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接着昨天的内容

这六祖慧能放下一切生活,到了冯墓山

找到了五祖

于是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五祖弘忍和尚就问惠能:

你是哪里的人啊,到这山上来礼拜我呢?

你到我这儿来,又准备求什么呢?

凡有所求皆是虚妄

一般禅师都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其实是试探惠能的底线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 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惠能就回答了

我是岭南那边一个叫新州地方的人

现在远道而来拜见大和尚,不求任何物,只求一个正觉。

这是摆脱物的纠缠

去寻找见性背后的明心

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于是

五祖就责备惠能说道:

你这个偏远地方的人,又是和野兽差不多,没有教化的蛮人,做什么佛

这不是瞎胡闹嘛

如果说第一问,是看惠能有没有贪心

是不是贪求什么

那么这一说,就是在试控惠能的嗔恨心

是不是真的在一切外缘下,都能心平气和

正常人听到这话,其实嗔心已经出现了

还有牛的人,早就撂挑子走了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不一样,他心平气和的回答着自己的见解

人虽然有地域的不同,但佛性与地域无关吧

这野蛮的动物与尊贵的和尚虽然现象不同,但佛性应该没有差别吧?

和尚是尊称

不是一般人,不能称为和尚的

在这里,出现了佛性这样一个词

佛性,自性,见性就是同一个事情

指的是同一个实相

只是名称不同

一般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就说佛性

相当于尊称的说法

对于普通人来说,就说见性

大家好交流一些

毕竟都有六根

对于自证自悟来说

就说自性

其实是同一个实相

属于自己的性

即然属于自己,通过他就能找到自己了

除了自性之外,统统都不是自性,而是攀缘性

这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以黑夜为例

在一个黑夜

你有一个手电筒

你打开手电筒

指向树木,就显现了树木

指向河流,就显现了河流

指向花草,就显现了花草

指向一切,就显现一切

这所有一切,一一分明

但手电筒却是同一个

这手电筒就是自性

而显现的种种现象就是他性

基本上这样理解就可以了

高深的理解在于

所显现的种种不同,一一分明的现象和物

其实也是唯心所现

这就到了心外无物的境界

如果要达到这个境界

就需要知道手电筒只是见性

而不是明心

是因为有了明心,才一一分明诸物

所有山河草木,皆是妙明真心所现

这才有解

见性是谁都有的,谁都一样的

我们再看情绪上的问题,也能明了见性

比如你今天很高兴

则只有二种可能

一定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这是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就是你疯了

悲伤也是

必然有悲伤的事,或者自己疯了

显然,无论是苦是乐是悲

都需要有相应的事情才能让人产生

这显然就是缘事而生心

是攀缘心

而非自性

那么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呢

今天很平淡呢

你也有二种可能

一种就是你很宁静安详

显然这宁静安详不依附于一切事情而存在

说明这清净宁静安详的不依于事而存在的性,就是自己的见性

而且是清净见性

这是属于我的,是自性

还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你感觉无事可做,心中焦虑不安

这是因为,你被无事这件事件挠乱了心情

说明无事的空性也不是自性

人也会缘空生出烦恼

这为六祖后来反对坐禅静守虚空提出了理论根据

如果一事不挠的清净见性是自性或者佛性

则众生无有差别

更没有地域差别

这是惠能所能悟到的地方

也确实是佛法所指的境地

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旁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惠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惠能于碓坊,踏碓八箇余月。

五祖还准备进一步探讨

但看见旁边还有很多其他小根器的人

便不再说话

打发惠能去做事

其中有一个修行的人,就让惠能去踏碓

这一踏就是八个月

生活就这样平淡的过去了

并没有奇迹发生

通行本在这里面开始疯狂的添油加醋

其中一个就是五祖到了碓房

问惠能

米熟了没?

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惠能回答说,米已经熟很久了,就差筛去水分了

以此来证明惠能开悟

这个嘛,其实画蛇添足了

惠能开悟,自然不会有时空

时空幻象是道之所生

肯定不存在回答米熟久矣这样的语句

佛学里面关于时间的表述,都是用变化来衡量的

一个变化或叫一劫

或叫一刹那

米熟指的证悟到了大道

过筛则指的是需要五祖的印证

以此来解决一个问题

你都得道了,还在这儿碓什么米呢?

这其实是通行本比较晚,大约是惠能去世后五十多年写成的

希望补上这些漏洞

但实际上没有必要

这与达摩西来意是一样的道理

所悟所证与自己所做的事情根本无关

如果惠能回去了

人也会问,你都开悟了,为什么要回去呢?

也就是惠能只要在这个世上,总会有一个状态

人都会问:你都开悟了,为什么还这样呢?

实际上,这就是安于当下,安于因缘的表现

达摩西来只是因缘

达摩所悟,却是清净

来与不来,清净心都无染无著

要的是无著

而不是通过现象来证明无著

所以,这漏洞补的有差

但表明了尊师重教

虽然悟了还需要五祖来开导开导

我们回到正本

敦煌本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讫,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祇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若迷,褔门何可救汝?汝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稟为六代。火急急!」

有一天,五祖突然把所有的弟子都叫了过来

等到门人集齐以后

五祖就说了

这一段话非常关键

相当于提问题

我给你们说啊,这世上的人,最大的事情应该是生死的事情,人总是要死的,你们作为我的弟子,每天受到世人的供养,但实际上你们一天到晚不去思考生死是怎么一回事,而是想的我做点什么能更好呢?贪恋活着的滋味,根本不会想自己有一天是会死的,所求的这一切都将不是自己的,如果你们不明白自己的自性,你在世上获取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你们回到自己的房间里面后,有智慧的人,都根据自己本性里面的智慧境界,作一首偈子给我,我看了你们的偈子,如果你们知道了禅法的大意,我就把衣法传给你,你就是六代祖了。这件事情很急,你们马上去办。

在这一段话里面,要解脱的是关乎生死的问题

众生最大的迷惑就是不相信自己会死

只求活着取得更多

死了,啥都带不走

因此,开悟这样的大事,应该是悟明白生死

而不是总在想怎么活着,活着做什么

为什么想怎么活着或者活着做什么这样的事情就不得开悟呢?

这是佛家的一种主张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当然也包括人

都是分段妄生

分段妄灭

是永远变化里面取的一段形态

比如水化云,结成冰

再又化为水

事物就如同冰这一概念

他即有来的地方,也有去的地方,会永远流转

但冰化为水,世人称名为死

水化为冰,世人称名为生

冰生冰死,不过分段妄生分段妄有分段妄灭

误为真实

如此在永远变化的里面,如果一直只考虑一段

这就如同在大海之中,只见到一滴水

在浩瀚的宇宙中,只见到一颗尘埃

佛家对这种见识也有一个说法

即见不过分寸

如果只看到活着,这样的人是因为沉迷在五浊恶世里面

他的见识只见到一寸远

不知道宇宙无穷大

时间无穷远

追求到无穷

得少为足

以迷为悟

把知见当自是的根本

而指点一切

因此,如果只考虑几十年的光阴

那实在迷得不行了

禅宗不这样去思考

而是放到漫长的无量劫中去思考

从而发现活着的一刹那,根本没有任何计较的必要

明白了这些佛学的基础

我们再看神秀的偈子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偈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这些弟子们得到五祖的这个分咐后

都回到各自的房子

大家想了又想,就相互之间说

我们其实不用努力的去想这件事情,做个什么偈子给和尚

想一想,平时都是神秀上座来教我们的,神秀上座得到祖师真传后,我们自然可以依从神秀就行了。做什么偈子啊。

大家这样一想,也就都停了心,不去做偈子了。

时大师堂下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相

当时,在大堂下面有三间的房廊,大家经常在这廊下休息聊天

所以,想在这廊上面画楞枷经里面的一些图画。

我们再大略讲一下楞枷经说的什么

楞枷经是达摩祖师到东土来传法带过来的经典

也就是禅宗初祖就是宏的这个法

这本书很重要

但不容易懂

他本来讲的是性相不二

物性即是物相

见性即是实相

心性即是物象

物现就是心见

也就是性和相之间的关系

是因为众生心的分别心将同一事物割裂为二解

而真实相就是真实性

真实性就是真实相

性相合一

性相不二

这本经书的大旨就围绕这个展开

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惠能大师的定慧合一

都是一样道理

这本是要守一的事情

但众生心非得误为二名

但性相不二非常难解

这就造成了佛学的分裂

以至于分为性宗和相宗二大流派

性宗认为性牛逼,悟性就明心

相宗认为相牛逼,见相即明觉

可见楞枷经还是比较难懂的

作为禅宗的祖师级的书

五祖就想将这里面的内容找人画成图画

画在这房廊上

这样众人就都能耳濡目染

久而久之,也可能开悟

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珍看壁了,明日下手。

如果还有多余的地方呢,就画上五祖大师给学生讲法的场面

好在后代里面流传

画师卢珍实地看了之后,就决定第二天来开始画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见得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求法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偈,终不得法。

上座神秀就开始想了

这些想法,都是作为结集者法海推测的

人的想法嘛,谁知道呢

属于合理推测

我们看法海是如何测度神秀怎么想的

别人都不呈自己境界的偈子,但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不能不呈偈子。我如果不呈,五祖怎么知道我见解的深浅呢?

我呈上偈子之后,向五祖表露了我的境界,如果是用来求五祖的正法,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想从五祖那儿得到一个职位,这就是凡夫争名夺位的执念了。但如果我也不呈偈子,那不是始终无法得到五祖的指导?

神秀是不是这样想的

不知道

良久思惟,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 我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但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

到了半夜

没有人看见的时候

神秀走到了走廊下面,就准备题上偈子,向五祖求法

如果五祖见到偈子,根据偈子的内容来找我,我就说是自己作的,好承机请法

如果五祖认为这偈子的境界比较低

也说明我宿业深重,还没有到得法的时候,说明开悟的路还很远,我也就安心了。

这一种思想斗争实际上是美化神秀

相当于我们现在写的入党申请书

如果考核合格,我就如何如何

如果考核不合格,我就加倍努力等等

六祖在南方宏法,名气大了之后,北方是有很多人,包括皇帝也请他去北方讲法

因此美化北方的神秀也就可以理解了

是不是真这样想,还是三个字

不知道

但偈子是真实的写下了

当时还没有一个人看到

这偈子的内容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体就是菩提树,心就是天天照的明镜,经常去擦拭,不要被尘埃遮盖了身心。

这偈子对于活人来说

意义重要

一个人活着,就是要不断的努力

努力的去掉贪嗔痴

努力精进的改过自新

但也仅仅限于活着

这与五祖的题意相去还是比较远的

五祖的意思是要求对生和死的感悟

而不是对活做什么来出题

在这偈子里面

并没有止歇

而是通过拂拭,并且天天拂拭来达到修行的目的

这就是做什么了

通过做什么来达到明觉悟心的目的

但是,佛法是止歇大法

是什么都不做时的本真显现

不可能通过做什么来理解佛法

这是违背第一义的地方

也就是五祖所说的,还在修福

只求一个看得见的回报

单看这境界

也不比孔子的弟子曾子他们差

他们也不过是吾每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的行为

通过改变这些行为来成为君子

三省吾身

谁在省?是自己的内心在省

谁是身?是自己的行为是身

不能不说这境界非常高

但只限于活着

这是有范畴的

但人终归要死的

你就是成了圣人,难道不死么?

难道还能下辈子再想起来?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归房卧,并无人见。五祖平旦,遂唤卢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相。

神秀上座题完这偈子后,就回去睡觉了

没有人看见是神秀作的

五祖早上起床,叫来卢画家,来到这走廊下面

准备画楞伽的图画

五祖忽见此偈,请记。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了。《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道。依法修行人,有大利益。」

五祖忽然见到了这偈子

就仔细的看了一遍

于是对卢画家说了

我给你三千贯钱吧,劳烦您远道而来,现在不用画相了。

金刚经里面说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是讲究无相的

一切有相,皆是心有所碍

不如留下这首偈子

干嘛呢,让那些迷惑的人天天念

如果依照这偈子去修

会达到什么效果呢?

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少不会做坏事吧。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人们还能从中得到很多好处。

对于如何活着,还是很有作用的。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令众人见,皆生敬心。

于是,叫来了所有的弟子,让他们在这偈子前烧香礼拜,让大家生起敬畏之心,好依着修行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了这儿了




  • 第一讲
  • 第三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