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书接上回

惠能之法,是一脉相承于达摩的性相不二

而悟出来的定慧不二

其要点,就是要在动中悟静

显然首先就需要有动的存在

这一学说,一直演变出禅武双修

我们今天继续看惠能对摩诃般若波罗密的解释

摩诃般若波罗蜜

就是心经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什么叫摩诃呢

摩诃就是大的意思

这就是指要心量广大

如同虚空能容万物

心量狭窄那肯定行不通

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

但如果只是空心坐在哪儿,啥动都没有

只是一味的寂静

就会掉到无记空里面

什么叫无记空呢,就是啥都没有感觉的空

这其实就是进入一种知见障了

是思想中想象出来的一个虚空

真正的虚空是什么样子呢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

真正的虚空里面有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虫鱼

甚至还有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

所有这一切,哪个不是在空中呢?

虚空有妙有,这才是真虚空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捨,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

由此可见

世人的见性空

或者见证空性

也是这样的道理

里面必然有各种法,所有的这些法,都是自性

里面有所有的人,所有的非人

还有恶,还有善

还有恶法,善法

所有这一切的妙有

你不捡不取

这就是不染

这就是真空

对所有的一切,因为不捡不取,故而无碍于不生不灭的见性

或者说空性

这就是摩诃所表示的大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因此,那些痴迷佛法的人,只知道口念虚空

或者口念佛号

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包含万物而不捨不取的状态

还有一些痴迷的人,他以不什么都不想,一念不生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摩诃

这个也不是的

你的心量是不是不动,是不是很大

得在生活,在万法里面检查

只有做到了,这才是真心量

也才能叫大

那些口说莲花,但生活中遇到一点事,就心动了的人,这根本不是佛弟子

你们修行到没到家,终归是要在事上见证的

尤其是疾病,死亡到了面前

还能不能如如不动

不捨不取不染

这才是真禅定

显然,什么叫大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真清净

也是真禅定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什么叫般若呢?

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你要在刹那刹那,一切时间中

都要念念不愚

愚昧和智慧是怎么区别?

还记得不?

我们再重复一下

智慧就是定得住

凡事不急不燥,冷静处理而心不动

这就是智慧

这需要守住那个清净的心

不留碍于事

与一切相法上不纠结

与之相反的

那些心放在物质上,事情上,攀缘而动的人

这就是愚蠢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人是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的自己

误性为相,误性为真

随缘流转

一生都在患得患失中

不得解脱

所以,人要经常守住智慧,这就是般若的行为

一念随境飘移的心,就断绝了内在的智慧般若,一念定慧,般若的智慧又出来了。

世人吧,更常见的就是他们的心其实在物质上,他们要改天换地,他们要富贵齐天,他们重造宇宙,他个留恋物质和所得,这样愚蠢透顶

但他们会说自己正在修大智慧,自己是大智者。

他们处处辩法去争输赢

只不过坚固那个愚蠢的自我

这是不可取的

所谓的般若智慧,那是无形无相的

是智慧的本性

他就来自于如如不同的本我

是人人具足的

而不是随物飘来的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承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那什么叫波罗蜜呢

这是古印度的语言

按中原人的说法

就是到岸了

人一生,如苦海孤舟

飘泊不定

茫茫无边苦海

不知飘向何方

不知何时终结

终于,到了岸了

从此不再飘泊

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啊

有了归依

有了归属感

找到了组织

如果从意思上去解释波罗蜜,那就是从生灭中解脱出来。

人吧,是随境迁心,而感觉到有生灭,这就如同水有波浪一样

这都是时势造成的变化莫测的幻影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处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此岸

这个岸,不过是飘零孤舟里面的立锥之地

要到彼岸去

才能拥有不生不灭的寂静妙乐

离开这些境

生灭的变化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水经过长时间的奔波,平静了下来。没有了波浪。

这就是到彼岸了

所以叫波罗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痴迷的人,只在口上修

他们总感觉自己明白了,找到了不生不灭的自己

但实际上,这都是思维上的知见障

这是行为上达到的状态

要知道,你在念的时候,已经有了虚妄之想,那已经是识阴了。一有妄,就不是真正的找到了实相

要在所有念头中,都能守住清净无念的自我

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如果明白了这个法,也就明白了般若智慧法,也就懂得怎么去修般若智慧的状态了

如果你不去实证

终究是一个凡夫

在很多禅宗公案中,一般都会检查一下实证的本事

是不是随着突然发生的事情,而能达到内心守住第一义

如如不动

有的喜欢骂人

有的喜欢打人

有的喜欢吼人

有的喜欢脑筋急转弯

但这些都是针对那些已经口上开悟的人

而不是针对普通人的

只有感觉对方开悟了,想看是不是真的开悟的时候

才会使用

那些平时性格不好的和尚

其实是假的禅定

人吧,只要一念修行

其法身就和佛完全契入了

就能见到不生不灭的自己了

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讚最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慧。

各位

由此可见,烦恼就是菩提

人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这烦恼心就是攀缘心

随境迁心造成的化身

能与烦恼守住第一义,守住内在的不动的法身

一切不纠结,不执著,无住,无相,无念

这就是菩提心了

因此,前一刻还痴迷在缘上,这就是烦恼

也就是凡人

后一刻,你突然醒悟,离缘离相离念

守住了第一义

这就是佛的境界了

各位,这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法中最尊最上的,顶层的法。

因为他无住无去无来,所有的一切圣人,都是由此开始了成圣之路。

这是度人度己到彼岸的大智慧

打破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造成的烦恼尘劳,因此说他是尊贵的,最上的,第一的法。

要从内心理解这样的法,并且做到他,这样的修行,必定成为觉悟的尊者。无去无来无碍无住,这就是定慧均等的不二之门。

要知道,一切不染不着之后

人的贪,嗔,痴三毒就化成了戒定慧

因为不住,贪就化成了戒

因为无相,嗔就化成了定

因为无念,根尘分离

痴就化成了智慧

没有三毒,那来的戒定慧呢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见性成佛道。

各位,我这个法门

从一个定慧的智慧中,就有八万四千的智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世人啊,刹那之间,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的原因。如果没有尘劳,般若就会常在,就不会离开本自所有的见性。

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法,不过就是简单的无念,无相,无相也就是不要去记忆他们,和婴儿一样,见过就见过,离开就忘了不是很好吗?无有纠结

这样简单好用

只要逛妄的心不起

这就是一直在找的实相如来本性。

因此,要用智慧去观照你每天遇到的各种事情

而不是排斥他们,讨厌他们,甚至想出家剃个光头

只要于此一切缘法中,你都不捨不捡不取

不捨不取,不捨不取,不捨不取

重要的理念说了三遍

不捨不取就达到了无相,无住,无念的境界

也就达到了直心的道场

无心才直心

这就是明心见性,真正的在修佛所传下来的觉悟正法。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讚叹,不能具说。

各位

如果想达到高深的境界

进入智慧大定中

直接修成般若波罗蜜的状态

不需要其他,只要读金刚经这一卷书就行了

这是五祖当初主讲的

可见即得见性,进入智慧大定

如果修金刚经的见诸相非相的法

这人的功力就了不得了

但具体有哪些功德

这个不好说

主要还是看达到的境界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少根智人若闻此法,心不生信。

问题出在,这样的智慧明了的法,只适合不信鬼怪的智者

需要有质疑精神,真心做学问的人才能明了

而习惯迷信于人,或者习惯迷信于在世的人

他们对于法,只是需要一个解释

比如突然嗓子不舒服了

他陷入了未知的恐惧中

你只要告诉他:你遇上鬼了

他就信了

或者你只要告诉他:你嗓子发炎了

他也就信了

小乘根器的人,永远在找解释

而不是找真理

如果他们听到这世上没有什么神鬼仙佛

会严重的冲击他们的人生观

反而会对金刚经这样的上乘法感觉到疑惑

感觉到是假的

甚至谤法

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因此,大乘法要因人而教

广说之中无大乘

或者面对不可分辩的听众

要把大乘法当小乘讲

唯有因人而异

法授真传

才可宣讲金刚经,坛经这样的大乘法

从善意的角度出发

为什么通行本里面夹那么多不可理解的小乘法

比如锅边菜

比如心动

比如神话

也可能是避免大乘佛法被小乘根器的人所破坏吧

让大乘的人从中去学大乘

小乘的人从中去学小乘

就有很多人,好的法没有学会

一个锅边菜学成了口头禅

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

为什么这样呢

这就是比如一条大龙,降下了瓢泼大雨

当雨下到城里的时候

黑不见日,草木都漂起来了,道路都冲毁了

人们就都惊讶

好大的雨啊

但同的雨

下到大海里

会发现大海不增不减

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差别

小乘只需要解释

大乘永远在求真求实

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因此,大乘的人

听了金刚经

他必然心得开悟

所以知道本性里面,自然本有般若的智慧啊

而不是这些书给了你智慧

书只是给了你的知识,让你拥有更多的成见,障碍更多的智慧

只有契入到自身,才是经的作用

才是化知见愚痴为显现本自所有的智慧

因此,真正的金刚经是什么呢?

是你用自己的智慧去观照一切

不是那一堆文字

不能凭着那些文字来当宝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

这就如同下的雨水,他并是从日月虚空中而来

不是天上的事情

本来就是风从江海中吹过来的

使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众的所有众生,都得到润泽

这些水又会汇成河流,最终回到大海

海纳入所有的水,就合成了一体

这定中的智慧,就是这大海一样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众生本性里面的般若之智慧

和这水循环一样

古来伦语就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经常去看一看河流湖泊

明白水的涵养

这和自性的智慧是一样的

少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少根之人,亦复如是。

小根器的人吧,听了这样突然让人醒悟的法

就如大地上的草木,大雨一来,全部倒了

那里还能成长呢?

少根器的人和容易被雨水冲毁的草木是一样的

有般若之智之,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师不悟?

但那些有智慧的人,他们也一直追求真理真相

看起来学富五车,与智者没有二样

为什么听了禅师的法,也不开悟呢?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这是因为他们读书太多了

形成了无数的固执的成见

由引障碍重重,密不透风

暗无天日

但他们以为自己就是日月

结果烦恼根深蒂固

这如同乌云蔽日

如果没有狂风吹散,他们是不会醒悟的

这狂风,就是因缘

要等他们撞到南墙了,自然就会醒悟了

因此,也不要急

今生没悟有来生

不要认为他们是聪明人,就想拉他们看书听讲,明心见性

这事吧,得随其因缘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本性

所以,般若的智慧,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

没有什么大乘,小乘之分

只是一切的众生,他们自己的心为境所迷

从而想通过外在的丹药啊,法师啊,上师啊,衣钵啊,神迹啊等等外缘来寻找开悟

没有明白悟是心悟

不由外生

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

就算是小根的人

听了这样上乘的法

他只要放下外缘的解释

从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本性中生起正见,其烦恼尘劳众生,也会立刻就全部开悟了。

就比如大海接纳了所有的江河,小河在河,汇成一体了

这就是见性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归根到底

就是一个句话

内是第一义,是如如不动的清净的自己

外是攀缘而生的百千亿化身

这内外之间分开

互不相干

各不留碍

爱来就来,爱去就去

没有了纠结的心

使之通达无碍

能达到这个状态的

就与金刚经所讲述的境地,毫无差别了

这就是真正的在读经


  • 第六讲
  • 第八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