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今天的第三卷和第四卷是坛经的核心部分
全面的阐述了六祖的境地和坐禅的正确方法
当然,这非常简单
简单到人人都轻易而举的能做到
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了
是怎么一个简单法,简单到人人都能轻易的达到呢
我们先看原文
卷三,为众说定慧
这就是解释定和慧的问题
惠能最为核心的地方,也就是认定了一个事实
定慧不二
定慧就是同一的
什么叫大智慧?
那就是凡事不能心定,不惊不怖不畏
什么叫定?
那就是人生的大智慧,处变不惊
因此,定就是慧,慧就是定
我们看他是如何讲述这个道理的
惠能来依此地,与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
我来到这个地方,给你们这些做官的,修行的,在家的讲法
这都是累劫以来的因缘
我所讲的法呢,都是前人传下来的
并不是我惠能自己创造的
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于先代悟。
你们应该自己去找先圣们的学说和见解,自己净心的寻找开悟,迷途知返
我只是呢,愿意先去试一试,希望自己先除去人生的迷茫
为大家开个头而已
惠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
惠能大师继续对众生说道:
各位,清净的智慧,世人本来就有
都是因为攀缘心使人迷失了自我,因此不能自己想明白,所以才找一些大智慧的人来显示他们的思维和他们的境界
各位,你们只要一开悟,这就是大智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各位,我的这个法门,就是以定慧为根本
定慧为根,定慧为根,定慧为根本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们不要相信定和慧是有差别的
定慧就是同一体,而不是不同的二个体
即定就是慧之体,慧就是定的妙用
你拥有大智慧的时候,定就在大智慧上。
你能一切变故心不起伏,定得住的时候,慧就在这定里面。
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
这就是说,定慧是相同的
学道的人,千万不要产生另外的想法,莫说先要入定了才有智慧,或者人要成为圣人,有智慧了才能定得住
从而认为定和慧是有差别的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法我,不离四相。
如果产生了定慧不同的想法,这就是落入了二维法的法相中了
虽然说得很有道理,但实际的内心却做不到
这就是定和慧认为不同造成的
能说到,也能做到,外在的现象与内在的内心是保持了同一性
这就是定慧相同了
要知道,自己证悟修行,那肯定不是为了争个输赢,如果是争个输赢,那就是愚痴的迷人,不能离开争输赢的想法,就会产生一想象中的法象中的我,已经落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成见中去了。
修行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愉悦和永乐
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唯有乐,是你需要的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
那怎么样让自己拥有愉悦安宁的寂静妙乐呢
这个就非常简单了
只需要一行三昧就可以了
无论何时何地
行住坐卧
你只要行直心就行了
好,这就是惠能的基本法理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一行三昧
什么是直心
这是非常简单的概念和做法
但不解释不容易真的理解
三昧就是大定的意思
这个来自梵语的音译
一行就是直心
直心就是一行
什么叫一行或者直心呢
这就是通俗讲的直肠子
有啥是啥
从来不留碍于心中
比如婴儿
饿了就哭着要
根本不会想这时候应不应该哭
想拉就拉
根本不会顾忌场合
这就是一行
只管当下
从不多想
因此也叫直心
荀子将此解释为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也就是,你当下怎么想的,直接了当
当说就说
爱就爱呗
说了就行
恨就恨呗,骂了就行
绝不多想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大学里面也对此有解释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所谓的诚意
就是不要自欺欺人
比如你讨厌臭的,喜欢美丽的
这就是诚意,也叫自谦
楞严经里面也认为直心就是道场
佛佗问阿难的时候
也需要他直心回答
这是直觉
就直截了当了
这有什么好处呢
悲伤就哭了
愤怒就发泄了
爱就说了
一切本真
然后就过去了
半点不留心碍
诗经三百篇
也能看到古人的纯朴
何谓纯朴?
就是是啥说啥
直肠子
什么男欢女爱都敢说
都能说
这样的人,会经常见到
你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人容易长寿
显然
这就更进一步的指出
世人是头上安头,念上安念
刚产生一个想法,这美女好美啊
然后不是直接表达赞扬
反而是感觉自己这想法不好
是自己好色的想法
这就已经念上安念
如此反复
就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
让自己郁郁寡欢
不得善终
因此,人为什么不快乐?
就是自我的思想斗争太厉害了
患得患失
而不能直心面事
心不留碍
你总感觉这样怕得罪人,那样怕丢面子
结果一切过后,发现心没了
十方诸佛讲法,都以直心为道场
不需要三思
不需要二思
想到就做了
做了就行了
心也过去了,事也过去了
有人随口说一句话,你长得好丑啊
说者无心
说就说了
但听的人纠结了
其实没有必要
如果想骂,当时骂过去就行了
显然,惠能已经认识到,思想斗争和纠结
这就是人不得解脱,不得入定的根本病因所在
因此,提出了内让心定,外随直心的学说
当然,他也有理论出处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
他引用的是净名经
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
也就是我们本讲里面提到的二本关于俗人的重要书籍之一
讲面对疾病的
坛经是面对死亡的
面对死亡也要镇定自若
就行了
在维摩诘经里面说直接说了
人的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心里想太多,想太委婉
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
一个人,虽然口里面说,我是一个直肠子,想说就说了,你不要见怪
但实际上,口说这一行的大定,如果心不是直心
这肯定不是佛家弟子
还在玩阴的呢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只需要直心表达,于一切的现象中,不再执著纠结
所谓的执著,就是纠结的意思
内心还在纠结
这就叫一行三昧
爱不敢说出口,恨不敢去动手
这就玩完了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但迷失人,不这样想
他们执著于经书里面讲的入定
他们解释为,人坐着不动,心无杂念
这就是入定
若如是,此法同无情(众生),却是障道因缘。
惠能在这儿还是很讲道理的
没有骂他妈的
只是静静的说:如果这就是入定,这和石头等无情众生,有什么区别呢
这不是累劫以来修了个障道的因缘吗?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人的思维就是要通达无碍的,何以却滞留在空中呢
心不于一切现象中纠结执著,这不就是通达吗?
如果停下来,比如要求自己心无杂念,这不就是自我束缚了吗?
如果坐几天几夜不动这是禅法,那维摩诘也不会去说舍利弗坐在丛林中不动入山了。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
各位,我又见有的人,教人打坐
要眼观鼻,鼻观心,守虚执静
不动不起
认为要从这儿开始练习功法
这完全就是误人子弟
迷茫的人如果按此修行,想让自己一念不生,那最后只会修成一个精神病
自以为是,神神叨叨
一天追求飞升,虹化,成了顽石
而不自知
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现实之中,能看到无数的修行人,都在这样教人,也在这样练习,但没有一个得道者
可见,这就是一个大错而特错的方法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各位,定慧是如何相同的呢
就比如灯和光
有灯就有光,无灯即无光
灯就是光体
光就是灯用
名虽然是二者
但体用并无二样
比如太阳
你们说的太阳究竟是天空中的日,还是日所散发的光热呢
这本着一体
不可分割
这就是定慧相等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迷即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各位,法本来就没有顿悟和渐修的差别
是因为人的思想有利顿之别
迷在其中,就希望渐修使自己慢慢进步
但明了的人马上就会契入法要
只要认识了本心
自见了本性
悟哪有什么差别呢
不悟,就始终在无量劫中轮回不休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各位
我这个法门,从古到今
顿渐二门
都有三大法要
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什么叫无相呢
所谓的无相,就是一切现象变化而心不随着现象的起伏而变化
这个就是根尘分离了
根尘分离成为阿罗汉
其中的根,就是这个不动的心
其中的尘,就是一切外在的现象
显然,无相不是灭了现象
而是于一切有相不留碍,不动心
此为无相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
什么叫无念呢
我对当下的念头根本不纠结
不是说人没有念头了
而是对所有行为,所有的念头不再纠结了
心不随念头而有情绪的变化和纠结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什么叫无住呢?
这就是人本自所有的本来自性
在所有的念和相里面,都不纠结留碍
这就是无住了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
前念,后念,今念,念念相续,没有断绝,但由他生由他灭
无有起伏
止观不断念
这就是法要
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
如果一念断绝,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法身就离开了色身,离开了道场
极容易走向空静的法尘
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因此,不是停于虚空无想这样的法相中
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在所有的念念相续中,一切念中不纠结不执著就行了
一念纠结停留,则马上就念念留碍于心,结果就是纠结放不下了,这就是捆绑
如果于这一切念上,念念不纠结,不留碍
这就解开束缚了
此是以无住为本
这就是以无住为根本
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
各位,但离一切相,就是无相了
只要能离开相
这里说的是离开相,不是无相
不是要把现象灭掉
而是将自己的心和现象分开
由现象变化而内心平静不动
这就是离相
只要能离相,就能达到性体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在一切境象上不染著不纠结,这就叫无念,于自己的所有念头上,让他离开心境,不要在这些想法上再生念头
就是这么简单
人必有妄念
如果妄念全然断灭
那这个人就死了
换个妄念去了
因此,让妄念成为直心
怎么想马上表达
心无留碍,就是返朴归真了
和孩子一样,简单自然
这就是天真啊
人因种种识阴,思虑太多,顾忌太多,离开了直心,也就灭了天真
直就是真的头
真就是直的行
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
所以,如果百物不思,都唤不起你的意识,这念是没有了,一念断绝了,这不就是世人称名的死亡吗?
但并不是真解脱啊
到别处重新受生
还得继续杂念
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
学道的人要注意了,不要不理解这个大法
自己错了还不要紧,如果劝别人迷失其中
不知道自己已经是痴迷之人,就会继续谤法,还认为是传道传书
总感觉自己是照书所说,怎么会错呢
但实际上错太远了
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
因此,立无念为宗
作为一生的醒悟的地方
这就是因为痴迷的人,都在境上再生念头,念头上又起邪见之念
一切尘劳妄念,都是由于思想斗争纠结而发生
故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因此,我这个教法
就是要以无念为法宗
世人离开正见,就不能理解这正念,如果没有有念,那无念实际上也是不成立的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无,说的是无什么呢?
念,说的是念什么呢?
无说的就是离开有无二相从而离开了一切外境对人心的影响
念说的就是念自己不动的心,这并不是真有一个念,而是不动心就是正念
是称名为念
实为不动
因此,真如就是念的本体
念就是真如的妙用
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把自性当作念头
虽然在此尘世,时时见闻觉知一切外境
但从不为外境所染
这就是常自在的境界
《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因此,在维摩诘经里面就说了
外你只管分别这法那法这事那事
内要守住第一义而不动
也就是情绪不要波动
自然就没有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