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我们今天开始

一起去读坛经这本书

去见识一下穿越千年的智慧

有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坛经这本书

但如果接触过佛学的人,就会知道这本书

在佛学历史上

本来只有释迦牟尼说的话,才能称为经

其余的高僧著作,只能叫论

但到了唐朝

惠能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

这是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佛经

也是唯一一个被中国人奉为佛的人

其他的人嘛,再怎么着,也不敢说自己的著作叫经

可见,惠能被捧的有多高

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其他高僧,比如达摩祖师怎么不写一本叫经呢

这一点,很多人都疑惑过

无数的人,以为这些书就叫经

其实这是错的

"经":梵语是修多罗

经其实是修多罗的意思

修多罗的意思就是指契入

比如你现在很悲伤

结果别人在旁边开导你

你听了之后,想开了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别人说的话,契入了你的内心世界

改变了你的状态

这种契入才叫经

所以,意译的话,就是契合,贯通,通达的意思

而经书本身

佛家是用比喻来说的

这所有的说法,所有的经书,他们只是手指

指月之指

不能说坛经是经

只有坛经打动了你的内心

让你更加幸运

更加幸福

拥有更多的快乐

书与人溶合一体

这就叫经了

显然,经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的

人要没有问题

也就不存在经了

万不可以拿书当经

能让人彻底解脱的佛法,就是佛经了

一般的高僧们说法,都是片面的

我今天很累,你让我休息

这是佛论

对当下的我很有帮助

但是

我如果一直休息下去呢

按这方法并不能得到快乐

显然,这是因缘法,随着缘起而出现

而并不是圆满的

这也是历来高僧不敢说自己的著作叫经的原因所在

一旦叫经,就需要彻底解决问题

在佛学上,有二本经典对于普通人非常重要

他们都针对普通人的问题提出了圆满的解答方案

一本是维摩诘经

解决人们生病的问题

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然后应该怎么想

另一本,就是六祖坛经了

这一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有二个

人活着的意义在哪儿?

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实际上就是用来解决生死大问题的。

要说对这二个问题没有疑惑,那是不可能的

古往今来,无数的圣人都在解释这二个问题

在六祖之前

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答案就比较多

普通人感觉这很真实

但圣人们却说这如梦幻泡影

勿勿百年

如驹过隙

让人们感觉到这是假的

于是

很多修行人就认为

人生很假

人生得意须尽欢

造成了更多的疑惑

人生是真的吗?

人生是假的吗?

如果这样去思考

就不会有答案了

真与假是二维法

人生即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可以说人生虚幻

但虚幻也是真的

因此,真假实际是人思维的二端

而要找到真假不二的本体

就达到了六祖的境界

我们先看一个丛林的例子

比如二个人,经过一片树林

路边种种草木

于是

其中一个人当此草木为真

他们如此真实

就研究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结果累死了,也不得走出林子

另一个人认为这些草木是假的

于是静坐其中

不再识别这些草木

最后也必然至死不悟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实际上就是无论你认为草木是真还是假,都已经有了分别心

已经在左右自己的人生了

正常的行为应该是,你路过就路过了

看见就看见了

践踏就践踏了

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他们是什么,不需要思考他们是什么

你走出林子

根本不用想路过林子的时候

遇到了这树那树,这草那草的

这就是流通不流碍

实际上,就是要达到这样这种不染于心的境界

去完成自己的一生就行了

与真假毫无关系

这也不是人生辩论的重点

我们来看原文

看看六祖慧能遇到了什么

从而走出了二维法

我们选的书本

是敦煌本

为什么选择敦煌本呢

这个版本只有一万四千多字

大约是六祖去世后二十年左右,由一个叫法海的人集成的。

比较接近原始

后面的几个版本,吹牛的成份很大

这是流通的需要

只有神化一些事物,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才更容易流传

我们会和通行本稍作比较

看到书中不合理的地方

不要太把书当一回事

主要是思想和境界问题

还有能不能解决问题

是不是无懈可击就行了

卷一:韶州刺史韦璩等众请说法

当时,韶州刺史韦璩经常没事带着一群人去和慧能聊天

这就是一群普通人

而这个刺史呢,其实也没有传记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本来一般到南方为官,都是流放过去

或者贬下去的

为了美化他

说是他主动的

愿意到南方来教化这些蛮夷

也就是没什么文化的人

这一段历史与王阳明很相似

王阳明是到了贵州

悟道了

贵州的头头去看他

于是王阳明就给他讲知行合一

结果呢

这头头没听懂

回去想了二个月

越想越郁闷

又跑去找王阳明

这样几次

终于弄明白了知行合一的合字,是回到的意思

知行回到一的本质上

从此心学就大为流行了

这慧能也是差不多

运气很好

遇上了这个刺史

也正是得益于他

于是,禅宗就大为流行了

有一些没事喜欢考证的人

比如胡适这样的学者

经过他们的考证

就认为慧能在世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北方的神秀

但神秀的运气不好

生在佛法旺盛的北方

当然这是题外话

不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只要知道,慧能面对的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就足够了

他确实是面对普通人的

普通人请法,能请出什么意级玩意呢

是吧

这正是本书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是一群修行人在一起喝茶聊天

其实就是一群神棍

我吹能上天,你吹能下地

我吹成佛,你吹飞升

大家奉承一欢

就结束了

过后谁也没有得到什么

但普通人与高人的对话

就完全不一样

普通人能问出我们普通人关心的问题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这一天

惠能坐在大梵寺里面

坐在最上面后

他就开始说法了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什么意思呢

摩诃就是大的意思

般若就是智慧

波罗蜜就是幸福的意思

你怎么样拥有一生幸福的最大智慧呢?

没事吹这样高深的问题

就得出一个结论

授无相戒。

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无相即是最幸福的

比如俄乌战争

如果你不看新闻

你啥也不知道

这不叫得道

这叫无知

如果你看了新闻

就极容易受到价值观的左右

这是着相了

有挺乌的,有挺俄的

有同情普京的

有同情泽连斯基的

但实际上,这都是看了新闻,着了法相

新闻写的时候,就传达着别人的价值观

俄乌隔你十万八千里呢

正解应该见相非相

见就见了,知就知了

无忧无喜

不影响你的心情,不影响你的生活

他们爱干嘛干嘛

你爱干嘛干嘛

即不是躲着不见

也不是见了争了输赢

无有留碍

实为无相

无相心就清净

心清净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就是一种智慧

你争赢争输

其实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只不过是徒增烦恼

庸人自扰

要以无相为本相

人本自无相

金庸在小说里面,将无相称名神功

小无相功,大无相功

这当然是吹牛不交税

无相与武功的关联度并不大

但确实有小无相和大无相

小无相,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无相就是事情关己,也高高挂起

连我相都没了

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当时呢,下面的坐的人还比较多

有一些僧尼

这些修行的和普通的居士一起,有上万人

这个我们不用管真假

但打仗都需要这样说的

比如曹操称自己拥有八十三万人马

古代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马的拼杀

能让人感觉到大气

有吸引力

不用纠结人数的多少

不要留碍法相

这些人里面,就有刺史韦璩

还有一群当官的

还有一群读书人

都在叽叽喳喳的关心自己的幸福快乐问题

刺史遂令门人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受,有所依约,以为稟承,说此《坛经》。

刺史便让自己下面的一个叫法海的门人,将这些都记录下来

流行于后世

让后面学习的人,好尊从这样的道理,相互交流,有个凭证。

这就形成了坛经

这里面,我们又要知道

写这本坛经的人,是法海

无论是法海还是刺史

他们都没有得道

真要放下,得道,达到无相,并不容易

这也就使得这本书更偏于俗

后来过了几十年

通行本出现

就是为了改变这个现象

因此,在法海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伪论

这个伪字并不是指假的

只是说,不是当时惠能所说

但大要还是合于佛理的

添了多少内容呢?

大约百分之四十

也就是总共一万四千字,又添加了一万字左右

这多出来的部分,有些其实是有问题的

后面我们会慢慢的讲到

卷二:大师自说悟法传衣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惠能说了句,你们啊,好好体会一下这无相大法

人生在世,不过看戏

不要把人生这场戏当真

也不要把看戏这件事当假

戏是假戏

见是真见

虽然你见到电视里面的韩剧是假的

但你看见他们的见却是真的

你是真的见到了假的

所以,不能用真假来看待人生

要用无相

这一切无相

与自己要去的地方不相干系

何必于其中,一会儿悲,一会喜,自找不痛快呢?

大师不语,自净其心

等他说完停下来

就让大家感觉一下清净的内心

但实际上,大家一脸的懞逼

这根本不是一天二天能理解的事情

一看,冷场了

这不行啊

良久乃言:善知识净听

过了很久

惠能就开了个话题

你们没事听我说我的历史吧

故事更有吸引力

这一下,众生就来劲了

惠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

我的父亲吧,本来在范阳做官

结果犯了事

给贬到岭南

岭就是指五岭

过了五岭,就到广东广西等南方地盘上了

如果罪再重点,就会贬到海南

到了新州这个地方安居下来

惠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谁知屋漏更遇连夜雨

到惠能很小的时候,这贬职也就算了,还心情郁闷,一命呜呼,与世长辞了

这孤儿寡母的

一下子就掉到了生活的泥潭

生活极度艰难

为了活下去

结果就到了南海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小惠能渐渐长大

天天能打柴补贴家用了

当然,读书这样的事情,与惠能无关了

这也使惠能成为真正的文盲

大字不识一个

但恰恰这一点

就更不容易着于法相

达到佛家所要求的止语的大境界

不会在文字和名词上出不来

有文化的人,最难的就是摆脱文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看得越远,其实越担忧,越焦虑

你为什么对孩子的学习不好,如此痛心呢?

就是因为你看得非常遥远

而孩子看得非常近

孩子当下的快乐就是玩

你却认为孩子未来的生活是苦

孩子不懂你的文化

但幸福不一样

孩子其实当下就幸福了

未来的事怎么样,不知道

如果再要快乐,最好象动物一样

没有任何文化

没有什么挂碍

羊被狼咬了几千年

从没有想过抗起枪反抗

只是本能的,见到狼了就跑

跑赢了继续吃草

事情无碍于心

这状态在一些修行者来看,太爽了

天下有道,我就出去努力工作

天下无道,豺狼当政

就安心的做老百姓

不说话就不说话呗

人生太短

过完拜拜

何必在如此短的光阴里面还找不痛快呢

因此,很多修行,都是要求止语的

想太多了

放下

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惠能送至于官店。

有一个客人买了惠能的柴

让惠能给他送过去

客将柴去,惠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

客人收柴,惠能拿到了钱,正准备离开

却发现门边有一个客人在读金刚经

惠能一听

惠能一闻,心明便悟。

这惠能一听

哇,我如此艰辛的生活

这样痛苦的人生

原来还可以这样想啊

就开悟了

所谓的开悟

就是他想明白了

也就是契入了金刚经这本经典

禅宗主要经典,其实只有三部

一部是达摩祖师带来的

楞枷经

一部是五祖经常说的

也就是金刚经

另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读的六祖坛经

惠能就是听了金刚经

想明白了

他明白了什么呢?

明白了自己不能再这样糊里糊涂的生活

要有所追求

要有所行动

他这不是幻觉上的知道

有些人也会明白,我明天开始要努力如何如何

但实际上,到了第二天,还是被很多的事情牵连

没有去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之不真

他实际上知道的是日常所事要比努力学习更重要或者更快乐

看书与刷抖音二者

如果是真知道看书比抖音重要,就放下抖音去看书了

如果是以为看书比抖音重要

但知道的却是抖音比看书更快乐

就刷抖音去了

因此,人必然是知行合一的

惠能就是知行合一

他知道自己不能糊里糊涂的再这样过一辈子

难道还要一生打柴,做个樵夫至死吗?

显然不能这样

他要去求法

在通行本中,将这一段说得很高大上

把开悟说得非常高深

其实没有必要

他只是知道了金刚经里面所说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已

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于是,他问这客人

你从哪里拿到的这本书呢

客人回答他说

我在蕲州黄梅县东边的冯墓山那儿

去拜见五祖

当时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劝一大群修行人和居士,给他说,你们只要看金刚经这一卷书就行了

你们就会领悟到一个重要的东西,叫见性

比如你见到俄乌战争

不能说不见一样

但俄乌战争与你的见性八辈子达不上干系

不必要随着喜悲交加

平静如水的见就见了,继续见就继续见,灭就灭了

这都是境象变化

见性没有变化

守住见性,就守住了真正的清净

假装不见不是清净

如果明了见性

就能通过见性见到实相如来

也就是真我了

或者叫真人

惠能听了,这是往昔的业力牵引,让我有这样的缘份,于是,辞别了母亲,前去拜见五祖弘忍和尚

扔了打柴这样的生活

洗心革面去了


  • 没有了!
  • 第二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