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在无相颂里面,贯穿着惠能的道学思想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惠能千里,常在能边。此不修,对面千里。

惠能大师说完这无相颂

继续说道:

各位,你们都应该去诵读这首偈子

依照这首偈子修行,虽然和惠能我远隔千里

也如同经常在惠能身边一样

相反,如果不修这样的偈子

就算你天天在我身边,也是相隔千里。

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惠能归漕溪山。众生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

只有个个人自己去修就行了

法是不能帮忙的修的

不必要大家始终在一起

你们现在就各自回去就行了。

我也要回漕溪山

如果你们确有很大的疑问,可以到漕溪山来

为你们讲解破掉疑惑

我们一起同证佛性。

合座官僚、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智。」一时尽散。

当时在座的僧道俗等所有人,没有不感叹的:

真正的能让人开启智慧啊,以前从来没有听见过。岭南的人太有福气了。想不到在这地方出现了佛。谁都能从这里得到智慧。

然后,大家也就都离开了

大师往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三五千人说不尽。

惠能随后便去了漕溪山、韶关,广州等地

行脚教化众生

共四十多年

如果说到惠能的门人,僧人和俗人一起,怕是三五千人都不止。

也算是大网红了

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稟受。须知去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稟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稟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

如果说到惠能的宗旨

那便是传授坛经

大家都以拥有坛经,作为最高的荣幸

如果没有坛经,则说明这人没有得到惠能的教化

还要知道这坛经从哪里得来的,什么时间得来的,是谁传承的,大家都这样传承着。

如果没有坛经的传承,一般就不认为是南宗的弟子。这些没有传承坛经的人,虽然在说顿教法,但不知根本本义

最终免不了进入口舌之诤

毫无实义。

可见,在惠能在的时候,坛经的版本是有无数种的

这时候虽然还是比较正常的书

但人已经开迷信了

我们昨天讲的,四祖当时另分的支脉,牛头禅,其本质上并不比惠能这边的差多少

这些迷信众生,在坛经的抄写过程中,神化了不少内容

一至到法海编辑这个敦煌本

都不是很稳定

彻底神化,则需要在敦煌本之后,再过三十年

惠能去世五十年后

通行本才开始写作

并最终流行开来

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道违背。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如果得到惠能的法,只是劝其努力修行

不要去和别人争辩什么

那些争输赢的心,是与道心完相相悖的

当时,整个中原的人都在说南方的惠能和北方的神秀是二大高僧

但不知他们的根本学术,其实是一样的。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惠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而是因为神秀禅师当时在南荆府当阳县的玉泉寺当住持,领导众僧修行。

惠能却在广东的韶州城东三十五里远的漕溪山长住传法

法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但因为北方人文明开化较早,南方人接触佛法较迟,因此便有南北

这就是比如玩通关游戏,关卡越来越难

这北方人玩得很早,到最后几关使终打不过关

而南方人呢,从没有玩过,从开始的一关二关开始

自然是容易的很

显得这法的速度很快

所以吧,这世上哪有什么渐法,顿法的差异呢?

法只有一种,但见解有快慢而已。见到慢自然就是渐法,理解快自然就是顿法。法是没有顿渐之分的,不过是人的因缘缠绕,根器有利钝,故而称名为渐顿罢了

在惠能和神秀同在的时代里

其实神秀的名声可能还远远大于惠能

但后人不看这个

后人看著作的流传程度

这样一来,神秀就和历来的高僧的一样,没有了闪光点

神秀师常见人说,惠能法疾,直指路。秀师遂唤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汝与吾至漕溪山,到惠能所礼拜,但听,莫言吾使汝来,所听得意旨,记取,却来与吾说。看惠能见解,与吾谁疾迟。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

神秀禅师经常听人说惠能的法很快

直接给人指一条明路

不拐弯抹角

于是

神秀禅师就把一个叫志诚的弟子叫过来告诉他说:

我看你平时非常聪明

你帮我到漕溪山去拜见惠能禅师,你只听就行了,莫说是我叫你过去的。你把听到的法都记下来,再回来给我说得听。我看看惠能的见解和我的见解,究竟哪个的快,哪个的慢?

你搞好后,第一时间就回来,不要让我担心。

志诚奉使欢喜,遂半月中间,即至漕溪山,见惠能和尚,礼拜即听,不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起立,即礼拜,白言:

志诚听了,很是高兴

经过半个月的跋涉

就到了漕溪山

见到了六祖惠能

礼拜结束后,就在旁边听法

也不说自己从哪里来

这志诚听法过后,马上就开悟了,契入了本心。

于是,他站起来,给六祖行礼

说道

「和尚,弟子从玉泉寺来,秀师处,不得契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和尚慈悲,愿当教示。」

大德啊,我其实是从玉泉寺神秀大师那儿过来的

但在神秀禅师那儿,怎么也不能开悟

听到您一说,我便知道了本心是怎么一回事

和尚你可怜可怜我,给我好好教化一下吧。

惠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

惠能大师说道:你从神秀那边过来的,就是一个奸细来偷法的嘛

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

志诚说道:

我要是没说出来的话

我就是奸细

愉愉的把法传回去

但现在我都给你说了

如果我是奸细,我会说吗?

所以我不是奸细了

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六祖说道

烦恼即是菩提,即是清净心

和你当下的说的也是一样的

开口一说,就错了

你要于不说处,无字处,自己去体会本心

这是六祖惠能给志诚说实相法

人应该见证实相

而不是通过语言来开悟

语言是有局限的

一开口,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当为吾说。」

惠能对志诚说道:

我听说你的神秀禅师教人,只教戒定慧,你们和尚教人的戒定慧是什么呢?你给我说说看?

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

志诚说道:

神秀和尚说的戒定慧是:诸恶莫作,这就是守戒

众善坚持去做,这就是智慧

自心清净无为,这就是定。

这就叫戒定慧,反正神秀大师就是这样说的。不知道您怎么看?

惠能答曰:「此说不可思议,慧能所见又别。」

惠能说道:这说法实在不可思议,妙不可言

但是

我的见解和这个有些区别

志诚问:「何以别?」惠能答曰:「见有迟疾。」

志诚问道:有什么区别呢?

惠能回答说道:区别在于人的见解有快有慢

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大师言:「汝听吾说,看吾所见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是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惠能大师言:「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上人。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

志诚听了,很是好奇,就请惠能仔细说说

惠能便说道:

你听我给你说法,你看我坐在这儿和你聊天

如果你的心里不感觉到我是错的,不带有成见,这种情况,说明你的内心已经守戒了。

如果你内心一点不乱,不受我的说法,我坐在这儿的影响

这说明你已经入定了。

如果你还能心里没有愚痴,不固执己见,而是平和的去比较法的优劣,择其善者而从者,这样只为正法着想

这说明你已经拥有了智慧

因此,并不是我给你了戒定慧,我只是在这儿说法,只是坐在这儿而已。而是你自己的内心显现了戒定慧。

这就是自性上的戒定慧

惠能大师继续说道:你老师的戒定慧吧,只适合那些小根器的人,我的戒定慧吧,是劝那些大根器的人的。如果明白了自性是自内而显现,根本不需要什么戒定慧。

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

志诚很是疑惑:请大师说说看,这没有戒定慧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顿修,立有渐次,契亦不立。」

惠能大师说道:自性上没有是非,没有杂乱,没有执著

那说明你在任何时候,都在用智慧观照自己

这样远离法相的执念,需要立什么戒定慧呢?

那本身就是戒定慧啊

一有了戒定慧的名,已经不是戒定慧的实了

戒定慧的实相,就是自己的内心没有是非,没有杂乱,没有执著。

当你将他们分为戒定慧名称的时候,已经有了各种境界次第的局限,那是不可能契入的。

已经着了名相

惠能在这儿提到一个大法

戒定慧的实相

并且提出了"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

这个般若观照,常离法相的法

我们解释一下

不然不容易懂

这个法呢,已经也经常有人在用

但集大成的人,就是达摩祖师

达摩当初面壁九年

很多人以为就是不吃不喝,对着洞壁打坐

电视剧也是这样糊弄观众的

这完全是一派胡言

面壁是一种修行法

就是六祖在这儿的说般若观照,常离法相

什么叫面壁呢

按续高僧传的记载

实际上就是旁观法

自己就象毫不相干的墙壁

看着这个肉身和思维的自己在世上折腾

又称作壁上观

如此九年

终于摆脱了我们这个俗身对自己的纠缠

还是很有毅力的

这一法非常简单

但正是这简单的法,确实禅宗最为常用,最为有力的法门

般若就是智慧

就是想象真正的自己是旁人

而肉身和思维这个自己

就如同演戏给他看一样

这种旁观,不被俗身的情节所带动,就是大定

就是智慧

就是般若

因此,壁上观,又叫般若观照

也就是用不动的般若来看这个俗身的表演

什么叫常离法相呢?

法相就是各种佛法,各种经书,或者别人说的各种道理

要远离这些法执

而去观察真正的实相

作壁上般若,观此身表演就行了

这个就是在行法

如果心中有一个法的对错,有一个什么念佛法,什么打坐法,什么禅法,什么丹法,基本上就拜拜了

成了下等根器

又得慢慢渐修了

顿法就是直接实相

你自己直接去观察实相,OK

志诚礼拜,便不离漕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右。

志诚听了,大为惊叹,礼拜六祖,从此不再离开漕溪山

成为了六祖门下的弟子

始终伴随在六祖左右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不要以人为师

谁的法更胜一筹

就一定要去遵循

而不是固守旧人

迷信的信徒,是学法的大忌

他们都是先入为主

听了某人的法

从此就心无旁法,再好的法,他们也不听

还会攻击其为邪说

是没有判断力和改错能力的

这恰恰是佛法一直反对的

又有一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

又有一个僧人,名叫法达

他天天诵读法华经,已经七年了。

但他心迷茫了,怎么还没有成佛呢

不知道正法在哪儿

所以,找到惠能

「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为决疑。」

问道:

我对法华经越读越迷茫

听说您智慧广大

希望您给我解一下疑惑

大师言:「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疑,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

惠能大师就笑道:

你叫法达是吧?

法本来就是通达无碍的

是因为你的心不能通达无碍

那本书有什么疑惑呢?不过就是一本没用的书而已

是你的心有了疑惑嘛

才想求个什么正法

我告诉你吧:你自己正心,这就是在读真正的经呢。

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

我这一生吧,大字不识一个

如果你实在对书有疑惑,你把法华经拿过来

给我读一遍,我听完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法达取经到,对大师读一遍。六祖闻已,即识佛意,便与法达说《法华经》。

法达便把法华经拿来,对着六祖读了一遍

六祖听完,已经明白佛要讲的意思

而不是象法达一样纠结于书中

便对法达开始忽悠起法华经来

六祖言:「《法华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喻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唯有一佛乘。」

六祖说道:法华经里面,并没有什么多话,这七卷都是些比喻,都是些因缘

如来一生广说三乘法,也就是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之类的

这都是因为世人的根器有快有慢

法才这样分为几乘来说

这经文说得已经很明白了,没有几乘几乘的,只有一个乘,那就是佛乘

成佛就对了

大师言:「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已上十六字是正法。

惠能继续忽悠道:

法达,你听到一佛乘就行了,不要再去什么大乘佛法,小乘佛法

这反而迷乱了你的心智

那法华经里面,哪儿是说的唯一的佛乘法呢?

我也说给你听

就是: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十六个字。

这就是说的佛乘

「此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

这十六个字的佛乘,要怎么理解呢,应该怎么修习呢?

我再给你说说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

人如果内心不思考,不多想

本质上就是清净空寂的

也自然就离开了一切攀缘心造成怕邪见

这就是佛乘所说的,一大事因缘

也就是寂静妙乐

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着相,内迷着空。

显然,人如果不被外在的色尘所迷,也不被内在的法相所惑

那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外面一迷吧,就着相了。

内心一迷吧,就去守空去了

这个守的空,实际上就是空的法相

并不是实见的空性

而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空法

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能够与外面的色尘而远离诸相

也能够与内在的空静,远离空静的法尘

这就是内外通达明了而不迷了

。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

明白了这个法,一念之间,已经心得开悟了

这心一开悟,就已经出离于此世的一切束缚了。

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如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从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你疑惑的地方在于,这心开了的实相,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并不是东西,而是佛一样的知见。

佛就是正觉的意思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开到佛的知见

然后就是显示佛的知见

接下来说是证悟佛的知见

最后就是进入佛的知见

一个明心的见解而已

不是什么东西的

通过开,示,悟,入,从一个地方开始,即进入正觉,见到自己的本性,也就真正的出世了。


  • 第十讲
  • 第十二讲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