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回天乏术

    纣王是有本事的人,他身材高大,面容姣美,天下之杰,可以倒拉九牛,抚梁换柱,聪慧过人。他继位之后,重视农桑,国力强盛。

    纣王,在商族中叫帝辛。纣王这个称谓,是周朝给他的称谓。胜者为王败者贼。所以给安了一个纣王的称谓。纣的本意是通受。意思是商受王。受的本意是传授。所以周朝的本意是商族将王位传授给周族的一个王。并没有贬意。

    到了后来,给纣王的屎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扣越多。所谓“千年之积毁也”。意思是,为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什么坏事最坏,就往纣王身上扣。结果纣王也就成了十恶大败的坏人了。又因为这个原因,还浪费了“纣”这个字,给他定了个“贱仁多累曰纣”“残义损善曰纣”这样的解释。

    最早对纣王发出同情而引以为戒的,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贡,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一个战败的君主,居于下流,自然天下的罪恶就都归到了他的身上。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子百家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然要引用历史,而在这之前,只有夏桀和商纣。所以也只能委屈这二位了。

    纣王并不昏庸无能。在他的罪状上,武王在与纣王的决战,牧野之战前发表了誓言,这就是《牧誓》,在这篇演讲中,武王讲了商纣王三个罪证:1,牝鸡司晨。2,肆祀弗答。3,任用贱人。

    牧野之战是商周之间的决定之战,在誓词上都只有这些罪状。分析这三条罪状对于理解商纣王其人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点牝鸡司晨。就是母鸡不能打鸣,一打鸣这个家庭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其中的含义就是指母人当政。任用了妇人。商纣王九年,征伐有苏国,得一妇人,名为妲已。周王指的就是这个妲已当了政。

    妲的意思是早上。给贯以帝王才能拥有天干,这确实是对妲已的尊重。但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唯妇人之命而从,这是有问题的。如果妲已其人真如后人讲的淫乱后宫,迷惑纣王,那不能说成牝鸡司晨。司晨即是代为管理。通过炮烙之刑这些后人的言词,最可能的是商纣王任命了妲已作为自己的司法部长。打理朝政。这才引起武王牝鸡司晨的言词。

    任用人才,当唯贤是从。而不能分别男女。早在商王武丁的时候,就任命妇好为大将军,也是四海咸服,哪里有女人不能当政的道理呢?武王这条理由不过是强词夺理罢了。

    第二个理由,周武王说他肆祀弗答,四海的祭祀他不理,不管别人的宗庙,到处征伐。这基本上就是说,你不管别人怎么说,天天在外打人。商纣王东征南伐,功高盖世。这也正是商王朝最终倒下的原因。这条理由是致命的。在后来分析商朝的覆灭,我们就会围绕这条理由展开。

    第三个理由是任用了贱人。自己的王亲贵族不任用,而去民间选贤任能,这样改革朝政,违背了古训。这是要煽动商王朝的内部贵族造反。纣王任用的贱人,出名的有三个。一个叫飞廉,什么叫飞廉呢?这是古代风伯之神的称号,风伯就叫飞廉。称这个人叫飞廉,就是说这个跑路很快,象风一样。这样有特长的人,在商纣王眼中就是宝贝。自然得用。二个叫恶来,恶来是飞廉之子,以多力而著称。即力气很大。飞廉与恶来各有其能,并助忠心不二。

    恶来最终战死沙场,而飞廉从国外返回,商纣王已经自焚死亡,他登太岳山,也就是商族的祖脉玄鸟之蛋,告诉上天,自杀殉国。何等忠烈。飞廉除了恶来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最终飞恶来的后代就是秦国。而季胜的后代就是赵国。飞廉其人,也就是赵国与秦国的共同始祖。也算是天道的一个补偿罢。

    纣王任用了飞廉,恶来为将,妲已司法,还有一个叫费仲的人,费就是费用,钱财。国家财政的大权,交由费仲来处理。这就成了费仲“好利”的罪名了。一切的财物都要经过费仲之手。文王被囚之后,周族为了放出文王,进献的奇珍异宝,也都是通过费仲之手。最终也战死疆场。

    可见,商纣王任用贱人,那都是有本事的人,任用贤能之人,是要拯兴朝纲。事实上,商纣王征讨夷族,平定东南,功不可没。而他所没有任用的人,也就是箕子,比干,微子这些人,是不是可以救商朝呢?

    到了帝乙,也就是商纣王的父亲时代,国家衰微,为了民族的复兴,他将王位没有送给自己的弟弟,比干据说就是最可能得到皇位的人,因为商朝一般都是兄死弟继,结果他这个做叔叔的,没有得到。同样,帝乙也没有将皇位让给长子,而是让给他最有能力,最有希望的纣王。微子,箕子当得而未得。心中自然也是不平。

    然而,商纣王宽容了他们,按照后来帝王的做法,这三个应该继位的人,早就应该除掉,以绝后患。自然也可能任用他们。这就落了周武王的口实。

    周武王继位第二年,发动大军,去进攻商朝,兵至孟津,八百诸侯汇合。然而,周武王却神奇般的退师回朝了。

    这其中的原因,显然是有内奸。周武王根本没有胜算的把握。商纣王的主力还可以回救于朝。周武王认为时机未到,不是天算,而是人算。商纣王思考之后,就知道了原因,肯定是自己的哥哥,叔叔做的好事。

    所以回去之后,就杀了比干,而微子出逃。箕子装疯卖傻。这三个人不思商朝之复兴,反而借外力而灭族,却成了后人里面的圣人。这就是胜者为王的道理。不过,这历史不能以是非对错来判断,这箕子最后到了朝鲜,建立了朝鲜国。将中华文明,带到了偏远的地方,为朝鲜半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年后,商纣王攻打夷族,兵离都城是越来越远,到达了南方。成千上万的奴隶被压了回来。而此时,周族得到消息,出兵伐商,商纣王的部队远在南方,仓促之间,用奴隶充当部队,在牧野发生决战,而这些未经消化的奴隶,本就是刚俘虏的东南方民族,人心向背,临阵倒戈。商纣王大败。无奈之下,于鹿台自焚身亡。商朝,一个五六百年的朝政灭亡了。这一年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历史进入了周族的天下。

    牧野,即现在的新乡县与卫辉市之间,邑外谓之郊,效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牧野的意思就是在朝歌的外面,牧野之地展开的决战。

    探讨商族灭亡的历史,确实是气数使然,连纣王这样的贤明之君,尚不能力顶不倾,就算换上任何人,这个朝庭都已经不可救药了。

    商族的气数的病根,就在于地理。兴也地理,亡也地理。早在相土时期,即选择了多处宅地,作为都城。而在开国之前,八次迁都,开国之后,五次迁都。朝纲不振,即迁都他处,成了商族的贯例。

    为什么重地利的人要迁都呢?这就是为了气数。气数即衰,流年不利,即迁都以避之。

    然而,即是重地利的国家,就必然要营造好的风水,大凡不利之处,不利之国,均要占而灭之。在商族,战争成了常态,国力稍好,即发动战争,商族历代名君,无不以武功为优点。

    象祖乙,武丁,等等,所攻代国家之多,数不胜数。象羌方,豕韦,彭国,鬼方,人方,蜀方,夷族等等,这样的结果,虽然没有强大的国家与之抗争,但积仇日深,这些被攻打的国家,最终占在了统一战线上,在攻伐商族的八师之中,都是与商族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国家。比如灭掉了彭国,彭国最终组建了一支军队,以助周族。还有庸国,蜀国等等。

    到周王举事的时候,多达三千诸侯来帮助周族,商朝人心尽失,已经无力回天。

    包括周族,稍一强大,就被帝乙杀了季历,商纣囚了文王。如果不是因为天作之合,商族与文王有婚姻关系,文王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仇恨之深,刻骨铭心。这样四海征战,结怨诸侯,才是商族灭亡的根本。


  • 第十一章 一枝独秀
  • 第十三章 农业兴邦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