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禹治水时期,那个辅佐舜帝与大禹二代人员的皋陶,制定刑罚,功不可没。他有一个儿子,叫伯益,又名大费。也是有功之臣,本应该继承王位,但生不逢世,遇上个夏启家天下。这下子,伯益与夏启成了竞争对手。
这二者之间发生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伯益差点被灭了族,他们世代居住的庄院,成了一片废墟,余下的数人,逃离了世代所在的家乡,远走西北戎狄所居住的地方。他的二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这若木被大禹封在徐城,建立了徐国,。徐国先是在山东郯城一带,后来迁往安徽泗州一带,渐渐的成为了东夷族中最强大的部落。第三十二代王,即为徐偃王。
若木的玄孙中,有一个叫费昌的人,子孙有的在中国,有的在夷狄里面杂居。到了夏未的时候,由于对夏朝的仇恨,费昌的后代加入了商,给商军驾马,将夏军在鸣条打得大败。
而伯益的大儿子大廉,他的玄孙叫孟戏,中衍。又给商朝的太戊帝驾车,又给他取了妻子,这以后,中衍之一支人就渐渐兴起来了。他的玄孙叫中潏[jué],中潏的儿子就是飞廉,飞廉的儿子就是恶来。到飞廉,恶来这二代人这儿,商朝已经到了商纣王时期。由于跟了商纣王。结果恶来战死,飞廉也在太岳自杀而亡。
飞谦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是恶来的弟弟,不仅如此,恶来死之前还有一个儿子,叫女妨。这二叔侄逃过了商未之难。总算香火不绝。
季胜的儿子叫孟增,孟增住在皋狼这个地方,所以称为宅皋狼。开始受到周成王的宠幸,孟增的儿子叫衡父,衡父的儿子叫造父。造父时代,正是周穆王当政,周穆王爱好游行四海,这造父家,祖传就是驾车的,总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过,给周天子驾车,原本也是平常的职位,算不得大事。最关键的是在他给周穆王驾车云游到瑶池的时候,他祖辈叔叔的那一支人,也就是若木的第三十二代孙徐偃王帮了他的大忙。
自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到徐国开国以来,国力日见强盛,传到第三十二代徐偃王时,势力已经是东夷中最大的了。徐偃王爱护百姓,主张仁义。而此时的周穆王却云游天下,数年不归,朝政无人打理。于是,徐偃王率军西近,迫近黄河。周边的三十六个诸侯,都向他臣服进贡。周穆王命令造父驾车,火速回援,然后联合楚国,一起与徐偃王决战。徐偃王行仁义而不战,于是败逃。成为徐州文化的开创者。
而造父因为这一次在回救都城的过程中,按时赶到,功不可没。于是将赵城封给了造父。成为了赵氏。后来的赵国即是造父的后人。
恶来的儿子,也就是季胜的侄儿叫女妨,女妨跟随叔叔,也在周朝都城附近生活。他的儿子叫旁皋,旁皋的儿子叫大几,大几的儿子叫大骆,大骆生了非子。在造父受到周王的宠信后,他们也一起生活在赵城里。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转眼,又到了周孝王时代,周孝王想重振军威,重振军威就要养马,而造父一家,世代与马为伴,造父就向他推荐了非子。即大骆的儿子。也是想让恶来这一支系的人有个出息。
非子养马,知道是自己出人头地的事情,尽职尽责,一年时间,马的数量就翻倍了。周孝王很高兴,就给非子一块很小的封地,让他附庸在诸侯之下,这种小附庸国在当时数不胜数,也没啥稀奇的,这块地盘就是秦地。其都城即为秦亭。在现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附近。正在鹿的额头之上。这一支人因此就成了嬴姓的奏人。开创了秦国的祖业。
历经多少磨难,经过夏,商,至到周未,伯益的子孙终于修成了正果。
秦非子到了秦国以后,就开始了征伐周边,开疆拓土,经过秦侯,公伯二代人,到秦仲时,已经以英雄善战而著名。周宣王穷兵黩武,命令秦仲攻打西戎,秦仲不敌,为西戎所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在大儿子秦庄公的带领下,再度发兵,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西戎,周宣王一高兴,封秦庄为西垂大夫,将原来大骆所在之地犬丘一带,全都封给了秦国。秦国势力就更加强盛起来。
秦庄公的长子叫世父,认为自己的爷爷为西戎所杀,自己与西戎势不两立,由此而让位给自己的弟弟,即秦襄公。秦襄公其人,雄心而有志,才高而有能。秦国的春天到来了。
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将会导致灭种之祸。他审时度势,一是将妹妹穆嬴嫁与丰王为妻,二是把都邑从犬丘迁到汧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
襄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襄公继位第二年,公元前776年,戎兵就围住犬丘,将不肯继位,要与戎决战的襄公哥哥世父给抓住了。但此时,襄公因为嫁妹妹与丰王,得到了周王室的拥护,戎兵惧怕,不敢伤害世父,一年过后,完好的放回世父,秦与戎兵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和好了起来。
这样一个国家,引起了周王室司徒的注意,这个司徒叫郑植公,他便问太史伯,中古人自古就认为读史可以明智,所以很多的问题,都是史家在提供答案。他问的是姜与赢,那一个国家会强盛?姜就是齐国,齐国为姜姓。嬴就是秦国。秦国为嬴姓。太史伯认为国家大,有德的就会兴起。齐国国大,而秦国有能力,有德。他将这二个国家认为都了不起。可见秦国在襄公手里,已经有了不可小瞧的力量。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戎狄所杀。秦襄公由于离都城最近,也最先知道了这个消息,他马上带兵前往,奋力杀敌,作战勇敢,虽然没有救出周幽王,但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卫国,郑国,晋国的军队相继赶到,秦襄公与大家一起战斗,终于杀退了戎狄。
此时,周国有二个人,可以称王,一个是姬余臣,另一个就是姬宜臼,姬宜臼本为太子,后来被废,而改立伯服。伯服与周幽王一起被杀,所以太子空缺。这二个周幽王的儿子,都面临着决策。
秦国,晋国等都拥护王子宜臼继位。这主要是因为宜臼准备迁都到洛阳。而作为西边的秦国和北边的晋国,都是十分喜爱用武,扩张地盘的国家,移走了王师,自然有利于发展。所以竭力的拥护姬宜臼立了位,史称周平王。而虢公翰又立了姬余臣为王,还带领人马守在宗周,即原来的老都城。这一来,使秦,晋这二个虎狼的国家心中大不舒服。
秦襄公当时还很弱小,不敢说什么,他只是一味的拥护周平王迁都,并且排出军队,不辞劳苦,一路护从,至到洛阳。周平王感动不已,于是将岐山以西,戎所占领的地方,都封给了秦国。另一方面,还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自此正式与各大诸侯平起平坐,可谓是名正言顺了。
自公元前772年平王东迁,秦国开始名正言顺的在秦岭附近,洛阳以西攻城占地,发展自己。渐渐的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秦襄公,是秦国的实际开国者。他算得上是秦国并列诸侯的第一个君主,而他的远见,拥护周平王,是让他得以成功的前题。