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郑国本是西边渭河的国家,在陕西华县的东边,周幽王当政的时候,执政的郑桓公看到周朝的气数将尽,就问计于太史伯,听从太史的建议,迁都到华北平原,在当时的东虢国与郐国之间,找了一块微不足道的地盘,建了个国都这件事情史称“桓公寄孥[nú]”,也叫“虢郐寄孥”。孥的意思就是妻,儿,奴,女等等家人,桓公寄孥的意思是桓公将自己的家人寄托在虢郐之间。
周武王灭商之后,周文王的二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到都城的东西二方,建立了二个虢国。西边的在陕西宝鸡东边,称为西虢国。东边的在荥阳西边的汜水镇,称为东虢国。为什么要虢国呢?虢,从虎,从寽 [luó],而寽字,即捋字,意思是挽起,握住之意。虢的意思就是能挽起老虎,握住老虎的地方。本意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正国为地势太过重要,所以才命令周文王的二个弟弟去守卫,以保王畿安全。这二个虢地有多重要呢?只要一说到关口,各位就会明了。这西虢国在宝鸡,守的关口为大散关,为关中四大关之一,西边必经之路。关中有四大关,西为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若是敌人自西而来,攻破了大散关,那关中平原就成了囊中之物了。大散关历史争夺战争多达70多次,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除仓,即过此处,宋朝大败金兀术完颜宗弼,使之中箭而败退,亦在此地。大散关的硝烟可见一斑。
西虢国于大散关守虎,那东虢国呢?东虢国之关,就是赫赫有名的虎牢关。虎牢关北据黄河,南靠嵩山,山岭交错,自成天险。为东都洛阳之东门,为秦国之咽喉。三英占吕布,李世民大败窦建德都在这个地方。
关,就是合拢,闭门之意。大凡山势收拢,形成关门之态,可谓之关。虎牢关就是这样一处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千骑李世民的军队,竟然可让三十万的窦建德军无可奈何,虎牢之威,能挡十万熊兵。据说,这个名称是因为周穆王在这个地方养虎而取名为虎牢关,这当然是传说,应该是从虢国的虢字演变而来的关名。虎牢关的前面就是汜水,所以又称汜水关。到了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的名讳,而更名为武牢关。
虎牢关为“锁天中枢、三秦咽喉”。但自虢叔到此建立东虢国,就一直借助地利,过着平静的生活,打发着寂寞的光阴。
而郑桓公寄孥的主要国家,还是属于郐国。郐国为啥叫郐国呢?也是因为地理条件好,他在新密市以东,二山相会,所以叫郐,会的意思就是聚合,合拢之意。在他的边上,还有一个姬姓小国,叫密国。为什么叫密国,就是因为这里的密山,山形如堂,卫护周密,而称为密山。密山实为嵩山的二个余脉分支。
这郐国所在之地,其地理条件虽然不如虢国坚固,但要轻而而易举的攻打,也没有那么容易。
郑桓公在寄孥的第二年,就攻打了郐国,夺了邑地,才安下家来。到了郑武公的时候,这郐国国君又贪财好利,郑武公就贿赂他们,放松了他们的警觉,周平王二年,即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终灭了郐国。密国的日子也好不到那儿去,不久就给灭了。郐国灭亡的教训,并没有在华北平原上引起大的震动,一群羊,根本没有认识到过来的是一只狼。灭了郐国之后,郑国将这个地方取名为新密邑。新密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
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郑国在灭郐之后,经过二年的修养,元气恢复,再次出兵,又灭掉了东虢国,虎牢关的天险,并没有保证国家的安全。郑国灭了郐与东虢二国之后,将邬(wū)、蔽、补、丹、依、厵(róu)、历、莘等十邑地纳入郑国版图。
在郑国周边,还有一个国家,叫胡国。胡国属于洛阳东边的偃师市地区。据说郑国就想攻伐这个胡国,继续扩张自己的地盘。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胡国,然后问臣子:我们还可以攻打那些国家啊?大夫关其思说:可以抢胡国的地盘。郑武公大怒:胡国,是我的兄弟国家,你说要攻打他,为什么这么无情无义?然后就将关其思杀掉了。消息传到胡国,胡国非常感动,将郑国当作了自己最亲近的国家,郑武公就乘着胡国没有准备,突然进攻,夺了胡国的地盘。这让周平王很是不爽,战火都打到自己的盆地来了。心中对郑国的不满就此开始。
郑武公为了发展自己,还解放“商人”。商族的后人都是些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在周灭商之后,很大一部分商人都被定为世袭奴隶。郑武公解放了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效劳。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凭着强大的国力,郑武公扩建城池,首先选址的地方就在荥阳,当时取名为京。这儿水草丰美,按《夏书·禹贡》所讲“荥波既潴”。即荥泽之意。当时建立的都城非常宏大,包括了虎牢关在内,按当时的计算,是远远超过了一个诸侯国家应该建的面积,即“百雉”。并且郑国的宗庙,即桓公的大宫在此。周平王于是要收回虎牢关以东的地盘。郑国被逼无奈,只好放弃京,而在新郑附近,另外建立了都城。
郑武公经过不断的征伐,终于实现了,“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fú)、騩(guī)而食溱(zhēn)、洧(wěi)”(语出《国语》)的宏大目标。意思是说,前面是颖河,后面是黄河,左边是洛河,右边是济河。主持芣山,騩的祭祀,而饮用溱河与洧河之水。这看起来很爽,听起来也很舒坦。不过,郑武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騩山就是具茨山,而芣山则为嵩山的一支,密国,郐国之所以命名,都是因为这二个山的原因,这二个山其实是同一个祖山,即嵩山。也就是一祖分二支,环抱于郐,密,郑之地。这本是好事,问题是这二山各有一山,芣山汇水为溱水,且茨山汇水流为洧水。这溱水,洧水本是同祖,是郑国的父母之水,结果却到郑国,汇在一起,形成双洎水。同祖父母交汇而成,成为古人眼中淫乱之河。于是专门写了一首诗记在诗经里,叫《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爱情诗歌,但古人对这种自由向往爱情是非常反对的,所以称之为淫乱,按现在的叫法,取名为爱情河还是很恰当的。
将诗翻译过来,可以看到优美的内涵:
溱河与洧河,春天到来了,男孩与女孩,拿起兰草花。女孩问男孩:一起去看吗?男孩不知情:刚看才回家。女孩差答答:不妨再看下。洧水河岸外,地广人亦满,男孩和女孩,相识何缠绵,相识逗戏笑,赠之以芍药。
溱河与洧河,清沏起微波,男孩与女孩,怎么这么多,女孩问男孩:一起去看吗?男孩不知情:刚看才回家。女孩差答答:不妨再看下。洧水河岸外,地广人亦满,男孩和女孩,相识何缠绵,彼此逗戏笑,赠之以芍药。
当然,古代可不管爱情美不美,于是,郑国后来的没落,也就落下了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