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这一期继续讲敦煌本的坛经

坛经作为禅宗里面的高级经典

有着不可替代的可用

但老实说

基本上不容易入门

别看那些高僧一天坐到晚

而且这本书的道理也比较简单

但就是不会

不外乎就是定慧不二

定就是慧,慧就是定

在定慧不二的情况,提出了无住,无念,无相的概念

无住是不要与动中停留

无相是与一切有相中要不染

无念则是与一念中不要执著

即然如此简单

为什么就是坐不会呢

而且还清晰的解释了什么是坐禅

那就是守住不动的自己的就是坐

之所以学不会

或者说做不到禅定

就是因为人在学,或者说人在做

这是永远学不会的

禅其实分为理入和行入

不仅要理上能够理解,还重要的还要实践

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儿

学不会禅的根源所在

就在于从一开始就错了

坐禅要达到的效果是菩提心

也就是清净的本心

为什么要达到这个效果呢?

就是因为众生是有烦恼的

也就是,众生要学禅的第一步

应该是观察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我究竟有哪些烦恼和痛苦?

然后用禅定来解决我的烦恼和痛苦

从根本上解决掉

这就使得我不再烦恼,不再痛苦

显然就成就了菩提心

菩提就是你的痛苦和烦恼被彻底解决之后的状态

因此,禅学并不是让你学一个本事

很多人,是以所得之心去学

我要学成神仙

我要学成佛

我要力举千斤

这些都是本事

禅并不是让人修什么高深的本事

他只是解决常人的烦恼和痛苦

如果你没有感觉到烦恼和痛苦

则根本不适合学禅

学到的也是知见

学到的也是以为

就算坐到虚极无我

也没什么用

想到还有借的钱没有收回来,马上现了原形

如果不明白这个根源

不知道学禅的第一步,是观察自己的痛苦和烦恼

是用直心去观察

去剖析那个自己

那后面一系列的行为,将都是似是而非

有一只蚂蚁正在路上行走

结果被大象踩了一脚

这只蚂蚁就想

我一定要吃了这大象

吃掉大象是他的心愿

由此他开学本事

开始到处访高人

结果无量劫,一无所获

为什么呢?

这就是众生的误区所在

因为这蚂蚁一开始就是带着成见的

他是因为起了嗔心

恨大象踩了自己

他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这个嗔心

也就是解决恨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蚂蚁本应该直心问道:大象踩了我,我有了嗔心

我应该怎么办呢?

但蚂蚁不是如此

他先用常识知见

也就是不认为嗔心是问题

而是在嗔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法

那就是吃掉大象来报仇

有问题,有答案

但实际上他的答案根本就是做不到的

于是,他就修这个做不到的本事

这是他无量劫不得解脱的根本所在

他心中已经有一个解决办法了

这个解决办法只能在他现在的知见的下去实行

但又实行不了

实际上,他不决得嗔心是一种痛苦

他是感觉到我的欲望为什么得不到满足?

他在足欲的路上迷失了

带着知见修行,这也是极端容易犯的错

有了这二条,基本上坐禅无望

因此,要慎记

禅只是解决凡人的痛苦和烦恼

你要不带知见,直面自己的痛苦和烦恼

去解决掉

不要预设任何知见在其中

那显然,你分分钟钟就成了菩提心

也就成了菩萨

清净心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如果你更进一步,想解决生死的问题

那就是先圣们的教化了

但老实说

所有的动物都不思考死亡的问题

人也一样

就算有人强迫自己去想死亡的问题

也过不了一会儿就扯会了现实

只有一口气在喘了

还在想吃点什么药

挣扎一下

是不会去思考死亡究竟是什么的

真能想这个问题的人,或者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人

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解决什么的问题也重要

要记住

禅只是解决痛苦和烦恼

形成的结果就是清净心

佛要解决生死的大问题

形成的结果就是涅槃

但如果想学点什么本事

这都是法术

圣人所不耻也

你力挑千斤,有什么用呢?

能没有烦恼么?

能不死么?

有了这些基础

我们继续看坛经的原文

就更容易理解了

我们接着讲第六卷

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一切所有的经书,文字和大小二乘的法,十二部经

等等,总之就是一切的书和圣人的教化

都是因为人的问题,而设置的

因为圣人们已经解决了你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才能建立这样的法门。

如果世人没有问题,一切万法,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万法都是因为人而产生,一切的经书,都是因为人的存在,才说道出来。

这说出来的经书,如果遇上没有问题的人,那就成了知见

自是者无道,自非者无法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知见已经障碍了他的脑子,这是不可能学会道的

一个自以为错了人,他连起吗的自信都没有,也学什么任何法

真正的道法,就是平和的面对问题,并解决掉

即不自是,也不自非

不要先置了对错

再去问道问法

那还搞个毛线

当你限入深深的自责中,你已经百法不侵了

恭喜你,你已经入魔了

大悲魔入侵

当你限入自己是对的,为什么别人不理解的时候

你已经离道万里了

恭喜你,你也入魔了

被自是魔入侵

看不懂别人说的法,听见不同的意见,要老老实实的学习,请问

去打破自是或者自非的自己

走上求真求实之路

离道就近了

缘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因为人有愚和智

那些愚痴的人,就如同小孩子

暂时不知道

那而些智慧的人,就如同成年人

已经经历过了

这不知道的小孩子问于已经经历过的大人

就是迷人问于智者

这时候,大人耐心的给小孩子一说,小孩子懂了,你会发现二者并无差别。

显然,当你没有明白的时候,你就是众生

当你明白了时候,你就是佛

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

因此,可以知道,一切的法,都在你自己的身上,你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显现自己的真如本性呢?

如果没有大人,小孩子还不活了?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菩萨戒经里面说过

我本来就自性清净,只需要认到明心,见到见性,我自己就能成为佛道

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教,或者去看什么书

需要教,需要看书,是你确实迷惑在某个问题太久了

指点这样的问题才有意义

否则,都是学的知见

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维摩诘经讲得更清楚

什么叫开悟啊?

你当下想明白的时候,就是开悟

只不过是悟的问题有差异而已

你如果想明白了烦恼和痛苦的根本,从此自己再也没有烦恼和痛苦

这不是大开悟,又什么是大开悟呢?

这不是菩萨,又什么是菩萨呢?

只在于问题,不在于开悟

你最初是背下了1+1等于2

但当你想明白1+2等于3的时候

你已经开悟过一次了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的开悟过程中

只不过,尽开悟一些细枝未节的小问题了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

各位

我曾经在五祖忍大和尚那儿

一听他说,我马上就想明白了

就明白他要讲的什么了

所以,我也将这样的教法,希望流传给后人们

让学道的人,也要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只需要观察自己的内心的就行了

不需要去学什么神,拜什么佛,看什么书,学什么道

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得到快乐

这种寂静的快乐,从此没有烦恼和痛苦的自己

就是波罗蜜

甜得蜜人

最舒服的日子

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道,令得见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

但如果你实在想不明白

也可以去问那些大智慧的人,让他们给你说说

那你就要知道,那种人才是大智慧的人

别拜错了师

误了一生

那一种人是大智慧的人呢?

他应该是能将最高深的道理,也有浅显易懂的讲给你听的人

而不是故作神秘

他就是直接的给你讲怎么办的人

而不是告诉你需要这个几年,那个几年的人

如果遇上这样的人

这都是无量的因缘

如同做不到数学题,刚好问到一个懂的数学老师一样

因此,他们所化现出来的道,种种说法,就能让你明心见性。

这是因为一切的最好的教导方法,本身就是善知识创造出来的。

他都圆融无碍了

自然十方说法,种种比喻,无所不能

实际上啥用没有

最好的还是自己问自己的内心

那自己问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法门呢?

这就是真正的内观法

存思法

圣人之传教

关于内观法的争议

我们不在这儿讲

我们继续看原文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

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圣人

你举目所极的所有书籍杂志

都是人想出来的,在人的内心,本自具足

如果你不能自己想明白

才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忙

如果能够自己想明白

那是千万不要去看书,去拜师,去借外缘

那只会误了你

要知道你的问题,可能是数学题,但你遇到的圣人,可能是语文上的通达者

这样的事情,是非常常见的

从而学生是最好的学生,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就是错误了一辈子

驴唇不对马嘴

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

若是外求名人,想得到解脱

那是你想多了,想得美

没有这样的道理

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剎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

如果你认识了自己内在的智慧

则马上就解脱了

如果自心邪迷,妄念颠倒执著

就如同一个人想去北方,但他迷了路,于是找个智者,指着南方说:我还要走多久,才能到北方呢?

迷是本迷

因此,外面的那些老师啊,智者啊,纵然知识再高深,也救不得你

你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

如果你不能自明,你至少也应该用理性去扪心自问

则刹那间

那些妄念就没有了,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了

这一念就成了佛啊。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因此,自性的心内

用定中的智慧去观察

当你内外明彻,里里外外都想通的时候

你就认识了本我

认识了本我

就已经解脱了

当然是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最好这问题是:我为什么烦?我为什么苦?

而这一解脱,这就是智慧大定了

能到这解脱的大定里

就是无念了

你想想看:你什么时候不再想1+2等于几?

就是从你真正明白了1+2=3的时候

你彻底想明白了,哦,我知道了,1+2=3

从此你不再念这个问题

但随时这个问题出现,你都知道

这就是真正的无念境地了

什么佛啊,法啊,道啊,禅啊,坐啊

统统没有了

一点念都没有了

这就是正定了

只有想明白了,才能达到这样

随时问题出现

都能机关重启

自然显现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什么叫无念法啊?

无念法就是,见到一切法,从此不再执著

经过一切地方,随因随缘,但从不执著于这一切地方

永远那样清净的内心去看待世界

使外在的六尘自由的出入于六根之中

进出自由

但从不在这六尘中染著

这就是般若大定

也就是自在解脱

这就叫做无念行

达到这个境界

就能解决人的一切烦恼和痛苦

但这儿有一小丢丢的问题

那就是六根六尘自由了

实际上,如果解决生死问题

要六根六尘也灭度掉

从圆通往上达

不过,坛经只讲到这个境界

禅学的要领也只到这个境界

先成了菩萨再说

将来想成佛,再继续

上午讲到人应该做的,就是看着这世界一切因缘变化,而心不随之起伏

这个就是菩提心

这实际上就需要明理

懂很多很多的道理

才能这样随万象而心不移

所以,需要鉴别

有一些现象,不是坐禅

我们来继续看原文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见

眼不见为净

这个看起来念头没有了

这是不是禅定呢?

这实际上是法缚

是他想练禅

被禅所束缚

所以叫法缚

纵然不是如此

也必然是眼不见心不想而已

等真正事临头上

还是急得跳脚

显然,这就是边见

什么叫边见?就是宁可不见,见识太少

以为清净

完全是自欺欺人而已

因此,这种啥都不想的境界

不是禅定

这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一个只顾什么空和静去了

或者只是逃避去了

这是行不通的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因此,要正确的理解无念法

只有明白了真正的无念就是百千念头而不染

这才是无念

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万法尽通

也才会有进一步的存思存想神仙法

或者神霄派的雷法

那种想啥都不想的境界

或者眼不见当作净的境界

佛佗驻世的时候

就批抨过

那是冥谛

把无知当了清静

因此,明了无念法,才能见到诸佛的境界

也只有懂了无念的顿法,才能从佛所描述的果位开始修行

否则,都是行不通的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

各位,后世的人们,如果明白了这个基本原理

就会发现,哦,原来这法子一直都在身边,从没有离开自己左右

各位,如果将这样的法门,告诉志向相同的人,或者共同修行的人

发愿去坐这样的禅

这与跟在佛边学习是没有二样的

终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受。将从上以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

这一段话是宗教添加的术语

可以不理

他说的是这个意思:

如果想终身去受持这样法,而不再退回凡心,想进入神圣的境界

就需要有师传

将无始劫来的业力习气,全部交给清净的法

从此一切青灯相伴

自己发个大愿,就守住这个清净的菩提心

自然会见到分晓

为什么说这个是宗教的添加文呢

就在于这个清净心能不能退转的问题

清净心能退转的,究竟是什么?

大彻大悟之后,是不是还会重迷

这问题在佛佗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讲明白

如果说不再退传,那佛怎么就下凡到人间了?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是如何出现的?

如果说能够退转

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说不定又退转了

这问题确实复杂

实际上,这个退转的概念

是人间的概念

是人脑的绞乱思维

根本不存在佛知的世界

也就是这个问题的烦恼

本身只存在于人

在问这个问题

说这个永不退转的问题的时候

根本就没有达到佛知的境地

在佛知的世界里,凡夫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我们以为存在的,以为真实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过

不过妄念造就

这才走出了六道轮回

所以,这段文字,别看说得很好

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不因师受就永不退传

而是本就未明,才会退转

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如果遇上不见解的人

也就是那些自是的人

他们本来就只想证明自己的牛逼

而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需要解决

这些没有改正自己志愿的人

有他们在旁边的时候

就不要乱讲这样的禅法

毕竟,只会他们感觉到更难堪

或者更发嗔心

实际上,你叫不醒他,他也不会让你叫醒

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如果讲理讲得对方哑口无言,对方就嗔心大发

如果对方不理解吧

就会认为这都是说什么啊

他听也听不懂

从此,百千万劫生中,不再走正道

不再务实求真

感觉这正道没啥用处

所以,不要给那些自高自大自是的人,讲上乘的法

他们虽然心高气傲,学富五车

也是小乘根器

要随其因缘

慢慢的引导

先做朋友,不离不弃

在他们那天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问题,才有可以接受上乘的法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颂曰:

六祖说道:

各位

听我给你说一首无相颂的偈子吧

可以让迷途的人从此没有罪恶感

因此,也叫灭罪颂。

自卑的人,容易有一种负罪感

总感觉自己怎么又错了?

这种有罪心是需要除去的

而自是的人呢,又容易着相

总感觉自己不会错

这种有相思想,也是要除去的

正常的求道,不是自是,也不是自非

而是解决问题

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解决掉

然后OK

无所谓错,无所谓对

我们来看这首即对灭相,又能灭罪的偈子

愚人修褔不修道,谓言修褔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愚痴的人只知道修福而不修道

修福就是做善事,行善积德,学本事之类的

用有为法的心做无为法的事,也是

他们思想境界中,就是认为修福就是在修道

但实际上,你在外行无量的善事,放无量的生

这都只是福的问题

要知道,人的恶是来自内心的

比如一个人,可以因为做了百千的好事,救了一百个人

就能去杀一个人么?

显然是不能的

救人只是增福增德

杀人是自己的罪,同样要还

这是罪过不相抵原则

因此,要解决自己的无明问题,只能从自己的内心去改变

而不可能通过外在的各种行善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烦恼生死问题

若将修褔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如果想通过修福,来灭自己的罪

这样的结果就是后世你得福的继续得福

但罪仍然是罪,还在

就形成了虽然富贵齐天,但犯王法,可能被灭了

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好的一面

比如有的人妻贤子孝

有的人父母健全

有的人身体健康

等等

所有这一切的善,都是修福得来的

但每个人同时,又有无量的不幸

他总是缺这样,缺那样

种种烦恼

甚至疾病,死亡

这种种的不幸,却是自己的罪

甚至往昔的罪

一个人,完全可以福和罪同在

修福就完全解决不了问题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今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学道的人与修福的人不一样

学道的人,能够自我反省

能够反观自己的不足

这一念反观,内观,改变自己的想法

就与圣人智者是同一类人了

我现在来传授这个顿教的法门,就是希望和学习的人,保持相同的思想境界

大家都是修身治己的人

如果你想要找到真正的清静本身

或者真正的明心见性

就需要去掉心中的贪嗔痴

这才是正道

而不是去外面修福

当然,最好的方法,也可以福慧双修

这是没有问题的

内去贪嗔痴

外行诸善事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努力的去修自己的思维吧

不要再晃了

再晃就老了

到时候就发现,虚度了一生一世

已经快玩完了

如果遇上大乘的顿教法

可以诚心合掌,对比的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正法

契合经典

读真正的无字天经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僚、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未所闻。

惠能说完

所有听话的人,都感觉高兴

因为他们从没有听说过功罪不相抵的法则

也因此明白了,所有人,如果想要真正的幸福

只能内外双修

或者叫福慧双修

祝大家愉快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 第七讲
  • 第九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