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对佛说道,世尊,你虽然说了第二义,也就是要扔掉修行攀缘心的做法,但我看这世上的想解开心结的人,如果不知道心结的根本在哪儿,我相信这人是永远解不开这个心结的。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瘧(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世尊,我以及会中的有学声闻,也是这样,从无始际心俨,都与各种无明一起灭,一起生,虽然得到这样多闻的善根,名叫出家,这如同隔日的疟疾,不是冷就是热,希望你再可怜可怜我们,我们现在的身心为什么是结?从哪里叫解?也令未来的苦难众生,免得轮回,不落入三界之中。说完这话,所有的大众都感动得五体投地,泪如雨下,等着佛的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这时候,世尊怜悯阿难以及会中的所有有学,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作为出世的因缘,对未来有一个盼望,摩了摩阿难的头顶,使得十方佛世界都感觉到震动,微尘中如来住在世界者,都有自己的希望之光从头顶出来,这些希望之光同时来到这个世界的祗陀林,与如来的希望合并在一起。这些大众,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愉快。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都听十方微尘如来共同告诉阿难说:真是了不起啊,阿难,你现在想知道自己与生俱来的无明,使你轮转生死的结根所在,那只有依靠自己的六根,再无他物。你想知道无上的菩提之心,令你迅速证得安乐解脱的寂静妙常真我,也只有六根,更不是其他的事物。
阿难虽然听了这样的说法,心里还是很不明白,对佛说到:怎么说令我生死轮回以及解脱的安乐妙常,都是六根,而不是其他的事物呢?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诉阿难,根尘是同一个根源,缚脱也是同一个根源,识性是虚妄的,如同空中出现的空花一样,阿难,由尘发现有知觉,因为知觉有根而有了外相,相见没有性,这就象交织的芦苇席子,所以你今天用知见竖立的知觉,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当明白了真实的见中没有幻觉的见后,这就是涅槃,达到没有烦恼的真清净境界,这里面怎么可能再容其他物呢?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这偈子的大意就是真修行其实是无为的,那些不真不实的都是空花,说妄的,显真的,其实都还是这个思维上的妄想,如来实相无真无假,亦真亦假。所以只能用编织的席子来形容,解开这席子,空无一物,即是如来。而不是纵织的是自己还是横织的是自己,还是织成的席子为自己,他们都不是你自己,圣凡并无二路,空有都是错误的。如果解开结,则没有结存在,而不是六个结解开成为一个结的道理。只有选择了圆通的修证方法,才能最终成为无上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在微细的识阴中,习气一点点的积成了洪水暴流,这就是当下的自己,人在真实的自己和不真实的自己里面,害怕,迷茫,不知所措,因此我一般不说这样终极的道理。用自己攀缘的心去追求无攀缘的实相,这是将不虚幻的如来变成了幻觉,只有歇下来,停下来,则没有这些幻觉产生,也就自证了如来实相。幻法是如何兴起的呢?就是你在崇拜那美妙的莲花,就算是金刚王一样的觉知,要知道这是和幻觉一样的定,而不是真实的如来。真正的实相,就在一弹指间的歇下,自然就超越了无学境界。要说十方诸佛的成佛之路,都是从这里进入的。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于是,阿难及在会的大众,听到佛的无上慈悲开示,将谒子重新颂说,交杂各种要义,精莹透达,妙理如此清彻,心目顿时开明,赞叹未曾有过。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阿难合掌顶礼,对佛说到:我现在听佛这样毫不保留,大慈大悲,性净妙常的真实说法,心里还是没有达到六解之后,一也没有了的解结方法,希望你大慈大悲,再可怜这个会中,以及将来的众生,说得更明白一些,好去掉疑惑。
六解而一亡,是修行的基本功,也就是从六根入手,当六根消失的时候,自己也就消失了,从而进入无我的菩提境界中,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佛佗开始用了一个著名的例子,绾巾,也就是将一条丝巾打结的办法来启示阿难。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黎,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这时候,如来在师子座上,整理衣服,将衣服收紧,将茶几拉近了一点,从茶几上拿起一根丝巾,在大众前将他打了一个结,对阿难说:这个叫什么?
阿难及大众都对佛回答说:这个叫结。
于是如来将丝由叠起来,再打了一个结,又问阿难:这个叫什么?
阿难和大众又对佛说:这也叫结。
就这样依次折叠丝巾,总共打了六个结,这些结一一结成,每次都在结成的时候,问阿难:这个叫什么呢?
阿难及大众也同样的依次回答佛佗:这也叫结。
用这六个结,来表示人的六根,用丝巾来比喻如来胜境,而修行之路,其实应该是如来在修,也就是真我在修行,由此而需要在最开始的,就要明白每一决定义,也就是必须是因地发心与果地觉是对应的,是用不动的自己去修不作的自己,从而产生第二决定义,也就是一切作的,一切动的,都将之捐弃掉,也就是歇下来,不要动了,不要作了。然后,一门深入,从六根中的某个出发,不断的停歇,最终达到六根六尘全部消失没有的境界。也就是菩提境界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诉阿难说:我初系丝巾的时候,你们称名为结,这根丝巾只有一条,第二第三为什么你们也将他称为结呢?
阿难对佛说道:世尊,这丝巾虽然是一条,但我是这样想的,你一系,得到一个结的名称,如果百系,得到百个结的名称,何况这根丝巾只有六个结呢?终没有七个,也没有只系了五个,为什么只允许你第一个结叫结,第二,第三就不能叫做结呢?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为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告诉阿难说:这根丝巾,你也知道这丝巾只有一条,我系了六次,你就称为六结,你再仔细观察,丝巾是完全一样的一个体,为什么因为结就不同了呢?你想想看?第一个结系好后,名为第一个结,这样至到六个结系好,我想将第六个结称为第一个,可以吗?
不能这样,世尊,第六结如果存在,就是第六名,终不是第一,纵然我用这一生去尽可能的明辩,又怎么才能使这六个结乱了次序呢?
佛说:正是这样的道理,六结是不同的,循顾他们本来的原因,都是一根巾造成的,如果使他杂乱,终不能成为这个样子,你们的六根也是一样道理,毕竟是同一个自我,但生的时候又毕竟是不一样的。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阿难言:“次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主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佛告诉阿难说:你必然厌恶这六结,希望他们没有,而希望回到一条丝巾,但还叫结的情况,应该怎么得到呢?
阿难说:这些依次的结如果存在,则是非彼此出现,在这中间而生了此结不是彼结,彼结不是此结,如果你现在总的把他们解除掉,结如果不生,则没有彼此,尚且不叫一个结,六又怎么得成呢?
佛说:六解一亡的道理也是这样,六个解解开之后,是一个结都没有的状态。由于你无始以来的心性狂乱,知见不断的妄生,这些妄念没有停息,剧烈而发生尘相,如同剧烈的目睛,则有狂花一样。在这中间湛精明了之中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都是这个狂妄剧烈的颠倒花相。
如来实相就如一条丝巾,六根就如这条丝巾上打的六个结,当六个结打开后,丝巾就回到了本来的面目,也不曾经还余下一个一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视觉是结的视觉,因此总希望保留点什么,或者留下点什么来修行,这样并不能涅槃,涅槃必然是完全的,是重生的,如同丝巾和结一样,但结同样是丝巾所成,因此丝也具有丝巾的很多的特性,这是我们得证菩提的保证,也是我们经常能想到,但永远做不到的原因所在。
引言:昨天楞严经讲了一个有名的例子,那就是用一条丝巾,打成六个结。然后讲述修行者之间的关系,丝巾就如同佛,是自己的本我,要修行也是这个去修行,要回去也是他回到本来面目,所以要抓住这个根本,是如来在修行,是要回到如来境界,因此才有第一决定义,也就是在修行之初就要看一切行为,他们最后结果是不是与想要的结果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要依第二决定义,去放下。比如种田这件事情,河洛告诉道理并不仅仅是种田这么简单,而是去创造一个数字模式,让人们能愉快的生存下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修行。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贪婪了,其实想想结果,发现不仅仅是活命,而是想发财的时候,这已经偏离了目的,因此需要放下这样的想法,人生,要放下的,不切实际的,不合符自己目标的事情太多太多,也占用了人生的大量时间,比如有一个人,告诉我,他打牌是为了陪领导,弄工程。我说,这很好啊。但真的能保持这样的目的吗?后来,就渐渐上瘾了,忘记初心。天天打牌去了。在修行路上,丝巾才是自己,要常常提醒自己,丝巾上的六个结,是自己的六个感受根,而结这个名称,就是当下的我们。非结而无我,结看起来好象是一了,是结分为了六个,或者说结有六个,但除去六个之后,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和结毫无关系的丝巾才是自己,这就是六解亡一,亡一的这个一,就是我们总在以为是自己的自己,总想留下点什么的地方,凡有所留,必是所结,那么,怎么解开人生攀缘心的六结呢?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阿难问道,这人生的剧烈执著和心结,应该怎么解除掉呢?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
如来用手将所结有六个结的丝巾拿起,扯动左边,问阿难说:这样可以解吗?
不能。世尊。
于是如来又用手扯丝巾的右边,问阿难:这样可以解开吗?
不能。世尊。
佛告诉阿难说:我今天用手向左和向右去扯,都不能解开,你设个方便,应该怎么解开呢?
阿难对佛说道:世尊,应该在结心去解,解就散开了。
佛告诉阿难说:正是正是,要想解降,应该去掉结的心。
结心,就是自己所执的地方,所病的地方。只有将自己的心结说出来,分析出来,才有可能走出心里的阴影,解开心结,回到如来的自由境界。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阿难啊,我说的佛法,是从因缘而产生的,并不是象世间的人一样,将事物简单的看作和合在一起粗相。
而是认为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出世间成佛,都要追求真实,去寻找他们形成的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因,发现他们是形成的条件,这样才能最终成就如来的境界。
只要你有这样求真求实,追求源头本因的心,就算是恒河沙界以外的一滴雨,你也会知道他有多少,何况眼前的种种境象,什么挺直的松,弯曲的棘,白色的鹄,黑色的鸟之类的,都明白他们的来源,这样追求本因,自然就容易成道成佛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所以说,啊难,你在自己当下的心中,随便选择六根里面一个,当这个根结解开的时候,这世间的尘相自然就消失不见了,所有的虚妄也就不能迷惑自己的内心,真我不显,又怎么可能呢?
引言:人生最难的是捐弃,明知道对生命的结果无益无用,但还是不愿意放下,不愿意放手,知道第一决定义比较容易,真要放弃那是相当的难,想想有一天,假如我们的身体死了,我们化成空气,静静的看着这世界所有的一切,他们翻天覆地,痛苦,快乐,都被我们看见,却不被我们改变,我们就是完全的局外人。那些曾经死亡的人,和我们死亡之后的情况就是这样无聊。然而,只要我们活着一天,我们就不会放弃,我们需要被逼无奈,才能学会心有不甘的放弃,这个学会心有不甘而放弃的过程,就是修的攀缘心,这第二决定义是最难过的,明知道无聊无用无益,我们竟然还痛苦或者快乐的去做着,而且给自己安慰,认为如果自己不做,世界会塌掉,无法想象在自己没有出生之后,和在自己死亡之后的世界,只是认为,是自己举起了世界,没有出生之前,如果整理自己已经过去的前半生或者前十几年或几十年,会惊奇的发现,其中基本上是一些无关紧要,原地转圈的生命浪费,大部分事情,其实不做比做要好。而要做好的事情,竟然因为其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捐弃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这只是修行的起点。
人有六根由有六受,有人淫心不除,乐于身体的感受,有人沉迷色彩,乐于眼睛的感受,有人贪吃好味,沉迷味觉的刺激,总有无量的爱好,这些爱好,是我们攀缘心最重要的攀附地方,也是我们证明我们是人,证明我们活着的证据,那我们可以去除掉这些爱好吗,对于大智者来说,可能会成功。但对于芸芸大众来说,基本上不会成功,这和戒烟戒毒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就是攀缘心,我们在和攀缘心过不去,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在这些爱好上,我们是凡人,但在我们不爱好的上面,我们本就是圣人啊。比如有人好色而不好味,对于味觉从来没有什么感觉,什么都可以吃,也都不留恋,那为什么不去修自己容易成圣的一面呢?可以一门深入的话,则可以选择容易成圣成菩提的一面,等到这个根受越来越彻底,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以为是生命必须的,自己怎么也斗争不了的贪欲,竟然也越来越弱小了,六根即然不能互通,而要修到互通,则选择一门自己本就容易成圣菩提知觉,会相对容易一些。这就是解结的方法,要直指结心。
阿难,我今同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縈(萦),得同除不?
阿难,我现在问你,这丝巾先后打了六个结,现在同时解这六个结,可以同时解开吗?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开什么玩笑呢?世尊,这些结本就是有顺序结成的,现在当然要依顺序来解开,六结虽然都是同样的结,但结的时候并不相同,那解结的时候,怎么可能同时解除呢?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佛说:六根的解除也是这样相同的道理,这根初解的时候,先得到人空,空性就圆明,这就是法解脱了。解脱法也解脱之后,都空而不生,这才是菩萨从三摩地而得到的无生忍的境界。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疑!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阿难和在坐的大众听到佛这样的开示,明白慧觉圆通,再无疑惑,一时间都合掌顶礼佛佗,对佛说道:我们现在身心都非常明了,快达到无疑的地步了,虽然明白了一六同时亡失的道理,但是没有达到圆通的本根。
解开结,就是没有结的境界。修证人,就是没有人的境界,修行的路就是没有路。六结解开,则显如来,而不会再是人的状态。在择法上,则要从容易处下手,从紧要处守戒。对于自己特别贪恋的地方,毕竟还是人生,是缘心所攀,不要轻易的去想将他打败,而是要让他遵守戒律,无犯国法王法家法道德。而对于自己是圣人的一面,自己从来不贪执的方面,要仔细的更进一步。这就是比如有人好吃是缺点,会读书是优点,那就努力读书一样。而不是去控制自己好吃的坏习惯。就算你控制住了自己的嘴,又能管多长时间呢?又如又女孩很胖,但说法却幽默动听。则她与其去拼命的减肥,不如更好的练习说活,写文章。要知道,很多的贪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当然投胎为人,就是因为爱恋某个事物人物或境界,从而将原来清净的如来,结成虚幻的人样,即是与生俱来,当与死而去,要戒除掉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必得守其戒律,但当知道,修行不是修的这个攀缘心,而是修的菩提心。人人自带菩提,自己的身体如大海中漂浮的一段木头。自己的魂神如同天空中浮动的一小片浮云。
显然,结是很少的,自己的爱好,自己成魔鬼的地方,自己的贪恋无明处,相比于大海与湛蓝的天空,那是微不足道的。
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圣人的现在占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凡人的情结只点百分之一左右,但我们如果总是与自己的这百分之一过不去。
捐弃的就是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菩提,当下去努力,去寻找自己的成佛之路,成圣之路。放过自己的肉身凡胎,让肉身凡胎随俗世去流浪。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弧遇慈母;
世尊,我们飘零太久,积劫如同孤露,希望与佛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如同没有乳吃的小孩,遇到慈爱的母亲一样。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如果不乘着这个因缘际会之时圆成无上道,则所得的这些密言和现在悟到的这点道理,与没有听到这个法会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希望你大发慈悲,让我看看那些庄严的圆通境界,以成就你最后的开示。说完这话,五体投地,准备听这最后的机要,希望佛佗显示如来成就本因。
这样,阿难承此大会,提出要见一见那些已经圆通境界,成为圣贤的修行方法,就引出了二十五圆通,告诉世人,如何一通百通即圆通。
引言:二十五圆通其实就是二十五位实修的人,都各吹各的,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厉害,或者最牛
六尘圆通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这时候世尊告诉大众中的所有大菩萨以及没有烦恼的大阿罗汉:你们菩萨和阿罗汉,依着佛法,得成为无学的境界,我现在问问你们,你们最初发心,明白十八界所有道理,是怎么达到圆通的呢?又是从哪个方便法门而进入这个清净定中的呢?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在佛佗强烈要求出家,走出皇宫后,他的父亲怕他受到伤害,就派了五个人跟着他,这就是乔陈那五个比丘,后来他们发现佛佗的修行方法与自己的意见相佐,他们就离开佛佗,当然也不可能回皇宫去了,于是,就去了鹿园里面,自己悟道。
等佛佗悟道出来,就直接去找到这五位长者,经佛佗说法,他们得证菩提。他们是如何得到菩提心的呢?
乔陈那五个比丘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佗施礼后对佛说道:我在鹿苑里面的观园里面修行,有一天你找到我们,我看见你开始成道的时候,听到你说法的声音,从这声音之中,我明白了苦集灭道这四圣谛的真相。
现在您问我们,我最开始解悟,您印证我了得道,给我名称叫阿若多,是通过妙音达到了周密圆通的境界,我因为声音而得到阿罗汉,如果你问圆通的话,根据我的实证,我认为声音是最上乘的。
通过观察声音,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在声音里,发现声音的幻起幻灭,了无实相,而真空寂然,从而明白了一切苦的根源,都和声音的产生一样,是因缘集合的结果,要除去这种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就要回到静态中。因为守住了静,听到了静,自然动的声音就消失了。从而证得圆通的菩提。听静悟的是动的声音幻起幻灭,通过这样一门深入下去,竟然可以达到六解一亡的境界。而不是去克制自己的吃,穿,住,行等等。那么是不是如乔陈那所言,声音就是最为第一的法门呢?后世的清净派真为第一吗?
优波尼沙陀就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佗施礼之后说道,我也看见佛最初成道,当时我内观不净的相,想象自己的身体原来都是脓血垃圾所成,里面是肮脏的大便,五官充斥着眼屎,鼻屎,耳屎,脓痰等等,皮肤中全是细菌,一出车祸,变化一个形态,血肉模糊,脑浆崩裂,世人就认为这个换了形态的自己非常讨厌,害怕。我因此产生厌恶感,从而明白了所有色性本空,本如来觉。
因此,我是从不净观,白骨观和微尘色相观这三个具体的方法,统一在清静的法门中,从而使他们归于虚空,所悟的菩提是虚空,而色尘也就随着不净不垢的空的显现而不见了。空色都无的时候,也就达到了无学道的境界。
后来,您印证我叫尼沙陀,尘色都尽了,妙色达到周密圆通的境界,我是从色相得到阿罗汉的,您现在问圆通,按我的实证,应该是色因最为上乘。
我们比较一下这二位的法门,乔陈那的法门是清静法门,尼沙陀的法门是清净法门“一静一净”, 他们的着力点,乔陈那是从声音入手,尼沙陀是色相入手。具体的方法上,乔陈那是观察声音必需要因缘相合,如鼓遇槌才能出现。本无所有,全是性空,从而证得有一个任声音产生的本我存在。
而尼沙陀则是的具体方法则有不净观,即观察自己的身体原来是如此的不净,白骨观,即观察自己化作了一具白骨,甚至于只观察某一小段白骨,比如头骨,大家经常在影视中看见人的头骨,就观察这个样子,会发现人生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微尘观,即观察此世界一切事物,莫不是由原子,中子,电子,甚至夸克等微小物质,因缘集合而成。
本非实相,了无所得,因此得证空净的圆满菩提,捐弃小乘。
这是清静法和清净法这二个门派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香严童子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佛施礼之后对佛佗说道,我听您教我要仔细的观察一切有为的虚幻现相,我在离开您以后,就日夜去守清规戒律,这时候见到有一些和尚在烧沉香,香气四溢,飘到我的鼻子中,真香啊。
我便仔细思考这香气,发现他并不是从沉香木中出来,也不是从空中出来,也不是从烟中出来,更不是从火中出来,但是当木,空,烟,火具备之后,香气竟然就出现了,去没有根据,来没有根源,都是自己意想的结果,从而证得无漏菩提,您告诉我这就是道,从而让我得到香严的名号,一切尘气,突然消失,妙香周圆,我是因为从香严得到的阿罗汉,现在您问圆通的法门,按照我的实证,香严是最为上乘的。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药王和药上二位菩萨,和很多的梵天僧侣一起,都从座位站起,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从无始劫来都从事医生这个行业,口中尝完这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名数大概十万八,这样全部知道了酸,苦,咸,淡,甜,辣等味,并所有的和合,一起生和变化,是冷,是热,有毒,无毒,全部都知道了,等到遇上如来,明白了味性不是空,不是有,不是身心,也不是离身心别有,分别味的因缘,因而开悟,得证菩萨,佛问起圆通,根据我所实证,味因就最好。
由于宿世的根源,人的根器各不相同,这香严,药王,药上最牛逼的地方分别是嗅觉和味觉。因此,他们就从这二个方面入手,从而证得菩提
发现香与味,都是本无所有,因心而存,因心而灭,从而得证菩提
尤其是药王和药上,那是用了累生累世,尝完了药草,才得以证道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的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和他的同伴十六位开悟的大士,也从座起,顶礼佛后说到:我们先于威音王佛那处听法而出家,在洗澡时,也跟着大家一起到浴室,忽然明白水因,他即不是洗尘,也不是洗体,中间安然,并没有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宿习还在,于是到今天还跟着佛出家,使得到无学的境界,佛给我名号跋陀婆罗,妙触这样明了,成佛土之子长留,佛现在问圆通,根据我的实证,我认为触因最好。
这个洗澡的也有意思,他在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这洗澡洗的是什么呢?
是洗自己的身体呢,还是洗不干净的尘质呢?
竟然想啊想啊,也就突然得道了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燃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和紫金光比丘尼等,也从座起,顶礼佛后,对佛说道:我于过去劫,在这个世界中,有佛在这个世上,名叫日月灯,我得以亲近他,听他说法而修学,日月灯灭度后,我供养他的舍利,燃灯继续明心,用紫金光涂佛的形像,自从那以后,生生世世,身上常圆满而且散发出紫金光的色泽,这些紫金光的比丘尼,都是我的眷属,也都是同时发心,我看这世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会变坏,只有空寂没有灭尽的时候,身心于是能度过百千劫而就象弹指之间,我以空法成为阿罗汉,世尊说我是头陀第一,妙法而开悟明了,除去所有的烦恼,佛问圆通,根据我的实证,我为认法因最好。
通过向外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外因,不但的思考他们的来去,就会明白虚幻的真相,能够达到如来的实相
成佛之路,重在思考,观察,分析。去提出问题,并试图解释问题
当任何一事物,你都弄得非常透彻,明了,没有疑惑的时候,也就成佛了,我们现在的世界,各学科算是已经发达了。只有这些真正的学者,他们才知道自己面临的困惑
术:其实是通过这些得道的人,让大家发现,求道原来如此简单。就是从自己最牛逼,最有感悟的地方入手,并不涉及到要改正若干缺点的问题。你和自己的攀缘心去打架,那最终会证得冥谛。要看自己最有感悟的地方,等二十五圆通讲完了,就可以选择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早证菩提。
清净,或者清静。观察色相和声音
第一观察他们的源头,去思考他们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观察他们的发展,去思考他们怎么流通的,壮大的
第三观察他们的动态
第四观察他们的结果,要去实际观察他们能不能永恒。要一个声音一个声音的去追寻他们的结果。而不是一句空幻就完了,那不过是法尘所显。
第五要观察他们在哪里生,在哪里灭?这个很重要。由此而进入菩提。
即然有生有灭,就有产生生灭的地方,也就是不生不灭的那个本我。或者净,或者静。
事无大小,因明生慧
五根圆通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也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后对佛说道:我开始出家的时候,常喜欢睡觉,如来斥责我为畜生一类,我听到佛的斥责,自责得哭了起来,七日不睡,双目因此失明,世尊告诉我乐见照明的金刚大定,我不用眼睛,但看十方却精妙真实洞然如火,就象看掌中的一个小果实一样。如来印证我成为阿罗汉,你现在问我圆通,依据我的实证,回转自己的眼见去寻找如来,这是最好的。
这是一个瞎子通过眼睛证道的经过,虽然眼睛瞎了。但佛佗告诉他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乐见照明。什么叫乐见照明呢?就是虽然眼睛瞎了,但放宽心,自己的见还是正常的,继续去观察自己看见的一切,无论是黑暗一片,还是闪耀不定。最终达到心光照明的境界。从而能洞察十方,竟然无目而视,比有眼睛更厉害了。
乐见照明的金刚法,是闭眼修行的重要法门之一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周利槃特伽也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缺少诵持,没有多听法的习惯,最初跟着佛佗的时候,听法出家,记忆如来的一句法语,过了一百天,还是记住前面的忘记后面的,记住后面的忘记前面的,佛可怜我的愚昧,教我安然居住,调整出入气息,我因此观察出入息微细,穷尽其生长停留变异消失的过程,所有的行都在刹那刹那之间,心中豁然开朗,从而再无碍阻,至到烦恼除尽,成为阿罗汉,住佛的座下,印证为无学。佛现在问圆通,根据我的实证,反观自己的出入息达到空无,这是最好的。
这是观息法门,通过观察自己呼吸的气,进入生灭,粗细大小,从而得以入定三昧。最后的效果就是不用呼吸,呼吸停止,但人还在。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闻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一直有口业,大过去无数劫都轻视戏弄修行的人,因此生生世世有呕吐的疾病,如来开示我,让我一味清净心的法门,我得以灭心,入于定中,观味的知觉,即非体,也非物,应着这个念头得以超越世间所有烦恼,内解脱身心,外没有了世界,远离三界的烦恼,就象鸟出了笼子,离开这些污垢而销去凡尘,法眼因此清净,成为阿罗汉,如来亲自印证达到无学道,佛问圆通,依我的实证,我认为还味到达觉知,这是最好的。
这位的法门叫一味清净心法门。一味,就是无味。非淡非有,即淡即有。所有味觉都是建立在无味基础上的。因为这人情志有点小激动,吃东西稍不如意,就感觉难以下咽,呕吐出来才肯罢休,所以这不能吃,那不能吃。于是,观察自己的味觉所生,发现非空非有,非真非假。从而证得一味的境界,达到圆通。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比陵伽婆蹉也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道:我开始发心的时候,跟着佛修道,多次听如来说所有世间没有快乐的事,在城中乞食的时候,心里还想着法门,不觉走路的过程中为毒刺伤了足,全身都剧痛起来,我念有觉知,才知觉这个剧痛,虽然觉觉得剧痛,但觉却是清净心,是没有痛和痛觉的。我又思维,这样一身之中,难道有二个知觉吗?收摄心念不久,身心忽然空了,三七天后,所有烦恼就没有了,成为阿罗汉,得佛印证,已经达到无学的境界,佛现在问圆通,根据我的实证,如果能够只有觉知而忘记身体,这是最好的。
这是纯觉遗身法门。这人想着问题,没注意脚下,一不小心,踩在一个毒钉上面,那是痛得相当的厉害啊,全身都出汗了,突然想到,我能觉知痛,但我觉不是痛啊。觉即是觉,痛即是痛,莫非我有二个知觉?于是,凝心集神于觉上,突然,身心全空。竟然得证圆通了。这样练习三五天,就达到无漏的境界了。纯觉遗身,四个字最为关键。人可以达到只有觉知,而离开身体,没有身体的境界。这在历来修行的人中,都有记载:比如列子里面的小巫见大巫。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也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从无始劫以来,心无挂碍,自己回忆历来的受生如同恒河沙,开始在母胎的时候,就知道空寂的道理,这样至到十方成空,也让众生证得空性,得如来发了明性,觉知真空,空性圆融明了,得阿罗汉,顿入如来的宝明空海,证得和佛一样的知见,印证成为无学。解脱而性空,我最为第一,佛问圆通,依我的实证,明白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等到一切相没有之后,所有在外旋转的意识都归于无上的如来,这是最好的。
这个法门是诸相入非。也就是所有的外相并不在心中引起同等的想阴。而是明了其虚幻的境界。非所非尽。他们即不存在,也不是一直拥有。由此而证入意根空觉
五根圆通法门其实效果和六尘法门一样,都只是达到圆通的境界而已。圆通是佛学修证中,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这个境界,你还是一个人。还拥有一个你可以随时离开的身体。能离得开,无能离多久,还能回来。再往上走,就回不来了。因此,实证中,人所能体验的最高境界就是圆通了。离开身体去旅行,而这一份快乐,就在于一切的生老病死,竟然不再是痛苦,而是与你毫不相干的幻相。从而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六识圆通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也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道:我从无量劫来,心得清净,这样受生了恒河沙,出世的,世间的种种变化,一见就能通达,得无障碍。我在一次走路的过程中,遇到迦叶波二兄弟相逐,宣说因缘,从而明了明心无边,于是跟着佛出家,见觉明了的圆融特性。得大无畏,而成为阿罗汉,作为佛最长的弟子,依佛宣说而成,依法而明了本性,佛问起圆通,根据我的实证,心见发光,光极则知道了见性,这是最好的。
这是心见,心见发光法。因为明了十二因缘,而对事物普遍的认知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也就进入了圆通的境界。要点是世出世间的种种变化都要弄明白。也就是此世界的知识和佛世界的知识,都搞明白就差不多了。见解是自己的见解。用来发明自己的能力。而听解就是集众人的智慧了。
如果我们兼听十方圣人的讲经说法呢?这就是普贤行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普贤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已经曾和恒河沙的如来作为学生,十方如来教他们的弟子菩萨根者,让他们修普贤行。依我而立名。世尊,我用心听,分别众生所有的知见,如果他方恒河界之外,只要有一众生心中想要修普贤行,我就马上乘着六牙象,分身百千,至到他的住处,纵然他业障深厚,不能见我,我也在暗中给这人摩顶,拥护安慰,使他成就。佛现在问圆通,我说本因为心的觉性而能显发明性,分别自在的我,这是最好的
去向所有圣人请法,安心的做他们的学生,至到成为大家。弃了门户之见,扔了门第之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也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开始出家的时候,跟着佛学道,虽然具足戒律,在定中心常散动,没有达到无烦恼的境界。世尊教我和拘拘絺罗,观察鼻端白,我开始观察,经过三七天之后,见鼻中的气进入就象烟一样,身心从里而明了,可心圆融的洞察整个世界,全部都成了虚净佛土,如同琉璃一样,烟相慢慢的没有了,鼻息成了透明,心开而烦恼得尽,所有的出入气息伦为光明,照这了十方世界,得阿罗。世尊印记我,当得菩提心,佛问圆通,我认为渐除呼吸,息久而显示明性,明了圆融的时候自然漏尽,这是最好的。
这个是观察自己的鼻端,又眼微闭,看到自己的鼻尖,上有白色。就观察这个。经过几天,就没有呼吸了,达到圆融无漏的境界。观鼻端白静而不动,而呼吸有出有入。就如同如来不曾动过,自我千年轮回一样。这类方法,最后形成修行的主要方法,也就是止观法。止观法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法门。在后面还会不断的说到。
即用静止不动的本去观察动而不息的缘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从无始劫来,辩才通达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这样经过恒沙如来的秘密授法,我在众中微妙讲法,得无所畏,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以音声的循环教我发辉,我在佛前帮助佛宣说诸法,因法音的狮子吼,而成阿罗汉,世尊印证我为说法第一,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灭除所有烦恼,这是最好的。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与人辩论而成就圆通的例子。因为与人辩论有理有据,要说服别人,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才是论无不胜的。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为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跟着跑出城出家,亲自观见如来六年的勤劳和辛苦,亲见如来降伏所有的魔障,制住所有外道,解脱世间的贪欲和所有烦恼,承佛的教诲,这样至到三千威仪,八万的微细,性业遮业,都得以清净,身心寂灭,而成为阿罗汉。我是如来从中最守纪律的,亲得佛印我心,持戒律而修身,被众人推为第一,佛说圆通,我认为守戒执身,身得自在,然后依次修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才能一切通利,这是最好的。
这是一个因伪得圆通的,如果一个人不但的克已守律。严以律已,改正一切错误的习惯,同样可以达到圆通的境界。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罣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大目犍连也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道:我开始在路上乞食,偶尔遇到优楼频螺,伽耶,那担三迦叶波,宣说如来的因缘至深之义,我马上发心,得到大通达。如来恩惠我,传给我袈裟,须发自动脱落,我行走十方,心无挂碍,神通显现,推为无上,成为阿罗汉。不仅世尊,十方的如来都赞叹我的神力,圆融明了,清净自然,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认为旋转意识湛然,心光宣发,如同澄清静浊流,久置而清莹,这是最好的。
这是因神通达到圆通的例子,凭由自己的意识作主,摆脱身体的限制。心无挂碍,而得神通。神通无所不能,必有所静所归。如澄浊水,自然得证如来实相。
引:我们已经说了很多的证道的实例,那么什么是证道呢?如果将世界划分为二部分。
一部分是世界万物,另一部分则是任由他们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空间与时间本来就是一体的,无有名词之别。因此,可以得出二个结论。一个是最基本的空,一个是空中的演义。那修道呢,就是回到这个空去。证悟空性,而证明其中的演义的虚幻。要回到空性,方法就非常多了。六尘法,五根法,六识法就依此而生。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用演员法,假如自己是一名演员。现在演的是空,将自己的角色代入空中。如果自己是空,这样演着演着,竟然就入戏出不来了。也就入悟空性了,为什么要入空呢?
因为我们这个物质轮回的世界里,充满了情感。但却并不真实。而空的世界里,是真实不轮回的,并且充满了智慧之光。这智慧就了不得了,能照耀十方世界。
七大圆通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来到如来前,合掌顶礼佛足,对佛说道:我经常回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在世上,名为空王。说多淫人就是猛火聚集,教我遍观百骸四肢的诸冷暧气,神光内凝,将多淫心变为智慧火,从此所有的佛都称呼我为火头。我以火光定力的原因,成为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经常做守护的力士,新伏魔的怨恨。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身心的暧触,无碍的流畅其中,所有的烦恼销溶,变成大宝焰,达到无上正觉,认为这是最好的。
这是一个因淫而入道的例子,不过这个淫字,就是贪欲,过度的意思。这在前面楞严经讲杀,盗,淫的时候专门讲过,我们的欲望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饱暖,也就是来自于热量,来自于火。于是,观淫心之实,不过火大。人老了,阳气少了,淫也就少了。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yì前往),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毘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毘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持地菩萨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路对佛说道: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在世的时候,我为比丘,常在一切的要路地上,田地险隘,有些沆沆洼洼的地方,妨损车马,我就将他平填回去。或者作为桥梁,或者背沙土修补,这样勤劳辛苦,经过无量佛出现在这世上,或有众生在城墙市巷,要人帮助拿物,我就帮助他们拿物前往,到了之后,放下物就走,不需要报酬。
毘舍浮佛出现在世上的时候,世上有很多的饥荒,我为了背人,不问远近,只取一钱,或者有车牛,在泥路上打滑,我就用神力帮他推去轮子,使他们减少苦恼,当时国王请佛而充斋饭,我在那个时候,将地平整以待佛,毘舍浮如来摩顶对我说我,当平自己的心地,则世界之地一切就都平了。
我马上明白了,见身上微尘和造世界的所有微尘,都毫无差别,微尘自性之中,不相触摩,至到刀兵,也没有接触,我于这个法性中明白了无生忍,成为阿罗汉,回心到现在入于菩萨位中,闻所有如来宣妙莲花,达到佛的知见地,我先证明而成为佛弟子中的上位。
佛现在问圆通,我以此义观察身,界二尘没有差别,本如来藏,虚妄而显发尘色,尘灭而智圆,成为无上道,我认为这个最好。
这是一个因地大证悟的例子,得悟一切物质,也就是留碍之身,不过是微尘的自性。微尘之间,并无相触。这一点恰好被现代物理证实了。任何电子,质子再紧密的连接,其实中间都有无量的空隙,也就是物质与物质,在微尘层面,并没有连接在一起。不过诸物以为是一个整体,是发生了一些事情罢了。不过自取烦恼而已。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月光童子也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道: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叫水天。教所有菩萨修习水观,入到定中,观察身中,只有水性,开始是涕唾,这样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身中反复观察,都是一样的水性。见这水身中和世界外,浮幢王刹,都是诸香水海,全无差别。
我在此时开始成为这个水观,只观察到水,没有见到自己,在做比丘时,在室中安然于禅定。我有一个弟子通过窗户观察,只见清水遍在室中,别无所见,这孩子没有理解,用一个瓦片投在水中,激起水花而作水响,到处看了看而离开。我出定后,马上觉得心痛,就如同舍利弗带到了违害鬼一样,我便思考,现在我已经得了阿罗汉道,很久不有疾病的因缘,为什么今天忽然心痛呢?难道是退步了吗?这时候童子来到我前面,说了前面的事情。我便告诉他说:你再见到水,可以开门入这水中,去掉瓦片。童子听后,在我再次入定时,果然还是只见到全部是水,瓦片还在水中,开门除去瓦片。我再出定,身体恢复如初,遇无量佛,这样一至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才没有了身体,与十方的所有香水海,性合在真空中,再也没有分别,今于如来得到童真名,参于了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而能得无生忍,圆满的菩提,我认为这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水大而悟的例子,无论是火大,地大,水大这些七大的哪一个证悟,因为涉及到世界的根本成因,所以这些修练之后,形态会发生强烈的改变。任由形态变化,因此这类得道的人,稍微好认一些。其他类得道的人,就没有这类智者好认识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琉璃光法王子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足而对佛说道:我回忆往昔经过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叫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之身,都是妄缘风力所转动。我在那时候,观察界的安立,观查世界运行,观察身体的动与停,观察心的动与念,这些动并没有二样,完全没有差别。我那时候觉查了这些群动的特性,来没有地方,去也没有地方,十方的微尘,颠倒众生,都是同一个虚妄。这样至到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的众生,就如一个器具中百余蚊虫,啾啾鸣叫,于分寸中,鼓发狂闹不止,遇佛没有多少时间,证得无生忍,这时心开,才见到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奉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没有阻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没有依著,去明白菩提心,入于定中,并十方佛传于唯一妙心,这是最好的。
这个琉璃光菩萨,就观察界是怎么存在的,时间是怎么运动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心念是如何起落的,发现所有这些动,都完全一样,不过是无所不在的虚幻妄动。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这是观虚妄法门,对此世界用了一个比喻。就是一个器具里面,装了无量的众生,大家都在尽自己的见识啾啾鸣叫,形成一个嘈杂的声色环境。走出去的人,实在讨厌这样的环境,没有走出去的人,却需要在里面承担自认为需要承担的责任。等到走时,没有人记得,没有人念得,早被别的声音所取代。啾啾鸣叫,无有停止,你,我,他都曾经鸣叫过,每个鸣叫的人,都希望这器皿永恒的存在自己的叫声。但永远被其他的杂声所代替。这是风大的。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虚空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后,对佛说道:我于如来,定光佛那儿,得到无边身。这时候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尽化为虚空。
又于自己心中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灌十方,尽虚空之际,诸幢王刹来到镜中,涉入我的身体,身和虚空一样。并不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这大神力,由我仔细观察,四大毫无依靠,妄想生灭,虚空完全一样,佛国本是相同,于同发明,得到无生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有边际,入于定中,妙力圆明,这是最好的。
这是空大的。这里面出现了无边身的概念,无边身就是虚空性身。如果还在此世,未曾涅槃,就算是法身。法身也需要涅槃掉,才能成就佛事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弥勒菩萨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足而对佛说道:我回忆往昔经过微尘劫,有佛出世,名叫日月灯明,我从此佛而得出家,心里特别重识世上的名声,好游于贵族姓中。这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进入定中,历劫从来,以此入定事恒沙佛,求世间名的心,自此歇灭无存。
到了燃灯佛出现在世上的时候,我便成无上妙圆的识心定,至到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都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明了这些都中唯心识的原因,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现在得到授记,成为未来佛。
佛问圆通,我以仔细观察十方唯识,识心圆融明了,入圆而回到实相,远离依他而存以及遍计的执著,得到无生忍,这是最好的。
这是识大的。这是圆通的菩萨叫弥勒菩萨。他是未来佛,也就是未来世界成佛的,这个未来怎么算,我猜的话,应该是这样。在燃灯佛出世之后,至到释迦涅槃的时候,那是释迦的时代。后来释迦涅槃了,至到将来弥勒菩萨涅槃的时候,应该就算未来。在这段时间里面成佛的人,都应该归弥勒菩萨管。这与一般的佛经是完全不一样的。按理,佛佗涅槃之后,清净自在,就回不来了。
虽然佛法传了下来,但不过是历代高僧传承而已。
弥勒菩萨的比较重识名利,这与春秋战国之后的时代需求是相符的,同时,弥勒菩萨是强调知识产权的。主张人应该努力学习。通过唯识去成佛。这就是唯心识观,也是唯识宗的来历。这画风,与当下的社会和未来的社会应该是契合的。而释迦则不一样。强调的是平等信智,众生平等。这显然是要解放奴隶,放开人性。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我们也几乎可以认为,当下应该是弥勒菩萨持世的时代。
无论善恶,唯识所现。不断的溶入世界,形成世界一体观。拥有世界的眼光,积极的拥抱科技,主张知识产权,强调知识的力量。这才是合符未来教化的主题。但这一切都伴随着名利心而存在。需要克服自己的名利心,用真心去修知见,唯心处事。唯识立宗。
因此,这个知识点比较重要。对未来佛法的意识形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相反,现有的佛法,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也就走向末法时代。并进而灭亡,佛法将不再以佛法称世。但却是真正的未来佛法出现。
这样的认识,几乎是相信科学最终会证明一切。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太遥远了。需要历劫以来对学习的掌握. 书到今天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佛法本无名号,求真求实的科学,为什么不能是佛法呢?佛法唯真实二字而已,别无其他。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的五十二菩萨,即从座位站起,顶礼佛足而对佛说道: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叫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续为一劫,其最后的佛名超日月光。他教我念佛入定。比如有人,一专为忆,一入到专忘中,这样二人如相遇又如不相遇,或者见或者不见,二人相忆,二忆的念越来越深,这样乃至从生至生,如同形影,不相违背。
十方如来怜这些念佛的众生,如母回忆孩子,如果孩子逃逝,就算怀念又有什么用呢?子如果想念母亲,如果母亲也想念时,线子历生则不会离开久远。
如果众生心中想念佛,现前将来必定能见到佛,去佛并不久远,不需要凭借方便法门,自然心开。如同染香的人,身有香心,这就名叫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 念佛心而入无生忍,现在在此界摄收念佛人,一起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没有选择,都能摄回六根,净念相继,得以入定,这是最好的。
这是根大圆通。这圆通就比较实在,理解了佛的教化与人的受教化关系,就象母亲和孩子的教育关系一样。一切的关键在于孩子。如果孩子不想学,母亲就是容嬷嬷。因此,需要自己改变。去接触善知识,努力学习善知识。当一个人虚心向学的时候,天下何人不是佛啊。必然会遇到明师,从而最终得善报,得善果,得证圣道。也就是我们的根,其实是可以听到任何佛音的,但终归没有听到,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想去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