理,其实都只是道理,而不是菩提,你明白的一切道理,其实都只是道理,而不是菩提,菩提本明,何须明了?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所以说,阿难,你虽然用了无量的时间,来理解,记忆,修造如来的秘密法门,其实,不如一天去修自己的清净心,修没有烦恼的自己,从而远离世间的爱恨这二大苦。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
你看那个摩登女郎,曾经是非常爱怜多情的女子,由于神咒消灭了他的爱欲,现在在佛法中叫性比丘尼,与我过去的妻子耶输陀罗,一起明白了这现世中过去的根本原因。
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什么道理呢,就是明白这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是贪执多情造成的,只要一心的去修证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要么自己就走出了因缘的缠绕,要么就是遇佛授记。千万不要给自己找个籍口,说什么要慢慢的修证,还希望在这世上多看看,多听听,还说什么先做人,再做佛之类的话。清净自清净,那是不净成,不净自不净,那能成清净。
再讲就要讲修证菩提的入门知识了。到此为止,还没有找到入门,只是理上完全讲完了。
已经讲了很多的道理,尤其是佛佗否定了世间人常用的修攀心的方法之后。阿难就认识到了自己不能得道的原因。因此就有了新的问题,我们看看阿难又怎么指出入门问题的。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阿难及所有在坐的大众,听到佛的告诫之后,终于没有疑惑,心里理解了实相是个啥,感觉到人生有了追求,所以非常激动 ,对佛说道:佛佗啊,你比较善于引导我们这些人的心,能用各种因缘方便的比喻,让沉沦在其中的人,得以离开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我现在听了你这样的说法,总算明白了妙觉明心本就是遍十方界的,因此含育了如来十方国土那些清净宝严妙觉的胜境,加上你也责备我们说多听多修攀缘心是不会成佛的煮沙行为,我现在也不干了,再也不修习这些所谓的佛法了。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我现在的状态呢,就象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忽然得到别人给自己很大的宫殿,特别的壮美。但是,我只是看到了,只是听说了,并没有找到门,你也没有给我钥匙啊。希望你把这钥匙和门的位置告诉我们这些在会的人,好让我们扔了那些没用的修行方法,和你一样得到无余涅槃的正确的路,让那些还需要学习的人,什么这总持,那总持的,好一起被佛法所感染。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说完这话,五体投地,与在会的人一起,等待佛佗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这时候佛佗就对会中还没有证得菩提的这些人,希望他们发起菩提心,走上乘之路,因此,就告诉阿难和在坐的所有人:你们现在决定发起菩提心,这很好,要达到佛如来的妙定之中,没有烦恼,没有疲倦,入门的钥匙就在于:你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发显菩提的这个初心,其实是有二个决定后果的。
只有明白了这发心的二个决定是什么,才算是找到了门。那么什么是初发心的二个决定意呢?
今天楞严经就算正式入门了,也就是佛法启蒙的地方。在此之前,不过人间戏论,用来评论,辩论,与人争个明白而已。具体怎么修,怎么做,其实并没有找到入门的地方,因此,阿难才有昨天的一问。希望能找到入住佛法的大门。而佛佗的回答就是。如果想入佛法的门,第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要二个决定义,什么是二个决定义呢,又是决定的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来看看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我们最开始的发心,决定了最后的成果,也就是要在因与果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想当然的,自认为的联系。也可以这么说,是最初动心的那一刻,让我们一步一步的走到了现在。很多人因初心而精进努力。因达到初心,而不知所措。比如唐玄宗,算是个厉害的角儿了。最开始历经图治,政治清明,形成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但是,当他这些愿望都实现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最关键的是,这人寿命还长。因此后几十年,只能将朝政交给李林甫。荒淫无志,造成安史之乱。从此唐代走向衰弱,一去不返。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再比如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位奇才,叫李存勗。他的父亲临终前,交给他三支箭。
留下遗憾:“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阿保机与我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
当时他的父亲李克用,认为这孩子有点傻不拉叽的。能不能当稳皇帝都说不定。还别说完成这些任务了。所以这三件他自己都没有完成的,天大的难事,或者说在五代十国时期,以李克用的兵力,根本无法完成的事,交待给他。。结果哪想到这孩子是个千年难遇的天才。没过几年,这些世人认为完不成的事,他竟然都完成了。可见,这最开始发心的时候,非常重要,要清晰的知道你想干吗,设计好每一个步骤,要确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自己这一点想通了,才能开始付诸行动
所以说,这种初心决定结果的情况,共有二种,称为二决定义。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那第一义,就是你们如果不想再烦恼,想从学而无涯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找到这世界真正的根本,与那些开悟的人保持同样的知见,就应该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发心,与自己最后要证的结果,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阿难,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是用生灭心作为根本去修习,但结果却想达到的是无上觉悟的菩提,这就比如玻璃上面有厚厚的灰尘,你小心的收集着灰尘,想要的结果却是让这些灰尘透明,不再挡住自己的窗户一样。这是不会成功的。
与其让灰尘变得透明和玻璃一样,不如擦去灰尘,显现玻璃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如果你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用这个道理去看组成这个世界的器世界,那一切变化无常,可为之法,就都不存在了,因为他们不能达到无上的清净,没有烦恼的菩提心。
这里讲到器世界,器世界就是认为,这世界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他物的用具而已,相互为器,起为世界。器世界的根本特点就是每个物,都有升降出入四种象。以应对春夏秋冬。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在器世界里,一切都只有利用,被利用,相互利用的关系。利是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联结点。如果一个人有利用价值,这人的名声,地位就会越来越高。相反,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弃废。但是,同样有其他的事物来利用,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将色世界与想世界,即这个即有生,又有命,有形有色有想的世界,合并称为器世界。现代科学就是以器世界为根本,不相信一切主观的,都不过是一些器官而已。不过是利用而已,显然,觉悟的佛知佛见,并不是器。因此,用器世界的一切知识去修证佛的知见,那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最终不过是入魔而已。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阿难,你看这世间的一切可行可作之法,有哪个是不坏的呢?但你却没有听到过烂坏的虚空,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空才是无为的,才是不可作的,因为他是无为不可作的,因此才从始至终,没有坏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那再看人身,其中坚固的不过是一些组织分子罢了,润湿的不过是水罢了,暧触的不过是火罢了,能动的不过是风罢了。这身体不过就是这些东西自相缠绕,从而将你无上的菩提,那个圆满妙觉的明心,分割成了视听觉察各个部分,从而一开始到最后,都是这些五阴重叠不休罢了。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什么叫浊呢?这就比如清水,清水的清洁是本然的,但是里面有很多的尘土灰砂之类,溶解在其中,这就叫做浊。
但实际上,水还是水,灰还是灰,这二个性是根本不相同的,你要的清水,就要去掉浊。要的实相,就要去掉幻
这世上有人,将尘土扔在清水里面,结果土失去了留碍的特性,水也失去了清洁的特性,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新生的容貌,就取名为浊了。你的浊共有五重啊,因此称世界为五浊恶世。和这个道理一样
里面没有一样是真的,也都失去了本性。想想自己处在这个世上,那里还有自己的本性呢?这世界,名利,亲朋好友,以及一切的经历,一点一点的改变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失去了童贞,失去快乐,失去自然,失去了曾经的纯洁。这又哪里是我们小时候想要的生活的呢?又哪里是我们自然本有的心呢?都是随境沉浮,被这世代污染,从而出现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日子罢了。那都发生了什么呢?
是哪些改变了我们的初心呢?是哪些又让我们变成了现在这个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样子呢?这共有五浊
第一决定义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阿难,你看这虚空遍满十方世界,里面其实没有空,也没有见,这都是本然的实相,但却与中分割出空和见来,结果空失去了空,见失去了见,有空则没有了实相,有见则没有了正觉,这空和见相织在一起,形成第一妄,也就是第一重浊,我们最开始的迷失的地方。这就叫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在空见这样无色的浊世中,你又利用无所不在的四种特性,留碍,运动,润下,暧上,让他们交织在一起,开始由精神的劫浊世界变化为这个物质世界,结果呢,精不象精,神不象神,即失去了精神的快乐,又没有得到物质的满足。形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人生,这就是第二重了,称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因为人心中对过去的种种记忆,对各种经验的总结,在这里面就出现了各种对错是非的观点,于是,产生色,身,香,味,触,法,离开这些尘,其实并不存在,离开觉知,其实也没有这些性,这样尘与觉相织妄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这就是第三重了,名叫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又因为无时无刻变化不停,在知见中就想留在这世间,产生留在世间的一种幻觉,但是业力就使人必须迁移到其他的国土,化成其他的形象,自己要生,业力要灭,这样相织妄成,就形成了第四重,这就叫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你们见闻视听,本来是圆融没有区别的,但是各种尘相将他们隔开,这样就让本来完全相同的境界,出现了各种异常的变化,这样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知见,在特性上,人的耳目口鼻身意是相互通达的,但在使有的时候,却完全相背不知,相织在一起,妄见想成,这就是第五重了,称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阿难,你现在想达到的境界是让自己的见闻觉知契入如来的常乐净我的实相中去,就应该先择去那些死生的根本,依不生灭的圆满湛然的性才有成就。
以通达的性,则旋转不休的虚妄自然不生,于是还归本觉,得到本来明觉的不生不灭,用这个心用为初心,才能圆成最后的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比如浊水,放在静器中间,你要的是清水,显然只需要静止不动,这些沙土就自沉了,清水就会显现,这样就初伏了那些客尘的烦恼,是不是很简单呢?然后去掉泥,只要上面的纯水,这就断灭了根本的无明,是不是很容易呢?等到明相精纯的时候一切变现,不再有客尘浊相,也就不再有烦恼,这就是清净心的菩提果,是不是特别牛呢?这就相合了涅槃清净的妙法。
昨天的内容里面,主要是讲一个观点,真的永远是真的,假的永远是假的。要寻找真相,就不能在开始的时间去修假的。但是,真与假是混在一起的,混在一起的时候,真的不再是真,假的不再是假,真和假形成了一种新的状态,浊。以此来看,世界就有了五浊。我们要的是真,而不是幻。五浊也有层次,最根本的第一浊,就是劫浊。他是空与见相混形成的明相。
总以为能见到万物就是见了,但其实忽略了空也是可见的,空与见本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但却与中显发见性,这外见性就是觉明。真实的情况是,空性无所不在,比如清水,见性留碍,隔空为色,比如尘质,尘质杂于清水之中,就形成了混浊的相。这里的见性,虽是如来藏妙真之性,但已经病了。其所见之性,自然就是虚幻不真的。见虽真,但所见不真,见不病,但见性有病。接下来,人又将本来唯一的见性,也就是一个自己,分割为六,形成见闻觉知。从而于尘质中,忽现地,水,火,风以任其觉知。若是见性合一,则地水火风自然合一成空而不生。这样就形成了见浊。见浊与劫浊的区别在于。劫浊是空见混杂形成的混浊景象。而见浊则是物我混杂形成的混浊景象。里面出现了物我这样根本却无的情况。
你看万物,莫不是自己的见,也莫不是所见的物。见物不分。接下来,人就根据自己所见的空花,开始不断的回忆执著。这样就形成六根六尘的混合。外见六尘,出现色身香味触法。内有六根,出现耳目口鼻身意。所谓的耳目口鼻身意,不过感知。这就是根尘相混了。都是往昔经验,轮回亿念的结果。劫浊的时候,是见病的时候,尚无有我。如果一开始修习四禅八定,或者修炼肉身意志这些虚幻景象,最终能达到的最高地方,就是到劫浊。在这里面,虽然无我,神通已在,六根合一,无所不能,但同样有劫。免不了退回轮落之忧。从空见相混的浊,到物我相混的浊,再到根尘相混的浊。根尘相混的浊就是烦恼浊了。我们常说的烦恼,其实都是往昔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如此,但实际上又不是如此,心不得回到往昔,总是充满了后悔,悔不当初,但空华空果,幻起幻灭,怎么可能与空中,复见当初之空花呢?比如做梦,昨天的梦好,今天的梦差,想回到昨天的梦中,已经是痴人说梦。因此,不能正视当下,烦恼自然涌出。尤其是临终之时,回顾一生,或者生病大痛苦的时候,或者投资大失败的时候,总想穿越回去,重新再来。
这都是根尘的烦恼,如果还懂得这样反思,可能还会有进步。毕竟这还只是第三重根尘相混的浊。接下来,第四重浊,就是芸芸众生最常见的了。那就是自己所想与业力缠绕的众生浊。自己想让自己的想法实现,想长命百岁,想永生。但业力却牵扯不断,让自己想法破灭,让自己不得永生。这样众生迷失其中,向天再借五百年。但终归竹蓝打水一场空。这类众生,至死不悟,唯大众是仰,随大众奔跑,但从来不知目的在哪儿。想业相混,就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业力的世界,总想别人依着自己,但别人又不依着自己。总是充满了怨天尤人,唯独自己是没有错的。自是自大,感觉自己才高八斗,无所不能,但现实中却是一败再败。
总认为是时运不济。却不知所有众生,最常见的就是这类。比如所有畜牲,都不知道自己有错,也从不想死亡之事。随业轮转,过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不得解脱。知牛之苦,但牛不知苦。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一浊,也就是命浊。什么是命浊呢?就是见闻本是相同的,但是受到自己的经验,想象的虚幻,所有凡尘的影响,而出现分门别类。从中认为哪些是自己的同类,哪些是与自己不同的。出现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象。正如易经所说。方以类取,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大家都形成自己的若干圈子。每个人去交的朋友,舍弃的朋友各不相同。由于圈子的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命运。这就是命浊。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自己的知见障碍。各自文化的差异,经验的差异,地方的差异等等形成。这就是同异相混。非得把同类弄成几派,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做这件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这些门第派别之见。也是天下吉凶的根源所在。如果你现在过得很好,恭喜你,你在过去站队正确了。如果你现在过得不好,不要忧伤,只不过你过去站队错了而已。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断的突破自我,走向更高更广的圈子和天地,这就是成长。也是改命。五浊恶世,就是这五浊。空见相混的劫浊,物我相混的见浊,根尘相混的烦恼浊,想业想混的众生浊,同异相混的命浊。尤其是最后的同异相混,你会发现自己永远无法提纯,就算是最志同道合的人,也有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分分合合中,历史变化,人事迁移。分合同异的世界,又何其虚幻。这些都是虚幻不真的,我们需要回到根本,显然不能修练这些东西。唯有没有生灭的空,才最接近于实相。修那个不动的,不生的,不灭的自己。才能证得菩提,这就是因地发心。
如果还在这五浊中修练,那样是不会成佛的。说到底,五浊的世界,就一个字。作。
不作了,也就是静了。
第二决定义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什么是第二义呢?你们如果发心要修菩提心,想在菩萨的修行路上快速前进,而且抛弃掉那些错误的有为的修习方法。就应该详细的思考烦恼的根本,从无始以来,这些业力缠绕形成的生命,究竟是哪个在作,哪个在受?离开这些作受的自己,不作不受的自然就是实相本我。所以说,阿难,你修菩提,如果不审观这些烦恼的根本出发处,就不可能知道虚妄根尘是哪里颠倒了,如果连哪里出错,哪里颠倒都没有弄明白,就怎么降伏虚妄,达到如来的境界呢?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阿难,你看这世间解那些结的人,如果没有找到结的地方,他怎么去解开这些结呢?但是,你听说过虚空被别人撕破吗?为什么呢?空是没有形相的,他怎么会打结呢?因此无结可解。
即然认清了本质是浊,因此相对应的方法就是清明。再思考浊的根源,是因为妄动。也就是因狂而浊。于是相应的治疗手段就是静,也就是歇。歇即菩提。这个歇字可以说是修行的关键字。让一切有为停下来,让头脑里的思绪停止,一切安静。明了,这就是菩提。但如果做到歇呢?就要知道二个决定义,首先是因与果的关系性。要在因地发心的时候,就要审察将来的结果是不是自己要求的东西。比如想成为没有烦恼的,一切明了的智者,那么在因地的一切行为发心,都需要审视一下。比如先去赚钱,这与所求的果是不是相同?很多人认为,通过间接修行的办法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果。也就是先修妄心,攀缘心。比如先有一定的财富,先有家庭等等。然后好安心的修行,或者先有好的身体等。其实这与修行并不相干,也成不了菩提。这都是攀缘心所缘的外境,外境是无有穷尽的,因此这追求也没有穷尽。
要成为菩提,就要让这一切都停下来。因为他并不能达成我们的需要的结果。作为世俗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菩提心和攀缘心的关系呢?当你在为的时候,知其攀缘,你就努力随缘去为。而当你坐下来,安静的休息的时候,此时并不需要胡思乱想,就当捐弃一切不能结果的空花。
也就是歇,人总在是一会儿动,一会儿歇。
不然人就不需要睡觉了,但人难做的就是睡觉休息的时候想着工作这些攀缘的外境。而在工作学习的时候,却想逃离这个五浊的世界。因果混乱,结果,外境不竟没有成功,修证也是遥遥无期。所以审其因与所求的结果,在因地就去审详,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决定义。当你有一个想法产生的时候,就要思考一下,这个的结果是我想要的吗?如果不是,就要进入第二决定义。也就是决定捐弃这样的想法。因为他无法达成我们需要的结果,捐弃一切有为相,自然成就菩提。累了太久,能停下来休息一下吗?能歇一下吗?这才是证悟菩提的始点,我们今天就要继续读实修之路。在认识到歇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有耳目口鼻身意。应该先歇哪个地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到十二地支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在自己当下的时候,我们都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隔开菩提,成为贼媒,而流转不休,使之成为了轮回的根本原因,而使菩提无法显现出来。由于这个原因,无始众生的世界,产生了缠绕束缚,所以在器世间中无法超越。
我们有必要对器世界再强调一下,器世界包括了我们一切有形的世界。甚至思维中的有形,象梦都是器世界的反应。也包括了色界,欲界和无色界这三有的世界。与器世界对应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经如佛世界,天国等等。他们并不是有形的,这个自由无缚的世界才是一切修行的终极目标。因此都会强调摆脱身体,欲望的束缚。离此器世界。如果再进一步的讲,其实只有器世界才有世界。如果是自由的世界,将是无界的,有界则不自由,也是无世的,有世则不自由。因此自由的世界,是称名为世界,实则非世界,非非世界。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阿难,那什么叫做众生的器世界呢?这世啊,就是指的时间迁移,而界就是指的方位。你现在可以知道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这就界,共有十方,称为天干。而对于迁移变化的世,则只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
上与下形成主运客运的空间变化,而统领着八方。过去,现在,未来,就是生,旺,墓三者的迁移不息。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一切众生就是将世和界织妄在一起,自己的身心在其中的迁变不休,世界相互交涉,碰撞,而形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但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界虽然有十方,看起来方位非常明显,不会有任何的错误,就算肉眼不行,还可以通过罗盘,指南针甚至GPS定位来弄清楚。但实际上,这上和下,还有中,是不固定的。上中下都不能弄明白,那八方又是如何清楚的呢?这上中下,就是三才,也就是天地人。显然,从术数上来说,如果三才不固定,那四方三世,天干地支都是没有意义的。三才是这些术数的根本。而三才本身又因研究对象不同而各不相同。这就看自己妄念执著在哪个地方了,要说起来,这些变化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悟道来说,但总归是我们悟道开始的地方。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当四方明白之后,也就是四象明白之后,与生,旺,墓三世相互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十二。
这就是十二地支。也就是天干,说的是地理方位,但其中的上和下并不固定,除去上和下就是八卦了。加上上和下就成了天干,而十二地支呢,则是四象各有生旺墓三相,也就是四象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就形成十二时间。时间形成六气,空间形成五运。于是众生轮回其中,不得解脱
要知道三世又会流变,再经过十界的流转,这样下来,就不是十二,而是一千二百了。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阿难,在这六根之中,我们看六根各有多少功德。比如眼睛看东西,前面明白,后面就看不到,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二边就算是看到三分之二吧,如果周边四象加三世共有一千二百功德,那显然眼睛的功德是不全的,三分有功德,一分是没有功德,也就是后面看不到,因此算起来,只有八百功德。
功德,重在做功,你劳动所得,谓之功德。不劳而能获,谓之福德。功德可以无量,福德可以用尽。我们对这些名词稍作解释,以方便大家理解佛经。毕竟现在很多人解释不清楚功德和福德是什么。混为一谈,妄议因果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再看耳朵,那十方都能听到啊,因此要算一千二百功德,在世间法中,是比较圆满的。
即是圆满的,就需要兼听则明,而不要只听一面之词。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再看这鼻子的嗅觉,能出能入,但是中间呢?没有一个固定的中间。因此算起来,也只能是八百功德,毕竟出入缺少了中间。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呢,那是能品尝世间和出世间的智,说话也是有分寸,自由发挥的,其所说的理没有穷尽的时候,因此,舌根是圆满的,和耳朵一样,也可以算是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再看身体的触觉,他总是要相合碰在一起,才能感知。没有碰在一起的时候,人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所在。因此算起来,分开是一个,相合是二个相合,就算合的多,离的少,也只能说他只有八百功德。不是圆满的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再看意,也就是思想,那简单逆天了,天马行空,无所不能,圣凡一体,因此意根圆满,应该是一千二百功德
总的来看,这耳,意,舌是圆满的功德。而眼,鼻,身则不是圆满的功德。这样我们尽可能的去修那个圆满的功德,毕竟是自己努力证悟菩提,还是找个比较好点的工具。但实际上,在证道路上是没有区别的,但这个没有区别,是相对于菩萨之类的智圣而言。对于刚开始接触证悟的人来说,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如果能让耳,意,舌歇下来。当然,只需要其中的一个歇下来,就达到了神通的境界。当六个都歇的时候,就不存在一和六了。也就达到了圆通的境界
在楞严经的前三卷中,讲了若干的理,但都是讲给人听的,并不涉及到成佛的法门。而第四卷中,开始涉及具体的方法。对于方法,首先第一就是审详自己的心因,如果能清楚的认识到,哦,这并不是我需要的,这只是我随缘而起的分别心,那就第一决定义明了了。若是没有这圣母院,没有圣母院的火,没有新闻报道,没有别人评论,没有这些外境,自己怎么会说出一番看起来非常正确的道理呢?但这些正确的道理的根,本就是虚妄的,于这个正确道理中的辩论,又怎么能去让自己得到最终想要的开悟智慧呢?如果所有的想法都用这第一决定义去审详,必然会发现自己不需要的太多太多。是自己想多了。就会进入第二决定义,我将自己不要的想法扔了吧,不再去想了。这就是捐弃自己的小乘想法了。守护自己的初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就算是初心不是成佛,而是其他的世俗目标。这样弃掉不必要的分心,也有助于自己的专注力。更让自己成功。这样二决定义,其实已经引导大家开始走向专注力。更让自己成功,这样二决定义,其实已经引导大家开始走向专注力。专注力就是定力的根,而定,则被佛教认为是智慧之源。任何一个人如果专注一个行业或者事情十年,二十年,都会有大的成就。只所以众生不得成佛,就是专注力不够。因此,在楞严经,将这种情况称为歇。你歇一会儿,缓缓神。将精力用在自己最开始想用的地方,去追求自己最想追求的东西。或者结果。这样才是正确的人生姿式。为了达到这个专注力,并走向定力,继续进一步的分析六根的知见性。再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这就是要求兼听则明。要做全面的调查,研究,还要广听博闻,然后才有威严的菩萨相,才有美妙而完美的发言。其中对于见性,认为见性最大的不足是看不到后面。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则一定要用我们看别人的眼光看看自己。说人容易,看自己难。而对于鼻的呼吸性。有出有入,鼻在古代都是表示自己的。这在风水上面说过。面部居中,自这个字就是鼻的本意。指着鼻子骂,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是挑衅。对于特性,确实是和外界进行交换的。有出有入,但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中性。这个出入的标准,每个人不一样。人都是想自己多得一点,少付出一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中点,作为交换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考虑出入的问题时,一定要考虑中的公平性。尽量公正公平,照顾出入的双方,更有利于修道,对于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身体的触觉。他虽然如此真实,但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他必须接触了才有感受。相合而觉,如果分开了,不触了,这样离则不觉。
这种对和合与离别往往造成我们的错误,我们常常没有考虑到那些没有引起我们感知的事物,实际上他只是暂时不在场而已。隔墙有耳的古训,就是提醒着人们,与你没有接触,你没有感觉到的,并不是对你没有影响的。当他再接触到你的时候,你可能就后悔了。这些都是世俗的说法,悟道的人,只要知道见不知后,鼻不知中,身不知离就行了。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成见,有了自己的立场,有了自己的感受,比如进入传销被洗脑的人一样,再想回到正常的状态,就非常麻烦。甚至于终身不悟。但人也有几个相对圆满的根。一个是自己的听觉。你想听还是不想听,别人都在说。只要你足够虚心接纳,这世界永远会有人告诉你,如何走你才能越来越好。世界从来不缺对你说三道四的人,只是你有意的想躲开而已。还有人的思维,永远那么新奇,无有穷尽,可以无穷的发挥。不要相信自己只有如此,也不要相信无法创新,更不要相信没有办法了,这一切,都是你的意根没有解放,思维局限造成的。放开自己的思维,天地就无限的宽广。而舌根,人对世间百味的品尝,也是如此。酸甜苦辣,都要尝尝,这都是滋味。尝得多了,你也就淡然了。德性也就高了。不要试图拒绝生活的味道,那样的人生,只会更加苦闷。这六根是修行的根本,也是我们努力的地方,他们都是有功德的。只是下狠工夫在这六根上面,功德自然越来越多。
成佛虽远,但生活必然改善,心态必然改变,人生必然越来越幸福,拥有更多的善缘使自己的得道之路,更加畅通。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们现在想离开生死的轮回和欲望对自己的控制,想返回那些不但流转,轮回不休的六根而达到没有生灭的境界。就需要先看这个受用根,也就是自己的耳目口鼻身意带给你们的烦恼与幸福,是与谁相合造成的,又是与谁相分失去的,谁给你造成的心理负担更重,谁给你造成的心理痛苦较轻,这都是每个人不一样的,还要想想哪个受用根是圆通无碍的,哪些受用根不圆满的,要知道虽然眼见,身受,鼻嗅是不完美的,但有人将他用的非常完美,因为他注意到了他们的缺点,并且改进了他们了,而虽然耳听,意想,舌尝是完美的,但无量的人们,都是关闭了自己不想要的部分,让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是能明白自己不圆满的地方进行改正,得到圆满根,那恭喜你,你就开始逆转自己的人生,不再交织妄想,随业盲流了。如果一直这样尊重圆满,克服不圆满,那每天度劫都是无量的,是不知道这样修行人的数倍,成佛路上。就容易了。
我今備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我现在给你讲解这六受用根的本有功德,数量就是这样,你可以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某个受用根开始修行。然后我再给你讲解后面的道理,让你增进,得证菩提。你要明白,那些已经得道的人来说,这些是完全没有差异的,但是要知道我们普通人的修行,是要从自身出发,而不是听那些成功人士忽悠,我们既然没有达到中圆的自在智慧,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你们要专心一门,一门深入下去,没有妄念了,那六根自然都清净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对佛说道:你说的这话,我有点听不懂了,什么叫做逆流呢?为什么深入一门,只觉知一个根,能让六根都清净呢?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劑头数?”
佛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已经得到了须陀洹果,也就是入流了,开始明白佛说的这些道理,已经在三界众生世界中,在道理上认为没有疑惑了,但是你做到了吗?
为什么能说得出,想得到,却做不到呢?这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六受用根中,积累着自己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一切评价幻想,即出此六受用中,这些习气是需要修习克制才能断除掉的,更何况要从这些习气中,去观察他们的生长,存在的地方,换个马甲又给自己造成的困惑,虽然灭了,但种子还在,会随境发芽?所以向自己的习惯挑战,这是面临的问题,这就叫逆流。开始与自己做斗争了。去挑战最可怕的敌人,自己。
自从第四卷讲修行开始,始修之地,认为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清净心。无烦无恼,自由自在的心。要得到这个无烦恼生灭的果,就必须要审详自己的所有思维,行为,这就是每一决定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想今天所做的一切事情。啊哎,我的妈,帮张三看了会小孩,为金钱花费了半天,又为朋友友情吃了一顿饭,还为了家庭卫生,小孩作业,什么这事那事的,全是外境让我做的。并无一事,不是随境流转,显然,这一天没有修行,或者说这一天修行很深,但都是小乘。到晚上了,总应该回归大乘了吧?放下这一切小乘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个一念放下小乘,捐弃小乘,就是在回归菩提路上,功德就厉害了。时间一长,菩提日显,智慧就开始出现。这就是反流了。以前是顺着这个世界漂啊漂啊。找不着自己,也不明白死后去了哪儿,人为什么这么多痛苦。这逆流向上,新的天地因此打开。神通就开始出现了。不过,能不能一门深入,就是只选择一个受用根开始修行,然后达到六根均无的圆通境界呢?这个问题就是今天的内容,如果不能达到六根圆通的话,那得每个受用根都修一次,估计生命没有那么长。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说:“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你现在观察自己的耳目口鼻身意这六根,他们究竟是一根呢,还是六根呢?如果说是一根的话,那为什么耳朵不能看见,眼睛不能听见?头不能走路,足不能说话呢?如果这六受用根肯定是分别的六根,那我现在给你们说话,你们六根中谁来觉知呢?阿难回答说,这应该是耳朵听到的。
佛便说到:你如果是耳根自己听到的,那关身和口什么事哟?为什么是口来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身体表现出行为动作来呢?
所以你应该知道,这感知的自己,并不是一还是六,也不是六还是一,究其根本,并不是你的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一是六的问题。
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些受用根,并不是一,也不是六,他们都是无始以颠倒沦替,对清净心的不同显现,要说其根本的菩提,其实就是圆湛无二的,那里会有一或者六呢?所以说,那些理上明了的须陀洹,虽然明白了道理,哦,我的耳目口鼻身意这是假的,他们呈现的都是假象,但实际上,这个认为是假象的自己,也就是这个一并没有丢失,也就没有真正的显现菩提。
汝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你再用最大的最究竟的虚空来看里面的各种器物,由于器物各不相同,而显现不同的虚空,但如果将这些器物全部除去,只观察这个虚空,然后说这个空是一,显然这说话是值得商榷的,这究竟的虚空怎么会因为你而变得同或者不同呢?更何况在这里面说自己一是,非一?因此,你要明白这六受根就是这个同样的道理。
本性湛然,哪里有一有六?因此一门深入,达到的是本性的湛然,而不是那个以为存在的究竟的一,其实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殊途同归。
从楞严经讲实修开始,就强调审详自己一切行为的说法。分辩其中哪些是菩提心,哪些是攀缘心。并由此认为只有发菩提心才能证道。而攀缘心是修不成功的。对于自己确定是攀缘心的行为,要放弃掉。任他自生自灭,然后提出一门深入。认为最好是由某一个受用根开始实修,比如听觉。然后通达无碍,则六根都没有了。那这六根为什么会随着结的解除而不存在了呢?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于明暗二种相形,在妙圆的菩提中,竟然出现觉明的见,这样见精反映出色尘,将色尘凝结成自己的神识,形成眼根,这眼根本来是对清净四大的作用,而称名为眼体而已,如果二颗黑葡萄,在这六根之中,主要是随着色的变化而流逸变化。
等不随色变化起伏了,也就逆流而上了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于动静二种变化,在菩提妙圆中竟然出现听觉,听精主要是反映声音,将声音联结为根,这个耳根看的也是清净四大,而称名为耳体,象个小卷心菜,浮根随着清净四大变化的尘质流逸,主要用来反应声音。不随声音起伏生灭了,也就逆流了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于通塞二种情况相互变化,在妙圆的菩提中,竟然出现嗅觉,嗅精主要用来反应气味,将气味结为鼻根,如同垂下的一个爪形,在浮根中,随四大为尘质,流逸奔放主要是随气味而变化。当不随气味而变化时,就在逆流了。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在淡味与变化的其他味中,相互变化,于是妙圆中,竟然出现味觉,尝精主要反映味的变化,将味绞合成根,这根原来所见本是清净的四大,而称名为舌体,就象一个半月的形体,在浮根对清净四大的反应中,主要随着味的变化而变化流逸。当不随着味的变化而存在时,就开始逆流了。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于离和合二种情况相互变化,在妙圆的菩提中,湛性被分割出觉精,觉精主要用来反应触觉,将触觉综合起来形成身根,这根原本看的也是清净的四大,但称名为身体,就象腰,鼓,颡一样。随着四大浮根为尘质,主要是随着触觉而流逸奔放,只有不随触觉而变化了,也就开始逆流了。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最后,由于生死二种相续变化,在妙圆明觉中竟然出现知觉,这知觉主要反映的就是变化的法象,将各种经验总结起来,形成自己的意根,这意根的根本还是看的清净四大,只不过称名为意根。如在暗室中的见一样。在随着尘质变化的六根中,主要是随着法性而变化而流逸变化。当不随法沉伏了,也就开始逆流了。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阿难,所以这六根啊,都是由于觉明造成的,有了自以为明了的明觉,反而失去了原本的精湛明性,在明性中竟然随妄而显见发光,就形成了当下的自己。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所以说,怎么样逆流呢,闻开暗明,则见体就消失了,离开动静,则听觉就消失了,没有通塞,嗅性就不会产生,没有有味无味,尝又从哪里产生呢,没有离合,觉触本就一无所有,没有生灭,人的知见又寄托在哪儿呢??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明本耀;耀性发明,诸馀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所以说,你只要不随着动静离合有味无味,通塞生灭明暗这十二个有为之相而变化,随便拔掉其中的一个,离开这个虚结的妄头,自然攀缘心内伏,伏则回归元真的如来实相,而显现如来本有的无量光音。其余的五根自然在显现的菩提心中无所遁形,从而消失,得以最终涅槃。不由前面的尘质而起知见,要知道如来实相与这耳目口鼻身意是没有关系的,但虚妄的人却依托这六根而显现明了的如来正觉,这样才造成六根的产生和相互为用。
也就是说菩提心和如来实相,与自己的神识觉知毫无关系。离根而圆融自显。涅槃而重生菩提。此重生者,是称名为重生,实非生,非非生。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jìng)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难,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难道没有看见阿那律佗吗?他没有眼睛,但能洞察宇宙一切,跋难陀龙是没有耳朵的,但却能听十方一切音声。克伽神女不用鼻子但能闻知一切香味,骄梦钵提不用舌而知一切味,舜若多神并没有身体,但能感知一切觉。而如来的光中,能显现万象变化,即可以是动静的风质,但究其体却并不存在。
所以说,诸灭都尽之后,才能达到寂静声闻的境界,就象你们在会中的看到的大迦叶一样,他早就没有意根了,但他圆明的本觉却能了知,而且并不是因心有念。
神奇不?一点都不神奇,那就是离开六根,我们可以活得更好,而且更自在。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如果这些根都被你自己拔除了,则自己的菩提清净之光自然由本我显现,这样一切的浮尘和器世界的所有变化,都象被开水淋过的冰,自然销溶了。而随着这个销溶,本我显现,无上知觉也就达到,从而成为觉悟者,称名为佛。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我这么给你说吧,阿难。这就是象世间上的人一样,眼睛能看到一切现象,你让他马上闭眼,他眼睛一闭吧,就看到了暗象,这个暗象他自己认为就是看不见了,这其实是他心中先定义了想看见的什么,比如电脑,手机,风景等等,是随攀缘心而定了见,因此有暗,六根就在闭眼的时候,以为暗然无知,头足都不能分别了。但你让这个人不要睁眼,用手去摸人的身体,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却能将头足在手的作用下区别分开,可见这个知觉,其实是一样的。手摸和眼前,都能形成同样的觉知。攀缘心所感知的见,就是必需要有光线才能见,如果没有光线,就认为不能看见。但这不明是自己的攀缘心造成的,因此如果达到如来实相,则所有的暗相自然不能昏挠本觉的明了,根尘都不存在了,那觉明的本我,怎么达不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境界呢?
显然,离一切根尘,才能证得如来实相。但可以通过这六根,逆流而入,一门深入,才能达到最终的这个目的。因此,一和六,并不存在于如来的实相中,如来实相无一无六,非一非六,也即一即六,要一和六都灭掉,才能达到此境。
继续研究实修的问题,在如来一再宣说,想要成佛,必须离一切耳目口鼻身意之后。也就是要在因地上,使之不生不长。这样想来,其实成佛的实体与这个人已经没有关系了。反正与这个人的一切思维,思想,大脑都没有关系。那又是谁去成佛呢?阿难对于这个问题,开始感觉到实修上的迷茫,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从阿难的这个问题开始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阿难对佛说道:世尊啊,好吧,就像你说的那样,我们要在因地的觉心上就要寻找永恒存在的心,然后将不能永恒存在的心捐弃,只有在第一决定上与果位相应,才能最终成佛。
世尊,就象成佛后的结果,里面有菩提,也就是清净明了无所不知的心,有涅槃,也就是没有一切世俗的烦恼与干扰,有真如,也就是显现最为真实永恒不灭的自己,有佛性,也就是能任一切发挥无穷的能力,有奄摩罗识,也就是一切清净无染,没有杂念杂思的认知,还有空如来藏,能包藏一切,没有污净的本一世界,还有大圆镜智,也就是使一切圆满自在,开始是圆满的,中间是圆满的,结束是圆满的,十方世界是圆满的智慧。
这七个果位,开始在引导读者去理解佛后的世界,不过这只是引子。这七个终极的果位,是然有七种名称,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清净圆满,体性坚固,就象最上乘的金刚一样,永恒存在。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但我的问题不是你们这些佛成就后的七果,我只关系凡人的我们啊,如果这正见正听是离开了明暗动静通塞的,要知道离开这些一切外尘,毕竟没有见听存在,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思想,离开了一切外尘想法,本就什么都没有一样,这就是断灭啊,和人死如灯灭一样,反正我是断了,没了。你现在将这个断灭的境界当作修行的始因,又怎么能让我们得到如来的七常住果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恡”。
世尊,如果离开明暗,你认为见还在吗?如果没有自己当下的所有事物,你认为念心还在吗?我就这样反复的思考,微细的推理,发现这里面有个问题,本来就没有我,也没有我存在,那是谁去立一个因地修行,以达到无上正觉呢?这样想来想去,就发现你说的人有一个明了的湛精,他是圆满常存的,这名话是假话啊,那个主语的人本就不存在,湛精又怎么存在呢?所以你这是违背诚实的说法,也不过是人间的一些戏论,谎话,空话,套话,你又怎么保证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呢?你来你来,给我把这个道理给好好说说?
看起来问题说了很多,其实比较简单,让我立因修行的我本来就不存在,那还修什么修?我本就不存在,那如来境界与我自然无干,因此如来所说同样是一些假话空话。问题出在哪儿呢?佛佗又将怎么回答这样尖锐的问题呢?其实问题的根本还是真我和假我没有倒过来,站在假我上思考问题。这就比如煮饭一样,现在饭锅里面是一锅的砂子。饭锅如世界,沙子如自己。想成饭是想成佛。沙子本不存在,谁又才能煮成饭呢?这其中,米本就在厨房,倒掉一切沙,洗净锅,装上米,兑上水,才有可能煮成饭。但这个饭确实与沙子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不过是沙子现在已经到了锅里,就将自己当作了米。一切所见所思所想,只不过是沙子的幻想,也是沙子想让自己永恒存在,追求沙子的快乐。但如果沙子一日不除,米饭一日不成。我们看佛佗的回答。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佛告诉阿难说,你虽然听了这么多的说法,已经快四卷了,但其实你始终没有想透,你只是心里知道颠倒的原因,认为佛与自己是颠倒的,但真实的情况是,你并没有认为佛才是真实的你,你是虚假的攀缘幻像。因此一旦这个真的和颠倒的同时出现让你思考,你就糊涂了,不认识真的了,你这样下去,其实无法坚持修行。我现在再将尘俗的一些事给你说一下,看看你能不能理解。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这时候,如来叫他的儿子击了一下钟,钟声响起,问阿难:你听到了吗?阿难和在坐的所有人都回答说:我听到了。一会儿,钟声停止没有了声音,佛又问大家:你们现在还能听到吗?阿难和在坐的大众都说:现在听不到了。这时候如来的儿子又击了一声,佛又问到: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和大众又回答说:嗯,能听到。佛问阿难:你们将什么称为听见,什么称为听不见呢?阿难和大众一起对佛说道:钟声如果响起,我们就能听见,声音停止后,我们就听不见。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如来又叫自己的孩子击钟,问阿难说:你现在听到声音了吗?阿难和在座的大众都说,有声音。一会儿,声音消失了,佛又问道: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没有声音。一会儿,罗侯罗又撞了钟,佛又问大家,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音。倾听问阿难,你们将什么称为有声音,什么称为没有声音呢?阿难和在坐的大众都对佛说道,钟被撞击,则称为声音,时间一久,声音消失了,就称为没有声音。
在问听见和声音的时候,阿难和大家一起,回答竟然完全一样。听见属于自己,声音属于外缘,但回答都是钟声响起,称为听见或者声音,钟声消失,称为听不见或者没有声音。显然,同样的回答针对二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只存在一个真的可能。。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所以佛诘问阿难和大家:你们现在为什么说话颠三倒四呢?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阿难和大家迷惑了:我们什么时候颠三倒四了?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说道:我问你们听见,你们就回答听见,又问你们声音,你们就说声音,但这听见与声音,你们回答却是相同的,并不能区分,怎么说不是不是颠三倒四呢?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告诉你:阿难,声音停止不响的时候,你说这是没有听见,如果是没有听见,那你的听力就不存在了,和枯木石头一样,但为什么钟声再响起的时候,你又听到了呢?
你听到了声音响起,又听到声音渐渐消失,以至于无,这自然是声音的变化,怎么能说自己的听见有或者无呢?好吧,就算你说的听见没有了,那是谁知道听不到了?这里面有主体吗?所以说,阿难,声音在闻性中,自然有生有灭,但并不是你听到声音的起落,而使自己的听闻性有了起落。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你就这样颠倒的,将声音认为是自己,因此怎么能不昏迷?把如来常在的七果这个本真的自己,常存的自己,却认为是自己的断灭,你想想看?自己本就是实相,怎么断灭?所以不能这样说:离一切的动静,通塞,明暗,而说自己断灭了,死了,不存在了,要知道这明暗,动静,通塞都是前尘啊,和声音的变化是没有区别的。
能理解了吗?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擣(同“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声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又比如睡得很熟很沉的人,家里有人在他睡着的时候玩消消乐,这人梦中听到手机上消消乐的声音,在梦中认为是其他的声音,感觉是美女的歌唱,或者是大街上的杂音之类,还在这梦中责怪,这美女唱歌唱得有点象消消乐的声音,大街上的杂音怎么也象消消乐的声音,这时候,他醒了,才发现这个情况,哦,原来就是我老婆在玩消消乐啊。
“阿难,是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来来来,阿难,你给我说道说道,这个梦中的人,他当时知道动静,通塞,明暗吗?他的形体虽然已经睡着了,但他的听性其实始终还在,不然人睡着了就叫不醒了,显然,人睡着了,只不过由于攀缘心的不同,而将不同的见闻觉知以另类的攀缘显现出来而已。这样想来,就算你死了,骨头可以打鼓了,你的性又怎么能随你而死去,消失呢?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你们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都不过是攀缘声色之上,随心念不断的变化轮转,这就象世人自以为醒了,自以为睡了一样,醒时或者睡时,其实都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性性净明体,妙体常存,在为没有找到不灭的自己,而找一个生灭的幻体当作自己,因此生生世世,就这样杂染流转了。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如果你捐弃了生灭的小乘,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不真的,从而捐弃掉这些思维,只去守护真常的自己,从因地上就决定了清净的永恒的自己,这样佛光就会出现,你的大脑,外界的声色,往昔的认知自然就全部消落不在了。
想想这二个世界都是尘,理智与情感其实都是污垢,你将想世界与相世界,理智与情感,这二为的法门都远离了,则你的心境法眼就会突然清明无碍,又怎么能不成为无上正觉的佛呢?
闻性是称名为闻,实非闻非非闻。本我即是如来,则能显一切声音,而非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