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朝歌之声

    在太行山以东,就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击而成,因此又称黄淮海平原。这儿是后来国共两党关键战役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淮海,就是淮河与海河的并称。

    华北平原是中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图片25.png

    中国的地势,是西高而东低,以中龙为最贵,而中龙之脉,自昆仑开始,以秦岭为少祖,以嵩山为父母,以泰山为案山,以朝鲜,韩国境内的太白山脉为朝山。渤海,黄海为腰带。在此地形之中,整个华北平原形成辅毡卷席,成为中国的明堂。中国之成衰,皆由明堂而始。

    明堂是主财富的。中国大势为坐西向东。这条主轴线即为事业线。围绕事业线的二边,即南北二部分,旁结诸穴,以生人也。于诸穴之中,渭河平源为中,最为尊贵。而汾河,伊洛,四川,江汉,则逊色于渭河。

    当初黄帝的嫡孙中,除了成就帝王的颛顼之外,还有一个出名的人物,叫张挥。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这人是中国弓箭的发明者,对于当时的社会贡献巨大,让狩猎成功的机率大增。于是将他封于青阳一带,即今天的河北清河县一带。赐姓为张,即长弓之意。成为张姓的始祖,人称挥公。清河县也就成了张氏的源头。

    张姓的弓箭术在东边繁荣,对渭河平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人们开始称这种东方的人们为夷。夷者,大弓。夷族的祖先,要说起来也是挥公。没有挥公的弓箭,那里会有夷族这个名号呢。

    这张挥公在华北平原驰骋,但好境不长,先后几朝的征伐,让东夷的基业所剩无几。到了商朝,其都城一直都在华北平原上。商族渐渐的取代了夷族。但华北平原这一块地,风水为明堂,若大一块平原,但其中有一些地方,也太平了。于是,人们就没有了危机感,总感觉天下太平,庸人自挠。商纣王的都城朝歌就是这样一块地方,南下的张挥一族没有兴起,商纣王又灭于这个地盘。

    平地最害怕的日子就是太平,只要一太平,大家就松驰。但在乱世之中,平地向往自由的人们,其思想却具备相当的先进性,象吴起,商鞅等都是这一个地方的人,就可见一斑。所以说,这平地方,乱世出英雄,太平出狗熊。这也是中国要依山傍水的主要原因。

    商纣王灭了之后,周王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在这儿守卫商朝的宗庙,结果发生了三监之乱,三监之乱平息之后,周公封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康叔到朝歌,建立了卫国。卫就是守卫,卫护的意思。康叔也就成了卫康叔,成为卫国的第一任君主。

    卫康叔到了卫国之后,成绩还是不错,按照周公旦的法度,治理人们,人们安居乐业。卫康叔逝世后,卫康伯继位,由他统率的“殷八师”,是周朝的中坚力量之一,镇守在周族的东方,又随周王南征北战,战功卓越。

    卫康伯在位的时候,他与晋侯燮,齐丁公(齐国的第二任君主),鲁公伯禽,楚君熊绎五位一起共事于周康王。声名显赫,如日中天。周康王将珍宝之器分为四份,赏给了除楚君熊绎以外的四位君主。四位君主无不是欢喜异常。熊绎为南蛮,地位低下,所以没有分给珍器,这倒是刺激了楚国做大做强的决心,对此怀恨不已,到了公元前530的周灵王时期,仍忿然提起此事。

    只可惜,这一太平,卫国就没多少事了,之后,卫考伯,卫嗣伯,卫疌伯,卫靖伯,卫贞伯都没有大的成绩,卫贞伯之后,卫顷侯继位,国风日下,或者是降方伯为侯伯,或者是重金贿赂周夷王而得侯,都可以看出此时的卫国,已经趋于无能。接来下,就是卫釐侯,占位42年,最大的成就就是生了二个儿子。一个叫卫馀,一个叫卫和。

    卫馀特别宠幸弟弟卫和,等到卫馀继位以后,经常赏赐卫和很多好东西,这卫和看着卫国日益衰落,心里也很着急,同时对君主之位,也朝思夜想,于是利用哥哥卫馀卫共伯的赏赐收买了一批死士,公元前814年,死士在卫共伯的父亲卫釐侯的墓道里刺杀了卫共伯。卫和自己做了君主,然后声称哥哥在父亲墓道里自杀身亡。

    卫和继位,即卫武公。卫武公是卫国历史上继卫康叔之后,另一个作出贡献的人。他到了卫国之后,重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这一些治国的手段,还是在延续三皇五帝的太平之声,也不想想时代专政都进化一千多年了,春秋战国时期,需要的首先是暴力,想增加城垣,避免挨打,也就命中注定了国家的沉沦。

    卫武公为啥称名为武呢?就在于公元前771年,犬戎杀了周幽王,卫武公听说之后,也出兵相周,与秦襄王,卫文侯,郑武公一起杀退戎狄,将周平王迎接到了洛阳,即平王东迁。因为这一次的功劳,死后的谥号才称为卫武公。

    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重望过去,战国以后的人,常常还做春秋大梦,而春秋时代的人,还在做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梦,当然,孔子,老子这些思想家不在于这一列,他们讲的是人心的上达,找一个跳板而向上,所以时人才看到尊周公,回三皇这样的表象。但作为国家统治者,要是这样想,那这个国家就有大问题了。

    卫武公不可谓不圣,他能自责,能反省,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能够百采众谏,与臣子同劬,这一切在诗经中用诗赞扬::“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意思是说,有这样一个君子,他象美玉的一样的切磋自己,琢磨自己的光华,他心怀宽容,声名显赫而远扬。切磋,琢磨都是玉石的加工工艺,意思是人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象玉石一样的加工,才能形成美丽的玉器。这就是“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只有经过了这些切磋,打磨的镇痛,才会光放精彩的光芒。

    卫武公,何其贤能。只不过,世代各异,革命的浪潮此起彼伏,一只西方的狼,睁着饥饿的眼睛,已经来到了卫国之边。这就是郑国。


  • 第二十二章 汾河烽烟
  • 第二十四章 武公兴郑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