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周成王年幼时,害怕国政荒废,周公旦实行辅政,治定了一系列的国策,将若大一个周朝,打理得井井有条。
而周成王也是没事做,与自己的弟弟玩,这弟弟叫唐叔虞。唐是地方,叔是排行,虞是名称。二个小孩子怎么玩呢?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削成一个玉圭的形状,那时假封一个诸侯,都是以玉圭为信物。所以他弄这个假装封给唐叔虞,说“以此为封若”。这事情让旁边的史官看见了,便请来周公,一商量,这天子无戏言,说封了就封了,于是就恭喜周成王。周成王没有办法,只好承认了叔虞的封地。
当然,这只是一个版本,另外一个版本则说是吕尚的女儿嫁给了武王发,做梦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就是假借上天说事,是上天给她一个儿子,取名为虞,上天要把唐这个地方给他。
不管怎么说,这叔虞被封在唐地了。
唐在哪儿?就在山西太原一带,汾河谷地之中。一说在山西翼城地区,我这儿只从地理要素出发,以太原一带为准,如果在翼城周围,按风水术语,当为夏。
为什么叫唐呢?唐,就是塘的本字,本意即是池塘。这是一个地形术语。四面围山无缺者,谓之盆。有进有出而中宽者,谓之唐。盆地与唐地这二种地形很好鉴别。而汾河谷地,就是一个唐的地形。所以取名为唐。后来的李渊父子因为在这儿发家,所以其朝代称为唐朝。
叔虞到唐之后,就称为了唐叔虞。按照当时的周朝的国策,以人和为本,封出去的诸侯,可以随机灵活,比如叔虞,就可以用夏朝的历法来治理夏民,用戎狄的方法治理戎狄。还有鲁国,都有这样特别的行政权。因为这样,叔虞到了唐地以后,小日子是越过越好,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繁荣。
叔虞以后,他的儿子姬燮父继位,为晋侯燮。到他这儿,他更唐为晋。这又是演的那一出呢?这晋字,本意是跟着太阳而行。由于山西地处秦岭以北,向太阳就是向阳,向即是向南,这就是给子孙立了家法,大家要有上进的心,要向国都看齐。所以称之为晋。而将这种自北向南的水称为晋水。依晋水而名晋城。
晋的本意就是前进。他并不是象我们常见的索源而进,比如往上游去,称之为进。晋的意思是往人多,往下流的地方去,用时髦的话说,下海。下海称为晋,寻源称为进。这晋国的家法立得如此特别。也为晋国的繁荣打下了精神基础。
这以后,经历了很多代君主,都没有弄出个什么明堂出来。碌碌无闻,记载下来的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都不知道发了些什么事。也不知道多少代。
靖侯即位十七年,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次年,靖侯逝世。靖侯之子晋僖侯继位,这晋僖侯取的名叫司徒,为了避司徒的讳,害得没有了司徒这个官职,而更名为中军。为了避讳,这取名就成了一门学问。后来,鲁桓公生了儿子,向大夫申繻问起名。申繻对曰:“……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晋僖侯之后,晋献侯继位,晋国的威望才开始显现出来。当时周宣王穷兵黩武,到处命人征伐自认为的敌国。这晋献侯也接到一个征伐山东夙夷的命令,在攻了二邑之后,周宣王就亲自上战场去观战,看到晋军大获全胜,很高兴。班师回国后,周王赐给晋献侯香酒、弓箭、驷马。这让晋国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走向了历史的舞台。晋献公还为了答谢周宣王,铸造了两套共16枚编钟,把天子的恩宠记载在钟上。所铸之钟被称为“王赐苏钟”,钟上的铭文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经过及周王将晋国的部队夸为周王室的“宿卫军”等文字。王赐苏钟被陪葬于晋献侯墓地。
晋献公只坐了十年国君,从公元前822年到公元前812年。他逝世之后,晋穆侯继位。
晋穆侯公元前811年继位,继位以后,与强大的齐国联姻,公元前809年,取齐女姜氏为妻。有了齐国作后盾,那是雄心勃勃。开始了征伐,公元前805年,征伐条戎,结果被条戎打得在败而归,他怎么也咽不上这口气,刚好这时候妇人生了儿子,他便取名为“仇”。公元前802年,晋穆侯从开始了报仇,对北戎进行攻打,这一次大获全胜。他的妇人也很争气的在这时候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他将这个儿子又取名为“成师”。
这时候,在晋国做大夫的师服,作为名家先驱,就预言说::“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奇怪啊,国君的名子,都是用来制定本义的,名以符实,然后指导人心,礼者,心也。通过心来指导行为,通过行为来引导民众。只要有放政的行为,百姓大多为听从,这样就容易生成祸乱。好的合作就叫妃,妃,女如自己之意。就象自己的一部分,夫唱妇随,这就是嘉耦曰妃。坏的合作就叫仇,仇,九人也。就象一盘散沙,各是各的意见。此谓之仇。这就是怨耦曰仇。这是古人的命名,现在国君给大儿子取名为仇,弟弟取名为成师,从开始有预示着祸乱,难道是让兄弟交替吗?
师服是第一个走在历史前沿的诸子百家之一,通过言论,可以看出典型的名家思想。这在后来孔子的著作《论语》中也提到过,即先正其名。在古人看来,正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名不正则言不顺。
自共和记年开始,大家皆拼武力,弃仁义。讲的是拳头,论的是武功。比如秦国,晋国,楚国,这时候都在征伐弱小,扩张地盘。春秋中的霸主,战国中的七雄,何以知之?那是都是能打的主,势力不俗的角,所以到后来才取名为战国,会战的国家,能打的国家。这是一个暴力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血色染红大地的黑暗时代,对于平民,年年的征伐,暗无天日。
武力,不是万能的。就在这一片的打杀声中,就在这一片的血液之中,士族开始兴起,他们充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始了自己的呐喊,将光明一点一点的带给这个黑暗的时代。士族,是战国中不灭的灯火。诸子百家,每一个都在点燃人们的希望。
师服以名正为顺作为根本,对国君进行了劝解,国君没有理会。在晋穆公之后,晋国陷入了数十年的曲沃代翼的内乱。
晋穆侯进行了迁都,将都城向南迁到绛,绛在什么地方,目前还没有定论,不过往南,迁往繁荣,靠近秦岭附近,应该不会错误。如果都城北迁,则接近戎狄,这是送肉上门,没有这样立都的道理。
晋穆侯有一个弟弟晋殇叔,常年跟随穆公征伐,掌握了兵权。晋穆侯二十七年,即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他的弟弟利用兵权,当上国君。穆公的长子仇见势不妙,避奔他国。晋殇叔继位第三年,周宣王驾崩,利用这次机会,公子仇带兵而至,杀了殇叔。自立为侯,也就是晋文侯。这一年为公元前781年。
晋文侯继位的时候,正是秦襄公不断扩张地盘的时候,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戎狄所杀,秦襄公抢了个先,先去拼了老命的救驾,不久,晋文侯也得到了消息,前去与秦襄公,卫国合兵,击退戎狄,并立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但公子余臣带领着宗周的旧部,在虢国的支持下,也自立为王,史称周携王。二王并立,天子二出。
秦襄公当时还弱小,对于这周携王不敢说什么,只是不断的支持周平王东迁,不管怎么说,秦,晋要扩张地盘,如果在宗周原地琮有一个天子,必然会碍手碍脚。晋国在当时已经非常强盛了,这晋文侯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十年后,即晋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带兵,杀了周携王,西北方自此没有王制,秦国与晋国,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当然,周平王对此也非常高兴,毕竟天下又只有自己一个王了,虽然这个王势力不大,但名份在。所以“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并且允许了晋国在汾河流域扩张地盘,晋国吞并的邠地也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只可惜,秦襄公没有看到这一天,公元前766年,在晋文侯杀周携王的六年前,秦襄公与戎族交战,结果在战场上殉国。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继位。
秦国与晋国,二个野心国家,一个在西边,一个在北边,迅速掘起,成为政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