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卷七:示西方相状附武帝问功德

今天我们开始第七卷

这一卷里面要讲到一个路人皆知的故事

那就是梁武王见达摩的故事

关于达摩

他是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师

他一生的事迹很多

流传较广的,就有一苇渡江,只履西归,见梁武王等等

但是,非常伤害信徒的信仰

所有这些事件,基本上全部是捏造的

这完全令信徒不可接受

所以历来争议比较大

实际上,达摩死的时候,梁武王还没有出生

因此,不存在达摩与梁武王有交集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在伪造事迹的时候,不得不将达摩的年纪编到150岁以上

这就更加荒谬了

就算这样

也是对梁武王的不了解

梁武王早期并不信佛

一至到梁武王晚年

才开始迷信佛教

所以,关于达摩的事情

基本上都是假的

不仅如此

由于当时信佛的信徒中,很多是没有读过书的人

文化较低

有些文字,理解就有障碍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一苇渡江的故事

现在在各个寺庙的壁画上

都容易看到这个故事

达摩踩着一根苇杆

就渡过了长江

达摩确实是坐船从南方来到中土

并且也是经过了长江

最后在少林寺修行

这都是正常的

但这个一苇渡江

就完全是扯蛋

一苇渡江的事情,其实出自诗经

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叫河广

河广里面就记载了这样的一句话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说黄河这样宽广呢

我用一苇就航行过去了

这个一苇,早期注解诗经的人,将他解释一束

也就是竹筏子之类的

一并排好多根

扎在一起

就渡过了黄河

但到了苏轼

由于经常坐船

他终于弄明白了原因

原来,小船有二种

一种很窄很长

一种很宽很短

那种又细又长的

人坐在上面,伐远了,就象一根苇杆

所以称为一苇船

而那种宽的,伐远了,就象一片树叶

所以叫一叶船

或者叫舟也行

诗经里面的一苇杭之

杭就是航行的意思

也是指船

所以,达摩不过是坐了一个细长的船的过了长江

一苇小船,无人跟随

平淡的过去了

但信徒们遇到了这个一苇的时候

就当作了神话

如果当时坐的是宽的小船

那这神话就应该是一叶渡江了

这样完全扯淡的事情

也就是信徒坚信不疑

不会去考证

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思想寄托

《苏轼•赤壁赋》中也有写到"纵一苇之所如,凝万倾之茫然"。这里的"一苇"是指"瘦长的船体",远远看上去这一叶扁舟,就如一根芦苇一样。

苏轼曾经也写过这一苇的词

不过是出现在赤壁赋中

也是指小船的意思

但要认为和尚们有意造假

这完全是不理解不禅宗的和尚 

他们根本没有必要造假这些传说

在早期的和尚的专业记录书中

包括《续高僧传》和《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

都没有说过这样的事情

也就是说,早期这些专业作传记的人,他们是没有误会的

后来,就邪乎了

随着宗教对信徒的争夺

很多的神迹就造了出来

但这是严重违背禅宗理论的

和尚们,对于神通,素来不当一回事

那都是魔道的事情

甚至耻笑那些神话的人

达摩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平和,非常平淡的和尚 

平淡到几乎没有什么可讲

他只是带着楞枷经

来到了东土

开始传教

那达摩教给众生的是什么呢?

本来他是要讲楞枷经里面的性相不二

但这东西,太高深

需要很强大的思辩力

对于达摩时代的人来说,人们信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家不稳定

那时候,正是南北朝

年年征战

国家也不统一

人们生活艰辛

如同现在的乌东四洲一样

今天还是这个国家的,明天又是那个国家的了

战乱纷纷

有知识的信徒更是少之又少

大部分都是穷人家,过不去生活了

大字不识而进入佛门

有朱元璋一样的开始

但没有朱元璋一样的结尾

面对这样的民众

显然和六祖面临的大唐盛世不一样

因此,达摩的传法和六祖的传法有着本质的差异

达摩一生所教

宣传的是二入四行

二入

就是理入和行入

人吧,即要明道理

也要自己去实践

这话就很朴实了

但人们会说,我国破家亡

我实在放不下啊

于是

达摩就会宣讲四行

你通过四种行为

就会慢慢的放下

然后心态就慢慢变好了

是那四行呢?

第一行,是报怨行

你要想,你所遇到的所有困难和苦难

都是往昔的怨债

为了偿还这些怨债,才受这些苦难

这样想着想着,人也就容易想开

可我还是做不到啊

没关系

第二行

随缘行

你要想象,这世界一切,都是因缘缠绕

今天别人害了你

将来,会加倍的还给你

就算到无量劫,也不会少的

这些缘,千百年来,都是缠绕不断的

宜结不宜解

第三行

就是无所求行

也就是无所谓

你再仔细想象,你所在乎的这一切

真的很重要吗?

真的不能离开吗?

实际上,这并不是你的追求啊

你追求的是工作吗?

不是

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更好

如果工作已经痛苦了

你已经南辕北辙了

因此,要放下

要无所谓

无所求

也就想开了

第四行,就是称法行

你实在想不明白

就按书上说的先做吧

别去东想西想

可以看出来,达摩就是一个善于开导人们的,非常普通的和尚 

但这些浅显的道理背后

恰恰是至高的性相不二的学问

不过,达摩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大量的宣传这样高深的学问

至于五祖,六祖

包括坛经本身

都是对性相学的发辉

此时,国家统一

民族强大

已经可以专心做学问了

但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会出达摩见梁武王这样完全不着调的事情呢?

这事情吧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并不是高僧传

而是一本非常出名的书

这本书就是我们一直讲的主角

六祖坛经

也就是说,第一次明确出现这事,就是坛经造所孽

后人就只好顺着这个去瞎作瞎想了

但坛经里面出现这个事呢

也不是六祖说的

而是听来的

别人拿听来的故事问六祖

六祖也笑着给他解答了

这就是第七卷

因为这个事情

达摩就背锅千年了

对于真正得道的人来说

要描述道并不容易

都是种种比喻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在春秋战国时代非常常见

人人都干这样的事情

比如螳臂挡车

你不会真以为有一只螳用手臂想阻挡马车的前行

但这个故事所显现出来的道理

让人一看就明了

不自量力

历来的先贤们,都干这样的事情

大家相互开玩笑

孔子,老子,庄子,等等历来贤人

所受的虚构的故事更多

但最多的,主要是黄帝

啥事都说是黄帝做的

就容易唬住人

因此,圣人重道而用喻

外国人也这么干

现代人也这么干

比如伊索喻言

按佛经的说法

一切圣贤皆因比喻而得开悟

可见,这比喻,故事更容易传播道理

更容易让人理解

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辟喻经

而在坛经里面

就是六祖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

以传播一个伟大的道理

福与祸是不相抵的

我们来看原文

使君礼拜,白言:「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今有少疑,欲问和尚,望意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

使君听完惠能的话

站起来行了个礼

这个是接着第六卷的

也就是听了昨天我们讲的无相偈

或者叫无罪偈之后

使君有了疑惑

所以行了一个礼

说道:和尚,你说的法吧,确实不可思议,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我现在产生了一些疑问,想象和尚请教

希望和尚大慈大悲

给我解答一下

大师言:「有疑即问,何须再三?」

惠能说道:有问题尽管说,莫客气。

使君问:「和尚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

使君说道:和尚说的法,怕不是西国来的第一代祖达摩祖师的宗旨吧?

惠能宣讲的是定慧不二

但讲到福祸的时候

又福罪不相抵

按常人的思维

我犯错了,只要积极做好事,就能弥补

但六祖的意思却是,你杀了人,不可能通过救几个人来弥补

你只能自我内心忏悔,真心的受罪受罚

才能解决

这与达摩所宣讲的行善事依法行

等等,看起来是有点不象

所以先问问,这是不是祖传的道理

大师言:「是。」

惠能说:是的

我的法就是达摩的法

二者确实都是楞枷经的性相不二

但要理解到这个一样的层面,是非常困难的

他们在形式上差异很大

使君问:「弟子见说达摩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摩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使君便说了一个传说:

我听见有人说过达摩大师当初度化梁武帝

梁武帝问达摩说:

我一生以来,造了无数的寺庙

布了无量的施

供养了无量的和尚 

请问我有多少功德呢?

结果,达摩回答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很是失望

就把达摩赶走了

我不能理解这为什么不是功德

和尚,你给我解释解释?

通过这个问话,可以看出来,这故事流传已经广了

只不过坛经第一次记录了这个故事

更可以知道,惠能所宣讲的罪只有自己还

福是福,罪是罪,确实是有渊源的

实际上,这故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摩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

六祖回答说:确实没有功德

你不用怀疑达摩大师说的话

这是武帝入了魔

不能认识正法的原因

六祖深刻的知道这故事所要讲的道理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下

为什么六祖不说这故事的真假问题

在大乘里面

或者高深的道家,儒家,科学家,马克思主义者

都是唯一论

他们关心的只是道

不从真假立论

真假属于二唯法

所以不存在去解释假的

你如果误会了和尚

大骂了和尚

人家也就是一笑了之

根本不当一回事

解释,那是不存在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人心本来就非常难沟通

几乎每二个人之间的任何对话,都有误会在其中

只不过误会的大小多少而已

你不能接受了,就称名为误会

想得到他人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伪论

在这样的思想下

惠能也只是讲出这故事后面所要宣讲的大道

那就是福罪不相抵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使君就问道:那为什么就没有功德呢?

和尚就说了:造寺,布施,供养,这只是修福

让你外缘越来越好

人际关系改善

好处越来越多

但你不能将这样的福,认为就是功德,功德的功,就是要自己去做,这个做,就是修正自己的内心

也就是主要作用于法身

你得改变自己

真心忏悔改过受罚

这才是功德

才能真解脱

因此,功德在于法身,不是在于福田,自身的法性中才有功德,你公平,善良,直心的对待,就是德,只有真正的体会了到了佛性

你才会真正的谦虚和恭敬

如果你轻慢一切人,我相执著不断,你向外福田种满了,也是没有功德的。

自性虚妄的人,他的法身还在重重识阴中,那来的功德呢。如果起心起念之间都有德性,那就要平等心,就要直心诚心的对待万物万事万人。

这样的德,就比较好了。

总之,经常内心的尊敬自然所有,自修法身,这是真功,自修心灵,让自己的心越来越诚实,这是德。功德都是从内心出来的

福和功的区别,那是显然不同的

梁武帝正是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才不能理解祖师的话。

这韦使君听到这儿,终于明白了无罪偈的真正含义

显然,这故事,之所以影响巨大,不仅仅是记录在坛经的原因

而是故事背后所讲的道理

确实让人深思

自此以后

懂无相偈的人没有几个

但听过这故事的人,牛毛不能形容其多

他对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很多的净化作用

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伪造的比喻,是很成功的

但毕竟没有形成螳臂挡车等无数成语的影响趋势

也就是这玩笑,开的还不是很大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道俗常念阿弥大佛,愿往生西方。愿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

韦使君又问了

我经常听人在念:南无阿弥佗佛

问他们,他们说,自己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希望大和尚给我们说说

他们这样子念佛

真的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

我实在太怀疑这件事了

希望您给我说一下其中的道理

那究竟是能,还是不能呢?

我们明天再见






  • 第八讲
  • 第十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